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热红外论文_李炜,马俊飞,闫冠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卫星热红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遥感,异常,长波,温度,地表,中分,尺度。

卫星热红外论文文献综述

李炜,马俊飞,闫冠军[1](2018)在《基于卫星热红外与倾斜电磁结合之地震前兆立体综合监测系统设计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卫星遥感热红外观测、钻孔倾斜和电磁扰动前兆观测的良好效果,论述卫星热红外与倾斜电磁结合地震前兆立体综合监测系统初步设想及可行性初步研究,阐述了系统的建设思路和技术构成,进行了系统创新点和技术难点分析,结论为该系统建设可行,具有良好地震预测效果。(本文来源于《内陆地震》期刊2018年03期)

段广拓,陈劲松,张彦南,王久娟,韩宇[2](2018)在《基于LANDSAT 8卫星热红外影像反演珠江口海表温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水表面温度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具有巨大的研究意义.在近海海域进行研究时对分辨率具有较高的要求.在珠江口区域,利用LANDSAT 8影像热红外波段,结合美国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近红外水汽二级产品MOD05,运用Jiménez-Mu1oz提出的单通道法,优化了部分参数,建立海表温度的反演流程.为了确定可行性,将与LANDSAT 8影像同一日期的MODIS海表温度产品MOD28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利用实测数据对比验证2组数据的质量.结果表明,反演结果时空分布规律与MOD28趋近一致,均呈现为夏季西高东低而冬季西低东高,全年温度变化接近准正弦曲线,并且反演结果精度更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袁媛,尹京苑,李成范,宋阳,周时强[3](2019)在《基于SST背景场的2016年中国台湾新北邻近海域6.2级地震卫星热红外异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016年5月31日中国台湾新北海域M_S 6.2级地震为例,基于2013—2016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热红外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震中附近海域的历年同期SST月背景场和季背景场.应用小波变换和计算相对功率谱提取了震前海域的热红外异常特征,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随后,从海域地震特点、海域地震历年SST背景场同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海域地震热红外异常主要以连片状形式出现,增温异常大体上经历了无增温—微弱、分散增温—连片增温—增温幅度最大—消退几个阶段;震前6 d增温异常达到了最大范围和最大幅度,增温幅度最大值出现在热红外异常集中区域的边缘地区,在震后15 d内热红外增温异常现象逐渐消失;此外,热红外异常变化与区域的平均功率谱相对值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异常区域的最大平均谱值幅度达到12倍,也为后续利用卫星热红外异常来识别海域地震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孙珂[4](2018)在《基于卫星遥感反演的地震热红外算法及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是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因地震死亡人数占自然灾害总死亡人数的54%。加强地震预测研究,对于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地震预测仍然是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自20世纪60年代各国地震学家相继开展了各种手段的地震前兆研究,但地面定点观测手段无法获取大面积的动态、连续地震前兆场信息,而卫星遥感有观测范围广、不受地面自然条件限制等优点,在获取地震异常信息方面具有重(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07期)

李治,曾佐勋,王杰,柴锡炯,王逸琼[5](2018)在《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与震级定量关系的统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的实际应用及大量震例归纳结果表明,强震发生前在震中附近存在不同程度的亮温异常,且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多表现为增温条带的出现或者大面积的不规则分布。在研究热红外异常临震预测中重点关注热红外异常与震级的关系,对2010~2014年发生于中国的总计151次MS5.0及以上地震热红外异常情况与震级大小进行线性拟合,得到了震级MS与临震前3d热红外异常区面积平均值Saver的二元一次关系表达式,首次定量分析了震级大小与热红外异常面积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8年07期)

