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剂量论文-郑红梅,何璐,王晓玲,易佐慧子,刘珏君

光动力剂量论文-郑红梅,何璐,王晓玲,易佐慧子,刘珏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动力剂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激光疗法,小剂量,光化学疗法

光动力剂量论文文献综述

郑红梅,何璐,王晓玲,易佐慧子,刘珏君[1](2019)在《577 nm微脉冲激光与半剂量光动力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577 nm微脉冲激光(MPL)与半剂量光动力(PDT)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R)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10月在我院确诊为CSCR的患者41例(44眼),其中21例24只眼行MPL治疗,20例20只眼行半剂量PDT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4、12周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CVA、视网膜下积液(SRF)高度、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CT)变化。结果:MPL治疗后2、4和12周的BCVA分别为(0. 27±0. 24)LogMAR、(0. 22±0. 25)LogMAR和(0. 15±0. 21)LogMAR,较治疗前(0. 37±0. 27)LogMAR明显提高(均P<0. 05);半剂量PDT治疗后2、4和12周的BCVA分别为(0. 19±0. 15)LogMAR、(0. 14±0. 10)LogMAR、(0. 08±0. 10)LogMAR,较治疗前(0. 27±0. 20)LogMAR明显提高(均P<0. 05)。治疗前后两组BCVA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 05)。MPL治疗后2、4和12周的SRF高度分别为(84. 96±66. 35)、(32. 38±43. 42)、(17. 38±44. 86)μm,较治疗前(167. 08±126. 70)μm明显降低(均P<0. 05);PDT治疗后2、4和12周SRF高度分别为(107. 10±47. 65)、(47. 00±55. 95)和(12. 00±25. 23)μm,较治疗前(175. 20±74. 55)μm明显降低(均P<0. 05)。治疗前后两组SRF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 05)。MPL治疗后2、4和12周的CMT分别为(272. 75±49. 38)、(238. 17±48. 09)和(222. 79±30. 67)μm,较治疗前(344. 25±124. 62)μm明显降低(均P<0. 05);PDT治疗后2、4和12周的CMT分别为(284. 55±66. 23)、(241. 45±58. 24)和(230. 55±37. 92)μm,较治疗前(361. 35±79. 12)μm明显降低(均P<0. 05)。治疗前后两组CMT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 05)。MPL治疗后2、4和12周的CT分别为(440. 17±82. 01)、(428. 75±86. 81)和(422. 42±84. 59)μm,较治疗前(453. 17±90. 38)μm明显降低(均P<0. 05);PDT治疗后2、4和12周的CT分别为(401. 20±76. 94)、(362. 30±56. 31)和(342. 85±64. 28)μm,较治疗前(451. 30±95. 45)μm明显降低(均P<0. 05)。治疗后12周半剂量PDT组CT降低较MPL组更明显(P<0. 05)。结论:MPL与半剂量PDT均能有效改善CSCR患者BCVA、SRF、CMT和CT,MPL可作为半剂量PDT治疗CSCR的替代治疗手段。(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万焰,房慧,杨和荣,蒋亚辉[2](2019)在《不同剂量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外阴尖锐湿疣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剂量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遂宁市中心医院诊治的86例外阴尖锐湿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简单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0.5mL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对照组采用0.25mL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1次治疗、2次治疗、3次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4%、95.3%和97.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总有效率,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1次治疗、2次治疗、3次治疗后的疣体清除率分别为76.8%、92.9%及96.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疣体清除率,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12周及2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出现不良反应6例(14.0%),对照组出现7例(16.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0.5mL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更佳,疣体清除率高、复发率低,且未见不良反应增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性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琳[3](2019)在《光动力联合低剂量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寻常痤疮(Acne vulgaris)作为一类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皮肤病,主要发生于青少年和成人,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特征包括非炎性(粉刺)和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皮损。目前认为痤疮的发病机制归因于多种因素,如毛囊及皮脂腺导管上皮的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P.acnes)的增殖,皮脂腺分泌过多,炎症和免疫反应等。炎症反应贯穿了痤疮的发病全过程,包括从所谓的非炎性痤疮到炎性痤疮,甚至到炎症后红斑、炎症后色素沉着及瘢痕形成的整个过程。中重度痤疮的皮损炎症相对较重,治疗耗时也相对较长,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往往会遗留色沉、瘢痕等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及心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光动力疗法(PDT)是由光能激发光敏剂后,引起的一种光化学反应,可用来选择性地破坏生物组织。PDT治疗中重度痤疮已被临床上广泛应用,它能靶向性杀伤皮脂腺细胞,减轻炎症,不仅疗效显着,同时缩短了治疗疗程;然而,光动力治疗价格昂贵,局部反应显着,存在误工期,限制了本疗法的使用。异维A酸药物是目前治疗痤疮,尤其是严重的结节囊肿型痤疮最有效的药物,可以作用于痤疮的多个发病环节,因此得到了临床广泛应用,但本药的副作用及长期使用的低依从性,也限制了临床的使用。因此,我们设想将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与低剂量异维A酸联合治疗中重度痤疮,从而达到快速起效、长期缓解、缩短疗程、减少复发的作用。目的通过对比PDT联合低剂量异维A酸和单用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探讨PDT联合低剂量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我科于2016年8月-2018年2月门诊收集的45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23例,对照组22例。试验组予5%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涂于面部皮损部位,保鲜膜封包并避光1.5小时,后用633nmLED-IB光动力治疗仪全脸照射,每两周1次,共治疗3次;同时口服异维A酸软胶囊(泰尔丝),10mg bid,口服3个月。对照组单纯PDT治疗,方法同试验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6、8、12周后进行皮损统计,评估临床疗效,并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试验组治疗结束后复查肝功。治疗后6个月随访统计复发率。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2.试验组治疗6、8、12周后的有效率分别为69.6%、91.3%、91.3%;对照组在治疗6、8、12周后的有效率分别为54.5%、77.3%、81.8%;两组有效率在治疗8、1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水肿性红斑及炎症后色沉,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试验组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干燥脱屑,予保湿剂外用可耐受,复查肝功未见明显异常。4.治疗后6个月,统计两组复发率,试验组(5.9%)明显低于对照组(42.99%)。结论1.PDT联合低剂量异维A酸较单用PDT疗效好,有效率高,是一种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新选择。2.PDT联合低剂量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安全性高,降低了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3.PDT联合低剂量异维A酸较单用PDT的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09)

