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派论文_盖建民,王昊

导读:本文包含了上清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上清,大洞,道教,真经,道经,晚唐,道藏。

上清派论文文献综述

盖建民,王昊[1](2019)在《上清派“法物”之道教义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清派经典中之"法物"约有二义:一是在授受经典、符箓之时,按照科仪之"法规"要求而与神灵订立盟约所需之"盟信法物";二是以修道"方法"为中心所置办之"法物"。其中"盟信法物"亦称"信物",根据授受经、符之不同,相应的信物在形状、材料、数量要求上亦各不同,但共同体现了"信以誓心"的思想;修道所需之"法物"则以"法服""书符材料"为主,其制作方式体现出"数"与"道"相通、"色"与"炁"相应的思想。(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葛相明[2](2019)在《六朝道教上清派“五藏六府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教上清派“五藏六府神”是身神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身神系统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在存思身神修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术界关于六朝道教上清派身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上清大洞真经》和《黄庭经》为主的经典之经的文本基础上,研究上清派的存思机制,较少的关注身神的本身和身神观念在六朝之前的源流。本文共分有四个章节来研究六朝道教上清派“五藏六府神”,第一章梳理了先秦秦汉魏晋时期身神观念的源流,得出上清派形成前身神观念是由先秦时的身体观发展为秦汉时的身体养生思想进而形成为魏晋时的身神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方仙道士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断吸收改造前人的思想并创造出魏晋时期的身神观念。除此之外,本文的第二章开头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五藏六府神”的衍变。第二章和第叁章以六朝涉及“五藏六府神”的上清经为主,采用的是《中华道藏》收录的六朝上清经,并以《中华道藏》和《中华道教大辞典》中所确定的六朝上清经的时间为依据,从“五藏六府神”的来源、数量变化和形象特点叁方面入手,对六朝道教上清派“五藏六府神”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上清派在存思身神修炼过程中和前人一样都意识到人体内五脏六腑的重要性,在先前存思修炼内容的基础上,尤其在东晋的两次造经活动中对“五藏六府神”的来源、形象和数量上不断改进增加其内容,形成了上清派独具特色且丰富全面的存思身神修炼成仙术。第四章在第二、叁章所梳理的六朝上清派“五藏六府神”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结合已有对六朝古上清经成书时间的研究成果,对六朝涉及“五藏六府神”的上清经按成书时间进行一个重新的排序,以期对今后研究六朝上清派的发展和中医学参考道教身神体系提供一个相对明确的上清经发展脉络。(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见楠[3](2018)在《道教上清派与晚唐咏物诗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唐诗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上清派修道思想的影响,并反映于他们的咏物诗的创作。就修道方法而言,上清派的存思存神术提供了一种极具想象力、跳跃流动的思维方式,启发了诗人咏物的构思,使得咏物诗呈现出奇幻瑰丽之境;而"人-神"双修术及其创造的女仙世界,则从意象语言和情爱内涵两方面影响到晚唐咏物诗"艳境"的营构。此外,上清派重视心性论的阐发,以内观、坐忘为修道之要,倡扬众生万物皆有道性,有助于形成清虚淡泊的咏物境界。(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铁华[4](2017)在《道教上清派传经神话的降授传统与女仙崇拜》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教上清派构筑了一个以女仙魏华存为中心,其他众仙真参与的传经神话故事。上清派仙真降授经典的方式既承继了早期道教修道小团体造作道经的方式,也受到汉末天师道经典出世方式的影响。上清派传经神话女仙众多,她们不仅是被崇奉的神灵,也是修道者倾慕的对象,还是上清派修仙术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来源于《老子学刊》期刊2017年02期)

