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艺术家,画像,斯蒂芬,青年,乔伊斯,罗斯,詹姆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乐[1](2019)在《裂素分析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重现了斯蒂芬·迪达勒斯历经恐吓、诱惑和暴力之后,最终把艺术作为毕生理想的心路历程。小说字里行间洋溢出的斯蒂芬对艺术的欲望,不仅驱使斯蒂芬把艺术作为信仰,也体现了爱尔兰人民对自己文化的反思和创造。本文将在德勒兹和瓜塔里的裂素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建构“斯蒂芬—艺术”这一概念,从欲望、事件和逃逸叁个维度分析“斯蒂芬”与“艺术”的关系,论证是欲望把“斯蒂芬”推向“艺术”,反过来,“斯蒂芬”又通过欲望重塑爱尔兰“艺术”。第一章介绍“斯蒂芬—艺术”的理论依据,梳理“斯蒂芬—艺术”的裂素形态以及陈述二者的装配连接方式。德勒兹认为概念是动态的生成性过程。它的主要特点是变动不居。创造概念的方法是把对象裂素化,以分子为单位把看似没有联系的对象连接起来。这样的勾连能产生奇妙的反应,从而诞生新思想。“斯蒂芬—艺术”有五种裂素形态:“馋嘴娃娃—爱尔兰神话传说”、“性冲动青年—浪漫主义小说”、“斯蒂芬英雄—浪漫主义诗歌”、“青年艺术家—古典文学”、“斯蒂芬·迪达勒斯—古罗马神话传说”。斯蒂芬与艺术的连接可以生成有创造力的欲望。欲望冲破精神分析的固有模式,冲破集体和他人所构成的社会关系对斯蒂芬的限制,形成欲望流。第二章探究“艺术”对“斯蒂芬”作用。通过分析“斯蒂芬—艺术”的各个裂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斯蒂芬—艺术”的发展逻辑,本章将追踪欲望流的轨迹。德勒兹认为,概念就是事件。“斯蒂芬—艺术”作为事件,以虚为起因,以恒为经过,以偶然为结果。与此同时,欲望流经历了从神话传说到浪漫主义,从浪漫主义到古典文学,再从古典文学回到神话传说的循环。最终,意识流和欲望流的碰撞实现“顿悟”。顿悟后,斯蒂芬在古罗马神话中发现了艺术的真谛,决心出走。“艺术”塑造了“斯蒂芬”。第叁章讨论“斯蒂芬”对“艺术”的反作用。斯蒂芬的出走象征着“逃逸”。小说在“斯蒂芬·迪达勒斯—古罗马文化”和“馋嘴娃娃—爱尔兰文化”之间搭建了逃逸线。逃逸线对狭隘的爱尔兰民族主义进行了解辖域化,使爱尔兰文艺复兴的激进民族主义被裂素化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只有发扬人文主义精神,才能实现爱尔兰文艺的复兴。人文主义精神是欲望的高级形态。“斯蒂芬”用人文主义式的欲望铸造了爱尔兰民族的良心,创造了爱尔兰“艺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李燕[2](2019)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现代主义象征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作品意象的探讨,分析主人公的成长,从现代主义及象征主义两方面探讨主人公的内心成长。通过分析作品特定语境中意象的叙述,论证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发展历程所体现的现代性。(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张建辉[3](2019)在《从酷儿理论解读《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性别困惑》一文中研究指出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爱尔兰作家。他对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和先锋文学有着卓越贡献。根据其本人从懵懂孩童到成年艺术家的成长经历,乔伊斯创作了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一名年轻的爱尔兰天主教徒的文学,道德和精神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主人公对于当时社会文化加诸其身的种种限制和压迫做出了抗争。本文拟从“酷儿”理论角度来解析文中人物的令人疑惑的性别身份。“酷儿”理论起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它倡导人的性别身份不是天生的和静止的,而由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并处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酷儿”理论反对把人类性别身份简单的归于“男”或“女”两类,这种两极化的分类是有害的。“酷儿”理论经由赛吉维克等文学批评家被应用于文学批评中。乔伊斯对于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诸多人物的性别身份都有突破传统性别二分法的描写,给读者造成困惑。鉴于此,本文利用“酷儿”理论解析文中人物的性别身份问题。本文认为,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很多人物都突破了乔伊斯时代严苛的性别规范,挑战了当时男性应当遵循的父系社会规则。本文运用“酷儿”理论对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非传统的性别身份进行剖析,解读了小说中流行于天主教寄宿学校中的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主人公的流性人之旅,以及斯蒂芬对于祖国爱尔兰的乌托邦式的性别身份重塑。