李凤媚,宋艳萍[4](2019)在《半剂量光动力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色素上皮脱离的疗效及视力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半剂量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RPED)的疗效和治疗12个月后视力预后、与689 nm基线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cCSC单纯性RPED患者27例30只眼,均行半剂量PDT治疗,激光功率密度600 mW/cm2,照射时间83 s,照射光斑直径覆盖整个病灶。PDT治疗后患者严格避光48 h。分析治疗后3、6、9和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 SFCT)、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和RPED的变化。记录治疗后12个月的BCVA,与基线BCVA比较,依据BCVA变化分为BCVA提高组和未提高组,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BCVA预后与基线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平均BCVA(Log MAR)为(0. 15±0. 08),平均SFCT为(358. 5±50. 6)μm,平均CMT为(244. 5±91. 4)μm,治疗前与治疗后3、6、9和12个月的log MAR BCVA、SFCT、CMT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3个月PED完全吸收22只眼(占73. 3%),PED部分吸收或无明显变化8只眼(占26. 7%);治疗6个月后PED完全吸收28只眼(占93. 3%),PED部分吸收或无明显变化2只眼(占6. 7%)。随访观察至9个月所有患者PED完全吸收,且治疗后12个月PED无复发情况。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CVA提高组与BCVA未提高组在年龄、基线BCVA、SFCT、RPED高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基线BCVA、RPED高度、体积是影响患者视力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回归系数=0. 356,0. 052,0. 045,0. 909;P=0. 016,0. 035,0. 003,0. 049;比值比=1. 427,1. 053,1. 046,2. 482;95%可信区间1. 068~1. 907,1. 004~1. 104,1. 016?~1. 078,1. 002~6. 148)。结论半剂量PDT治疗cCSC单纯性RPED安全有效,年龄、基线BCVA和RPED高度、体积可能是cCSC单纯性RPED视力预后不佳的预测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陈威,高晶,朱晖,刘诗亮,陈建斌[5](2018)在《螺内酯联合3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螺内酯联合30%剂量维替泊芬与5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慢性CSC患者2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例15只眼,口服螺内酯联合3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对照组14例17只眼予以5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在维替泊芬PDT治疗后约2个月和6个月做眼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复查,两组间对应时间点做BCVA,中央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视网膜下液吸收率(SRF)及复发率等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在各时间点BCVA、CMT、SFCT以及SRF吸收和复发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视网膜下液吸收分别为12和15只。在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BCVA、CMT和SFCT分别与基线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治疗组BCVA变化较对照组更大,视力提升更快。结论螺内酯联合30%剂量维替泊芬PDT与5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慢性CSC具有相似的良好疗效。(本文来源于《医药导报》期刊2018年10期)

