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星曰(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4-01
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现实意义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首先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对别人、对社会,而不是对生产者自己的有用性便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属性,而不仅仅是自然范畴、商品学的对象。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使用价值。商品要能够交换就必须有用,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仅有使用价值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即具有交换价值。商品除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它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它来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源于马克思对劳动大众的关切和重视,与他一贯地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一脉相承。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
在商品生产中,人们为了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就要进行一定形式的劳动。这种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它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永久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但是,具体劳动的种类和操作方式,都随着生产力和生产专业化、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变化。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这种撇开了具体劳动特殊性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它是价值的实体,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中所特有的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三)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从本质回到现象上来,进一步揭示研究价值是什么,如何表现出来,同时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按照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成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这种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次序逐一分析。
(四)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在资本论中虽然论述得十分分散,但也是严格地按照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展开的。价值规律理论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方面。在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过程中,马克思在他体系的逻辑起点商品上曾两度使用抽象法。马克思从商品中把使用价值抽象掉证明了交换价值具有不同于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
二、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它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运行的指导作用。
根据价值规律原理,商品的生产者要想在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使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同样适用,这要求生产者要自觉地不断改进技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进而促进整个整个国民经济的又快又好地增长。
(二)解决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的指导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收入分配不公、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岐视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劳动等。我们不能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简单地归结子管理制度跟不上,深层次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导向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都热衷于追捧西方经济学,这难免在意识形态导向上出现偏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危险,产生资产阶级自由化及金钱万能、蔑视劳动等思想。不难发现,其症结在于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为此,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意识形态上要重树“劳动光荣”的观念;在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缩小贫富差距,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通过立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等。力争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团结友爱”的社会环境,踏上共同富裕之路。
(三)理顺当前收入分配关系的重要指导意义。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分配原则,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市场经济所必备的分配原则,为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十分充足,但大多数生产要素却相对不足的国家,我国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但当前有些地方为了调动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过分强调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其结果必然造成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的比例不协调,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加剧贫富分化。因此,要坚持并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去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要让人民充分意识到生产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要进一步理顺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的不协调比例关系,贯彻落实按劳分配为主的基本分配原则,让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全方位地调动最广大的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课堂讲义,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10年。
[2]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余源培:《<资本论>的当代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4]王翠霞:《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J],北方经贸,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