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立肝癌的整体治疗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刘皎皎[1](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金梦[2](2020)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缓冲理论与压力-评估-应对理论为指导,调查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现状;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索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在其照顾负担与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为减轻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于2018年11月到2019年9月便利抽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肝外科、介入治疗科、肿瘤科、肝胆内科原发性肝癌患者及主要照顾者306对。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照顾负担问卷(CB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以及癌症患者照顾者生活质量量表(CQOL)。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利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等。研究结果:1.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平均得分为(33.96±11.19)分,处于中度负担水平;社会支持平均得分为(33.39±6.63)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各维度及总分均低于全国常模;生活质量平均得分为(149.67±31.45)分,四个维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精神健康(52.81±9.57)分、躯体健康(40.09±10.00)分、社会健康(34.68±12.14)分、心理健康(22.07±12.16)分。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得分在患者不同肝功能分级、住院次数、治疗方式及主要照顾者不同年龄、性别、与患者关系、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家庭月收入、自身健康状况、是否患有慢性病、每天照顾时间、家中有无其他照顾者和有无经济压力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主要照顾者自身健康状况、社会支持水平、照顾负担水平、每天照顾时间、有无经济压力、患者入院次数是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解释38.2%的变异量。4.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与照顾负担呈负相关(r=-0.429,P<0.05),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r=0.351,P<0.05);照顾负担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r=-0.496,P<0.05)。5.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在照顾者负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经Bootstrap法检验,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1.305,-0.724),中介效应结果显着,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7.04%。研究结论:1.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处于中度水平、生活质量水平较低,尤其是心理健康不容乐观;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建议医院、家庭及社区应增加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关注度,可通过提高社会支持水平减轻主要照顾者负担。2.主要照顾者自身健康状况、社会支持水平、照顾负担水平、每天照顾时间、经济压力、患者入院次数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3.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水平与照顾负担水平呈负相关、与生活质量水平呈正相关,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照顾负担越轻,生活质量越好;照顾负担水平与生活质量水平呈负相关,即照顾负担越重,生活质量越差。4.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通过社会支持这一中介变量影响生活质量。提示医务人员在减轻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时可以将社会支持作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医院、家庭及社会资源,通过提高照顾者社会支持水平,降低照顾压力,从而提高照顾者生活质量。
王蕊[3](2020)在《认知行为干预对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现状。2.分析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3.分析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4.探究认知行为干预对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本研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横断面研究。应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223例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BI)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中文版(WHO QOL-BREF)进行调查,测评相关指标情况,应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通过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现状,分析两者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取横断面调查中ZBI总分≥21分,于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再次回科室住院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5例)和干预组(45例),为避免组间沾染,将研究对象分别安置在同一科室的不同楼层病区,各病区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对照组给予科室常规护理指导,试验组在接受常规护理指导的同时,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共8周,每周1次,每次30-60分钟。分别在干预前一天和干预结束时,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ZBI量表和WHO QOL-BREF量表,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和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干预前、后两组照顾者各主要指标得分的组间和组内差异,探究认知行为干预对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结果】第一部分:1.223例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总分为(40.40±12.66)分,其他两维度得分为:个人负担(23.37±5.54)分,责任负担(9.07±5.49)分。其中52%的照顾者照顾负担处于中度水平,39.5%为重度水平。2.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照顾者焦虑程度、年龄、与患者关系、工作状态、照顾时间、患有慢性疾病、与患者同住、家庭人均月收入、有无协助照顾者、患者的自理能力和对疾病知晓情况方面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照顾者的焦虑、患有慢性疾病、家庭人均月收入以及患者自理能力情况可能是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可解释照顾负担总变异的62.5%。