毕燃,白赫南,朱丹[6](2018)在《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复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复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二医院眼科确诊为复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患者8例(10只眼)。全部患者均采用维替泊芬光动力进行治疗,按照1999年北美和欧洲发表的多中心光动力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药剂使用标准确定患者药剂用量。给予患者常规光动力治疗标准剂量的一半,即根据患者体表面积,静脉注射维替泊芬3 mg/m2,注药结束15 min后,采用光照能量为50 J/cm2、功率密度为600 m W/cm2及体激光波长为689 nm的激光裂隙灯照射83 s。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部视网膜厚度(CMT)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的BCVA为0.2~0.5,平均为0.34±0.12,治疗3个月后,经复查,患者的BCVA为0.4~1.2,平均为0.78±0.24,患者视力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8,P<0.05)。治疗3个月后,全部患者均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检查结果显示,8例(10只眼)患者中,9只患眼完全治愈,即中心凹处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占全部患者的90%。1只患眼未完全治愈,占全部患者的10%,患者再次接受治疗后痊愈。治疗后6个月时再次进行复查,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8例(10只眼)患者完全治愈。患者治疗前的CMT为(349±91)μm,治疗后1个月时为(192±60)μm,治疗后3个月时为(184±64)μm,治疗后6个月时为(177±56)μm。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患者各时间点的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22,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结果均显着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4.45,4.83;P<0.05)。且治疗后患者的CMT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全部患者于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接受随访。至最后一次随访,中心凹处视网膜下液及CMT均未发现复发情况,也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使用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治疗复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脉络膜微循环,缩短患者的病程时间,治疗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3期)