本研究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介绍作家作品,回顾有关这部作品的评论,以及本文的选题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介绍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酷儿”理论及其主要主张。同时,在本章中还介绍了乔伊斯的酷儿属性,从而解释了“酷儿理论”作为分析理论与小说的契合。第叁章分析父权制下的天主教社会中流行的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第四章勾勒了斯蒂芬的流性人历程,即在同性恋身份和异性恋身份之间的摇摆。第五章论述了主人公对于祖国爱尔兰的性别身份定位的追求与重塑。第六章结论部分总结全文观点,陈述本研究的不足,并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君敏[4](2019)在《斯蒂芬·戴达罗斯青年时代的欲望成熟历程——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写的半自传体小说。描写的是青年斯蒂芬的成长历程。青春期的欲望使斯蒂芬困惑,又没有得到恰当的沟通和引导,斯蒂芬迷失在欲望中。在教会的帮助下,斯蒂芬暂时抑制住了自己的欲望,但他发现自己的本性也被抑制了。随着斯蒂芬的成长,他的欲望得到了升华,并点燃了他的艺术生涯。从欲望的角度探讨斯蒂芬的成长历程,画像将不再是一张纸,而是他的欲望曲线。如果设定斯蒂芬的情欲和欲望为参数,欲望曲线既被放纵的欲望、失控的欲望、压抑的欲望及升华的欲望划分为四部分,既他成长中的四个重要阶段。(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6期)
关越[5](2018)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叙事视角和隐含独白》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主义的重要先驱,詹姆斯·乔伊斯,创作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斯蒂芬·迪达勒斯的人物从孩童一步步成长为追求自由、独立和在艺术中找寻自我,表达自我的青年艺术家的故事。这部小说的张力表现在乔伊斯多种写作手法穿插、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和主题的深化上。小说中独特的叙事视角带读者近距离观察这样一个敏感、多思的人物,而避免"上帝视角"对人物理解的干预。同时,隐含着的独白巧妙(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8年20期)
程秀丽[6](2018)在《乔伊斯对真的追求——解读《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一文中研究指出乔伊斯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至关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他对西方的传统文学秩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实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乔伊斯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杰出的意识流小说。这部小说出版后,其独特风格受到评论家的极大关注。该小说参照乔伊斯的生活经历,可以说是一(本文来源于《山海经》期刊2018年11期)
杜佳[7](2018)在《从英雄到艺术家: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斯蒂芬·迪达勒斯的自我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既是一幅作者的自画像,又是一本关于都柏林的书。该作品讲述了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决心冲破爱尔兰文化中的道德枷锁并成为艺术家的过程。本论文着眼于主人公自我的塑造与转变,欲解决以下问题:斯蒂芬为什么有必要反抗权威话语对其自我的塑造;斯蒂芬如何通过发展其美学思想对权威话语进行反抗,并实现自我重塑;作为一个爱尔兰人,斯蒂芬的自我转变对爱尔兰民族来说有何意义。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采用米歇尔·福柯关于“自我技术”的研究为学理支持。“自我技术”即个体依据某道德观念或道德规范进行自我塑造的实践。但不论是道德观抑或自我这一概念,都是具体历史时期与社会环境的产物,因而并非普世的、恒定的,这也意味着道德观念像自我一样是可以被重新审视以及重新塑造的。《画像》中,权威与斯蒂芬之间的矛盾,正是一种拒绝自我改变的、专横的道德观与寻求自我改变的、个体的道德观之间的矛盾。而不论对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来说,拒绝改变的结果往往会使其陷入无力与瘫痪,并受困于自身的不足而停滞不前。通过分析爱尔兰权威道德观、斯蒂芬美学道德观,以及对两种道德体系进行对比,本论文所作的探讨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权威话语所基于的道德立场并非无懈可击。《画像》中,在受英国殖民的历史背景下,来自爱尔兰民族、宗教和家庭的权威人物向斯蒂芬提出复兴爱尔兰昔日荣光的道德义务,要求他牺牲自己以化身为凯尔特勇士、天主教仆从、家族的绅士;然而,不论是他身边的民族主义者、神父还是父亲,在本质上持有同英国殖民者一样的霸权逻辑,因而其所提出的道德标准充满陷阱且自相矛盾,而当道德标准存在缺陷时,由之塑造出的自我将是僵化的、不自然的、不完整的。其次,作为对权威道德的反抗,斯蒂芬投身艺术进行自我塑造。通过唤醒自我表达的本能、构建有关自我的叙事、超脱于划分自我与他者的界限,斯蒂芬实现了自我由“抒情艺术家”至“史诗艺术家”再到“戏剧艺术家”的演进。最后,通过从固化的英雄形象到游移的艺术家形象的自我变形,斯蒂芬逃离了权威道德对个体的约束,为自己构建出新的道德体系及真正可以服务于爱尔兰民族的个体身份。而斯蒂芬的变形也意味着一次对民族事业观的改造,因而对于其他同样受制于文化传统、渴望实现民族解放的爱尔兰人来说,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9)
