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化工工艺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化工工艺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梁凤凯[1]2003年在《高等职业教育化工工艺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文中提出人类正走向知识的社会,国际教育界对21世纪高等教育的共同看法是:高等教育的针对性、质量观和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这叁个理念决定着高等教育在地方、在本国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与作用;终身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进行历史上从未要求它进行的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普通高等教育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是实践型、技术型和职业专门化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和工作岗位的基层性。本论文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借鉴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年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分析研究了德国的DS、加拿大的CBE、英国的CTC和澳大利亚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特点,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结合天津职业大学化工工艺专业教育教学实际,经过近叁年的改革和实践研究,研讨了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性问题和人才定位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探索并实践了“以基本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养成为关键,产学结合为途径”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健全的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机制;坚持依靠市场、调研市场、根据市场信息决策的原则,形成了“专业设置找市场、教育过程贴市场、毕业环节进市场、质量评价靠市场”的市场观;特别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的英语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并在天津职业大学全校范围内2003年级理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率先多层次应用了化工仿真技术等,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李丹丹[2]2017年在《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发展迅速,学生人数持续增长,学科种类建设越来越齐全,职校规模随着学生人数与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也在不断扩张。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的技术型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第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建设越来越重视,颁布了许多有利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政策。与此同时,社会发展需求对职业教育模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职业教育模式不断创新的同时对高职院校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从高职院校建设现状来看,其建设根据自身情况有按照高校建设标准进行校园规划设计,有按照“92指标”进行校园规划建设。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现状来看,现有的高职院校建设参考规范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高职院校需求,而对高职院校规划布局设计的探索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是我国培养化工技术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化工生产关系国计民生,而实训空间是高职院校培养化工人才的重要实践基地。但是,现行的规范并没有针对专业类别划分空间模式,这使得化工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建设没有可靠的参考,造成一定的面积浪费与需求不足。综上可以看出,针对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的实训空间进行研究,提出适应其发展所需的空间模式与设计建设的参考标准对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实地调研院校化工类专业实训空间的现状总结以及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相关资料整理,发现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实训空间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实训空间规划布局方式进行分析,给出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实训空间的优化布局模式,并计算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现有实训空间的生均指标和优化空间的生均指标。

彭立新, 王金银[3]2009年在《高等职业教育化工工艺类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讨论了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性问题和人才定位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探索并实践了"以基本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成为关键,产学结合为途径"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健全的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机制。

