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断层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断层,血管,特征,新生,脉络,燕山,光学。
断层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刘希康,郑智江,刘峡[1](2019)在《甘肃及附近地区断层形变异常特征的综合提取与震例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跨断层短水准资料,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甘肃地区1990~2016年8次5.5级以上地震的震前应变背景、断层活动和短期形变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多个地震震前不同层面上出现如下典型的异常特征:1)地震往往发生在垂直形变累积率的高值区或差异显着的高梯度带上,震前出现有序的形变场分布;2)震前不同断裂带之间或断裂带的不同段之间常存在显着的运动差异,发震断裂震前中短期运动速率显着增强,造成区域运动的不均衡;3)随着强震的逼近,显着异常场地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向近震区迁移和集中,或近震源区的一些跨断层场地异常强度逐渐增大。地震震前典型异常的时、空、强演化特征说明,断层运动失稳前,近震区附近断层活动、应力应变场均有一定程度的显现,地震发生前断层活动存在不同往常的失稳波动现象,应力出现向近震源区传递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12期)
叶飞,潘文,李典,覃智贵,左勇[2](2019)在《黔东北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及对华南“大塘坡式”锰矿勘查的影响——以普觉锰矿床犁式正断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黔东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板块西南部,自元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变形。不同期次的构造迭加对区内早期形成的沉积型矿产的埋藏和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针对黔东北地区燕山期构造变形,采用中小尺度构造解析的方法开展露头尺度的构造样式、迭加关系剖析研究,同时,对研究区广泛发育的犁式正断层及其对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的找矿勘查进行深入探讨。现有勘查成果认为犁式正断层为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应力体制转换产物,该类断层倾角随深度增加而渐趋于缓,断距和断层错断区域伴随深度增加而加大,并伴生少量次级陡倾角分支断裂。冷水溪犁式断裂及其分支断裂将贵州松桃普觉超大型锰矿床体切割为多个独立单元,造成锰矿层不连续,且在矿区内形成了大小规模不等的断层错断区域。同时,由于冷水溪断层上盘下降,上盘锰矿体的埋藏深度增加,断层错断区域亦伴随深度加深而加大。对冷水溪犁式断层及其对锰矿体之间关系的分析,有利于深入研究整个黔湘渝地区"大塘坡式"锰矿的埋藏与保存特征,对助推区域上深部锰矿勘查,合理规避勘探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矿床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龚玉静,武炳慧,索琰,陆慧琴,曲晓瑜[3](2019)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和荧光素血管造影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的特征。方法回顾诊断为CNV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瘢痕期的病灶,共116眼,分析患者同期进行的OCTA和FFA检查的特征。结果 CNV在OCTA中表现为肾小球形的最多(占48.3%),其中病灶周围有黑晕的占64.3%;其次为美杜莎形(占36.2%),病灶周围有黑晕的占71.4%;最少的为枯树枝状CNV(占15.5%),其中病灶周围有黑晕的比例为22.2%。在FFA检查中,无源性渗漏和经典型渗漏占比分别为58.6%和41.4%,无源性渗漏中合并出血、渗出及色素紊乱者分别占50.0%、38.2%和35.3%。OCTA中表现为肾小球形合并周围黑晕的病灶占经典型渗漏的37.5%,表现为美杜莎形合并周围黑晕的病灶占经典型渗漏的25.0%,表现为枯树枝状且周围无黑晕的病灶占经典型渗漏的16.7%。结论与FFA相比,OCTA检查技术具有非接触性、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的优点。(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华英彬,吴培培,石德鹏,徐海峰[4](2019)在《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图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的图像特征,探讨OCTA在CNV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确诊的未经治疗的黄斑部Ⅰ型及Ⅱ型CNV患者的OCTA图像,观察不同类型CNV的OCTA图像特点,采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测量不同类型CNV在OCTA图像上的异常血管面积。结果 31例31眼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19例、女12例;Ⅰ型CNV 17眼,血管构型较疏松,形状不规则,异常血管长、直,面积较大,为(1.565±1.400)mm~2;Ⅱ型CNV 14眼,血管分支浓密,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异常血管相对粗短,呈绒球状构型,面积较小,为(0.418±0.374)mm~2。Ⅰ型CNV和Ⅱ型CNV异常血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不同类型的CNV有不同的OCTA图像特征,这些特征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所显示的特征一致。OCTA可作为CNV诊断、分型的重要工具。(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11期)
