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策略的探讨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策略的探讨

徐进[1]2004年在《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策略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科学教育的入门课程.它的内容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领域。它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英、美等国兴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逐步实验和推广,打破了分科科学教育-统天下的局面,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本文首先分析了科学课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趋势,调查了教改实验区……长沙市开福区学校科学课程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然后以教学策略、科学教育理论为基础,界定了科学教师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重点探讨了在此基础上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以及该教学策略的生成模式。最后,本文提出科学课程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对今后的科学课程的改革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郑晓燕[2]2012年在《上海市初中科学与生命科学学科教学衔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海在初中阶段的6~7年级开设了综合理科科学课程(包括物理、生命科学、化学和地理相关知识等),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入门教育。初中科学是小学科学启蒙教育向比较系统的分科科学教育的过渡,培养学生了解科学概貌,体验感悟科学探究过程,认识实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紧接着在8~9年级分别进行物理、生命科学、化学课程的分科教学,则是在科学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更深层面来认识自然科学,了解科学本质,完成初中阶段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本课题《上海市初中科学与生命科学学科教学衔接研究》就是在这一特定教学背景下,探讨怎样立足科学与生命科学两门课程,更有效地实现科学与生命科学的衔接。在初中阶段如果能把科学与生命科学两门学科教学有机的融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则可以提高生命科学的教与学的效率,因此本课题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了研究初中阶段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课程教学衔接,本文主要围绕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对课题背景的研究,调查当下科学教师和生命科学教师教学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清晰当前科学与生命科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对衔接教学和教学策略的概念进行界定。第叁部分简述衔接教学的理论基础:如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和中学生认识发展理论。第四部分重点从初中阶段的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教学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将两课程之间的衔接特点突显出来。同时结合对经历过科学课程的学生、科学教师、生命科学教师的访谈获得的信息,为初中科学课程与生命科学课程教学的顺利衔接提供方法策略:如怎样增强学习内驱力;如何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知识,合理铺设上升台阶;如何有效收集学生前科学概念,做到教学有的放矢;渗透科学探究思想,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等。第五部分对本论题的研究观点做出了总结,提出了创新和展望。本论文运用调查分析、比较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教学实际开展实践研究,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衔接教学的策略方法,有较强的课堂教学应用价值。

胡进[3]2015年在《香港、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纲要概况及启示——兼与我国内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比较》文中认为从课程宗旨及课程目标、概念架构、教学策略、科学探究、实验室安全、课程教学、评估七个方面的比较来看,我国香港地区的《中学课程纲要(科学科)(中一至中叁)》、新加坡的《初中科学课程大纲》与我国内地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叁者均涉及初一至初叁学生,结构部分均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但是香港的《中学课程纲要(科学科)(中一至中叁)》、新加坡的《初中科学课程大纲》则更为全面、细致、具体、可操作、指导性强。其突出表现为,香港《中学课程纲要(科学科)(中一至中叁)》囊括了概念架构、实验室安全、课程指引、参考资料等部分,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则详细介绍了科学课程框架、大纲内容、评价等内容,而《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这些方面则较为概括,操作性、指导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可以围绕科学课程的框架结构设计、概念建构、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课程资源建设四个方面进一步细化与完善。

潘瑶珍[4]2006年在《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影响教育教学最深刻的科学技术之一,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基础教育研究的重点。 另一方面,为了顺应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纲要》又规定在3-9年级开设综合课程《科学》。初中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将原来的天文、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课程融为一体,突出“整合”和“探究”两个特点,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综合《科学》课程的开设对信息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了挑战。 研究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信息化的背景出发,分析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程整合的现状,根据科学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优势,探索和研究教师如何使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得到优化运用,如何合理地设计技术本身来创设有效的科学教学环境和丰富的科学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信息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所体现的功能与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的