谭强[4]2016年在《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关键环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如何解决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问题,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我国创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适应经济社会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中的脱节、断层或重复等现实问题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建设、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学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等方面仍然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步伐,它们是制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和水平,关系着中职学校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平台搭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进一步完善、满足人民大众对教育的多样性选择、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系统,而中高职课程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系统内部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子系统。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子系统,必须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系统作为逻辑起点,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系统的全域视觉出发,才能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系统要求和整体目标。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德阳市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调查研究发现,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是我国职业教育历史政策与实践探索的诉求;影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因数是多方面的系统的问题;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应该从职业教育系统出发,在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系统的特征、结构、功能、理论框架和现状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积极作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探讨和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开发模式,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者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角出发,以终身教育思想、目标课程模式、系统理论为理论支撑,遵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软系统方法论为主要研究工具,综合应用文献计量法、调查法、比较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采用了“提出问题---相关文献研究---明确目标---理论分析---实证调查---案例研究---归因分析---思路变革---对策研究---总结反思”的研究路线。主要研究内容:一是研究基础,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历史文献梳理以及相关理论的探讨;二是理论分析,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系统的特征与结构进行分析;叁是问题表征,对四川省德阳市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现状进行调查,对问题表征进行分析;四是个案调查研究,以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为例进行个案调查研究;五是问题归因,对四川省德阳市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现状进行归因分析;六是理念变革,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变革的梳理;七是对策研究,从现代课程理论出发,根据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与概念模型进行对比的结果,提出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原则、技术线路、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等对策研究;并重点强调了政府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的重要作用及政策设计。主要的研究工作包含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历史文献综述、概念模型建构、理论研究、现状调查、问题表征、归因分析、理念变革探讨、对策研究以及研究反思。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本质应该是中高职课程结构要素之间的有机衔接,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应然状态应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必然状态,即应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和多元立交的状态。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显示,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存在很大差距。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有效的适应性、层次性和连续性,两者独立发展,各自为政。这些问题或者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的提升,制约了整个职业教育质量提高,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构建层次显着连贯一体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之路。只有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衔接、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系统衔接,才能有效搭建促进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养与能力不断提升的成长通道,才能进一步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我们必须要真正转变观念,从思想到行动上真正重视职业教育;强化基本定位,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坚持贴近市场、贴近社会、贴近需求,才能建立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二、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是历史政策与实践探索的诉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可以说,中高职课程衔接正是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历史诉求,它贯穿了我国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再到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体系全过程,体现了从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到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实践必然选择。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衔接是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宏伟目标的具体要求,它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诉求。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中高职衔接在课程与教学上的脱节、断层和疏离是制约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因素。我国很多地区都积极开展以中高职课程衔接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特别是在对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和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课程及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实践探索成果进一步夯实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种技能人才的需求。研究热点逐渐集中,研究队伍扩大,研究方法丰富多样,为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第叁、影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表征及问题归因。通过对四川省德阳市职业院校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在中高职课程衔接起点、衔接基础、衔接核心、衔接主体、衔接保障和升学路径等方面存在着层次断层、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等诸多问题。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具体表征体现在:一是课程目标:目标取向稳定性差,目标确定学科化趋向;二是课程内容:内容取向层次性差,课程管理自由化趋向;叁是课程实施:实施取向开放性差,课程教学课堂化趋向;四是课程评价:评价取向形成性差,评价模式单调化趋向。在软系统方法论指导下,通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政策制度保障支持力度、职业教育课程管理机制内外动力等维度进行归因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归因主要在于:一是理念变革滞后,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二是顶层设计滞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叁是教育制度滞后,职业教育保障支持力度薄弱;四是办学定位不准,职业教育课程管理内外动力不足。第四、解决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对策思路。首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出发点,所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衔接应该遵循和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坚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其次,根据目标课程模式理论,本研究认为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基本路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就是首先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改革,打破学科课程,建立工作课程体系。课程改革不是对学科本位或者知识本位的简单否定,而是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应该明确工作实践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逻辑主线,而不是知识的延伸和应用,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再次,应该构建层次显着连贯一体的中高职课程体系。通过制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目标、建立多方联动的课程内容设置机制、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案和建立多元参与的核心能力课程评价机制,构建层次显着连贯一体的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体系。四是保障措施方面,应该建立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相结合的合作机制。政府主导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国家招生考试制度与课程标准、配置合理的高层次职业教育院校、建立统一的专业目录编制机制、建立多元的课程开发参与机制。

张成[5]2009年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模式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今天越来越被人所关注,更带来了职教院校的大建设。由于其特殊的教育性质,职业教育建筑自身也具有很强的区别于其他教育建筑的教育模式,所以我们在设计中要注意对其进行前期的深入研究,抓住内在的问题实质,以便很好的进行这种特殊教育模式下教学—实训空间的设计。所谓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模型或图式。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它是一种范例,具有概括性和典型性,同时,它又有可复制性,能够供人们借鉴和参照,反映了技术社会人们的一种新理念。我们将要研究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模式与空间的关系,以及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的合理模式。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归纳总结,深入剖析,通过对实践成果的理论回归,分析教学实训模式的影响要素,教学实训空间的组合变换,从而构建合理化模型,以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合理模式,同时可以针对现有问题提出较合理的解决办法和指导性意见。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和新建筑设计思路的完善提高将会给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带来更为广阔的的美好前景,我们通过对教学实训模式的不同而作针对性的建筑空间探讨,不仅能够很好的总结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及建筑设计在不同模式中的应用,更对今后的具体的工程实践中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闫飞龙[6]2009年在《中日本科课程的比较研究与课程理论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今天的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创建一流大学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一项最基本社会职能,其核心在于课程。本科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上占有特殊地位,一方面在于它是连接中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桥梁,另一方面也是为本科学生进入社会生活作准备的基础。在我国,本科课程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探索,产生了高校本科课程到底是应该重学术还是重职业,或者是二者并重,如何正确处理专业课程与素质课程的关系等问题。本研究带着这种问题意识,按着从历史到现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文献分析、思辨与实证等研究方法,透视本科课程现象,探讨本科课程构成与开发的基本理论。首先,从课程基本概念入手,在探讨课程相关概念的同时揭示了不同概念背后所隐含的教育理念及其价值取向。在考察科学化、人文化、实用性、批判性和后现代主义等几种经典课程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课程研究应该以责任为理念,重视满足社会与个人两种基本需求,强调个性化、弹性化、地方化、国际化,将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的新趋势。其次,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大学课程形成、中日本科课程模式演变的历史。发现大学课程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形成了叁条轨迹,一条是职业性的,一条是学术性的,另一条是素质性的。建国以来我国本科课程发展经历了叁个阶段,即:以系科为主的本科课程模式阶段、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课程模式阶段、多样化本科课程模式发展阶段。二战后日本本科课程发展主要经历了一般教育与专门教育相分离的“二·二分段”式本科课程模式、教养教育与专门教育相融合的本科课程模式以及学士课程教育等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引起本科课程模式变革的内外部主要影响因素。第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厦门大学与广岛大学的本科课程现状。进一步了解了厦门大学本科课程属于“模块式”本科课程模式,广岛大学属于教养教育与专门教育相融合的“一贯式”本科课程模式。又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两所大学本科教育的目的极其相似,可是,在“通识教育模块”与“教养教育课程”等“非专业课程”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无论是科目的数量与综合化程度,还是修读方式的灵活性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最后,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了本科课程构成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并构建了本科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本科课程的构成与开发,要通过透视本科课程现象,挖掘其根本性的东西,从理论层面上去解决本科课程现实问题。本科课程构成从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配置课程内容到课程效果评价,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有其具体要求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它的合理化程度还取决于课程模式的选择与开发。把哲学、教育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作为本科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探索本科课程开发的可能性、阶段性选择、多样化发展趋势和由谁来开发等基本理论。在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21世纪学士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为本科课程开发提供方向和理念,从而构建了本科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梁陆宗[7]2017年在《中职化工工艺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科学的培养方式方法,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提升培养的人才质量,以满足现代化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需求。由于化工行业生产存在特殊性,学校无法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供学生操作实习,职业院校的化工工艺专业教育课程多是以传统的教师理论讲授和化工单元实训为主,理论和实践分开,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被动接受,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感性认识不足,对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程度不够,专业素质缺失,致使化工工艺专业培养的学生达不到化工企业用人标准中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本文对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化工生产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对比分析了中职化工工艺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校企合作建设的校内外实训条件不完善,具有企业工作经验教师缺乏,化工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有偏差、化工工艺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化工工艺专业教学模式不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原因。本课题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研究、现场访谈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现行的化工工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模式、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策略和建议。根据现有化工仿真情境下的实训条件,利用项目教学法整合部分专业课程,改革学生的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化工仿真情境下中职化工工艺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培养的实践研究为提升化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价值。