王水平,许丽疆[5](2019)在《视网膜静脉阻塞患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影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医院收治的RVO患者150例(162只眼),均予以OCTA检查,分析患眼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OCTA检查发现,162只眼中,114只眼(70.37%)存在黄斑区拱环改变,53只眼(32.72%)存在黄斑水肿,59只眼(36.42%)存在视盘水肿,65只眼(40.12%)无灌注区。结论 RVO患者开展OCTA检查,能详细、明确地展现患眼病变情况,利于后续临床明确诊断。(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20期)
赵伟,柴辉婵,琚棋定,刘启蒙,张宇通[6](2019)在《基于地应力特征的断层滑动失稳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部开采时高地应力影响着深部断层以及巷道的稳定性。以淮南矿区实测地应力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深度的地应力特征,从地应力的角度研究得出了断层滑动失稳判据。结果表明:深部侧压系数KH值总体上大于1,Kh值均小于1,应力场类型主要为σH>σv>σh型,主要受走滑断层控制;结合库伦滑动准则和Anderson断层理论,得出淮南矿区深部逆断层滑动摩擦系数临界值为0.2,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临界值为0.4。最后应用该判据验证了淮南矿区各井田典型断层的稳定性,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均处于稳定状态。(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0期)
王宏伟,王刚,张越,崔帅,徐健[7](2019)在《动压影响下断层构造应力场和能量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地质构造尤其逆断层滑移失稳是诱发煤矿冲击地压的主要因素。为了深入研究冲击地压灾害的产生与断层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义马煤田F_(16)逆冲断层为地质背景,结合千秋矿21221工作面概况,模拟了开采扰动对断层活化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断层落差、倾角和沿上下盘开采等因素对其滑移失稳的影响以及工作面开采过程中断层应力场和能量场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断层落差较小时,落差对断层的滑移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随着断层落差的增加,法向应力逐渐增大,切向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大落差断层比小落差断层更易发生滑移失稳;断层倾角的增加导致断层滑移量增大,法向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切向应力先减小后增大,断层倾角与断层滑移失稳呈正相关;工作面沿下盘开采更易诱发断层产生滑移甚至冲击地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工作面过断层前,支承压力逐渐增加,过断层时保持平稳,过断层后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工作面前方能量场的应力集中区能量积聚现象明显,并与顶板能量积聚区始终贯通。由于卸压,采空区内能量降低较为明显,工作面上方的顶板应力得到释放,释放瞬间断层压力急剧增大,断层活化的可能性最大。(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邹镇宇,江在森,王启欣,刘泰,崔月菊[8](2019)在《走滑断层地表位移动态演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典走滑断层位移公式基础上引入时间变量,研究断层运动中地表位移与时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得到走滑断层地表位移时空动态演化公式。当观测点处于断层近、中场或者孕震阶段处于孕震中、晚期时,地表位移近似正比于时间对数函数。得到以下结果:①走滑断层随时间的位移是不收敛的,但发散速度十分缓慢。②目前多数GPS水平方向的时间序列良好的线性特征为时间对数函数的局部线性近似。③在孕震中、晚期的任意时刻,断层近、中场的地表任意一点的位移与其距断层的距离成正比,即垂直于断层方向的地表位移曲线近似一条直线。④从震前的某个时刻开始计时,震前距断层远的站点产生的位移比距断层近的站点产生的位移大;震后距断层近的站点产生的位移比距断层远的站点产生的位移大。走滑断层地表位移动态演化公式适用于断层的近中场,孕震的中晚期,可为断层地震危险性的判定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9年04期)