蒋永贵[5]2008年在《初中科学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影响因素及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开设科学课程是课程“综合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实践。实践中却存在宏观和微观视域下的两大矛盾:宏观上,时代对初中设置科学课程的呼唤与现实推进过程中的重重困难的矛盾;微观上,教师难以胜任科学教师与学生非常喜欢科学课的矛盾。研究初中科学课程实施,不但可以厘清两大矛盾的根源从而推动初中科学课程改革,而且能够丰富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本研究持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取向,设计和运用了叁种工具即问卷调查表、实地观察和访谈。研究对象为浙江省某市的城市、郊区和农村叁类初中科学教师。界定了教师实施初中科学新课程的4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目标的凸显;教学过程的反思。构建了社会、学校和教师3个层面共18个因素,以供思考影响初中科学新课程实施的因素。初中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的结论如下:关于教学内容的处理,大多教师备课时基本上能够灵活处理,增加的主要是练习和知识,其次是与生活相关和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内容,科学探究没有受到重视。课堂教学中对备课内容只是微调或不改变。不同区域、教龄教师处理教学内容的差异是补充内容的多少、对备课内容改变程度、科学实验等。关于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影响很深,还是以讲授与一般性提问相结合、问答式练习等方法为主,很少运用新课程倡导的方法。区域上,城市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更为多样,农村教师运用新课程倡导的方法略好一些。教龄上,教龄3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影响最深,其他教师差异不大。关于教学目标的凸显,还是以科学知识为主,实践技能虽受到不少教师关注,但并未真正得到落实,其它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还未受到重视。教师头脑中的目标与课堂教学中实际凸显目标相差较大。区域上,郊区教师教学中凸显的目标比较单调。教龄上,教龄1教师教学中凸显的教学目标最为单一。关于教学过程的反思,基本上所有教师都能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反思,但还未真正成为教学生活的一部分。反思最多的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学生反应。教学反思的水平整体不高,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区域上,差异不大,只是农村教师反思水平略低一些。教龄上,教龄1教师反思内容更为全面,教龄3教师略显单一。针对初中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做出了如下思考:关于课程实施的程度,构建出了分析量表,共分为8种不同的程度,从低程度到高依次是:未实施、仅知道、有倾向、偶尔会、表演性、常规化、求精致、思创新。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实施初中科学新课程的程度整体不高,与初中科学新课程规定和建议的内容有着很大差距。关于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最终确定出3类共15种因素。强影响因素:教师的知识、教师的信念、教师的心理、学校文化、科学教育评价、科学教材;一般影响因素:学校课程资源、校长的因素、教师的人际关系、学生的因素、学生家长;弱影响因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辅材料、社会教科研活动、社会课程资源。它们对教师实施初中科学新课程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关于课程实施的环境,提出了制度文化环境、哥本哈根环境和科学教师专业化环境,这叁种环境本质上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初中科学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本研究还在文献述评以及调查和思考基础上,对课程实施的四个理论问题作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四个理论问题是:课程实施的内涵;课程实施的取向;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课程实施程度的测量。最后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为课程实施研究者在有关方向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戈祺倩[6]2006年在《发展学生多种智能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以信息和智力资源为重要因素的社会经济文化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这就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由此,我国在这次教育改革中设置了综合科学这门学科,在我国,这是一门综合多门学科知识的新课程,且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范围的基础学科。这对于参加教学活动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教师们面对的是一群十二、叁岁的青少年,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变化的阶段。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关的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而且由于学科形式的新颖性,教师还要具备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并且能够进行适当的选择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注重积累、总结、反思,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笔者撰写此文便旨在探讨初中科学的教学策略。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初中科学课的教学策略运用展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法与教学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案例法相结合的方法。 在研究的前半阶段侧重于文献研究,笔者首先借鉴了现代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现代脑科学的发展理论,以及后现代的课程理论等观点,同时结合科学课程涉及的具体教学内容,总结出了在初中科学课程中适合于发展学生的7种智能:科学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文字语言能力、推理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正确倾听和表达的人际交往能力、价值观和意义的追问寻找能力。然后总结前人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取出适合在科学课程中运用的部分。例如小组合作探究策略、按照课的类型安排课堂教学策略、发展学生多种智能的具体教学策略、多元评价策略等。 在后半阶段侧重于教学实验研究,本人采用了上海初中六、七年级的《新综合科学》(牛津上海版)开展教学研究,其中运用了前一阶段的理论部分研究结果。笔者从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角度入手,在课程的整体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教学法;然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多元智能教学目标,将科学课分成知识技能学习型、实验探究讨论型、情景建构迁移型、资料收集辩论型四

