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捻度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码竹节纱,捻度分布,捻回传递,捻度集聚
捻度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赵洋洋,薛元,徐志武,曾德军[1](2019)在《竹节纱的数控纺纱原理及其捻度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竹节纱捻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分布规律,介绍了叁通道数码细纱机纺制竹节纱的原理以及数码纺竹节纱的纱线结构。分析了竹节纱的捻度分布机制,借助于竹节纱杆件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竹节纱捻回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基于数码竹节纱的螺旋状结构,测试了不同竹节倍率、不同设定捻度及不同竹节长度与基纱长度比值下的竹节两端每厘米内的捻回数,实验揭示并验证了不同影响因素对竹节纱捻回分布的影响规律,即竹节部分的捻回数小于设定捻度,基纱部分某一位置会出现较高捻度,然后趋于设定捻度。实验出发现:基纱部分容易出现过捻现象,因此竹节纱生产时,在保证竹节部分强力条件下,捻度应偏低设置。(本文来源于《毛纺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崔红,高秀丽,高大伟,张伟[2](2016)在《不同汇合方式自捻纱的捻度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构造自捻纺纱过程中两根单纱条从自捻罗拉钳口线输出后至汇合点的捻度分布函数,推导出不同汇合方式自捻纱线的捻度分布函数,由自捻纱线的捻度分布函数得出实际纺纱条件下不同汇合方式在半周期长度上的自捻捻度分布图像.该图像表明,有相位差的汇合方式自捻捻度分布峰值低于同相自捻纱.对不同汇合方式进行实际纺纱实验,对纱线特征及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的汇合方式改变了自捻纱线的相位差,相位差的存在尽管使自捻捻度分布函数峰值降低,但同时减少了自捻纱线上弱捻区域的长度,使纱线的强伸性能得以提高.(本文来源于《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张曙光,陆锦明,程建明[3](2013)在《半精纺竹节纱捻度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50 tex 40/30/30粘胶/锦纶/棉半精纺竹节纱的基纱段捻度与竹节段捻度进行测试,分析讨论了半精纺竹节纱的捻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竹节纱的竹节倍率、竹节间距、竹节长度这3个结构参数对竹节纱捻度分布均有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3年03期)
崔红,肖志永,郁崇文[4](2012)在《自捻纱的捻度分布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点讨论了同相纱和相位纱的捻度结构特征以及2种自捻纱线的性能差异。从自捻纱线的结构特征来看,自捻纱线1个周期长度上存在3种纱段:有捻有捻纱段、有捻无捻纱段和无捻无捻纱段。相位差的存在就是使得无捻无捻纱段的长度减小。相位差的大小c值接近或等于无捻区长度b值时,使得无捻无捻纱段长度最小,所形成自捻纱线均为有捻有捻纱段和有捻无捻纱段,是自捻纱线结构中性能最好的纱段。实纺相位纱和同相纱的性能比较结果表明,相位差c值约等于无捻区长度b值时,自捻纱线强度和伸长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兰红艳,何春泉[5](2009)在《缆型纺纱线的捻度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缆型纺先分束后汇聚的成纱机制及理论力学原理分3个部分(交汇点、交汇点以上的纤维束和交汇点以下的纱线部分)对缆型纺纱线的捻度进行探讨。分析了纱线各部分捻度产生及分布情况,得出缆型纺纱线纤维束部分捻度与纱线捻度及纤维束本身的状态相关,纤维束上的捻度不是一个定值等结论。提出纤维束和纱线捻度之比的规律,探讨了纤维束捻度与纱线性能的相关性,认为只有当缆型纺纱线捻度达到临界捻度时纱线综合指标最佳。(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李玲珍,徐伯俊,卢雨正[6](2007)在《竹节纱捻度分布规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竹节纱主要由竹节、基纱部分组成,其设计捻度介于基纱捻度与竹节捻度之间。文章介绍了采用图像法测量各部分捻角,转化为竹节及基纱的捻度,然后再对其捻度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07年12期)
李玲珍[7](2007)在《竹节纱捻度测试方法与分布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可以分别测量竹节纱的基纱和竹节捻度的方法,对竹节纱的竹节与基纱上捻度分布规律以及竹节纱参数尤其是竹节纱捻度对强力的影响进行了介绍与分析。用传统的测试方法及测试步骤来测量竹节纱的捻度只是一个平均捻度,很难测出具体的基纱捻度和竹节捻度。先测出每部分的捻回角,再用公式换算成捻度就能得出相应的竹节与基纱捻度。直接测量纱线捻角不方便,本课题中采用的是间接方法,即先获得放大的纱线表面纤维走向的图像,然后再测量图像中纱线的捻回角。为了采集到可以看出纤维走向的竖直纱线表面图像,通常都将纱线放大至250-320倍左右来采集基纱图像;将纱线放大120-200倍左右来采集竹节图像。在分析竹节纱的竹节与基纱上捻度分布规律以及竹节纱参数对其捻度分布的影响时,纺制了40种不同参数的竹节纱分别从5个方面进行讨论,包括竹节倍率、竹节间距、竹节长度、循环长度不变时竹节长度在总长度中所占比例以及竹节长度与竹节间距的比值这5种情况分析出竹节纱捻度的分布规律。采用同样的参数设计来分析竹节纱参数对强力的影响,也同样是从这5个方面来分析讨论,重点分析其捻度对强力分布的影响。竹节纱的3个基本参数竹节倍率、竹节长度、竹节间距决定了竹节纱捻度的分布,而这种分布又对纱线强力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7-03-01)