齐群,包含,兰恒星,晏长根,张科科[9](2019)在《断层泥剪切力学行为与应变软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断层泥力学行为是研究断裂带工程地质效应的基础,以延安神道沟断裂带断层泥为对象,借助颗粒分析、X射线衍射等微观测试手段研究了3种颜色断层泥的组构特征,并通过环剪试验分析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重塑断层泥的力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单峰型粒径曲线的断层泥级配明显优于双峰型,石英、云母和长石为主要的非黏土矿物,黏土矿物则以伊利石和高岭石为主,赤铁矿与绿泥石的相对含量是造成断层泥颜色差异的主要原因;受含水率和粗颗粒含量的影响,断层泥应变软化特征显着,应变软化随着含水率增大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规律,当含水率小于塑限含水率时,应变软化特征则随着粗颗粒含量升高而趋弱;内摩擦角是影响应变软化特征的主要力学指标,峰值内摩擦角和残余内摩擦角均与含水率呈负相关;矿物含量影响内摩擦角的变化,在5%和10%含水率条件下,内摩擦角随非黏土矿物含量的升高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季达峰,马忠宾[10](2019)在《基于表面解剖特征的人头部计算机断层与磁共振图像双模态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解剖标记的点配准在人头部CT及MRI双模态配准精度。方法 4例患者行CT及MRI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3D Slicer 4.8.1以体素渲染方式进行叁维重建。在10个备选的体表解剖特征点中,基于各点的5次定位误差在CT和MRI图像上选出相对应8个的解剖部位标记点坐标,按标记点数分为4、5、6、7、8个标记点组。利用奇异值分解(SVD)算法对两个模型进行对应点配准,利用标记点配准误差(FRE)对配准精度进行评估。结果双模态融合误差的FRE为2.68~6.54 mm。4、5、6、7、8个标记点组分别为(5.14±0.97)mm、(4.71±0.64)mm、(4.45±0.59)mm、(4.13±0.55)mm、(3.54±0.72)mm,相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个标记点的FRE与4个标记点的FRE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部表面的解剖学特征可用于CT-MRI的双模态融合;CT-MRI的双模态融合FRE随着标记点数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断层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黔东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板块西南部,自元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变形。不同期次的构造迭加对区内早期形成的沉积型矿产的埋藏和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针对黔东北地区燕山期构造变形,采用中小尺度构造解析的方法开展露头尺度的构造样式、迭加关系剖析研究,同时,对研究区广泛发育的犁式正断层及其对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的找矿勘查进行深入探讨。现有勘查成果认为犁式正断层为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应力体制转换产物,该类断层倾角随深度增加而渐趋于缓,断距和断层错断区域伴随深度增加而加大,并伴生少量次级陡倾角分支断裂。冷水溪犁式断裂及其分支断裂将贵州松桃普觉超大型锰矿床体切割为多个独立单元,造成锰矿层不连续,且在矿区内形成了大小规模不等的断层错断区域。同时,由于冷水溪断层上盘下降,上盘锰矿体的埋藏深度增加,断层错断区域亦伴随深度加深而加大。对冷水溪犁式断层及其对锰矿体之间关系的分析,有利于深入研究整个黔湘渝地区"大塘坡式"锰矿的埋藏与保存特征,对助推区域上深部锰矿勘查,合理规避勘探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断层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李媛,刘希康,郑智江,刘峡.甘肃及附近地区断层形变异常特征的综合提取与震例总结[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2].叶飞,潘文,李典,覃智贵,左勇.黔东北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及对华南“大塘坡式”锰矿勘查的影响——以普觉锰矿床犁式正断层为例[J].矿床地质.2019
[3].龚玉静,武炳慧,索琰,陆慧琴,曲晓瑜.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和荧光素血管造影的特征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
[4].华英彬,吴培培,石德鹏,徐海峰.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图像特征[J].眼科新进展.2019
[5].王水平,许丽疆.视网膜静脉阻塞患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影像学特征[J].医疗装备.2019
[6].赵伟,柴辉婵,琚棋定,刘启蒙,张宇通.基于地应力特征的断层滑动失稳评价方法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9
[7].王宏伟,王刚,张越,崔帅,徐健.动压影响下断层构造应力场和能量场分布特征[J].煤炭科学技术.2019
[8].邹镇宇,江在森,王启欣,刘泰,崔月菊.走滑断层地表位移动态演化特征研究[J].地震.2019
[9].齐群,包含,兰恒星,晏长根,张科科.断层泥剪切力学行为与应变软化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9
[10].季达峰,马忠宾.基于表面解剖特征的人头部计算机断层与磁共振图像双模态融合[J].解剖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