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高温突变株论文_何珣,蒋学剑,花加伟,陈可泉,柏建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高温突变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耐高温,突变,水稻,高温,阿魏,糖蜜,半夏。

耐高温突变株论文文献综述

何珣,蒋学剑,花加伟,陈可泉,柏建新[1](2016)在《原位预处理甘蔗糖蜜对耐高温酿酒酵母突变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Q生产乙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和分析原位预处理糖蜜促进酿酒酵母生长和乙醇生产的原因,开发一条绿色、低成本糖蜜乙醇生产途径。【方法】先在不同温度和初始糖浓度条件下,考察酿酒酵母原始菌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及其突变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Q的生长和乙醇生产性能差异,再以原位预处理前后糖蜜为发酵底物,测定突变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Q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量、出芽率、乙醇产量、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细胞质内ATP酶和线粒体内ATP酶活力,研究原位预处理糖蜜对其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在高温发酵糖蜜过程中,突变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Q较原始菌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表现出更好的生长和乙醇发酵稳定性。当以原位预处理糖蜜作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Q唯一碳源时,其胞内SOD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质内ATP酶和线粒体内ATP酶活力较以糖蜜原料为唯一碳源时分别提高2.51倍,0.92倍,1.80倍和1.45倍,乙醇收率为31.07%,较以糖蜜原料为唯一碳源时提高36.26%。【结论】突变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Q较原始菌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更适用于糖蜜发酵生产乙醇体系,且新型的原位预处理方法能通过增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Q在糖蜜培养基中的呼吸作用,提高菌株活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乙醇收率。(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曲爱丽[2](2014)在《水稻花期耐高温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严重威胁世界范围内水稻等作物的生产安全,其中水稻开花期遭遇高温是减产的主要原因。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频发,高温对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因此,水稻耐高温品种的筛选和培育,耐高温基因克隆、鉴定和解析以及耐高温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以获得的一份苗期具有耐高温能力的粳稻中花11背景的突变体为材料,对其进行花期耐高温能力表型的鉴定。在开花前一天进行40℃15d的高温处理后,野生型中花11结实率为3.2%,突变体的结实率为32.0%。野生型中花11和突变体在大田种植,由于2013年夏季水稻花期持续的高温天气,造成水稻的减产,野生型中花11的结实率仅为32.6%,突变体结实率为42.8%,比野生型结实率高出10.2%。以上实验表明突变体在花期具有较强的耐高温的能力。为了对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以热敏感材料IR29为父本,突变体为母本构建杂交群体,对F1代和F2代的花期分别进行40℃15d的高温处理,其中F1代处理后均未结实,F2代结实株系与未结实株系株数比例为1:3,证明突变基因为单基因隐性突变。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初定位,目标区段附近具有一个锌指转录因子,经测序发现突变体该锌指转录因子发生了4个碱基的移码突变,造成功能缺失,说明该锌指蛋白为水稻花期耐高温的负调控因子,命名为HST。克隆HST基因,连接到pCAMBIA1300表达载体上,通过农杆菌介导将载体转化到突变体愈伤组织中,并获得突变体的回复转基因株系。利用荧光定量PCR探究了HST基因在水稻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叶中的表达量远高于其它组织和器官。荧光定量PCR探究了苗期高温胁迫下HST基因表达模式,表明苗期HST基因地上部分的表达明显受到高温的调控。在高温胁迫条件下,地上部表达量1h内下调但随后上调,6h已可恢复本底表达量。该锌指转录因子高温胁迫下短时间内恢复稳定表达,表明其极可能是水稻高温响应调控通路的重要组件,通过该转录因子的稳定表达保证下游调控基因的稳定表达,其在该调控通路中的作用以及下游调控基因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学院》期刊2014-06-01)

陶兴魁,张爱民,薛建平,滕井通,卢河东[3](2012)在《半夏悬浮培养细胞的EMS诱变和耐高温突变体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EMS诱变处理半夏悬浮细胞的最适浓度和处理时间。方法:用0.1%,0.2%,0.4%,0.6%的EMS溶液,处理时间为0.5,1.0,2.0 h,对半夏悬浮细胞系进行诱变处理。结果与结论: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EMS和不同时间处理半夏悬浮细胞,结果有明显差异,在每个处理时间下,均是随着EMS浓度的增加而悬浮细胞的存活率逐渐下降。EMS诱变半夏悬浮细胞的适宜剂量为0.4%,最佳处理时间为1 h。(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2年12期)