3.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及各领域与照顾负担及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与其焦虑亦呈显着负相关,照顾负担及各维度与其焦虑呈显着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23例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生活质量总分为(63.94±6.64)分,四个领域得分分别为:社会关系领域(14.04±2.03)分、环境领域(12.25±1.93)分、生理领域(12.02±1.22)分、心理领域(11.98±1.78)分。5.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在照顾者焦虑程度、照顾负担水平、年龄、与患者关系、性别、文化程度、照顾时间、工作状态、患有慢性疾病、与患者同住、家庭人均月收入、有无协助照顾者、患者自理能力、医疗保障方式和对疾病知晓情况方面存在差别,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照顾者的性别、文化程度、焦虑、照顾负担、与患者同住以及患者自理能力情况可能是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可解释生活质量总变异的63.6%。第二部分:1.两组照顾者的一般情况资料、照顾负担及各维度与生活质量及各领域得分基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在认知行为干预前、后两组得分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照顾负担及两维度得分均较前升高,除照顾负担总分外,个人负担与责任负担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照顾负担及各维度得分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得分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照顾负担及两维度得分均比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得分差值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照顾负担及两维度得分差值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在认知行为干预前、后两组得分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生活质量及各领域得分均较前降低,除生理领域外,心理领域、社会支持领域和环境领域的得分以及生活质量总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生活质量及各领域得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得分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生活质量及各领域得分均比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得分差值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生活质量及各领域得分差值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较重。照顾者焦虑程度、患有慢性疾病、家庭人均月收入和患者自理能力情况是照顾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2.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生活质量与照顾负担呈显着负相关,与其焦虑呈显着负相关,照顾者负担与其焦虑呈显着正相关。照顾者焦虑程度、照顾负担水平、性别、文化程度、与患者同住以及患者自理能力情况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3.认知行为干预可帮助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认知水平,科学认识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熟悉照顾护理的技能和放松训练的技巧,并学会与人他交流分享,积累照顾经验,减轻了其照顾负担。4.认知行为干预可帮助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胜任自己的角色,提升生活质量,为未来实施临床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郭辉[4](2020)在《肝癌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肝胆外科护士疼痛知识水平,探讨肝癌患者术后疼痛体验及镇痛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回顾,构建科学、规范的肝癌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模式,为临床疼痛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1.采用便利抽样法,以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于2019年6月7月,调查辽宁省大连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69名肝胆外科护士,了解其疼痛知识水平;采用目的抽样法,以自制的半结构访谈提纲为研究工具,于2019年6月8月,访谈辽宁省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0名肝癌术后患者,探讨其疼痛体验及镇痛需求;借助SPSS20.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借助Nvivo11.0对半结构访谈资料进行整理,提炼研究主题,结合文献回顾,经研究小组讨论,初步构建肝癌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模式;2.拟定专家咨询问卷,应用Delphi法,选取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临床麻醉学及临床心理学领域20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采用SPSS20.0对咨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计算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意见集中程度及协调程度等指标,结合专家意见,对条目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确立肝癌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结果1.肝胆外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平均得分为(18.81±4.21)分,平均正确率为47.01%,其中,问卷各维度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疼痛一般知识(51.41%)、疼痛评估知识(48.32%)、疼痛药物知识(46.10%)、疼痛干预知识(40.29%);2.经半结构访谈,提炼出以下三个主题:患者经历了强烈的术后疼痛,镇痛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患者对疼痛护理管理的开展充满期望;3.专家咨询结果显示,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6.96%和90.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8;第一轮咨询中,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范围为4.155.00,满分率范围为35%100%,第二轮咨询中,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范围为3.945.00,满分率范围为11%100%;第一轮咨询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0000.296,平均值为0.101,第二轮咨询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0000.192,平均值为0.076;第一轮咨询的维度、一级条目、二级条目、三级条目肯德尔协调系数值分别为0.238、0.242、0.223、0.195,第二轮咨询的维度、一级条目、二级条目、三级条目肯德尔协调系数值分别为0.333、0.290、0.253、0.221,P<0.05,专家意见趋向一致。经过两轮咨询,最终形成包含4个维度、14项一级条目、43项二级条目、105项三级条目的肝癌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肝癌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满足肝胆外科护士与肝癌患者对术后疼痛护理管理的共同需求;2.构建的肝癌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明确了肝胆外科护士应执行的各项疼痛护理任务,可规范护士疼痛护理行为,指导临床疼痛护理工作的开展;3.肝癌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包含4个维度、14项一级条目、43项二级条目、105项三级条目,医疗机构可在该模式的指导下,对护士开展基于多学科协作的疼痛知识培训,提高护士疼痛管理水平;护士可在该模式的指导下,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于术前、术后及出院后,对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疼痛护理措施,以提高镇痛效果,加速机体康复。
