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士人论文_颜程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唐代士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士人,唐代,太平广记,职官,妻室,节度使,错综。

唐代士人论文文献综述

颜程龙[1](2019)在《唐代士人群体的郎官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士人群体对担任叁省六部二十六司的郎官有着极高的认同,这种认同源自唐代郎官群体的自我意识,才具之美、位近赤墀、迁转要津,是唐代士人群体对郎官的职位认同,也是士人群体珍重郎官职位的重要原因。因为对才具之美的重视,唐代郎官这一群体对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保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志生[2](2019)在《“妇人尤不可作诗”:质疑声下的唐代士人妻女作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女子作诗问题上,唐朝与明清多有衔接,如明清时人对女子作诗的质疑就肇始于中晚唐。唐人质疑女子作诗的理由有两点,即作诗乱情与才非妇德。作诗乱情针对的是正妻、室女,而非姬妾冠妓;才非妇德源于儒家礼教,一些唐代士人妻女内化了这一观念,并予以倡扬与实践。儒家诗歌观主要侧重其社会政治功用,而主内与居内的女子与这种诗歌功用一般无涉。因此,唐代士人妻女便在礼教的缝隙中,找到了"叁从"与君臣关系这些男权切入点,围绕夫、子、家、君主展开诗歌创作;诗人家庭的女子还获得了更大的作诗空间,她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光耀门楣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吕璐瑶,么振华[3](2019)在《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原因考——以洛阳地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流行厚葬,但墓志和传世文献中葬于洛阳地区的唐代士人阶层的遗言显示,一部分唐人临终有意选择将自己薄葬。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不仅可以作为墓志、传记标榜人物德行的一种途径,也是唐人对丧葬状况、社会现实进行审视的结果。个人观念、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多藏厚亡"思想和盗墓事件多发,均是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的主观原因;客观上,社会抵制厚葬的风气、家庭经济能力不济可能导致薄葬意愿的产生。归葬背后沉重的葬费支出也可能影响唐人选择薄葬,在外宦游的唐人临终提出薄葬,将之作为缓和新的居住模式与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故里情节之间矛盾的一种办法。(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姜深香[4](2019)在《论唐代士人心理欲求维度在梦幻叙事中的回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他的《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古代士大夫"中岁以前,情感之部为婚姻。中岁以后,事功之部为仕宦"(1)。陈寅恪的人生阶段划分以及人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人生目标追求的观点是符合人生阶段性发展规律的。沿着陈寅恪先生的逻辑轨迹,通过(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徐沁[5](2019)在《《太平广记》所见的唐代士人城市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的内容是以《太平广记》为主要参考资料,探究唐代士人的城市生活,通过园林、寺院、青楼叁个地点,从中展现唐代士人雅趣的生活格调,进取豁达的人生观以及国际交流下的多彩文化。唐代城市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高潮之一。随着唐代城市的发展,市民文化逐渐兴起,促使了唐代小说的发达与繁荣。而士人小说是构成《太平广记》中唐代小说的主要部分,不仅创作主体为士人,所描写的对象与受众面仍是以士人为主,而故事描写的发生地又多为繁荣的城市中,因此,形成了“城市——人——小说”的循环中。本文主要从叁个部分对唐代士人的城市生活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从园林来看唐代士人城市生活。唐代园林在城市空间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了士人的活动场所和精神的寄托。而随着士人的精神文化气质改变,唐代园林的营造和构建包括空间意义也逐渐改变。第二部分从寺院来看唐代士人城市生活。唐代寺院林立,从都城长安到全国各个城市随处可见。寺院成为了士人在城市生活中重要的活动空间。而士人在寺院的活动相较于宗教性质来说,反而更多地带了俗世的性质。这种变化则与唐代佛教的世俗化有关。第叁部分从青楼来看唐代士人城市生活。士人是青楼消费的主力军之一,对于士人来说不仅仅是娱乐消费场所,同时也是他们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地之一。青楼不仅是士人追求身体欲望的场所,还是士人结交权贵的社交空间和婚姻情感的弥补空间,这与当今“青楼”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通过上述分析,《太平广记》、士人、唐代城市叁者之间紧密联系。从《太平广记》中关于士人发生在园林、寺院、青楼叁个城市地理空间的故事来看,它展现的是唐代士人特有的城市生活方式,但这种生活方式却成为了中国古代士人城市生活的典型模板。(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周福[6](2018)在《浅析唐代士人女子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开放、各个阶层的女子教育均呈现出一派繁茂的景象。其中士人阶层家庭的女子,依托其优越的生活环境接受到了更多的教育。这篇文章将从道德教育、诗文教育、艺术教育、宗教教育、早教教育这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唐代士人阶层女子教育的内容。(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8年09期)