尚永申[4](2011)在《水稻耐高温突变体hst(heat-shock tolerance)的分子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胁迫已经成为作物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选用耐热品种是减轻作物高温胁迫最有效的方法。热胁迫可以引起渗透胁迫和氧化胁迫两种危害。由于气孔可以调节植物水利用率,在非生物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水稻中花11T-DNA插入突变体库T7代中筛选获到一份耐高温突变体hst (heat-shock tolerance)。对培养18天的水稻苗进行高温处理(day/night:42℃/37℃,13h/11h; Rh30%),突变体hst与野生型中花11相比,突变体hst叶片有极少的萎蔫发生并且高温胁迫后有更高的存活率。研究发现hst突变体气孔密度和气孔导度与野生型水稻相比显着降低,使其在高温胁迫过程中不易失水,叶片相对含水量比野生型中花11高,因此突变体可以抵御高温带来的水分胁迫并且在高温胁迫后能更好的生长。遗传分析表明基因突变由单隐形基因控制。通过T-DNA插入与表型共分离实验得出此突变并不是由于T-DNA插入引起,而是在组织培养过程中无性系变异导致。该hst突变体与Huang等(2009)报道的水稻EMS诱变的dst突变体(ZH11背景)表型极为相似,dst突变体具有较强的耐盐性。根据其报道,我们对hst突变体的DST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发现在DST锌指结构区域有四个碱基的插入造成了移码突变。DST功能的缺失导致H202的高积累,使气孔密度降低并且增加了气孔关闭数目,导致水稻高温耐性的提高。另外,我们发现,突变体内由于H202的高积累导致一些OsHsfs表达量的升高特别是OsHsfA4a,水稻中OsHsfA4a很可能是H202的感受器。这项研究对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提高作物的非生物胁迫抗性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5-01)

顾中凤[5](2011)在《耐高温酵母选育及突变株超高浓度乙醇发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产成本偏高一直是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为此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改进发酵工艺,建立新的发酵方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中采用耐高温乙醇酵母进行发酵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和探讨的热点。然而,要实现高温高浓度乙醇发酵,尚需要解决一些技术性难题。其中最大问题是发酵乙醇的生产菌株在高温胁迫下,会导致菌体老化和死亡,最终使发酵不能正常进行,因此,如何提高酵母菌的耐高温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论文以自絮凝酵母SPSC进行诱变选育,获得可在高温和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进行发酵的优良突变株,并对其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进行研究,初步探讨酵母菌耐高温和高浓度葡萄糖双重胁迫的机制。实验首先采用紫外线(UV)和硫酸二乙酯(DES)作为诱变剂对原始菌株进行单因子和双因子的复合诱变处理。经多级筛选,最终获得两株在高温下能够正常发酵乙醇的突变株,编号分别为UD1和UD4。通过优筛实验,结果表明突变株UD1的发酵性能在各方面都略优于UD4。基于上述实验,选用突变株UD1为研究对象,采用均匀设计优化发酵条件,得出的各变量最佳组合为:葡萄糖330 g.L~(-1)、接种量8.2×10~7 cells.mL~(-1)、Ca~(2+) 1.1 mmol.L~(-1)、Mg~(2+) 4.0 mmol.L~(-1)、K+ 0.5 mmol.L~(-1)、蛋白胨19.8 g.L~(-1)、酵母浸出膏17.8 g.L~(-1)。优化后的实验测得发酵终点乙醇浓度达到16.7% (v/v),比未优化时提高了34%,同时葡萄糖利用率提高了24.5%。在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的基础上,针对酵母菌发酵能力和副产物甘油生成等方面在发酵罐水平进一步考察突变株UD1。实验结果表明,突变株UD1在5L发酵罐试验中,菌体表现出强劲的发酵活力,细胞存活率大幅度提高,发酵周期缩短至48 h,终点乙醇浓度达到16.8%(v/v),但副产物甘油含量却比未优化时高,这可能是因为甘油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最后对突变株UD1的细胞膜脂肪酸组成、质膜ATP酶和细胞膜透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5 L发酵罐试验中,突变株UD1的质膜ATP酶活力发酵12 h时达到最高峰值,明显高于出发菌株(亲本),同时细胞膜透性相对较低。采用GC-MS技术对突变株UD1的膜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突变株UD1的膜脂肪酸占整个提取物含量的86.66%,而原始菌株仅有42.28%。在突变株UD1中,通过谱库检索,确切鉴定出六种脂肪酸,其中棕榈油酸、棕榈酸和油酸含量较高。而原始菌株通过谱库检索,鉴定出的物质绝大部分为酮类。实验结果表明,突变株UD1在高温胁迫下,各项生化指标均与原始菌株在同等条件下有明显差异。这些实验数据对帮助人们了解酵母菌耐高温机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1-04-01)