李樱子[5](2019)在《甲状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合众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决策倾向量表、癌症患者参与治疗决策问卷对甲状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明确甲状腺癌患者参与治疗方式决策现状及影响因素;对甲状腺癌患者、患者家属和诊治甲状腺癌的临床医生进行质性访谈,探索甲状腺癌患者及家属对患者参与治疗方式决策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同时了解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对患者参与决策的态度及影响因素,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甲状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方便抽样选取2019年4月至8月在杭州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486名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横断面现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行为表现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决策倾向量表(Control Preference Scale,CPS)、马丽莉汉化的癌症患者参与治疗决策问卷,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Kappa一致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甲状腺癌患者参与治疗方式决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2.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对2019年4月至8月在杭州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12名甲状腺癌患者及8名患者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提炼主题,得到甲状腺癌患者和家属对患者参与治疗方式决策的态度及影响因素。3.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对杭州三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从事甲状腺癌诊疗工作的7名医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提炼主题,得到医生对患者参与治疗方式决策的态度和影响因素。结果1.通过对486名甲状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如下结果:(1)采用决策倾向量表调查显示,有210例(43.21%)患者治疗决策参与态度属于合作型。363例(74.69%)患者治疗决策参与的实际程度属于被动型。(2)采用癌症病人参与治疗决策调查问卷调查显示486名甲状腺癌患者参与治疗方式决策参与态度积极的患者291例,占59.9%,参与态度消极的195例,占40.1%。而实际参与程度高的患者仅为120例,占24.69%,参与程度低的患者366例,占75.31%。(3)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对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实际程度和参与态度之间检验显示,Kappa值为0.338,所有的12项条目一致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条目8“由我在各个治疗方案中选择”外,其他11条目的kappa值均<0.4,说明除条目8以外,其余11条目的实际参与程度和态度的一致性程度均不理想,其中最高值为0.356,该条目为“我与医生共同决定我的治疗”。其余10条目,最低值为0.195,该条目为“我参与治疗方案的讨论”。(4)影响甲状腺癌患者治疗决策参与态度的可能因素有文化程度、子女数、居住环境、宗教信仰、医疗费用主要来源、自费部分来源、是否首次入住此院、对以往医疗服务的体验。通过多因素分析得知文化程度高,有子女参与,居住于中心城市,有宗教信仰,支付方式以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首次入住就医医疗机构的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态度积极。影响甲状腺癌患者治疗决策实际参与度的可能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数、居住环境、医疗费用主要来源、对以往医疗服务体验,通过多因素分析得知文化程度高、无配偶的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程度高。2.通过对12名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共提炼出四个主题,分别为:参与治疗决策态度积极;参与治疗决策可获益;促进治疗决策参与的影响因素;促进参与治疗决策的措施。3.通过对8名甲状腺癌患者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共提炼出六个主题,即:参与治疗决策方式;家属对参与治疗决策的态度;治疗决策参与影响因素;家属存在心理顾虑;促进患者参与决策措施。4.通过对7名从事甲状腺癌诊疗工作的医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共提炼出五个主题,即:治疗决策参与形式;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优势;支持患者参与治疗决策;阻碍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因素;促进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措施。结论1.调查显示甲状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参与态度较为积极,但实际参与程度并不理想,在促成甲状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方面任重而道远。促进甲状腺癌患者参与可以通过试点运行,循序渐进的摸索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合理模式,再面向罹患人群逐步推广。医护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多学科联合协作,首先选择有参与意愿、对医疗服务满意度高、文化程度较高的中青年患者参与治疗决策。2.患者家属在患者参与治疗决策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提供信息支持、心理支持、经济支持、决策支持、照护等,对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同时患者家属也存在较多的心理压力,作为医护人员应该重视对甲状腺癌患者家属的心理评估,给予适当的的心理干预,缓解家属的不良情绪,利于患者的健康,从而利于患者参与治疗决策。3.相较于其他癌症,甲状腺癌预后较好,复发率较低,患者术后躯体功能恢复也较好,但患者在面对“癌”时的心理压力依然很大,负性情绪表现为紧张、焦虑、害怕等,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及时对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心理评估,让其正确认识疾病的特点,必要时给予专业的心理疏导,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利于患者树立参与治疗决策的信心。
