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哲学转向论文_吴宏政,潘懿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马克思哲学转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马克思,哲学,方法论,实践论,本质,思想路线,物象。

后马克思哲学转向论文文献综述

吴宏政,潘懿[1](2019)在《哲学的“实践化”与实践的“哲学化”——关于马克思哲学“实践论转向”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改变世界"的哲学,或把哲学转变为实践,哲学首要的任务就是确立"有实践之用"的哲学观。马克思摧毁了哲学作为"巫师的咒语"的"形上之用"的哲学观,确立了改变世界的有"实践之用"的哲学观。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把"实践之用"的哲学观转变为解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科学"。正是因为确立了有"实践之用"的哲学观,并把这种"哲学观"转变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科学",把"概念辩证法"转变为"历史辩证法",马克思哲学完成了哲学的"实践化"和实践的"哲学化"。由此,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转向"不仅仅是哲学所关注"内容"或"对象"的实践转向,而且是要把哲学本身变成现实,或把现实变为哲学所提供的理想。这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论转向"的根本内涵。(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09期)

刘晓科[2](2018)在《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学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主体问题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国内学者均对此问题作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哲学中主体问题的理解,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依据马克思的早期文本,在马克思思想史的视野中,不难发现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初动因",对物质利益存在困惑,对人存在的合法性产生思考,进而探究现实生活的本体所在。由于当时的马克思缺少对经济方面的研究,所以涉及到一些实际物质利益问题,尤其是基于物质利益的讨论时,马克思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从这一角度进行思考,才能完整准确地表述"最初动因"的实质所在,进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8年17期)

刘国胜[3](2018)在《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学转向与现代性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经济学转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学转向,不是要消灭哲学,而是要实现哲学的自我革命和发展。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学转向的必然逻辑,它不仅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与超越,而且也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无法逾越的科学高峰。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学转向,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统一,开辟了对现代性批判的新路径。正确认识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学转向,对于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从方法论的意义上发掘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周志山,张学华[4](2017)在《马克思哲学批判的两大转向及其存在论筹划——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存在论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批判的两大转向:从对"彼岸世界"的批判转向对"此岸世界"的批判,从"批判的武器"转向"武器的批判"。依循存在论的路径,它预示着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存在论筹划:体现在哲学思维上,意味着从知识论的知性逻辑转向生存论的生活逻辑;在哲学批判旨归上,从压迫此在的非时间、非历史的知性关系转向追求此在的时间性、历史性的生存解放。(本文来源于《浙江伦理学论坛》期刊2017年00期)

吴宏政[5](2017)在《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刘福森教授的专着《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这是一部极具创新价值的着作。全书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哲学观以及马克思哲学创立时期的几部经典着作的理解和分析,都对我国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有新的突破(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7-25)

周志山,张学华[6](2016)在《马克思哲学批判的两大转向及其存在论筹划——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存在论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批判的两大转向:从对"彼岸世界"的批判转向对"此岸世界"的批判,从"批判的武器"转向"武器的批判"。依循存在论的路径,它预示着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存在论筹划:体现在哲学思维上,意味着从知识论的知性逻辑转向生存论的生活逻辑;在哲学批判旨归上,从压迫此在的非时间、非历史的知性关系转向追求此在的时间性、历史性的生存解放。(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马寒[7](2015)在《马克思哲学思维的转向与批判逻辑的展开——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深度耕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费尔巴哈以"抽象的人"为其哲学本体,忽视"人"作为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的双向存在,没有完成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改造的任务。马克思深刻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缺陷,创立了以"现实的人"的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同时,马克思还从"实践"出发,科学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实践哲学"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哲学思维的彻底转向和运用批判工具的成熟。(本文来源于《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杨建兵,陈绍辉[8](2015)在《从“异化”到“物象化”——广松涉视阈中马克思哲学逻辑转向的历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武器展开了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批判,然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却放弃了异化论的逻辑构制,转而运用"物象化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地平。〔1〕据此,广松涉先生在《唯物史观的原像》和《物象化论的构图》等着作中有着透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很多富有价值的见解。他赞成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存在重大转折的判断,认为"从异化论的逻辑到物象化论的逻辑"这一熟语科学的回答了马克思哲学史上的一个"谜"。(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5年10期)

杨建民,王传玲[9](2015)在《马克思哲学道德观的实践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的深层底蕴是道德观的诉求,马克思哲学亦寓于此。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中,道德哲学经历了从以神为本的外在权威到以人为本的内在权威的转向,而马克思的道德观在这一转向中拓展了道德观的基础,实现了实践转向。马克思实现这一转向的理论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路径是通过对以往道德哲学的批判来完成的,从而为道德来源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本文来源于《大庆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黄明娣[10](2015)在《马克思哲学的“人学转向”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论价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哲学在主题、出发点及其研究对象和最终价值目标等方面所实现的"人学转向",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论。它启发我们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要关注"现实的人"本身,坚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同时必须重视和正确看待人的实践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决定作用,以科学实践观为指导,构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以马克思哲学的根本价值目标为导向,始终关注人的发展,构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的和谐社会。(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5年03期)

后马克思哲学转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主体问题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国内学者均对此问题作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哲学中主体问题的理解,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依据马克思的早期文本,在马克思思想史的视野中,不难发现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初动因",对物质利益存在困惑,对人存在的合法性产生思考,进而探究现实生活的本体所在。由于当时的马克思缺少对经济方面的研究,所以涉及到一些实际物质利益问题,尤其是基于物质利益的讨论时,马克思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从这一角度进行思考,才能完整准确地表述"最初动因"的实质所在,进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精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马克思哲学转向论文参考文献

[1].吴宏政,潘懿.哲学的“实践化”与实践的“哲学化”——关于马克思哲学“实践论转向”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9

[2].刘晓科.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学转向[J].祖国.2018

[3].刘国胜.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学转向与现代性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

[4].周志山,张学华.马克思哲学批判的两大转向及其存在论筹划——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存在论解读[J].浙江伦理学论坛.2017

[5].吴宏政.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6].周志山,张学华.马克思哲学批判的两大转向及其存在论筹划——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存在论解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马寒.马克思哲学思维的转向与批判逻辑的展开——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深度耕读[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

[8].杨建兵,陈绍辉.从“异化”到“物象化”——广松涉视阈中马克思哲学逻辑转向的历史分析[J].理论界.2015

[9].杨建民,王传玲.马克思哲学道德观的实践转向[J].大庆社会科学.2015

[10].黄明娣.马克思哲学的“人学转向”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论价值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

论文知识图

研究生教育2006年哲学学科毕业博士研究生情...

标签:;  ;  ;  ;  ;  ;  ;  

后马克思哲学转向论文_吴宏政,潘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