录艳[8](2017)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水”的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认知隐喻学角度来解读《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水"的隐喻。文中水的变体纷繁复杂,它们除了富有指称意义之外,还富含丰富的隐喻意义。"水"贯穿全文,它的流动性、破坏性、聚散无常性、纯洁性以及多样性等都在文中有所体现。本文主要通过将源域水的这些特性投射到目标域人物心理活动中,产生"力量是水""问题是水"等概念隐喻,从而用以分析爱尔兰的宗教与政治之间的矛盾,通过主人公斯蒂芬对水的不同感受来体现爱尔兰的"瘫痪"状态,即宗教影响下人们思想上处于迷茫的一种状态。(本文来源于《信阳农林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唐晏凤[9](2017)在《规训权力与反抗:《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斯蒂芬自我建构的福柯式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对该小说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成长主题研究、反宗教反父权研究和人物性格研究、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研究、美学研究、性别倒错研究、心理学研究、文化焦虑和宗教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不乏涉及父权与反父权研究的文章,但对于这些权力是怎样对斯蒂芬的身体和心灵施加影响和实施规训的,以及斯蒂芬在规训权力的压迫和规训下是怎样实现自我建构的这两个问题并未作详细具体的讨论。因此,本文章借助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以及规训权力实现其目的的叁种手段(层级监视、标准化裁决和审查),致力于回答和阐述以上两个问题。当然,在权力对其进行规训的同时,斯蒂芬也并非顺从地被、动地接受权力的规训和塑造,而是以不同的方式,甚至是自我流放的方式对规训他的权力进行反抗。最后通过建立自己的美学生存理论,成功建构自己年轻艺术家的身份。第一章是绪论,简要介绍乔伊斯和其作品《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提出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为两部分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外研究,主要有对斯蒂芬的原型解读、该小说互文性研究、该小说的现代性、反现代性研究、结构和叙事技巧研究以及对斯蒂芬心理学解读等;第二部分是国内研究:主要有成长主题研究,流亡主题研究、对斯蒂芬心的理学解读、民族文化宗教主题研究、以及斯蒂芬的身份危机研究等。第叁章是批评方法:规训权力是一种权利类型,被运用于各种机构和体制,包括学习、家庭、医院以及确保纪律对整个社会的统治为主要职能的国家机构等。其规训手段有: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和检查。第四章主要从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分析斯蒂芬追求自由和实现自我建构的成长历程,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规训权力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宗教教义对斯蒂芬实施规训,而面对权力的规训,幼年时期的斯蒂芬并没有表现出反抗意识,而是顺从屈服于各种规训力。青年时期的斯蒂芬意识到了规训权力的存在,对他所处的充满敌意的环境有所认识,他的反抗意识随着他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而增加。但迫于自身力量弱小,他的生存之道便是反复的顺从和隐忍,然后做出适当的反抗。第二部分,成年的斯蒂芬对自己的处境的认识更加清楚,对他周围的世界也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他不在是被动地接受各种权力的规训和塑型,而是选择主动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甚至不惜以自我流放的方式来拒斥和反抗权力的规训和改造。第叁部分,主要阐述在反抗规训权力的过程中,斯蒂芬意识到艺术才是他实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途径。因此他不选择离开他的祖国去追寻他的艺术家的梦想与自由。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经过一系列的思想启示和顿悟之后,斯蒂芬意识到他对规训权力的顺从和他曾追寻的快乐并不能使他内心充实,得到满足,而只有艺术才能让他实现心灵上的自由与重生。斯蒂芬选择自我流放,建立起了以追求真、美的美学生存理论,从而最终摆脱自己的自卑感和生存困境,克服了因权威和父法的压迫而已经内化了的恐惧。最后斯蒂芬作为一名追求美的完整、和谐和光辉的年轻艺术家,致力于将日常的生活经历转变为永恒的艺术,实现由微不足道的存在方式到生存美学的飞跃。最终完成自我的身份建构,获得心灵上的重生。(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7)