何绵锦[6](2019)在《伦理学视角下当代中国医患关系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医疗卫生工作取得的重大成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但也同时指出,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还不能让人民满意,矛盾依然尖锐,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层出不穷,成为危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对当代中国的医患关系给予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多角度、全视野地解析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现状,在厘清医患矛盾冲突各种表现形式和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代中国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及影响,提出了重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方案。依照医患关系本身的问题逻辑,以及对这一客观逻辑之理论把握方式的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研究,论文就必然以如下的结构方式而展开其自身。首先,通过对医学伦理思想发展的概述,指出,义务论医学伦理思想和功利主义医学伦理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医疗实践活动中都面临新的发展困境,难以有效指导医疗实践活动的开展,更不足以妥善协调医患关系,对医患关系不和谐现象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这一思想的分析和论证,旨在指明,如若在研究医患关系的伦理性质和伦理基础时,除了批判地借鉴义务论和功利主义思想之外,还要充分掌握和运用德性论和规范论的思想资源。其次,对医患关系的概念进行解析,并通过详实的数据说明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但医患矛盾也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医患关系的复杂程度也已远远加深,必须进行认真细致的剖析,详尽分析和论证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为归类提供事实基础。第三,首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描述和分析,分别从医方和患方角度讨论了医患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各种原因,说明了医患关系是怎样陷入恶化怪圈的;特别是揭示了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在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的特殊性,以及对医患关系的重要影响。其次从“职业医闹”和社会媒体的片面宣传两方面揭示了社会外部因素对医疗卫生系统社会形象和公信度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制度供给不足是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重构和谐医患关系的方案。首先是解决制度供给问题,这就需要将“公正”作为构建当代中国和谐医患关系的指导原则,在“给每个人他所应得”的意义上,提供能够满足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的制度安排。本文通过厘清当代中国医患关系中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应得”权利和义务,特别是针对存在着的种种权利缺失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制度供给的具体内容。其次是道德重建问题,也就是通过重振医德、构建患者的就医道德、重塑企业道德、强化媒体道德为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杨柠溪[7](2019)在《方舟之帆:叙事医学的理论阐释及肿瘤科实践》文中指出本次研究分为三部分内容:其一,叙事医学的理论阐释;其二,运用质性研究(叙事医学访谈),分析患者的疾病叙事;其三,运用定量研究,对叙事医学进行临床效果检验。这三部分内容穿插在全文中。在理论阐释部分,作者对叙事医学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梳理,从哲学、文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护理学阐释叙事医学的理论基础与跨学科融合。比较叙事医学相关领域的两位主要学者——丽塔·卡蓉和阿瑟·克莱曼的学术观点。并阐释叙事医学的三要素:关注、描述、信任;两个核心能力:共情能力、反思能力;五个叙事特征:时间性、独特性、因果关系/偶然性、主体间性、伦理性。定性研究部分以乳腺癌患者和肝癌肝移植患者为例,分析其文化叙事、社会关系叙事和哲学叙事,描述其真实的心理社会状态与生命境遇,挖掘患者在循证医学视野之外的身-心-社-灵的多元镜像,还原患者生死观、疾苦观、医疗观的嬗变。研究结果:在文化叙事方面,肝癌肝移植患者面临后移植困境,手术后他们感受到包括身体排异、心理排异、社会排异、文化排异的多重排异。他们的身体意识更加强烈,并形成与新身体观,将身体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在社会关系叙事中,患者体验多重社会关系的转换与新的角色的体验,如在家庭中由照顾者变为被照顾者;社会角色因生病而转换,感受到温暖与隔离;患者的病人角色也不断深化。患者在生病后重建社会关系,拓展社会资本。他们面临伴侣关系的亲密与破裂;亲友关系的支持与疏远;同病相怜、相扶相依的病友关系;而因为与医生的不同视角,他们也感受到碰撞、依赖与支持并存的医患关系。在哲学叙事方面,患者面对灵性困境与需求,具体包括自我存在感、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追寻生命意义、宗教/文化信仰、爱与关怀和希望的困境与需求。他们也在经历病痛后完成身心的重塑,在疾苦中成长与彻悟。他们逐渐正视现实,调整自己身心状态;在创伤后成长,生死观、疾苦观、医疗观得以升华;他们获得恩宠与勇气,完成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患者的叙事呈现了其罹患癌症后多重受苦经历,提示医务人员应关注疾病的人文病理,通过叙事医学完善医学的向度,构建医疗与照顾并重、治疗与抚慰兼具的更温暖的医学。定量研究部分验证叙事医学的临床效果,分为三个独立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叙事医学和医务人员共情能力对病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患者的人口学参数,调查患者T细胞亚群、炎症因子等血生化指标,及对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运用量表调查医者的共情能力。统计学方法:运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运用SAS 9.4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描述性分析以M±SD表示,计数资料描述性分析以频数和构成比(n,%)表示。计量资料均满足方差齐性,于是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LSD检验、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根据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者Spearman相关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对构成比进行比较;采用Mplus7.1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之一是叙事医学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将120位炎症性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人。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对三个治疗组分别进行基于叙事医学的健康教育、线上病人互助小组干预以及二者联合干预。相比对照组,叙事医学组和线上病人互助小组患者的抑郁、关节疼痛、IBS症状更轻,睡眠效率更高,血清促炎子更低。联合干预组对上述指标的积极影响更为显着。因此,叙事医学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身心健康中的积极作用被证实。研究之二是护士共情能力对乳腺癌患者心理痛苦和益处发现的影响。对360位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痛苦和益处发现及其护士的共情能力进行调查,分析患者心理健康与护士共情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均衡其他情况的条件下,护士共情得分每增加1分,患者心理痛苦减少0.01分,益处发现增加0.14分。在这个研究中肿瘤科护士共情能力对乳腺癌患者心理痛苦和益处发现的影响被证实。研究之三是医生共情能力对前列腺癌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探讨自我效能、病耻感和焦虑的中介作用。在入院时、14天后和3个月后对175位患者的自我效能、病耻感、焦虑、T细胞亚群进行测量,患者入院时测量其医生的共情能力。在分析上述变量的关系后,证实了患者的病耻感、自我效能感和焦虑感在医生的共情能力对患者NK亚群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上述研究提示医务人员应注重自身的叙事和共情能力,这有助于提升病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基于上述研究,对叙事医学介入临床进行反思。归纳平行病历写作和交换日志与叙事医学介入的路径,指出临床医学人文的现实困境,提出叙事医学的视域盲区及发展方向。并总结叙事医学的临床意义:1.开拓了全人疗愈的新格局;2.推进技术-人文二元医疗和循证-叙事医学双轨模式;3.助力推进医患共同决策机制的形成;4.助力应对临床困境,建构临床哲学;5.弥合医患分歧,帮助建立医患互信;6.拓宽健康教育的界面与内涵;7.启发患者对生死的思考和灵性需求;8.抚慰、陪伴与见证是最温暖的生命关照。