张存智, 孔斌[8]2012年在《宁夏中高职化工工艺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讨——美国社区学院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是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目前宁夏中高职化工工艺类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在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就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进行分析与研究。

车慧萍[9]2016年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文中指出职教师资本科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师资来源,它的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制约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现有的关于本科教育质量的评价主要是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宏观评价,而对专业质量的微观评价较少,并且还没有制定针对职教师资某一专业的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同时也缺乏这方面的研究。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设立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我的导师承担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教师标准、培养标准、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核心课程特色教材开发项目”(VTNE007),本研究是其中的子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因此,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标准进行研究,既是全国本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规范本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要求。本研究的意义是: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可以为国内本专业培养单位人才培养、自查评估建立依据,同时,也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第叁方单位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单位评价提供评估依据。笔者以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在查阅各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专门对国内外有关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整理,调研了国家教育部颁布专业人才评估的相关方案和专业人才标准以及教师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草案;其次是与研究团队一起,对全国范围内多家企业、行业、中职学校、培养本专业的高等院校、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实地调研。本研究对调研所得的资料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得出了如下成果: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的能力结构及能力培养课程矩阵;2、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结构框架与具体内容,建立了8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体系,同时对每个评价指标设定了主要观测点;3、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实施细则即评分标准、指标权重等。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本课题的来源、课题的研究背景、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教育质量评价的状况;第二部分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阐述评价标准的内容和框架;第叁部分分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第四部分构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及指标权重。

王秀英[10]1999年在《化工工艺专业理论教学改革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化工工艺专业理论教学的改革问题,既谈了具体做法,又分析了改革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高等职业教育化工工艺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D]. 梁凤凯. 天津大学. 2003

[2].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D]. 李丹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3]. 高等职业教育化工工艺类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J]. 彭立新, 王金银. 化工时刊. 2009

[4].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 谭强. 西南大学. 2016

[5].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模式的探讨[D]. 张成. 合肥工业大学. 2009

[6]. 中日本科课程的比较研究与课程理论探索[D]. 闫飞龙. 厦门大学. 2009

[7]. 中职化工工艺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 梁陆宗. 广西师范大学. 2017

[8]. 宁夏中高职化工工艺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讨——美国社区学院的启示[J]. 张存智, 孔斌.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9].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D]. 车慧萍.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6

[10]. 化工工艺专业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 王秀英.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1999

标签:;  ;  ;  ;  ;  ;  ;  ;  ;  ;  

高等职业教育化工工艺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