马明,陈圣波,陆天启,路鹏,肖扬[6](2018)在《基于LRO卫星Diviner热红外发射率的尺度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尺度问题作为对地观测的主要挑战和遥感科学的核心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科学验证工作,探讨和解决了许多与遥感尺度相关的核心问题.当然,在遥感探测内容中,发射率和温度遥感中也存在明显的尺度问题.以往混合像元发射率尺度问题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地球表面,幸运的是,月球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绝佳的对象.同时,伴随着Diviner热辐射探测器月表测量数据的不断更新,混合像元中发射率尺度问题的具体研究及其定量描述逐渐变为可能.本文以月表Diviner热红外测量数据为基础,在充分研究和分析Diviner数据特征和发射率计算方法的前提下,以不同尺度下的Apollo 15登月区或者登月点热红外发射率为研究对象,依据混合像元发射率定义,分析和研究了混合像元中发射率的尺度转换和尺度效应两个问题,从发射率数值角度出发讨论和验证了尺度变换和尺度效应的一般规律,并给出定量描述,希望能够为尺度变换和尺度效应等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邵楠清,孟庆岩,魏鸣,卢显,张颖[7](2017)在《2012年新疆洛浦M_S6.0地震前卫星热红外亮温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处理了新疆洛浦M_S6.0地震前后卫星热红外亮温(TBB)数据,对异常信息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考虑了天气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震前亮温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西北方向,高值区位于震中以西巴楚县附近,异常呈条带状分布,其西北-东南走向与附近断裂带方向一致;异常出现在洛浦地震前14天,共2次,时间上经历较强-弱-强-弱的变化过程,第1次异常持续时间较短,第2次异常持续长达4天,之后迅速衰减并消失,亮温异常值增幅十分明显。结果表明,新疆洛浦地震前存在明显的红外亮温异常现象,亮温变化与洛浦地震发震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7年03期)