王红丽[8](2019)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构建加速康复外科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并通过临床应用验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临床调研,采取研究小组讨论及Delphi专家函询法,构建加速康复外科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2.将加速康复外科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应用于临床实践,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肝切除手术治疗的108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4)和加速康复外科组(ERAS组,n=54),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方法护理,ERAS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焦虑、疼痛、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排气及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30天内再入院率和总住院费用,患者和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1.经两轮Delphi专家函询,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的ERAS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2.基线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肝功能储备、肿瘤大小、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ERAS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干预成效显示:1)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身心恢复情况:(1)术前1d、术后1w及出院时ERAS组“焦虑”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2h、24h、48h时ERAS组“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d、2d、3d时ERAS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指标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及总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ERAS实施前后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能减轻患者的焦虑、降低术后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可促进患者早期经口进食与下床活动、加快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和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9](2018)在《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指出简要回顾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发展历程,重点阐述肝病学学科临床医疗、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展望福建省肝病学学科的发展前景和对策。
董亚丽[10](2018)在《健脾解毒方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T细胞亚群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探索健脾解毒方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T细胞亚群、症状积分、病灶影像疗效评价、生存质量积分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提供证据与借鉴。方法: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病人当中,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人;两组患者均给予TACE、积极控制原发病、保肝等西医治疗方案,而治疗组在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健脾解毒方,疗程为2个月。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CD3+、CD4+、CD8+、AFP、以及临床症状、病灶影像疗效评价、生存质量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T细胞水平比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两组患者组内对比,其中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CD3+、CD4+T细胞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CD8+T细胞水平都有所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治疗后组间CD8+T细胞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AFP水平较大幅度降低,两组组内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不适症缓解;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积分,治疗组治疗后升高,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组内对比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灶疗效方面,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疗效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健脾解毒方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CD3+、CD4+水平,降低CD8+水平。2.健脾解毒方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能更好的降低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AFP水平。3.健脾解毒方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病灶影像学疗效评价方面优于对照组。4.健脾解毒方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能更好的改善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二、树立肝癌的整体治疗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树立肝癌的整体治疗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退出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
2.7 疗效判断 |
3 治疗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操作流程 |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SF-36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原发性肝癌的高发生率、高死亡率 |
