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公债论文_潘国旗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方公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公债,地方,北洋,阈值,湖北省,国民政府,军费。

地方公债论文文献综述

潘国旗[1](2018)在《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公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洋政府时期,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混战,财源枯竭,地方财政陷于困境。为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各地方政府除截留国税、增加苛捐杂税外,还募债以资挹注。这一时期江西、浙江等17省(区、市)发行的14 579.96万元地方公债中超过66%被用于军政费用,弥补财政不敷;其余债款则用于兴办实业、筑路修桥、赈灾善后和整理金融,对发展地方事业、稳定地方金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周建,张伊玮[2](2018)在《省际地方公债对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收入阈值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公债对于经济可持续增长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其中重要的是判断二者是否具有阈值效应,并确定处于阈值不同区域范围的公债债务率对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存在的结构性差异,从而科学地判断地方公债的效率和风险状态及进行相应的管理。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财政收入的角度引入阈值效应,探讨省际地方公债对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公债对于经济增长存在着显着的收入阈值效应,地方公债债务率与经济可持续性增长之间存在左侧拉平的S型关系,第一个转折点约在120%附近,左侧坡度较缓,右侧坡度较陡;第二个转折点约在140%附近,不同的阈值范围内呈现出地方公债对中国经济的差异性影响机制。收入阈值效应的精准量化结论为中国公债政策设计与完善等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本文结论较有价值的政策启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债起步晚,尽管当前其债务普遍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但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也十分明显。因此,可在加强债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发债规模,对此中央财政也可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本文来源于《商业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江依[3](2017)在《我国发行地方公债运作与风险管理模式借鉴》一文中研究指出截至2016年年末,我国地方债规模达到60458.40亿元,且发行范围覆盖到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4个计划单列市。鉴于我国在地方公债的发行、运作及风险管理等方面尚不成熟。因此,文章在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地方公债的研究方面以及国外地方公债发行较成熟的几个国家的地方公债运作与风险管理模式后,给出了几点值得我国去借鉴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7年29期)

赵嵘[4](2017)在《论日本地方公债偿还法律制度的中国借鉴》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正案的生效,使我国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地方公债合法举债,但我国地方公债处在发展初期,法律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大量发行地方公债引发社会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担忧。而日本地方债发展较早、法律制度较完备,建立了地方公债计划和偿债基金制度等偿还机制。虽然日本地方公债有其自身的问题,但经过市场化改革和设立地方公债计划等,日本地方公债开始了良性发展的趋势。因此,论文目的是通过中日地方公债发行机制、机构设置、偿还制度的对比,以借鉴日本地方债改革发展经验,为我国地方公债偿还法律制度建立完善提供参考。本文在通过日本地方公债偿还制度的检索、翻译后与我国的法律规定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两国制度差异以及为我国偿还制度提出改进意见等方面有一定成果。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地方公债偿还的法律制度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中日两国偿还制度的异同,指出了两国在地方公债发展中各自的不足,以日本的不足为教训,吸取其偿债基金管理制度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地方公债偿还制度建立完善等提出笔者的建议。文章第一部分阐述了地方公债相关概念、主要特征和基础理论,并引出地方公债偿还制度相关内容,为地方公债偿还法律制度全文展开做好理论铺垫。第二和第叁部分,分别概述了日本地方公债的现状和运行机制为读者展现了日本地方公债管理机构的组成、地方公债的规模现状、日本地方公债发行和偿还的核心机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日本地方公债偿还法律制度包括偿债主体、偿还方式、资金来源和偿债基金制度等相关法律规定并指出日本地方公债偿还制度存在的不足。第四部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公债发展和规模现状并通过数据统计说明了我国地方政府在偿还公债方面所面临的压力,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在地方公债偿还制度规定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我国地方公债偿还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地方公债偿还制度的偿债主体、偿债方式、偿债资金来源和偿债基金制度的不同后,为建立完善我国地方公债偿还制度提出地方政府应建立以偿债基金为核心的偿还法律制度,组建地方公债专门管理机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扩充偿债基金来源,并加强地方公债偿还监管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参考意见。结语概括了日本地方债偿还依赖中央财政等方面的不足,总结了日本偿债计划及偿债基金管理的成功经验,并建议我国地方政府加快探索实践,建立法律制度规范地方公债的偿还,并期待地方公债能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19)

