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酸钠论文_黄远铿,杨威,雷夏凌,张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斑蝥酸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斑蝥,酸钠,肝癌,维生素,注射液,泌尿系,乳腺癌。

斑蝥酸钠论文文献综述

黄远铿,杨威,雷夏凌,张红[1](2019)在《去甲斑蝥酸钠连续3个月静脉给药对Beagle犬病理学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去甲斑蝥酸钠是从鞘翅目(Coleoptera)芫菁科(Meloidae)斑芫菁属(Mylabris)昆虫斑蝥的中提取并纯化而获得的一种半帖烯毒素(斑蝥素),具有消肿破瘀、解毒、消炎、抗癌、通经、杀虫等多种功效,临床上用于症瘕、恶疮、闭经、疥癣,以及肺癌、原发性肝癌、贲门癌、食道癌、消化道肿瘤等多种癌症的治疗。但其在临床应用中毒副作用也较为明显,本研究从组织病理学角度对其毒副作用进行考察,以期指导临床用药。[材料和方法]Beagle犬32只,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即阴性对照组、去甲斑蝥酸钠3.2、1.6、0.8mg/kg剂量组,10只/组,雌雄各半,去甲斑蝥酸钠剂量相当于成人日用量(30mg/天)的4、2、1倍,分组后各试验组动物按体重每天静脉给药一次,连续90天,后恢复观察30天。于给药中期、给药末期,恢复期各剖检部分动物进行病理学指标的检查。[结果]①于给药中期剖检,去甲斑蝥酸钠3.2mg/kg剂量可引起Beagle犬睾丸、附睾的脏器重量、系数明显降低,组织学检查可见Beagle犬睾丸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减少及附睾管内精子缺失的变化。②于给药末期剖检,去甲斑蝥酸钠3.2、1.6mg/kg剂量可引起Beagle犬睾丸、附睾的脏器重量、系数明显降低,组织学检查可见Beagle犬睾丸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减少、附睾管内精子缺失、卵巢闭锁卵泡增多等变化;去甲斑蝥酸钠3.2mg/kg剂量引起Beagle犬肝细胞细胞质分布不均、混浊肿胀变性及肝小胆管轻度增生性变化。③于恢复期剖检,各剂量组睾丸、附睾的脏器重量、系数未见明显异常,睾丸、附睾、卵巢、肝脏等病理性变化也有一定程度减轻。[结论]去甲斑蝥酸钠中、高剂量可引起Beagle犬睾丸、附睾减轻,睾丸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减少、附睾管内精子缺失、卵巢闭锁卵泡增多等变化,高剂量可引起Beagle犬肝细胞细胞质分布不均、混浊肿胀变性及肝小胆管轻度增生性变化,恢复期有所减轻,提示变化具有可逆性。因此,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在临床使用时密切关注患者的肝功能变化,且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慎用,以确保安全用药。(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5)

梁栋,胡静,王全楚[2](2019)在《微波消融术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1])。微波消融术(Microwave ablation,MWA)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已成为治疗HCC的常用方法~([2])。但单纯行(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10期)

郭晓莺,申国宏,赵滨[3](2019)在《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注射液对乳腺癌辅助化疗患者血清IL-6、IL-17、TNF-α及MIF表达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注射液对乳腺癌辅助化疗患者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5至2018-06在医院诊治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62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注射液治疗,两组都化疗观察4个周期,记录IL-6、IL-17、TNF-α及MIF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化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67. 7%,高于对照组的33. 3%(P <0. 05)。两组化疗期间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脱发、血小板下降等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化疗后的血清IL-6、IL-17、TNF-α及MIF水平均低于化疗前(P <0. 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化疗后的CD3~+、CD4~+水平高于化疗前(P <0. 05),也高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化疗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至2019-02,研究组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都长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注射液在乳腺癌辅助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能抑制血清IL-6、IL-17、TNF-α及MIF的表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化疗效果,且不会增加毒副反应的发生,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本文来源于《武警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贾东丽,井慧超[4](2019)在《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注射液致泌尿系不良反应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斑蝥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因斑蝥素的毒性、刺激性较大,故而在临床使用中受到限制。斑蝥素经氢氧化钠水解生成斑蝥酸钠,不仅保持了斑蝥素特有的抗癌活性,且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辅助治疗中[1-3]。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艾易舒)说明书不良反应为偶见局部静脉炎,注意事项提示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泌尿系统出现刺激症状时应暂停用药,但关于该药的不良反应报道[4-7]较少。现报道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致尿痛、(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28期)