徐辉[6](2007)在《阿魏菇耐高温突变菌株的传代、液体发酵及酶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魏菇是寄生或腐生在荒漠地区药用植物阿魏上的一种珍稀食用菌。?研究发现,阿魏菇集营养、保健、食疗于一体。其子实体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长期食用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防治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妇科肿痛、儿章佝偻病、防癌抗癌等药?用功效。阿魏菇是一种中低温型的食用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8℃,在35℃~36℃时菌丝停止生长。?本研究以离子束诱变选育的阿魏菇耐高温突变菌株A0501为供试菌?株,进行了传代培养实验,考察了其耐高温性能的遗传稳定性;同时对耐?高温突变菌株的液体发酵培养基和非营养因子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液?体发酵培养基和最适培养条件;对耐高温突变菌株A0501和出发菌株Ack?的几种胞外酶在不同温度时和不同pH时的酶活进行了测定,确定了各种?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分析了耐高温突变菌株A050l相对于出发菌株?Ack的各种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的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07-06-06)

黄瑞芳,刘广发,周韬,高亚辉[7](2006)在《耐高温巴氏杜氏藻突变株的诱变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紫外线辐射的方法对巴氏杜氏藻(Dunaliella bardawil)进行诱变.经过夏日高温(42~52℃)筛选,得到一耐高温的突变株,命名为Dunaliella bardawilvar.H-42 Huang&Liu(简称H-42).研究结果表明,在每天42℃处理6 h的条件下,H-42达到生长平衡期时藻细胞密度为初始密度的4.5倍,而对照在第5天时细胞密度几乎降为零.通过显微镜观察并测量,证明突变株的细胞体积为(0.65~1.27)×10-15m3,是原出发株的3.0~3.4倍.蛋白质SDS-PAGE电泳表明,H-42在大约24 kD和30 kD处分别比对照多出一条新的蛋白带,同时在大约26 kD处缺失一条蛋白带.RAPD分析表明两者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26.由此我们认为H-42确为一耐高温的巴氏杜氏藻突变株.(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邵建宁,王秉峰,路等学,高静梅[8](2005)在《耐高温耐高酒度醋酸菌突变株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从高温季节发酵良好的醋醅中,分离筛选出的N9、F17两株醋酸菌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逐级诱变,分别获得编号为HN15、HF6两株耐高温耐高酒度醋酸菌株。在培养温度40℃,培养基酒度12%(V/V)条件下,HN15酒精转化率为75%,HF6酒精转化率为70%。(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05年09期)

刘祖同,高忠翔[9](1989)在《耐高温二羧酸突变株HYU_m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HNO_2及紫外线在38℃高温下直接诱变和筛选野生菌株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1045,得到一株在高温下能利用C_(10)(?)C_(18)单一正烷烃产生与基质链长相应的单一二羧酸的耐高温突变株HYU_m。该突变株的最高生长温度为40℃,最适产酸温度为32~36℃,高于或低于此温度范围产酸量大多下降。高温能提高诱变剂对诱变细胞的杀伤力,以及加大诱变后存活细胞的死亡率.高温直接诱变1045菌株获得耐高温产酸突变株要比从已丧失高温产酸突变株U_(3-21)中筛选耐高温株的几率高得多。突变株HYU_m 的耐高温性能是从亲本株直接保留下来,并可以通过传代稳定地遗传下去.突变株HYU_m 利用C_(10)(?)C_(18)正烷烃表现出明显的基质特异性,除DC_(11)外。奇数二羧酸DC_(13)、DC_(15)、DC_(17)的产量都很高。流加可大幅度增加产酸最,产酸量及产酸速度与种子浓度及摇床速度关系密切.HYU_m 突变株在Bioflo-Ⅱ型发酵罐上的DC_(13)产量为109g/L.(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1989年03期)