罗佳艺[5](2017)在《六朝上清派与记梦文学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记梦文学,是通过文学形式来表达梦境的记叙性作品。上清派自六朝发展以来,以其独特的宗教语境和思想,为记梦文学赋予了新的意蕴与内涵。随后,一种具有上清派特殊意义的“梦中降真”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渐诞生,并影响着后世同类作品的发展。这些受六朝上清派影响的记梦文学,以梦境为平台,利用灵媒为接引,将凡尘与仙境、道教思想与文学相结合,谱写出一篇篇奇谲幻丽的作品。本文以上清派的发展为线索,从上清派“梦中降真”模式的诞生着手,探究六朝记梦文学与上清派间的关系。意图梳理出六朝时期思想与文学关系的一条片段脉络。绪论部分概述了早于六朝前的记梦文学,着重于分析出这时期作品中“梦验”以及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的特点,从而区别于进入六朝后,其他受上清派影响的记梦文学。第一章介绍了上清派在六朝的兴起与发展,分析了上清派初代宗师二许以及杨羲所组成的团队间的关系。同时,对他们造经的本质进行考察,从而概括出上清派经典诞生的宗教动机一一即创教立派以及证明和强调上清派的合理性。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一种源自于上清派存思术的经典创造机制开始出现,并逐步形成了一种“梦中降真”的独特记梦模式。陶弘景作为六朝上清派承上启下的人物,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梦中降真”的记梦模式进行了充实和利用,帮助上清派走出了时代困境。第二章以《真诰》以及《周氏冥通记》为主要研究文本,介绍了六朝时期上清派影响下的记梦文学。其中,《真诘》中的记梦文学以梦幻游记和真仙梦降记录为主。这些文字虽然尚还以宣教为主要目的,但其中已逐渐开始富有文学色彩,展现了作者的想象力和上清派的诸多梦通意象。《周氏冥通记》则更具文学意义,其中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生动的记梦情节以及降仙、求仙等志怪母题,都是值得重视的研究角度。在叙事上,《周氏冥通记》具有强烈的梦幻艺术和想象力,并能将宗教性与世俗性相结合,展现出一个宗教信徒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表达。而通过对《真诘》以及《周氏冥通记》的分析,可梳理出在上清派影响下六朝记梦文学所展现的独特道教意象,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学创作力和想象力。第叁章介绍了以唐宋为主,六朝之后受上清派影响的记梦文学的发展。其中,以《太平广记》为主要研究文本,探究其中部分作品里所承袭的上清派“梦中降真”记梦模式。(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6-30)

张行津[6](2016)在《日本的道教上清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在考察上世纪国际道教学研究的大背景下,将中国道教学研究成果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相比较,发现国内学术研究对于道教历史上的上清派,尤其是六朝时期上清派的研究有所不足;而在相同时期,法国和日本的道教学者对于该时期的上清派开展了宗教与历史的多维度研究,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即在绪论中,将国际学术界对早期道教上清派的研究成果予以分类叙述;又因日本学界的中国文化研究无论是从地缘上或是时间上都比其他国家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某些国内难以寻觅的历史资料,由于在古代东传日本而获得保存,因此在道教文化的研究方面,日本学界的研究成果似值得国内学者加以借鉴。本文以日本的道教学术研究作为特定研究对象,对日本学界的道教上清派研究进行初步的考察和分析。麦谷邦夫作为着名的日本道教学者之一,在国际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在他早期的研究论着中,多所涉及道教上清派的研究内容,且颇有个人的学术特征。本文通过对麦谷邦夫关于《上清大洞真经》、陶弘景医药学和译注《真诰》等方面的学术成果进行考察和阐释,以期彰显麦谷邦夫教授侧重以道教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研究、专注于道教神仙信仰的探究与日本文化中的道教元素解读等叁方面的学术特征。在论文的后部分,笔者在前面考察和阐释的基础之上,对中、日学界的道教学术成就进行一初步的比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能对我们国内的道教学术研究有所借鉴和启发。(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6-06-06)