裴颖,黄峰,殷宏振,郭化磊[5](2019)在《去甲斑蝥酸钠对肝癌异位移植瘤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去甲斑蝥酸钠对肝癌异位移植瘤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去甲斑蝥酸钠注射液和生理盐水处理组及对照组,建立H22肝癌异位移植瘤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饲养动物2 w,然后采集小鼠粪便,并进行Illumina miseq 2×300 bp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各组样本所包含物种量丰富,且物种丰度和均匀度趋于一致;去甲斑蝥酸钠注射液组与生理盐水处理组或对照组比,存在显着的菌群差异;在门水平上,差异最显着的菌群为变形菌门,去甲斑蝥酸钠注射液组变形菌门所占比例为9.1%,显着高于生理盐水处理组或对照组(分别为2.8%和2.3%,P<0.05);在属水平上,差异显着的菌群包括拟杆菌属等,生理盐水处理组拟杆菌属所占比例为26.8%,显着高于去甲斑蝥酸钠注射液组或对照组(分别为13.2%和6.8%,P<0.05)。结论去甲斑蝥酸钠对肝癌异位移植瘤小鼠肠道微生态有显着的影响,或许有助于抗肿瘤作用。(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徐艳琴,李进,曾庆松,朱海超,陈永忠[6](2019)在《斑蝥酸钠抑制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及与STAT3信号通路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斑蝥酸钠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与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人结肠癌SW480、HCT116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细胞分别以0. 5,1. 0,2. 0,4. 0μg·m L~(-1)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处理,对照组则以等量生理盐水处理。24 h后于光学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以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以蛋白免疫印迹(WB)法检测细胞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C-myc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干预48 h后,0. 5,1. 0,2. 0,4. 0μg·m L~(-1)实验组SW480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3. 05±0. 14)%,(33. 71±0. 15)%,(49. 89±0. 09)%,(73. 05±0. 11)%;HCT116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1. 54±0. 12)%,(31. 55±0. 09)%,(43. 24±0. 15)%,(71. 76±0. 18)%。对照组及低、中、高剂量实验组(1. 0,2. 0,4. 0μg·m L~(-1))人结肠癌SW480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 46±0. 22)%,(17. 49±1. 21)%,(40. 01±2. 19)%,(68. 83±3. 82)%,HCT11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 01±0. 13)%,(14. 13±1. 25)%,(36. 35±1. 67)%,(62. 16±3. 3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WB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实验组SW480、HCT116细胞STAT3、p-STAT3、bcl-2、C-myc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均P <0. 05)。结论斑蝥酸钠可抑制人结肠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与其可降低STAT3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赵利娟[7](2019)在《基于脂质稳态调控的沙蟾毒精和去甲斑蝥酸钠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癌患者在世界上的数量逐渐增加,死亡率也极高,尤其是在中国,这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药大国。因此,治疗肝癌最快捷的方法是从天然化合物中找到可用的抗肝癌药物。沙蟾毒精(Arenobufagin,ArBu)就是一个天然的具有较强抗肝癌作用的单体化合物。研究表明,针对肝癌细胞,ArBu不仅可以抑制其增殖、侵袭及转移,还能诱导其凋亡。肿瘤细胞主要经NF-κB与MAPK信号通路调节其侵袭过程,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从而抑制其增殖生长。ArBu可通过调节PI3K/Akt/mTOR途径引起HeβG2细胞的自噬与凋亡。但是关于ArBu抗肝癌时对生命体中的蛋白质、脂质及神经递质等内源性分子的调节作用还不是很清楚,亟需深入的研究。随着液质联用技术(LC-MS/MS)及系统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基于多组学的网络关联分析及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挖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去甲斑蝥酸钠(Sodium Norcantharidate,NCTD-Na)也是一个动物类的中药,与ArBu相似的是它也具有抗肝癌作用。于是,本课题将两个单体同时研究,以便比较二者抗肝癌机制的异同。斑马鱼由于具有早期胚胎透明、体型小、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繁殖能力强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药物的开发利用中。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斑马鱼HepG2异种移植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药效学及脂质组学的初步研究。此外,在去除斑马鱼HepG2异种移植模型本底的基础上,进行了ArBu体外抗肝癌(HepG2细胞)的系统研究。