孙珂[8](2017)在《基于卫星遥感反演的地震热红外算法及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是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因地震死亡人数占自然灾害总死亡人数54%。加强地震预测研究,对于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地震预测仍然是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自20世纪60年代各国地震学家相继开展了各种手段的地震前兆研究,但地面定点观测手段无法获取大面积的动态、连续地震前兆场信息,而卫星遥感有观测范围广、不受地面自然条件限制等优点,在获取地震异常信息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中强地震前出现地面热异常早已被国内外地震学者所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学者利用NOAA卫星亮度温度数据,在中亚及东地中海地区许多中强地震前发现大面积热红外异常现象,之后,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卫星红外数据及其反演的参量热辐射异常的研究,这些参量主要包括亮度温度、长波辐射、地表温度、潜热通量和NCEP资料等。为了最大可能地提取热红外异常信息,针对不同参数,根据不同原理,越来越多异常提取算法被提出。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探测地震前红外辐射异常逐渐发展成地震预测研究领域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手段之一。利用热红外遥感开展地震预测研究关键是获取与地震有关的前兆热异常信息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卫星热红外传感器接收到的红外辐射信息包括了地表及大气系统的辐射信息,因此,热红外辐射信息的影响因素众多、复杂多变,要从复杂的热红外遥感信息中将地震活动引起的热异常检测出来,必须深入研究热红外辐射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前人开展地表红外辐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出地形地貌、地物类型、气象变化、大地热流和气体变化等是主要的热红外辐射影响因素,并对地形地貌、地物类型等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辐射传输模拟软件MODTRAN模拟了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叁种气体变化对红外辐射的影响。认为地形因素主要有高程和坡向两方面,是控制一个区域内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的基本因素,地形因素又是相对稳态的,一个地区的地形一般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气象是最为复杂的红外辐射影响因素,其变化几乎是随机的。地物类型,尤其是植被覆盖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但其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对于气体因素而言,水汽对红外波段辐亮度影响较大,CO_2和CH_4对红外波段辐亮度的影响较小,水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分析红外辐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目前热红外异常提取算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分析,针对不同类型数据源,改进了涡度算法,并提出了异常指数算法。根据热红外异常提取算法原理不同,将其大致归为叁大类:基于差值分析的异常提取算法、基于背景场分析的异常提取算法和基于信号分析的异常提取算法。在分析叁类异常提取优缺点的基础上,针对MODIS地表温度数据和长波辐射数据,结合RST和涡度两种算法优点,改进了涡度算法,提出了异常指数算法。(1)对于地表温度数据而言,改进的涡度算法基本思路是:首先对地表温度数据(LST)进行了类似的RST异常信息提取,主要注重背景场信息的利用,而后利用求得的结果,再进行涡度算法运算,以此获取地表温度异常突出信息的地理位置;(2)对于长波辐射数据而言,异常指数算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利用多年的数据求得同一位置均值和标准差的基础上,进行RST异常信息提取运算,注重多年的背景场信息提取,同时,利用涡度算法,对地震前后一段时间内数据进行运算,求得涡度值,注重提取同一时间不同位置相对增温区域,最后RST异常算法值与涡度算法异常值相乘得到异常指数,表征红外异常量,以此获取异常的地理位置。以MODIS地表温度为数据源,应用改进涡度算法,对40个中国大陆及周边2007-2015年5.5级以上地震开展了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有18个震例有明显的震前异常信息,占45.0%,有6个震例震后有明显的异常,占15%,另外还有40%未发现明显异常。不同震级的地震地表温度异常比例不同,因此,认为地震前地表温度异常与地震的震级大小有一定关系;同时发现不同区域地震地表温度异常比例不同,特别是在四川、云南等地区,发现震前地表温度异常比较多,说明地表温度开展地震前热红外监测有一定的区域适用性;不同震源机制类型的地震地表温度异常比例也不尽相同,认为地震的震源机制类型与热红外异常有一定关系,特别是走滑断层、逆断层为发震断层的地震发生前地表温度异常可能性较高。为了验证地表温度地震热红外异常的适用性,假设震级大小不变、发生位置不变、发生具体日期不变,发震年随机取2007-2015年中一年,从而得到了40个设定地震,对这设定地震地表温度异常检测表明,40个震例中有8个地震前发现了明显地表温度异常,占总震例的20%,与真实震例的红外异常45.0%相比,低25百分点,说明地震前地表温度异常并非随机现象。同时针对尼泊尔和汶川地震,检测了2007-2015年共9年发震具体日期前一个月的地表温度红外特征,两个地震震中位置附近都发现叁组异常,其中一组对应后续真实地震发生,其他两组后续未有强震发生。以2015年尼泊尔地震为例,采用所提出的异常指数算法,较好地提取到了地震发生前数天红外异常现象。在开展中国大陆级周边2007-2015年5.5级以上地震的地表温度异常特征分析基础上,以极轨NOAA卫星2.5°×2.5°和静止FY-2D卫星0.1°×0.1°长波辐射数据为数据源,利用RST和异常指数算法,分析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S8.1和5月12日M_S7.5地震前后的长波辐射变化特征,进而开展了RST算法和异常指数算法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运用RST算法,两次地震前后,未能在震中周围发现明显的长波辐射异常,而运用异常指数算法能够在地震发生前数天震中附近较好地识别地震红外异常:对于NOAA卫星,4月15日在M_S8.1地震震中以西出现热红外异常,到4月24日震中以西约100km处出现异常最大值,随后逐渐消失。5月10日在M_S7.5地震震中以东约200km发现异常,两次地震前最大异常指数均达到20,距离震中位置在100-200km之间;在NOAA卫星长波辐射异常发现最大值当日,采用FY-2D卫星每3小时的数据分析可发现红外异常的动态演化过程。同时,运用改进的涡度算法较好地识别尼泊尔地震发生前几天的红外异常现象。以极轨MODIS卫星5.6km地表温度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涡度和改进涡度算法,分析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S8.1和5月12日M_S7.5地震前后的地表温度变化特征,进而开展了涡度算法和改进涡度算法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运用涡度算法,两次地震前后,未能在震中周围发现明显的地表温度异常,而改进的涡度算法能够在地震发生前数天震中附近较好地识别地震红外异常:在4月17日,距M_S8.1地震震中位置西北约100km处有明显异常,在4月27日,距M_S7.5地震震中位置西南约100km处有明显异常,这两次的异常位置与震中位置的距离都在100km左右,说明改进的涡度算法对于强震的发震位置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7-06-01)