1.1.2 关注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必要性 |
1.2 文献回顾 |
1.2.1 照顾者负担的研究 |
1.2.2 照顾者社会支持的研究 |
1.2.3 照顾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
1.2.4 照顾者负担、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 |
1.3 理论基础 |
1.3.1 社会支持缓冲效应器模型 |
1.3.2 压力-评估-应对理论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样本选择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样本量的确定 |
2.1.5 问卷发放情况 |
2.2 研究工具 |
2.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
2.2.2 照顾者负担问卷(Caregiver Burden Inventory,CBI) |
2.2.3 癌症患者照顾者生活质量量表(Caregiver Quality Of Life Scale,CQOL) |
2.2.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
2.3 资料收集 |
2.3.1 预调查 |
2.3.2 正式调查 |
2.4 统计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问题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1.1 原发性肝癌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
3.1.2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情况 |
3.2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水平 |
3.2.1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得分情况 |
3.2.2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问卷各条目得分情况 |
3.3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水平 |
3.3.1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
3.3.2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各条目得分情况 |
3.4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水平 |
3.4.1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
3.4.2 不同特征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
3.5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3.6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与照顾负担的相关性分析 |
3.7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3.8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9 社会支持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与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4 讨论 |
4.1 原发性肝癌患者及主要照顾者一般情况分析 |
4.2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情况分析 |
4.2.1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处于中度水平 |
4.2.2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条目分析 |
4.3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情况分析 |
4.3.1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
4.3.2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条目分析 |
4.4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得分情况分析 |
4.4.2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4.5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5.1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与照顾负担的相关性分析 |
4.5.2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5.3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6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分析 |
4.7 建议 |
4.7.1 探索并制定减轻PLC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干预措施 |
4.7.2 加强建设PLC患者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保障体系 |
5 结论 |
6 研究的创新性 |
7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认知行为干预对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技术路线 |
一、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与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研究工具 |
1.1.4 统计方法 |
1.1.5 伦理原则 |
1.1.6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一般资料情况 |
1.2.2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现状 |
1.2.3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1.2.4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
1.2.5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照顾负担、焦虑的相关性 |
1.2.6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现状 |
1.2.7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1.2.8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
1.3 讨论 |
1.3.1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现状 |
1.3.2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分析 |
1.3.3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现状 |
1.3.4 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1.4 小结 |
二、认知行为干预对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工具 |
2.1.4 研究步骤 |
2.1.5 干预内容 |
2.1.6 统计方法 |
2.1.7 伦理原则 |
2.1.8 质量控制 |
2.2 结果 |
2.2.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
2.2.2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评分比较结果 |
2.2.3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效果的评价结果 |
2.3 讨论 |
2.3.1 认知行为干预能够减轻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 |
2.3.2 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提高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一般资料收集表 |