曹庆科,陈怿,吴云,金梦祝,殷文浩[7](2018)在《不同剂量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外阴尖锐湿疣患者的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剂量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外阴尖锐湿疣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外阴尖锐湿疣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行0. 5 ml 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研究组行0. 75 ml 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治疗后1、3、6个月疣体清除率及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P <0. 01);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治疗后3、6个月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 P <0. 01)。结论与0.5 ml 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比较,0. 75 ml 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更有助于提高外阴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王佩茹,韩佳彤,魏茗蕾,徐雨婷,张国龙[8](2018)在《TGFβ通路介导的低剂量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重塑光老化皮肤真皮胶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低剂量ALA-PDT重塑光老化皮肤真皮胶原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通过Western Blotting、ELISA实验检测角质形成细胞中的TGFβ1的表达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中TGFβ通路的活化,光镜下细胞数量观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小鼠活检取材检测Pp IX的分布和真皮胶原的组织学改变。结果:低剂量ALA-PDT可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表达TGFβ1;与低剂量ALA-PDT处理后的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可激活真皮成纤维细胞的TGFβ通路,促进其胶原合成和增殖;低剂量ALA-PDT可重塑光老化小鼠真皮胶原,且Pp IX主要分布在表皮。结论:低剂量ALA-PDT诱导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释放TGFβ1,活化真皮成纤维细胞的TGFβ通路,重塑真皮胶原。(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许发宝,周立军,巩亚军,李龙辉,黄创新[9](2018)在《半剂量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血流影响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对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视网膜不同层次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慢性CSC患者29例35只眼,术前完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照,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等检查,行半剂量PDT治疗,术后1和3个月复查BCVA和OCTA。结果:术后3个月视网膜下积液(SRF)完全吸收31只眼(占88.57%);术前BCVA平均(66.93±12.85)个字母数,术后3个月明显提高,平均(74.67±14.60)个字母数(P<0.05)。视网膜表层血流密度术前为46.82±2.97,术后第1个月显着下降至45.12±3.55(P<0.05);术后第3个月为45.64±3.58(P>0.05)。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术前为52.57±3.20,术后第1个月下降至51.84±3.42(P>0.05);术后第3个月为51.78±3.55(P>0.05),两者与术前相比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剂量PDT治疗慢性CSC效果显着,SRF吸收率高,BCVA明显提高。半剂量PDT对视网膜血流密度有一定影响,术后1个月表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部分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李凤媚,宋艳萍[10](2018)在《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弱剂量光动力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比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与45%光动力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评估阈值下微脉冲激光与45%剂量光动力治疗CS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FFA和OCT确诊为CSC患者24例24只眼,病程<3个月。分为两组:微脉冲组11只眼,给予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治疗;光动力组13只眼,给予45%剂量光动力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的BCVA微脉冲组由治疗前的0.60±0.22提高到0.40±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动力组由治疗前的0.67±0.16提高到0.47±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微脉冲组有9只眼(占81.8%),光动力组有11只眼(占84.6%)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消失,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恢复正常。治疗后3个月所有患眼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无患眼复发。结论:对于病程较短的CSC患者,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与45%剂量光动力治疗具有同样良好疗效。但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也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光动力剂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遂宁市中心医院诊治的86例外阴尖锐湿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简单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0.5mL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对照组采用0.25mL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1次治疗、2次治疗、3次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4%、95.3%和97.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总有效率,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1次治疗、2次治疗、3次治疗后的疣体清除率分别为76.8%、92.9%及96.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疣体清除率,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12周及2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出现不良反应6例(14.0%),对照组出现7例(16.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0.5mL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更佳,疣体清除率高、复发率低,且未见不良反应增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动力剂量论文参考文献

[1].郑红梅,何璐,王晓玲,易佐慧子,刘珏君.577nm微脉冲激光与半剂量光动力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万焰,房慧,杨和荣,蒋亚辉.不同剂量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外阴尖锐湿疣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J].中国性科学.2019

[3].刘琳.光动力联合低剂量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观察[D].山东大学.2019

[4].李凤媚,宋艳萍.半剂量光动力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色素上皮脱离的疗效及视力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9

[5].陈威,高晶,朱晖,刘诗亮,陈建斌.螺内酯联合3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J].医药导报.2018

[6].毕燃,白赫南,朱丹.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复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

[7].曹庆科,陈怿,吴云,金梦祝,殷文浩.不同剂量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外阴尖锐湿疣患者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师杂志.2018

[8].王佩茹,韩佳彤,魏茗蕾,徐雨婷,张国龙.TGFβ通路介导的低剂量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重塑光老化皮肤真皮胶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8

[9].许发宝,周立军,巩亚军,李龙辉,黄创新.半剂量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血流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8

[10].李凤媚,宋艳萍.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弱剂量光动力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对比[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8

标签:;  ;  ;  ;  

光动力剂量论文-郑红梅,何璐,王晓玲,易佐慧子,刘珏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