张勇,戎志国,闵敏[9](2016)在《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热红外通道在轨场地辐射定标方法精度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TERRA/AQUA MODIS卫星观测数据,对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热红外通道在轨场地辐射定标方法进行精度评估与分析。将MODIS观测的入瞳亮温与外场实测数据通过辐射传输模式模拟到卫星入瞳的亮温进行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对于热红外窗区通道精度均优于1.0K(@300K)。因此,目前应用于我国在轨主流卫星热红外通道的场地绝对辐射定标方法本身具有很好的定标精度。然而,面向气候变化监测需要,发展可溯源、高精度、自校准的星上定标系统是未来解决红外遥感器在轨绝对辐射定标的根本途径。(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1 新一代气象卫星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期刊2016-11-01)

马明[10](2016)在《基于LRO卫星Diviner热红外数据的月表发射率反演及其尺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射光谱已经广泛应用于月表成分研究,而且月球在轨卫星也主要以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观测方式为主。但基于反射光谱的矿物识别和成分反演能力却受到月球环境的严重影响,主要存在反射率降低、光谱对比度减弱和光谱特征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反射光谱的矿物识别和成分反演能力通常仅限于月壤成熟度较低的地区(约5%的月球表面)。与反射光谱比较,发射光谱不仅对于硅酸盐矿物更加敏感,对于月表物质的热物理特性(包括热惯性、粒度、密度和岩石丰度等)和月球表面粗糙度(地形因素)同样十分敏感。同时,硅酸盐矿物发射光谱特征受到月球环境的影响较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了解月表成分和物理特性的途径。月球红外遥感研究主要包括地基望远镜、月表着陆、实验室测量和在轨卫星测量等方面。其中,实验室月壤样品发射率光谱特征研究和月表发射率反演是两个最主要的内容。在月球发射率光谱特征和地球发射率反演方法的基础上,以黑体辐射定律和辐射传输方程为理论基础,热红外遥感为探测手段,LRO Diviner热红外数据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月表发射率反演及其尺度效应研究。物质的发射率是建立在基于均匀等温表面的基础上。然而,空间观测的表面通常是非均匀的,遥感表面温度只能从理想等温表面中的热平衡中获取。为了建立不同温度的物质作为一个像元的辐射量与相同温度黑体贡献辐射量间的关系,相继提出了不同的像元发射率。其中,只有视在发射率明确了像元发射率的尺度效应。月球样品发射率光谱特征作为判断月表岩石和矿物成分的指示性信息,主要包括CF和RB两个光谱特征。本文通过设计实验,在大气、氮气冷背景和真空环境下利用叁种发射率测量方法进行了模拟月壤测量实验,获得了发射率光谱,结合已有Apollo样品热红外波段反射率光谱,分析了成熟度、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粒径和样品温度对发射率光谱特征的影响,确定了发射率光谱CF特征可作为月表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反演的依据。以2012年1-6月Diviner通道3至9月表赤道附近亮温数据为研究对象,制作通道亮温误差棒图,分析Diviner数据稳定性。针对Diviner白天和夜晚红外数据的分布规律,以及数据中少量的“坏点”或者“坏线”问题,提出了Diviner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亮温数值拟合、奇异点剔除、分时段拟合和纬向校正等。通过应用这些数据处理方法于Diviner通道6的亮温数据中,获得了高空间分辨率、全覆盖度的月表亮温分布图,并利用时段亮温值、DEM和CCD数据评价了亮温分布,验证了Diviner红外数据处理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以发射率反演算法中的发射率归一化法为基础,提出了月表发射率的反演算法。通过二次拟合3个通道亮温值求得像元最大亮温值代替像元实际温度值,利用月球辐射传输方程反演像元通道发射率值。利用反射率反演算法和Diviner的8μm通道亮温数据,反演了月表发射率,进而再利用二次拟合3个通道发射率值获得发射率光谱特征CF值。通过月球6-18点Apollo15登月点像元发射率反演值,分析像元发射率尺度效应,并发现了发射率的空间效应。利用Diviner两种空间分辨率的发射率反演值分析了发射率尺度效应的分布规律。结合CF特征固有属性和误差理论,消除了CF值中的尺度效应和空间效应,为月表成分反演提供可靠发射率数据。根据18种不同粒径Apollo样品发射率光谱特征与其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建立了月表成分发射率反演模型。其中,CF值与钛铁矿、斜长石、易变辉石和富镁单斜辉石四种矿物的相关性分别为0.5825、0.5352、0.4483和0.887,与Si O2、Ti O2、Al2O3、Cr2O3、Mg O、Ca O、Mn O、Fe O和SO2的相关性分别为0.5539、0.6404、0.5992、0.7834、0.6836、0.482、0.75、0.7097和0.5306。结合消除尺度效应和空间效应的CF值影像,反演了月表四种矿物和九种元素含量。利用Apollo15采样点样品成分含量验证了反演精度。四种矿物反演值和实测值的均方差误差分别为0.33、15.35、5.28和1.58,七种元素含量(Si O2、Ti O2、Al2O3、Mg O、Ca O、Mn O和Fe O)反演值和实测值均方差误差分别为2.25、0.92、2.63、2.80、1.56、0.05和2.34。结果表明,利用CF特征可反演月表矿物和元素含量,并且元素含量的反演精度要高于矿物含量的反演精度,为月表成分反演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卫星热红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水表面温度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具有巨大的研究意义.在近海海域进行研究时对分辨率具有较高的要求.在珠江口区域,利用LANDSAT 8影像热红外波段,结合美国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近红外水汽二级产品MOD05,运用Jiménez-Mu1oz提出的单通道法,优化了部分参数,建立海表温度的反演流程.为了确定可行性,将与LANDSAT 8影像同一日期的MODIS海表温度产品MOD28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利用实测数据对比验证2组数据的质量.结果表明,反演结果时空分布规律与MOD28趋近一致,均呈现为夏季西高东低而冬季西低东高,全年温度变化接近准正弦曲线,并且反演结果精度更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卫星热红外论文参考文献