附录2 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BI量表) |
附录3 世界卫生租着生活质量简表中文版(WHO QOL-BREF量表) |
附录4 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 |
综述 晚期癌症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肝癌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立题创新 |
4.理论基础 |
5.相关概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工具 |
4.技术路线 |
5.统计学方法 |
6.质量控制 |
7.伦理原则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切除术后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甲状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合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目的 |
(三) 治疗决策研究现状 |
1. 癌症患者参与治疗决策方式 |
2. 护士在癌症患者参与治疗决策中的作用 |
3. 治疗决策参与态度与参与实际的一致性 |
4. 参与治疗决策的条件 |
5. 癌症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影响因素 |
(四) 相关概念 |
1. 患者参与 |
2. 治疗决策 |
3. 共享决策 |
4. 合众化研究 |
(五) 研究内容和方法 |
(六) 技术路线 |
(七) 理论依据 |
第二部分 甲状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
(一) 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工具 |
4. 调查方法 |
5. 数据统计分析 |
6. 伦理原则 |
7. 质量控制 |
(二) 调查结果 |
1. 甲状腺癌患者一般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情况 |
2. 甲状腺癌患者治疗决策参与的态度与实际参与程度 |
3. 甲状腺癌患者治疗决策参与的态度与实际程度比较 |
4. 甲状腺癌患者治疗决策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 讨论 |
1. 甲状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现状 |
2. 甲状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实际程度与参与态度的影响因素 |
第三部分 甲状腺癌患者、患者家属、医生对患者参与治疗方式决策看法的质性研究 |
(一) 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资料收集 |
4. 资料整理 |
5. 资料分析 |
6. 伦理原则 |
7. 质量控制 |
(二) 研究结果 |
1. 甲状腺癌患者对参与治疗决策看法的质性研究 |
2. 甲状腺癌患者家属对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质性研究 |
3. 医生对甲状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看法的质性研究 |
(三) 讨论 |
1. 甲状腺癌患者及家属质性访谈 |
2. 医生质性访谈讨论 |
(四) 本研究创新性 |
(五) 研究的局限性 |
(六)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6)伦理学视角下当代中国医患关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医学伦理思想发展概述 |
一、义务论医学伦理思想 |
二、功利主义医学伦理思想 |
第二节 传统医学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困境 |
一、义务论医学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困境 |
二、功利主义医学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困境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医患关系解读:概念、特征及冲突表现 |
第一节 医患关系概念解析 |
一、医患关系的“主体”在不断扩展 |
二、医患关系的“内涵”在不断延伸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总体特征 |
一、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主流是和谐 |
二、当代中国医患矛盾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医患冲突的具体表现 |
一、医患之间权利的冲突 |
二、医患之间利益的冲突 |
三、医患之间文化观念的冲突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成因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伦理理论原因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现实原因 |
一、医方的不正当作为是医患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
二、患方维权意识的觉醒及行为的不成熟是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 |
三、社会的综合作用是医患关系恶化的助推器 |
四、制度供给不足是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 |
第四章 制度伦理视角下新时代和谐医患关系构建方案 |
第一节 公正:医患双方共同的价值追求 |
一、公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指导原则 |
二、从权利和义务之关系的角度看医患关系 |
第二节 公正的医疗卫生制度是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基础 |
一、从医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看 |
二、从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看 |
三、从媒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看 |
第三节 德性重塑是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重要路径 |
一、医德的重振 |
二、患者就医道德的构建 |
三、医药企业企业道德的重构 |
四、媒体道德的强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方舟之帆:叙事医学的理论阐释及肿瘤科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背景 |
1.3.1 疾病谱与医学模式的转变 |
1.3.2 叙事医学的创生与进展 |
1.3.3 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 |
1.3.4 慢病时代的困境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质性研究方法 |
2.2.2 叙事医学访谈与平行病历书写 |
2.2.3 非参与式观察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5 临床数据收集 |
2.3 资料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考量 |
第三章 叙事医学的理论阐释 |
3.1 叙事医学的历史演进 |
3.2 叙事医学的理论基础与跨学科融合 |
3.2.1 叙事医学与哲学 |
3.2.2 叙事医学与文学 |
3.2.3 叙事医学与心理学 |
3.2.4 叙事医学与人类学 |
3.2.5 叙事医学与传播学 |
3.2.6 叙事医学与护理学 |
3.3 叙事医学的主要学术观点比较 |
3.4 叙事医学理论的关键点 |
3.4.1 叙事医学的要素 |
3.4.2 叙事医学的核心叙事能力 |
3.4.3 医学的叙事特征 |
第四章 文化叙事:疾病的人文病理 |
4.1 疾病的人文病理 |
4.2 肝癌肝移植患者:直面后移植困境 |
4.2.1 五味杂陈:面临多重排异 |
4.2.2 矛盾的身体:身体意识与新身体观的形成 |
第五章 社会关系叙事:生命的对话与人间冷暖 |
5.1 角色转换:多重社会角色的新体验 |
5.1.1 家庭:面对角色转换 |
5.1.2 社会:温暖与隔离 |
5.1.3 医院:逐渐深化的病人身份 |
5.2 冷暖自知:重建社会关系,拓展社会资本 |
5.2.1 伴侣关系:亲密与破裂 |
5.2.2 亲友关系:支持与疏远 |
5.2.3 病友关系:同病相怜,相扶相依 |
5.2.4 医患关系:不同视角下的碰撞、依赖与支持 |
第六章 哲学叙事:生死爱痛的彻悟 |
6.1 无措的身体:灵性困境与需求 |
6.2 重塑的身体:在疾苦中成长与彻悟 |
6.2.1 正视现实:身体的自我重塑 |