彭志[7](2018)在《唐代士人身份与舞蹈诗关系探析——以张说、王建、张祜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舞蹈诗量多质高,士人是重要的创作主体。细化士人身份,可分成高级官僚、中下层官员、布衣处士叁类。囿限于身份所带来的知识、视野及地位差别,士人笔下的舞蹈诗呈现出复杂面貌。高级官僚的舞蹈诗以张说之诗为代表,中书令身份使其能够观看、描绘一些多在宫廷教坊中表演的壮阔乐舞,并为庙舞撰写歌辞,而针对燕乐系统的泼寒胡戏,则谏言采用禁断之策。中下层官员的舞蹈诗以王建之诗为典型,沉迹下僚的身份使其仅能依凭王守澄转述,在《宫词》中摹写圣寿乐、抛球乐、柘枝等舞蹈演出场景。布衣处士的舞蹈诗以张祜之诗为范例,处士身份使其游历四方时颇得各地刺史礼遇,钟情于描绘府邸中的柘枝舞胜景,同时诗中常见对大酺乐、千秋乐等在市井中展演舞蹈的描写。探讨唐代士人的叁类身份与舞蹈诗创作间的错综关系,突显的是作为观者的士人对舞蹈表演的接受和反映。(本文来源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朱文轩[8](2018)在《以诗为媒:唐代士人群体的人际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是一种无处不充斥着社会性的生物。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行为,人际传播组成了人类社会关系的坚实根底。现代生活如此,在历史长河中徜徉了数千年的中国古代,他们的人际传播也是如出一辙,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唐代既是古典世界的终结,又是近世社会的开端1。诗莫盛于唐,浩瀚的唐诗为我们研究唐代的人际传播供了鲜活的研究文本。为此,文章在对《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的厘定整合基础上,以人际传播为切入点,将唐代繁盛的士人交往诗作为研究起点,并结合相关的着作、史料,从文本上对士人群体的交往诗进行细致详实的解读,进而剖析其人际传播特征及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论文首先对“人际传播”“交往诗”“士人群体”叁个概念进行了分析界定,并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关于该选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论文将《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作为研究文本,在对其统计原则作了详细阐述后,仔细剖析了符合研究要求的交往诗数量,共厘定出2974首相关诗歌。根据诗歌内容形式的多寡,将诗歌划分为寄送赠别、友朋访问、官场应制、宴集唱和等几项分类,并对其分别进行了梳理;在唐代的交往诗中,我们不难发现,士人们的交往动机都有迹可循:无论士人们的含情脉脉的温情惬意的交往,还是为追求高官达贵的往来,都是为了获得相应报酬而展开的。这种报酬又可以细分为外在酬赏和内在酬赏。经过分析,唐代士人的交往内容则离不开官场、情谊和娱乐叁大场景,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宴集唱和赠别离,登高赏月论天下”。而士人们展开人际传播所使用的传播方式,是以直接间接、横向纵向等维度作为线索进行探析的。唐代士人不仅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坐到一起,侃侃而谈,同时,他们也会以物品为媒介进行人际传播,比如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还会借助“壁”、物品等实体物质。这些交往方式互相交织,共同构成了唐代士人群体人际传播的基本方式。同时,在纵向传播过程中,士人们深受皇权集权和血缘宗族的牵制。而在社交团体这种业缘2的横向传播过程中,交往多建立在平等的地位上,处于同一政治团体中的他们往往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对当时的时代特征进行总体把握后,文章从伦理化和公共性两个方面阐述了唐代士人群体的人际传播特征。第一,唐代士人群体深受儒学伦理道德规范樊笼的枷锁,难以进行自由的个人表达,他们只能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和个性表达的夹缝中生存。第二,唐代的传播出现了基于题壁这一视觉传播和唱传这一语言传播的公共性萌芽。通过对士人群体的人际传播内容、形式、特征等要素进行概括和总结,为士人群体的人际传播研究供一个新的视野,这便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所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0)