[1].李炜,马俊飞,闫冠军.基于卫星热红外与倾斜电磁结合之地震前兆立体综合监测系统设计初探[J].内陆地震.2018

[2].段广拓,陈劲松,张彦南,王久娟,韩宇.基于LANDSAT8卫星热红外影像反演珠江口海表温度[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8

[3].袁媛,尹京苑,李成范,宋阳,周时强.基于SST背景场的2016年中国台湾新北邻近海域6.2级地震卫星热红外异常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9

[4].孙珂.基于卫星遥感反演的地震热红外算法及特征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8

[5].李治,曾佐勋,王杰,柴锡炯,王逸琼.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与震级定量关系的统计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8

[6].马明,陈圣波,陆天启,路鹏,肖扬.基于LRO卫星Diviner热红外发射率的尺度问题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8

[7].邵楠清,孟庆岩,魏鸣,卢显,张颖.2012年新疆洛浦M_S6.0地震前卫星热红外亮温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中国地震.2017

[8].孙珂.基于卫星遥感反演的地震热红外算法及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

[9].张勇,戎志国,闵敏.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热红外通道在轨场地辐射定标方法精度评估[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1新一代气象卫星技术发展及其应用.2016

[10].马明.基于LRO卫星Diviner热红外数据的月表发射率反演及其尺度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 卫星热红外地震短临预测方法...地面活动构造与增温异常分区图卫星长白山火山区1年4季的卫星热红外...汶川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的第...),卫星热红外增温异常面积为11...FY-1D卫星热红外通道替代定标系...

标签:;  ;  ;  ;  ;  ;  ;  

卫星热红外论文_李炜,马俊飞,闫冠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