万晴川[7](2016)在《论道教上清派存思术对宋前小说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存思是道教上清派重要的修炼方法,与文学想象极为类似,有着鲜明的图像思维特征,对宋前道教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仙传小说是作者对着神仙画卷,存思玄思而创作的;有的神仙降凡传道小说是修道者渴望明师降凡传道,真诚感格,久而久之产生的幻觉;有的道教传记小说是将传主内视冥想的神秘体验故事化;有的仙凡恋小说是道教存思修炼或在梦中达到神人交会的高妙之境;有的地理博物小说,则是修道者通过存思、冥想,眼前出现的一派神仙境界。道教小说中有对神仙外貌、服饰、随从的细致描绘,也是道经中对存思之神描写的程序,可能都以道教图像为依据。道教存思大大拓展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想象空间,对以后的道教小说及其通俗小说的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孙亦平[8](2014)在《论陈国符对上清派研究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国符通过阅读《道藏》而取得的道教研究成果是多方面的,对上清派的研究即是其中之一。陈国符的上清派研究一方面延续清代考据学的传统,注重详细考证,力图用史实来说话;另一方面,又借鉴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恰当的评判和巧妙的归纳,通过将具体的道经研究与抽象的理论概括相结合,不仅挖掘出许多珍贵的资料,大致厘清了上清派的发展线索,而且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观点。今天,研究道教的学者几乎都曾从《道藏源流考》中得到启发与教益。(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王雅静[9](2013)在《道教上清派与汉魏六朝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双向视角,考察汉魏六朝小说与道教上清派之间的关系,即上清派如何影响六朝小说的创作,上清派的经卷造作和仙传编撰如何借鉴小说的技法。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道教上清派对六朝小说创作的影响(一)上清派的修炼方法与人仙遇合小说的构思“存思术”是上清派主要的修炼方法。上清派认为,通过存思可实现人神交接,由此衍生出六朝小说中的降真与梦仙主题。降真主题包括二个层次,一是人与自身体内之神的交通故事,二是女真降世向凡男传道或与凡男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或为修道者,或为出身庶族的男性,通过存思术,获得情爱、金钱等心理上的满足,补偿现实中的缺憾。(二)上清派的“洞天福地说”与小说中的仙境描写在魏晋战乱频仍、瘟疫流行、死亡相继的社会背景下,上清派的仙境由此前遥远的昆仑和飘渺的仙岛移至人间的洞天福地。上清派经卷和小说中都出现了大量对于祥和、圣洁的仙境的描写。一些凡人误入仙境,偶遇神仙的小说应运而生,借以表现人们对于富贵及自由、平安生活理想的追求。第二部分小说对上清经卷造作及仙传编撰的影响(一)小说对上清经卷的影响上清道经的出世、传授与封藏等情况被《真诰》以小说的形式记录下来。《真诰》中的人神恋及其以神仙对求道者考验为主题的内容都极具小说的特征;另外后世的小说也多受到由道经的出世、传授、封藏所形成的“天书”叙事的影响。(二)小说对上清仙传的影响以《魏夫人内传》和《洞仙传》为代表的上清仙传都在继承汉魏六朝小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多采用小说虚构、夸张的艺术手法,并重视故事情节的构建。上清仙传对后世的神魔小说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最后,通过上述分析,从小说史、学术史的角度,总结汉魏六朝道教小说出现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3-12-21)

胡百涛[10](2013)在《六朝道教上清派存思道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存思术是道教斋法和内炼思想的根基,六朝上清派则直接以存思术为主体建构起庞大的求仙道法体系。上清存思道法的内涵、结构及相应的思想观念是六朝道教合理化过程的直接反映。本论文以《上清大洞真经》为中心,在梳理辨析基本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尝试解答这些意义重大而为以往研究忽略或误解的问题。论文分为导言和正文两部份,正文部份共设六章。导言部份主要论述存思术的定义、性质、发展历史和重要性。存思作为心理冥想活动的一种,反映了人类追求超越的普世心理。道教存思术自从东汉至东晋经历了由简至繁的整合与升华过程。正文第一章首先分析了上清经书出世的历史情况,然后论述了《上清大洞真经叁十九章》出世时的版本及其在六朝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并考证了唐以后形成的《大洞玉经》、《高上大洞玉经》等版本的年代和来源等问题。第二章主要就《上清大洞真经》的身神观念进行讨论。身神观念伴随着存思术产生发展的全部历史,上清存思道法的身神观念继承了传统道气论的基本观念,表现为空间和时间上的两种组合方式。它发展出全新的身神名号系统,赋予帝一、太一等身神以重要的超越职能。这种身神观念直接构成全部上清存思阶次的思想基础。第叁章分叁个方面探讨以《大洞真经》为中心的上清存思道法的具体内容。存修《大洞真经》需要依据一定的朝拜科仪和诵经方法,诵读《大洞真经》全部叁十九章具有统一的存思方法和不同的存思内容,而诵读《大洞真经》经文、咒诀等内容本身又蕴含着其他上清经所论述的存思方法。论文依据《五老宝经》、《太丹隐书》、《登真隐诀》、《紫文行事诀》、《上清明堂元真经诀》、《九真中经》等文献勾勒了隐含在《大洞真经》经文、祝词中的那些存思身神、天神(天象)的具体方法,分析了各类方法的特点、衍化历程和基本内容。第四章在第叁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存思道法的特徵及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作为六朝道教合理化运动的代表,上清存思道法具有统一的流程设计、整齐的组织架构和严格的操作规程。上清存思道法的这种规整性是通过其对阴阳五行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来实现的。其以阴阳五行为结构发展起来的逆返成仙机理为后世道教内炼理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第五章侧重分析上清存思道法的医学基础和心理特徵。存思道法是以中医学经络理论为背景观念进行构建的,同时又表现出与印度瑜伽相近的特徵。在存思道法中,不论其身神意象或天象意象还是具体的存思操作内容都表现出高度成熟的心理学训练特徵。存思道法是对集体无意识内容的引导和接纳。第六章重点分析上清存思道法在六朝社会广泛流传的社会心理原因。六朝社会动荡的局势、频仍的战乱启发了拥有庄园经济之士大夫生命意识的觉醒,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以超越现实生命。存思道法即诞生在这种社会心态之中,而且为士大夫通过了一种更加高雅有效的超越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13-04-01)