杜文玉[9](2018)在《唐代士人为何入幕成风? 原因有多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古代士人进入幕府任职,称为入幕。何为幕府?其实就是指军事指挥机构,先秦时期已有这一称呼。因为古代军队外出作战,指挥机构均设在帐幕之中,故称幕府。后世遂把这种军政大员的衙署统称为幕府,在唐代则用来特指节度使、观察使、都防御使、都团练使(主要是指前两者),在内任职的文职官员统称幕职官。(本文来源于《意林文汇》期刊2018年10期)

杨阳[10](2018)在《唐代制举科目与及第士人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项重要的选拔人才和官吏的制度。从隋唐时期是科举制度肇起、发展、过渡、演变的重要时期,那么唐代的科举制度无疑成为了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时期。唐代科举制度,有常举和制举两种类型。常举包括礼部的贡举和吏部的铨选,而制举作为皇帝临时诏制求取贤才的制度,在有唐一代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演变,到唐代中后期则大为盛行。由于制举的临时性和特殊性,使得制举的研究比常举的研究略显困难,尤其是制举的科目和及第士人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就以这两个方面出发,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考证唐代制举科目的设置和演变情况,并以数量和统计的方法窥探唐代制举科目的整体情况。第二部分,从制举及第士人的籍贯、出身、和授官叁个方面来分析唐代制举录取人才的地域分布,以及制举及第后能达到的政治地位。这两个部分的研究,兼顾了唐代制举的主体与客体,探讨了科目与人物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研究人物来对科目有更清晰的认识。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制举科目的设置和名称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唐玄宗以前科目杂芜,名类繁多;而到了唐德宗之后,科目变少,且设置基本趋于稳定。对及第士人的分析可以发现制举及第之后授官的品级基本较低,补阙、拾遗等试官和县尉等地方官职成为授官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唐代士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女子作诗问题上,唐朝与明清多有衔接,如明清时人对女子作诗的质疑就肇始于中晚唐。唐人质疑女子作诗的理由有两点,即作诗乱情与才非妇德。作诗乱情针对的是正妻、室女,而非姬妾冠妓;才非妇德源于儒家礼教,一些唐代士人妻女内化了这一观念,并予以倡扬与实践。儒家诗歌观主要侧重其社会政治功用,而主内与居内的女子与这种诗歌功用一般无涉。因此,唐代士人妻女便在礼教的缝隙中,找到了"叁从"与君臣关系这些男权切入点,围绕夫、子、家、君主展开诗歌创作;诗人家庭的女子还获得了更大的作诗空间,她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光耀门楣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唐代士人论文参考文献

[1].颜程龙.唐代士人群体的郎官意识[J].保定学院学报.2019

[2].李志生.“妇人尤不可作诗”:质疑声下的唐代士人妻女作诗[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9

[3].吕璐瑶,么振华.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原因考——以洛阳地区为中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姜深香.论唐代士人心理欲求维度在梦幻叙事中的回响[J].文艺评论.2019

[5].徐沁.《太平广记》所见的唐代士人城市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9

[6].周福.浅析唐代士人女子教育[J].黑龙江史志.2018

[7].彭志.唐代士人身份与舞蹈诗关系探析——以张说、王建、张祜为中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

[8].朱文轩.以诗为媒:唐代士人群体的人际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9].杜文玉.唐代士人为何入幕成风?原因有多种[J].意林文汇.2018

[10].杨阳.唐代制举科目与及第士人考[D].云南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燕子笺-拾笺‐5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启史今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汇岛卜2佣?身曰门族洲华。少有形成,运笔果敢舒展,遒劲爽健,结构上...

标签:;  ;  ;  ;  ;  ;  ;  

唐代士人论文_颜程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