卢雨正,高卫东,谢春萍[8](2006)在《环锭纺竹节纱捻度分布及其对强力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竹节纱是花式纱线的一种,通过成纱过程中纱线细度的变化产生竹节状的外观效果,并因此而得名。如图1所示,竹节纱的形状可用下列四个参数加以描述:基纱直径d1、竹节直径d2、竹节间隔l1以及竹节长度l2。对于特定的竹节纱而言,基纱直径 d1是恒定的,若竹节直径d2、竹节间隔l1以及竹节长度l23个参数也是恒定的话,则(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花式纱线及其织物技术进步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12-01)
傅培花,周晔郡,范虎跃,程隆棣,王善元[9](2006)在《紧密纺纱线中纤维的捻度分布及内外转移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示踪纤维技术对紧密纺和传统环锭纺纱线中纤维的排列和转移情况进行了研究对比。在实验中,用美国科视达公司研制的Hi-scope视频显微镜观察并测量纤维在纱线中的叁维空间坐标,作出纤维在纱线中的空间分布图。另外还对纱线中纤维的径向位置和半螺距进行了测量,计算出纤维的内外转移系数和捻度的径向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卢雨正,高卫东,谢春萍[10](2006)在《环锭纺竹节纱捻度分布及其对强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环锭纺竹节纱在加捻过程中的扭应力分布状况,采用杆件扭转模型,建立了竹节纱加捻扭转的数学模型。借助这一模型分析了竹节纱的4个参数(基纱直径、竹节直径、竹节间隔以及竹节长度)对捻度分布的影响。分析表明,竹节部分的捻度总小于设计捻度,主要受竹节直径与基纱直径比值的影响,比值越大,减少越明显;基纱部分的捻度总大于设计捻度,主要受竹节长度与竹节间隔比值的影响,比值越大,增加越明显。在捻度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竹节纱捻度分布对强力的影响,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一般情况下,竹节部分的捻度下降对强力的影响不及竹节部分纱线截面内纤维根数增多的影响,因而竹节部分的纱线强力高于基纱部分的强力,竹节纱强力的大小与捻度和基纱捻度相同的普通纱强力极为接近。(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06年07期)
捻度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构造自捻纺纱过程中两根单纱条从自捻罗拉钳口线输出后至汇合点的捻度分布函数,推导出不同汇合方式自捻纱线的捻度分布函数,由自捻纱线的捻度分布函数得出实际纺纱条件下不同汇合方式在半周期长度上的自捻捻度分布图像.该图像表明,有相位差的汇合方式自捻捻度分布峰值低于同相自捻纱.对不同汇合方式进行实际纺纱实验,对纱线特征及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的汇合方式改变了自捻纱线的相位差,相位差的存在尽管使自捻捻度分布函数峰值降低,但同时减少了自捻纱线上弱捻区域的长度,使纱线的强伸性能得以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捻度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赵洋洋,薛元,徐志武,曾德军.竹节纱的数控纺纱原理及其捻度分布规律研究[J].毛纺科技.2019
[2].崔红,高秀丽,高大伟,张伟.不同汇合方式自捻纱的捻度分布[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张曙光,陆锦明,程建明.半精纺竹节纱捻度分布的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13
[4].崔红,肖志永,郁崇文.自捻纱的捻度分布特征分析[J].纺织学报.2012
[5].兰红艳,何春泉.缆型纺纱线的捻度分布[J].纺织学报.2009
[6].李玲珍,徐伯俊,卢雨正.竹节纱捻度分布规律的分析[J].上海纺织科技.2007
[7].李玲珍.竹节纱捻度测试方法与分布规律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7
[8].卢雨正,高卫东,谢春萍.环锭纺竹节纱捻度分布及其对强力影响的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花式纱线及其织物技术进步研讨会论文集.2006
[9].傅培花,周晔郡,范虎跃,程隆棣,王善元.紧密纺纱线中纤维的捻度分布及内外转移情况[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10].卢雨正,高卫东,谢春萍.环锭纺竹节纱捻度分布及其对强力的影响[J].纺织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