6.2.2 创伤后成长:生死观、疾苦观、医疗观的澄澈 |
6.2.3 恩宠与勇气: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 |
第七章 叙事医学介入临床:实践与反思 |
7.1 反思性写作:叙事医学的临床实践 |
7.1.1 平行病历 |
7.1.2 交换日志 |
7.2 临床医学人文的现实困境 |
7.3 叙事医学的视域盲区及发展方向 |
第八章 叙事医学的临床意义 |
8.1 开拓了全人疗愈的新格局 |
8.2 推进技术-人文二元医疗和循证-叙事医学双轨模式 |
8.3 助力推进医患共同决策机制的形成 |
8.4 助力应对临床困境,建构临床哲学 |
8.5 弥合医患分歧,帮助建立医患互信 |
8.6 拓宽健康教育的界面与内涵 |
8.7 启发患者对生死的思考和灵性需求 |
8.8 抚慰、陪伴与见证是最温暖的生命关照 |
第九章 :叙事医学与医患共情的临床验证 |
9.1 护士共情能力对乳腺癌患者心理痛苦和益处发现的影响 |
9.2 医生共情能力对前列腺癌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 |
9.3 叙事医学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 |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10.1 结语 |
10.2 研究的创新性 |
10.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样本量的估计 |
2.3 分组方法 |
3 研究工具 |
3.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
3.2 焦虑自评量表(SAS) |
3.3 “长海痛尺”疼痛程度评分量表 |
3.4 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 |
3.5 满意度调查表 |
4 研究内容 |
4.1 构建加速康复外科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 |
4.2 加速康复外科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
5 质量控制 |
5.1 课题设计阶段 |
5.2 干预实施阶段 |
5.3 数据处理阶段 |
6 医学伦理原则 |
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8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发展历程 |
2 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发展现状 |
2.1 学科建设 |
2.2 人才培养 |
2.3 科技成果 |
2.4 学术交流 |
2.5 科普教育 |
2.6 肝病医联体建设 |
2.6.1 充分发挥医院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高起点、高水平建设肝病医联体 |
2.6.1. 1 快速完成肝病医联体建设 |
2.6.1. 2 积极建设社区肝病医联体 |
2.6.2 建立健全肝病医联体运行体系, 做到运转有效、群众受益 |
2.6.2. 1 建立并完善医联体工作制度 |
2.6.2. 2 成立肝病学院, 建立医联体肝病诊疗专科联盟 |
2.6.2. 3 建立健全医联体内资源共享机制 |
2.6.3 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医联体实质性帮扶工作, 全面提高肝病防治水平 |
2.6.3. 1 实质性开展医联体帮扶工作 |
2.6.3. 2 稳步推进对口帮扶工作 |
2.6.4 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服务”优势, 扩大服务半径, 改善就医体验 |
2.6.4. 1 积极建设孟超云医院, 创新就医模式和就医体验 |
2.6.4. 2 扎实推进双向转诊工作 |
2.6.5 持续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肝病医联体辐射能力 |
3 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
4 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发展趋势 |
5 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
5.1 完善临床诊疗体系,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
5.1.1 加快医联体信息化建设 |
5.1.2 不断提高双向转诊率 |
5.1.3 畅通医联体内医保病人费用支付通道 |
5.1.4 建立健全便捷、高效的对口扶持机制 |
5.1.5 完善多层次、多元次带教培训机制 |
5.1.6 扩大肝病医联体辐射能力 |
5.1.7 继续推进医联体内部医疗资源共享, 初步解决基础单位肝病相关诊疗手段缺乏的困难 |
5.2 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并重, 凝炼和拓展学科研究方向, 促进专业学组发展 |
5.3 完善肝病和肝癌大数据平台建设 |
5.4 重视人才培养, 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
5.5 普及新技术、新理论、新项目, 革新医疗技术 |
5.6 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人文并重, 促进医疗模式转变 |
5.7 加强国际、国内交流, 提升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学术地位 |
6 展望 |
(10)健脾解毒方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T细胞亚群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观察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4 治疗方案 |
5 仪器设备及试剂 |
6 观察指标 |
7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
8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3 导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学术思想 |
4 健脾解毒方的组成 |
5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中英文词语对照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病例观察表 |
附录4 症状积分表 |
附录5 SF-36量表 |
附录6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7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
四、树立肝癌的整体治疗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2]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金梦.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3]认知行为干预对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 王蕊.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肝癌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D]. 郭辉.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甲状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合众化研究[D]. 李樱子.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伦理学视角下当代中国医患关系问题研究[D]. 何绵锦.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7]方舟之帆:叙事医学的理论阐释及肿瘤科实践[D]. 杨柠溪. 武汉大学, 2019(06)
- [8]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王红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9]福建省肝病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海峡科学, 2018(10)
- [10]健脾解毒方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T细胞亚群及生存质量的影响[D]. 董亚丽.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标签:原发性肝癌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 肝癌论文; 肝癌症状论文; 癌症的原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