耐高温突变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温严重威胁世界范围内水稻等作物的生产安全,其中水稻开花期遭遇高温是减产的主要原因。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频发,高温对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因此,水稻耐高温品种的筛选和培育,耐高温基因克隆、鉴定和解析以及耐高温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以获得的一份苗期具有耐高温能力的粳稻中花11背景的突变体为材料,对其进行花期耐高温能力表型的鉴定。在开花前一天进行40℃15d的高温处理后,野生型中花11结实率为3.2%,突变体的结实率为32.0%。野生型中花11和突变体在大田种植,由于2013年夏季水稻花期持续的高温天气,造成水稻的减产,野生型中花11的结实率仅为32.6%,突变体结实率为42.8%,比野生型结实率高出10.2%。以上实验表明突变体在花期具有较强的耐高温的能力。为了对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以热敏感材料IR29为父本,突变体为母本构建杂交群体,对F1代和F2代的花期分别进行40℃15d的高温处理,其中F1代处理后均未结实,F2代结实株系与未结实株系株数比例为1:3,证明突变基因为单基因隐性突变。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初定位,目标区段附近具有一个锌指转录因子,经测序发现突变体该锌指转录因子发生了4个碱基的移码突变,造成功能缺失,说明该锌指蛋白为水稻花期耐高温的负调控因子,命名为HST。克隆HST基因,连接到pCAMBIA1300表达载体上,通过农杆菌介导将载体转化到突变体愈伤组织中,并获得突变体的回复转基因株系。利用荧光定量PCR探究了HST基因在水稻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叶中的表达量远高于其它组织和器官。荧光定量PCR探究了苗期高温胁迫下HST基因表达模式,表明苗期HST基因地上部分的表达明显受到高温的调控。在高温胁迫条件下,地上部表达量1h内下调但随后上调,6h已可恢复本底表达量。该锌指转录因子高温胁迫下短时间内恢复稳定表达,表明其极可能是水稻高温响应调控通路的重要组件,通过该转录因子的稳定表达保证下游调控基因的稳定表达,其在该调控通路中的作用以及下游调控基因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高温突变株论文参考文献

[1].何珣,蒋学剑,花加伟,陈可泉,柏建新.原位预处理甘蔗糖蜜对耐高温酿酒酵母突变株SaccharomycescerevisiaeAQ生产乙醇的影响[J].广西科学.2016

[2].曲爱丽.水稻花期耐高温突变体的遗传分析[D].中国计量学院.2014

[3].陶兴魁,张爱民,薛建平,滕井通,卢河东.半夏悬浮培养细胞的EMS诱变和耐高温突变体筛选[J].中国中药杂志.2012

[4].尚永申.水稻耐高温突变体hst(heat-shocktolerance)的分子生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

[5].顾中凤.耐高温酵母选育及突变株超高浓度乙醇发酵研究[D].华侨大学.2011

[6].徐辉.阿魏菇耐高温突变菌株的传代、液体发酵及酶学研究[D].新疆大学.2007

[7].黄瑞芳,刘广发,周韬,高亚辉.耐高温巴氏杜氏藻突变株的诱变和鉴定[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8].邵建宁,王秉峰,路等学,高静梅.耐高温耐高酒度醋酸菌突变株的选育[J].中国调味品.2005

[9].刘祖同,高忠翔.耐高温二羧酸突变株HYU_m的研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89

论文知识图

一5耐高温突变株的初筛结果一6耐高温突变株纯化后筛选结果一24正常酵母蛋白的双相电泳图谱一25耐高温酵母蛋白的双相电泳图谱阿魏菇突变株A0502在筛选培养基上的平...阿魏菇突变株A0502与出发菌株Ack的发菌...

标签:;  ;  ;  ;  ;  ;  ;  

耐高温突变株论文_何珣,蒋学剑,花加伟,陈可泉,柏建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