刘杰[5](2016)在《民国时期地方公债与社会的互动与冲突——以安徽省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安徽地方政府源于财政困窘、地方建设等开支所需发行了数笔地方公债。公债发行持续时间较长、规模较大且公债依存度较高。地方公债在政府财政运行过程中与社会形成密切的互动甚至产生冲突。地方商会、民众等针对政府发债积极发表意见并直接参与地方公债的发行、劝募、偿还及基金保管。由于地方公债发行缺乏长远偿债规划且债信不良,因此并未与社会形成良性之互动,反而由于地方债务违约失信引致了民众、地方团体的冲突与反对。(本文来源于《近代史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潘国旗[6](2016)在《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看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公债》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北京政府时期混乱的国地财政体制导致地方公债的滥发,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致力于国地收支标准的划分,相应的地方公债制度也逐渐由粗疏趋于完善。1927—1941年期间各省发行的约80874万元公债,有部分投入经济建设和公共事业,大多数则用于弥补财政收支不敷。由于本期内战乱不断、财源有限,中央与地方同处财政收支严重失衡的困境,表面上日趋完备的国地收支划分章制实际上未能完全施行,财权的实际划分皆依中央与地方的实力而定,这种博弈在地方公债的发行、中央对省债的整理与接收等方面都清晰可见。第叁次全国财政会议决议取消省级财政和地方发债权,标志着高度集权财政体制的确立,双方的斗争暂告结束。(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申学锋[7](2015)在《研究近代中国地方公债的又一力作——读《近代中国地方公债研究——以皖川闽粤为中心的考察》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地方公债研究——以皖川闽粤为中心的考察》(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2月版),是潘国旗教授研究近代地方公债的第二部专着。该书继承和发扬了作者研究近代中国公债史的一贯特色,即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等经济史研究所需的诸多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皖、川、闽、粤四省地方公债发行的规模、依存度、章程、还债机制,对其社会影响及地方公债立(本文来源于《财政研究》期刊2015年08期)

陈海懿[8](2015)在《民国地方公债发行研究——以南京特别市特种建设公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债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民国时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使用,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在民国历史上发行了唯一一次特种建设公债。该公债是为了解决首都建设中的住宅与自来水经费问题,从准备发行,到条例拟定与配套章程的完善都能看到南京市府的努力。市府通过整理财政收入中的市产与车捐项目,为特种建设公债提供了充足的基金,但是公债的发行却没有得到民众的积极认购,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制约,中央公债的发行限制了地方公债的推销,而市府的频繁换届及公债自身问题也影响了公债的推销。(本文来源于《地方财政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刘占洋,崔媛[9](2015)在《我国地方公债自主发行配套改革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公债自主发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地方公债的发行必须认识到当前经济形势、财政法律体制、金融市场等整个地方公债的环境。本文主要从建立地方公债预算管理体系、加强地方公债债券市场金融生态建设和建立地方公债风险预警机制等方面,阐述我国地方公债自主发行配套改革。(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5年05期)

马金华,赵丹[10](2014)在《近代湖北地方公债研究及对当今地方债监管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债,即公共债务,政府向国内的个人和单位举借的债称为国内公债(内债),政府向国外举借的债就是国外公债(外债);而按发行债券的政府级别划分,又可分为中央公债和地方公债。公债的发行往往与一个地区的历史和财政息息相关。目前关于近代湖北省地方公债的研究主要散见于历史研(本文来源于《财政监督》期刊2014年31期)

地方公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方公债对于经济可持续增长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其中重要的是判断二者是否具有阈值效应,并确定处于阈值不同区域范围的公债债务率对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存在的结构性差异,从而科学地判断地方公债的效率和风险状态及进行相应的管理。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财政收入的角度引入阈值效应,探讨省际地方公债对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公债对于经济增长存在着显着的收入阈值效应,地方公债债务率与经济可持续性增长之间存在左侧拉平的S型关系,第一个转折点约在120%附近,左侧坡度较缓,右侧坡度较陡;第二个转折点约在140%附近,不同的阈值范围内呈现出地方公债对中国经济的差异性影响机制。收入阈值效应的精准量化结论为中国公债政策设计与完善等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本文结论较有价值的政策启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债起步晚,尽管当前其债务普遍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但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也十分明显。因此,可在加强债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发债规模,对此中央财政也可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方公债论文参考文献

[1].潘国旗.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公债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2].周建,张伊玮.省际地方公债对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收入阈值效应[J].商业研究.2018

[3].江依.我国发行地方公债运作与风险管理模式借鉴[J].中国市场.2017

[4].赵嵘.论日本地方公债偿还法律制度的中国借鉴[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5].刘杰.民国时期地方公债与社会的互动与冲突——以安徽省为中心的考察[J].近代史学刊.2016

[6].潘国旗.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看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公债[J].历史研究.2016

[7].申学锋.研究近代中国地方公债的又一力作——读《近代中国地方公债研究——以皖川闽粤为中心的考察》有感[J].财政研究.2015

[8].陈海懿.民国地方公债发行研究——以南京特别市特种建设公债为例[J].地方财政研究.2015

[9].刘占洋,崔媛.我国地方公债自主发行配套改革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

[10].马金华,赵丹.近代湖北地方公债研究及对当今地方债监管的启示[J].财政监督.2014

论文知识图

地方曲线债、2009地方公债与国债年一2004年美国市政债券规模再比...日本地方债发行量(单位:万亿日元)...1959-1961年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券

标签:;  ;  ;  ;  ;  ;  ;  

地方公债论文_潘国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