上清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道教上清派“五藏六府神”是身神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身神系统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在存思身神修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术界关于六朝道教上清派身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上清大洞真经》和《黄庭经》为主的经典之经的文本基础上,研究上清派的存思机制,较少的关注身神的本身和身神观念在六朝之前的源流。本文共分有四个章节来研究六朝道教上清派“五藏六府神”,第一章梳理了先秦秦汉魏晋时期身神观念的源流,得出上清派形成前身神观念是由先秦时的身体观发展为秦汉时的身体养生思想进而形成为魏晋时的身神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方仙道士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断吸收改造前人的思想并创造出魏晋时期的身神观念。除此之外,本文的第二章开头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五藏六府神”的衍变。第二章和第叁章以六朝涉及“五藏六府神”的上清经为主,采用的是《中华道藏》收录的六朝上清经,并以《中华道藏》和《中华道教大辞典》中所确定的六朝上清经的时间为依据,从“五藏六府神”的来源、数量变化和形象特点叁方面入手,对六朝道教上清派“五藏六府神”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上清派在存思身神修炼过程中和前人一样都意识到人体内五脏六腑的重要性,在先前存思修炼内容的基础上,尤其在东晋的两次造经活动中对“五藏六府神”的来源、形象和数量上不断改进增加其内容,形成了上清派独具特色且丰富全面的存思身神修炼成仙术。第四章在第二、叁章所梳理的六朝上清派“五藏六府神”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结合已有对六朝古上清经成书时间的研究成果,对六朝涉及“五藏六府神”的上清经按成书时间进行一个重新的排序,以期对今后研究六朝上清派的发展和中医学参考道教身神体系提供一个相对明确的上清经发展脉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清派论文参考文献

[1].盖建民,王昊.上清派“法物”之道教义涵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葛相明.六朝道教上清派“五藏六府神”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王见楠.道教上清派与晚唐咏物诗创作[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李铁华.道教上清派传经神话的降授传统与女仙崇拜[J].老子学刊.2017

[5].罗佳艺.六朝上清派与记梦文学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17

[6].张行津.日本的道教上清派研究[D].华侨大学.2016

[7].万晴川.论道教上清派存思术对宋前小说创作的影响[J].文艺理论研究.2016

[8].孙亦平.论陈国符对上清派研究的贡献[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王雅静.道教上清派与汉魏六朝小说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10].胡百涛.六朝道教上清派存思道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论文知识图

2-7江苏茶博园Fig2-7J...符箓派-天师逐瘟符名山天台-天台山在《山海经·山海图》中与...2-6句容市张庙茶场Fig2-6...2-8句容市茅山风景区Fig2-...杨羲书《黄庭内景经》

标签:;  ;  ;  ;  ;  ;  ;  

上清派论文_盖建民,王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