杜舒书[1]2004年在《武术人文精神论绎》文中研究说明武德失范已成为武术界及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因武术人价值观念的困惑而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认真地反思,努力构建新的武德规范体系。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综合分析法,在对中国当代武德失范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后,分析了造成武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基于这些认识,通过对传统武德和国外武技道德的扬弃以及对中外构建道德规范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的吸取,本文提出了中国当代武德规范体系构建的设想。 本文认为,一套比较完备的武德规范体系,应当明确武德规范体系的核心,确立武术人从事武术活动所信奉的武德理想,阐明武术人所应遵循的武德原则,制定其所应履行的武德规则,它们从高到低构成了武德规范的层次体系。其中武德核心是集中体现整个武德体系的本质和内涵并处于最高支配地位的善恶准则,它对武德理想、武德原则、武德规则起着领统作用;武德理想体现着武术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给武术人确立一个个体武德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激励着武术人形成高尚的武德行为;武德原则是指导武术人武德行为的准则和依据,它表述的是为武术界所认同、并为社会所接受的,武术人应该达到而且能够达到的一般性要求;武德规则是对武术人武德的最低要求,不论是肯定性要求,还是否定性要求,武术人在实践中都不能违背。鉴于武德主要解决的是武术人在整个的授武、习武、用武等一系列的武术活动中如何处理好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的问题,除了武德核心按爱国情操、尚武精神、浩然正气叁个重要内容分别阐述外,本文按照武术人师生关系、武术人与其他武术人的关系、武术人与非武术人的关系叁种基本关系范畴和这叁种基本关系下分属的理想层次、原则层次、规则层次叁个基本层次来充实、构建我国当代武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 理论的构建最终是为了服务于实践,因此,本文在构建当代武德规范体系之后,又对武德运行的五种社会机制即教育养成机制、舆论引导机制、风习熏陶机制、行政奖惩机制和法律规范机制及其运行做了一些具体地探讨。 武德构建是一项严密的系统工程,但愿本文能给当前武德失范问题的缓解或消除工作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于均刚[2]2006年在《武学道艺发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万千修身术,它们或昙花一现,或绵绵流淌;或偏居一隅而孤芳自赏,或铺展开来而庸俗化,等等,不一而足。惟武学一脉,自近代因道艺彰显以来,打破了时空之束缚,融道术为一体。习练者既可以娱手舞足蹈之乐,又可以从中感受道之弥漫气息,道艺之主要功用孙禄堂先生言:习此艺者,非欲以艺胜人也,致使仁人养其浩然之气,志之所期,力足赴职,如是而已。但是,此主旨在近现代以来并没有被作为主流来阐释,甚至屡屡被牵入歧途。伤痕最深处在于建国以后,把武学纳入到体育的范畴中,半个多世纪以来,其弊端愈来愈明显,学者亦多有察觉1,2,3,但是,鲜有认识到其弊端之根源在于武学与体育非是今天之包容与被包容关系,甚至,作为武学完备形态之道艺,一如伍绍祖言:“它有许多的内涵,超过了一般的体育概念。它与西方体育处于不同的层次。武术应属于高层次的科学,高于一般的体育”4。在形而上之层面上,道艺的内涵要比体育之内涵丰富得多,此源于二者之依附的文化母体之体系略有差异。东方文化是知行合一之体系,其中天人合一,物我一体是一个真实的呈现5,是含阴阳为一之圆融文化体系,故,道艺亦是主客不分,虚实一体,道术交融为一之修身术。而西方文化在近现代几百年以来,特别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愈发呈现出精神和肉体分割为二的趋势,遂,天人两暌,物我不融,在此理念下的体育健身运动,大多处于形而下之器面层次,鲜有影响到精神或灵魂之深处,常此以往,难免出现如今天体育界之道德流失现象,并以此影响到武学之规范6。本论文试图从东方文化之衍承历史以及东西方文化对照的角度,阐发武林前贤遗旨,揭示武学之深层次所蕴含,并尝试打通道术之间的一隔(第叁章论述),从而为天人合一、阴阳不二之东方圆融文化体系寻一立脚点(第五章论述),此一立脚点若得以牢固,东方文化则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儒、道、佛叁家之学均贵践履实修,各有其当真解决的实在问题,非徒口耳叁寸之间的事,不掌握此点,不足以言叁家之学”。再依此反观道艺,则如任海先生所言,武学是东方文化的一个缩影,亦是天赐奇葩。故,对于道艺,我们应如周敦颐先生之赏莲观,固不可“亵玩”为体育之技术,它的生发以及发展,如熊晓正言7,自有其本然之规律,我们应以孟圣之“拔苗助长”为警训,以及遵循老子之“治大国如烹小鲜”之格言来视待武学的进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不仅是对待道艺之格局,东方文化其他成熟体系亦应如是。
参考文献:
[1]. 武术人文精神论绎[D]. 杜舒书.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 武学道艺发微[D]. 于均刚. 北京体育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