郭晴秀[7]2013年在《初中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的改革,都要体现于教学过程,体现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体现于教学效果。没有有效的教学,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科学探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改革的热点和难点。以探究性学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科学学科教学特点的充分体现。通过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习得过程,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科学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初中科学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研究方法上,以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为主。为了澄清“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参考了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了统计学方法构建了“初中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标准”。基于这个标准,主要围绕30节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实况录像进行观察分析,重点分析目前初中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实验主体方面,学生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常常存在一些不良心理,影响探究的积极性;在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常常表现得有些混乱、实验活动目标发生偏移、学生参与度太小、缺少思维力度、探究活动的交流环节被淡化等;在开发实验教学资源方面,有些教师过分依懒教材、忽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实验设备不全、滥用课件代替实验等;在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方面,量化评价占主导,评价理念存在偏差。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就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如,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生活感知、创造成功体验、明确各自分工来调控学生的不良心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可以通过规范学生的实验习惯、明确实验目标、提供充足的时间和适时的指导、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在交流中发现新问题等手段来提高探究实验活动的实效性;可以通过改进教材实验、利用信息技术、珍惜实验中的意外、利用身边物品设计实验装置等方法来为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此外,教师还应该矫正评价理念,注重学生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提高,注重学习过程的多元体验、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整合,注重问题设计的真实性与情景性等。这些策略的构建得益于几位资深科学教师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探索,研究中运用了大量的教学实例试图解决抽象的教育理论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为初中科学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吴晓晖[8]2010年在《初中《科学》生物内容与《生命科学》内容的衔接分析及教学策略》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上海市的二期课改正在不断的深入,初中课程设置6、7年级为综合的科学,8、9年级为分科的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这种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学科教育由分科向综合性学科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学科衔接的问题。分科生命科学与综合科学的衔接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学科之间的衔接研究对学生的生命科学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本研究的方法。首先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了国内外生命科学教育与综合科学教育的有关的研究现状,了解了全国和上海市综合科学与生命科学课程的改革和设置,从而确定本研究主题,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比较法,比较分析了上海市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中生物部分与初中《生命科学》(人教版)的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对相关内容的课程标准做了比较分析;最后通过以上的比较研究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尝试性的提出了初中科学和生命科学在教学衔接上的5个策略:1、基于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教学策略: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分析了学生在科学和生命科学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有关方法和策略;2、叁维目标递进衔接教学策略:在前面对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衔接教学中教学设计时对叁维目标的铺垫递进衔接和有机融合衔接的策略;3、循序渐进衔接教学策略:生命科学是系统性的科学,内容是循序渐进的,本策略从遵循教学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出发点,认为循序渐进策略可以从学科和学生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实施;4、先行组织者衔接教学策略:在对奥苏内尔学习理论学习研究的基础上,以学习理论中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为指导,结合生命科学的教学实践,将整合协调策略和逐级归纳策略运用到衔接教学中;5、建构主义衔接教学策略:本策略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衔接教学中的运用,从新旧知识的链接、架设学生构建知识的“脚手架”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叁方面入手,结合了教学实践。在以上的衔接教学策略的指导下,选取了生命科学和科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的基本类群——藻类、苔藓类”、“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第叁课时)”、“人体内水分的平衡及调节”设计了教学衔接的课例。本课题是从教材、课程标准、衔接教学、教学策略几个方面进行的研究,希望能对科学和生命科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有一定的帮助。