程秀丽[10](2017)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陌生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詹姆斯·乔伊斯是当今世界文坛上一位至关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他对西方传统小说诗学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实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乔伊斯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杰出的意识流小说。小说在语言、叙事、结构上都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模式。本文主要从语言和叙事两个方面,通过文本细读,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解读《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陌生化效果及其审美特征。陌生化的实质就是一种创新,作者对小说中语言、叙事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形成了陌生化的张力,带给读者全新的审美体验。语言陌生化特点主要体现在通过各种修辞手法与超常规的词语搭配来对小说的语言进行变形,以此赋予词语更丰富的内涵;在叙事手法上作者通过巧妙的变换叙事视角隐匿作者,让读者更多的参与到小说阅读中来;对于情节结构也不再延用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模式,作者极力淡化小说的情节,但同时赋予淡化的情节以更深一层的意义。结尾使用开放式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如此的创新赋予了整部小说陌生化的效果,挑战了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本文的最后通过结合文本又进一步论证出陌生化的审美特征,分别从陌生化的可感性、陌生化的新奇性、陌生化的审美拓展叁方面阐释出陌生化在小说中的具体的体现以及这种体现所取得的审美效果。陌生化不仅使小说具有新奇性和可感性,而且还打破读者原有的接受定势,拓宽了读者的审美体验。(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7-03-28)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通过对《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作品意象的探讨,分析主人公的成长,从现代主义及象征主义两方面探讨主人公的内心成长。通过分析作品特定语境中意象的叙述,论证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发展历程所体现的现代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论文参考文献
[1].王天乐.裂素分析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解读[D].山东大学.2019
[2].李燕.《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现代主义象征性解读[J].大观(论坛).2019
[3].张建辉.从酷儿理论解读《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性别困惑[D].河北大学.2019
[4].刘君敏.斯蒂芬·戴达罗斯青年时代的欲望成熟历程——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解析[J].青年文学家.2019
[5].关越.《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叙事视角和隐含独白[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
[6].程秀丽.乔伊斯对真的追求——解读《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J].山海经.2018
[7].杜佳.从英雄到艺术家: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斯蒂芬·迪达勒斯的自我转变[D].山东大学.2018
[8].录艳.《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水”的隐喻[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7
[9].唐晏凤.规训权力与反抗:《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斯蒂芬自我建构的福柯式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17
[10].程秀丽.《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陌生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