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礼崩乐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机心,进技于道,以道观之
礼崩乐坏论文文献综述
刘君莉[1](2019)在《庄子对“礼崩乐坏”的反思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庄道家对于"礼崩乐坏"的回应不仅是反思性的,也有正面建构意义,其建构性思路表现为:第一,人心处于与礼乐文明技术的互动建构中,礼乐文明技术对人心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性影响;第二,对人心性的建构要有基于礼乐文明的提升,不可本末倒置以"俗学"来"缮性",而应"进技于道";第叁,"进技于道"的主要含义在于一种"以道观之"视角的培育,这是"以道养心"而非以"俗学缮性",由此而达到"圣人用心若镜"的超脱境界。其问题在于:其一,"以道观之"易流于阿Q精神胜利法;其二,"以道养心"的前提是人心对"道"的体认;其叁,真正的逍遥之路不是"看"出来的,"改造世界"不可或缺。(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光胜[2](2019)在《德刑分途:春秋时期破解礼崩乐坏困局的不同路径——以清华简《子产》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清华简《子产》可知,子产刑书主体分为令、刑两部分,内容又有国、野之别,令的地位高于刑,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我们的认知。清华简《子产》的面世,重要的发现是证明律法意义上的"令"在春秋以前已经出现。叁邦指的是夏、商、周,清华简《子产》说子产参照叁邦之令,制作郑令、野令,与《周礼·春官》互证,则"令"的萌芽或可上溯至西周时期。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困局,早期法家认为法治是不得不采取的治国方式,他们铸刑书、刑鼎,开启了出礼入法的治国理路。孔子由礼至德,注重向内挖掘礼制合于人心的内容,强调用道德教化唤醒百姓遵守礼制的自觉。他们对治国重点的不同选择,揭开了此后两千年儒法之争的序幕。(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董超[3](2018)在《舞蹈史视野下的“内卷化”:“从制礼作乐”到“礼崩乐坏”》一文中研究指出"礼崩乐坏"作为周礼沦陷的标志性事件反映了统治阶级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法伦理体系的崩溃。究其原因:外在形式的固化,内在情感的缺失使得这种高度"程式化"的仪礼制度走向一种"终极形态"而没有变化继承,即"内卷化"。(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27期)
王翔[4](2018)在《《诗经》婚恋诗的模式研究及对“礼崩乐坏”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中的婚恋诗是"礼乐"时代——西周至春秋时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活化石,它非常集中地体现了时代的风貌。故此,《诗经》中婚恋诗模式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侧重婚恋诗的背景而非规律;婚恋模式的研究,可以通过婚恋模式直观再现"礼""俗"互动,进而动态呈现周时"礼乐"制度的发展变化和礼的渐进性;具备全面的观照能力,尤其是对与整体趋势相左现象的观照,可对"礼崩乐坏"这一结论形成较为客观的判断。(本文来源于《沧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蔡艳,李思佳,闻霞[5](2018)在《从“瓷之源”德清的原始瓷器听礼崩乐坏下的余音》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转型期,充满了新与旧的矛盾,维持了西周八百多年的礼乐制度也轰然倒塌。"臣弑君、子杀父、少凌长、庶废嫡",礼乐制度真的完全荒废了吗?"瓷之源"德清有着大量的原始瓷器,记录着从夏朝到战国的历史。正是这些原始瓷器,让我们听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余音。(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18期)
王大鹏[6](2018)在《科学的“礼崩乐坏”与科学媒体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撤稿事件成为媒体报道的目标主题时,却被置于"科学崩溃论"这样一个框架之下,给公众营造了一种科学不再可靠的氛围。如今,科学已经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再也不能忽视科学的存在了,特别是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不断发展,科学开始全方位地展现在公众传播的舞台上。但是在媒体对科学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它们也会融入自己的框架和议程设置,这进而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看法,塑造公众对科学的态度,并最终左右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21期)