楼帅[9]2010年在《专家与新手型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课程的实施存在不少问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科学教育的研究。经过对科学课程实施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不管是对于分科科学还是综合科学的研究,文献数量上看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从文献研究内容维度看,聚焦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又比较少。教学策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科学课堂具有重要的价值。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作为两个差异显着的教师群体,比较研究他们在科学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情况对于新手型教师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从方法型策略与内容型策略两个维度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基于教师访谈、座谈会、现场听课及文献研究,制定初中科学教学策略量表,设计方法型教学策略观察工具,对抽样的24个课堂录像进行课堂观察记录,得到方法型策略实施的观察数据。分析观察数据表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新手型教师对方法型教学策略中的组织合作策略的实施较为熟练,其他策略实施方面仍弱于专家型教师,需要多加实践;(2)专家型教师倾向于施行某种策略作为主策略,新手型教师无此种倾向,施行策略偏散;(3)专家型教师在实验策略的使用上比新手教师频繁,且新手型教师偏向于展示实验与视频实验。通过内容型策略运用的比较分析发现,专家型教师在教学内容组织的逻辑性、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匹配性、及教学内容探究性层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新手型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教学的知识线索铺设与问题化探究线索的建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上述研究,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建议,本文提出以下叁点启示:(1)提高教学内容组织的紧凑性与逻辑性(2)注重科学知识与学生认知的融合(3)强化过程监控以有序推进课堂教学

尹清卿[10]2013年在《初中《科学》生物实验部分与初中《生命科学》相关实验的比较分析与教学建议》文中提出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不断改革和深入,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让课程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思想,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上都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改革创新措施。特别是“综合-分科-综合”科学教育体系的出现及其实践,比如初中六、七年级开设综合课程,如:科学;初中八、九年级开设分科课程,如: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当今由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发展的时代趋势,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易发现、却又确实存在的问题,诸如学科间的知识内容衔接问题。本课题致力于综合科学课程与分科生命科学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选取其中的相关生物实验内容作为分析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总结两者之间衔接的现有状况和不足之处,力图引起教育工作者对于衔接问题的重视,并尝试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给出一定的教材编写及教学策略建议。调查研究表明,上海市初中阶段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作为生物实验教学载体的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课程内容衔接来说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核心内容缺少铺垫,导致衔接困难;(2)部分基础知识缺少延伸,知识跨度太大;(3)部分实验设置适用性差,操作难度增加。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生物实验教学上的衔接出现了交叉、重复和缺失的现象,对生物学知识的传授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结合切身教学经验、文献分析结果及部分相关一线教师的访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教材改革方面,需要对实验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整合;增加人文设置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内容编排呈阶梯式设置的同时保证系统性;还需要考虑当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提升实验适用性;(2)在教学策略方面,要注意学生的分层引导、循序渐进;运用迁移的方法克服思维定势;同时发挥实验的特点,让学生动手,从做中学;最后还要充分利用资源,抓住重点,提升整体的学习效率。通过对实际教学案例的研究发现的问题,是目前多数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关于衔接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本文研究得出的结果和结论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策略的探讨[D]. 徐进. 湖南师范大学. 2004

[2]. 上海市初中科学与生命科学学科教学衔接研究[D]. 郑晓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3]. 香港、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纲要概况及启示——兼与我国内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比较[J]. 胡进.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5

[4]. 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D]. 潘瑶珍. 浙江师范大学. 2006

[5]. 初中科学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影响因素及环境研究[D]. 蒋永贵.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6]. 发展学生多种智能的教学策略研究[D]. 戈祺倩.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7]. 初中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 郭晴秀. 浙江师范大学. 2013

[8]. 初中《科学》生物内容与《生命科学》内容的衔接分析及教学策略[D]. 吴晓晖.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9]. 专家与新手型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D]. 楼帅.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10]. 初中《科学》生物实验部分与初中《生命科学》相关实验的比较分析与教学建议[D]. 尹清卿.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策略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