王鸿[7](2017)在《礼崩乐坏与《左传》的历史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多数历史书写中,历史事实与价值诠释之间,往往存在着难以消解的捍格之处。一方面,对历史事实本身的铺陈和考证,固然足以让我们窥视到部分的真相,但要是缺少了价值评判的介入,零散的历史事实很难得以串联起来,从而让我们看到历史内在的来龙去脉。然而,另一方面,如(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7-11-08)
徐沛[8](2017)在《写在“礼崩乐坏”之后:中国女性时尚的几个内在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继"五·四"运动与近代革命以来,中国女性抖脱了身上的社会枷锁与道德枷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与商品经济偕行的女性消费观念以及伴随着社会分工结构变革所带来的女性主义思潮仿佛已经宣告着中国女性从认知到消费的全面独立,但在喧嚣而杂乱的媒体声音下,不难发现中国女性在时尚选择上的几个内在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7年08期)
詹倩倩[9](2017)在《《梅花翘》,礼崩乐坏下的生民之痛》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改编自蒲松龄《促织》的新编粤剧《梅花翘》,讲述了少年天子喜欢斗蟋蟀,书生成名因坐死天子的蟋蟀,丢了功名无奈回乡,却遭到县令的迫害,儿子成亮为使父亲免除重罚,到地保家中夺回被抢走的蟋蟀,后被地保打死,死后化作蟋蟀"梅花翘",被皇帝带入宫中。得知真相的成名执意变成蟋蟀,救子回魂。妻子张喜凤将他带入皇宫,与皇帝设下赌局,然而,皇帝却失信不肯放他们回家。走投无路的张喜凤悲愤地使出魔(本文来源于《南国红豆》期刊2017年04期)
李铮[10](2017)在《“我在现场”的价值——《哪来“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采访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新闻失去了生命线——"真实"后,虚假、反转、失去公信力必将随之而来。"我在现场",不仅是杜绝虚假新闻的最低标准,还是增加新闻权威性、真实性的必然选择。探寻真相,这是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更是众声喧哗的时代,传统媒体血战突围的看家本领。(本文来源于《新闻战线》期刊2017年11期)
礼崩乐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据清华简《子产》可知,子产刑书主体分为令、刑两部分,内容又有国、野之别,令的地位高于刑,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我们的认知。清华简《子产》的面世,重要的发现是证明律法意义上的"令"在春秋以前已经出现。叁邦指的是夏、商、周,清华简《子产》说子产参照叁邦之令,制作郑令、野令,与《周礼·春官》互证,则"令"的萌芽或可上溯至西周时期。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困局,早期法家认为法治是不得不采取的治国方式,他们铸刑书、刑鼎,开启了出礼入法的治国理路。孔子由礼至德,注重向内挖掘礼制合于人心的内容,强调用道德教化唤醒百姓遵守礼制的自觉。他们对治国重点的不同选择,揭开了此后两千年儒法之争的序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礼崩乐坏论文参考文献
[1].刘君莉.庄子对“礼崩乐坏”的反思与建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2].刘光胜.德刑分途:春秋时期破解礼崩乐坏困局的不同路径——以清华简《子产》为中心的考察[J].孔子研究.2019
[3].董超.舞蹈史视野下的“内卷化”:“从制礼作乐”到“礼崩乐坏”[J].戏剧之家.2018
[4].王翔.《诗经》婚恋诗的模式研究及对“礼崩乐坏”的再思考[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5].蔡艳,李思佳,闻霞.从“瓷之源”德清的原始瓷器听礼崩乐坏下的余音[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
[6].王大鹏.科学的“礼崩乐坏”与科学媒体化[J].青年.2018
[7].王鸿.礼崩乐坏与《左传》的历史叙事[N].中华读书报.2017
[8].徐沛.写在“礼崩乐坏”之后:中国女性时尚的几个内在标记[J].中国民族博览.2017
[9].詹倩倩.《梅花翘》,礼崩乐坏下的生民之痛[J].南国红豆.2017
[10].李铮.“我在现场”的价值——《哪来“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采访札记[J].新闻战线.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