其主要有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关键差异蛋白的验证、脂质组学的研究、神经递质的研究以及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联合分析等。基于裸鼠HepG2异种移植模型体内药效学实验再次证明了ArBu的抗肝癌作用。ArBu具有较好的抗肝癌作用,其狭窄的治疗窗及对内源性物质的干预机制严重的限制了其成为抗肝癌药物应用于临床的道路,所以迫切地需要采用基于LC-MS/MS平台的多组学技术对其内源性物质的调控机制进行研究,尤其是脂质稳态的研究,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更为密切。本研究发现了大量的差异脂质、差异蛋白以及差异神经递质,为深入认识ArBu的抗肝癌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一、沙蟾毒精抗肝癌疗效评价运用斑马鱼HepG2异种移植肿瘤模型初步评价ArBu抗肝癌的疗效,通过荧光定量法研究ArBu对斑马鱼体内异种移植肿瘤的抑制效应,为该模型的脂质组学研究提供浓度依据和药效学基础。采用正常斑马鱼确定ArBu的最大耐受浓度,选取1/9和1/3最大耐受浓度作为研究对象。斑马鱼的HepG2异种移植模型是通过使用显微注射仪将CM-DiI标记的HepG2细胞注射到2 dpf斑马鱼的卵黄囊内建立的。当斑马鱼3 dpf后,利用荧光显微镜将荧光量较为相似的斑马鱼挑选出来。给药顺铂(阳性药)和ArBu后,每组随机选择10尾鱼观察、拍照并进行图像数据的分析,定量分析每条斑马鱼的总荧光强度,并计算其相对荧光强度总和。研究结果表明,ArBu对正常斑马鱼的最大耐受浓度为0.01 μg·mL-1。14.9μg·mL-1的顺铂作为阳性药对斑马鱼HepG2移植瘤模型的抑制率为26%,而1/9 MTC(0.0011μg.mL-1)和 1/3MTC(0.003μg·mL-1)的 ArBu 对斑马鱼 HepG2移植瘤模型的抑制率分别为29%和46%。为了进一步验证ArBu体内的抗肝癌药效,建立了裸鼠HepG2异种移植模型。从肿瘤体积、肿瘤重量及抑瘤疗效等多方面对ArBu抗肝癌效果进行评价。目的是:一方面确定ArBu对裸鼠HepG2异种移植模型的体内药效,另一方面将该药效结果与斑马鱼HepG2异种移植肿瘤模型的药效结果进行比较,以便获取更多ArBu抗肝癌的药效数据。方法是预先选取一定数量的裸鼠,将HepG2细胞接种于其右后背的皮下,待肿瘤体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其取出并切成小块接种到新的裸鼠腋下建立裸鼠HepG2异种移植模型,7天后剔除未成瘤的,随机分组并给药ArBu 21天,定时检测肿瘤的体积、重量及其抑瘤效果。研究表明,模型对照组中的荷瘤小鼠的肿瘤体积给药21天后达到1361.97 mm3。15 mg/kg-ArBu 组与 45 mg/kg-ArBu 组肿瘤体积分别为 756.16 mm3 和 736.85 mm3(P<0.05),TGI值分别为47%和51%,说明ArBu能显着地抑制体内肿瘤的生长。二、基于脂质稳态调控的沙蟾毒精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以斑马鱼HepG2异种移植模型为研究对象,以LC-MS/MS为技术依托进行靶向与非靶向相结合的综合脂质组学研究,以阐释ArBu抗肝癌时对脂质稳态的调节作用。两种分析方法共同使用,有利于寻找更多、更可靠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靶向分析主要是基于脂质标准品数据库通过Skyline软件提取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等参数完成。非靶向分析主要是利用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通过SIMCA 14.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HMDB和LIPIDMAP等数据库鉴定完成。在斑马鱼HepG2异种移植瘤模型中,靶向脂质分析共发现16个差异脂质,其中8个PC,7个PE和1个SM。非靶向脂质分析共发现13个差异脂质,其中8个PC,4个TG和1个PE。二者有5个共同的脂质,他们分别是:PC(22:6/16:0),PC(18:2/16:0),PC(20:4/20:3),PC(20:3/16:0)和 PE(22:6/16:0)。所以该脂质组学研究共发现24个潜在的脂质生物标志物。将差异脂质在MetaboAnalyst网站上进行分析,发现甘油磷脂代谢通路是ArBu主要影响的代谢通路。为了进一步探索ArBu抗肝癌的作用机制,以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进行脂质组学验证的同时进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以便将得到的差异脂质与差异蛋白进行多组学网络关联分析,从整体上寻找ArBu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突破口,阐释ArBu抗肝癌可能的代谢通路。神经递质等小分子的代谢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组学研究的同时也对HepG2细胞内给药前后神经递质的变化进行了测定,进一步辅助解释ArBu抗肝癌时对内源性物质的调节作用。HepG2细胞更加纯净,没有斑马鱼HepG2异种移植模型复杂的生物体背景,更适合ArBu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借以LC-MS/MS平台进一步探索ArBu对细胞内大分子蛋白质、小分子脂质及神经递质的调节状况。通过以上手段筛选得到的差异蛋白、差异脂质及差异神经递质可以在单一水平或多水平上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这些内源性的差异代谢物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在ArBu的HepG2细胞脂质组学研究中,原始数据经OPLS-DA分析,得相关载荷图(S-plots)。以P<0.05,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1及组内RSD<30%为筛选条件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结果发现,对照组与低剂量组之间共有470个差异脂质,对照组与高剂量组之间共有167个。当对照组、ArBu低剂量组及ArBu高剂量组叁组进行比较时,满足VIP>1,P<0.05,组内RSD<30%并呈ArBu剂量依赖的差异脂质共计81个。最终选取MFC>1.5或<0.7的差异脂质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共计24个,分别是12个PCs,4个DGs,2个PEs,2个SMs,2个TGs,1个Cer和1个PA。其中呈ArBu剂量依赖性上升的差异脂质有多不饱和PC、PE、SM、TG、Cer;呈剂量依赖性下降的差异脂质有饱和/单不饱和PC、DG、PA。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也是ArBu对HepG2细胞影响的主要途径。利用iBAQ软件对ArBu作用的HepG2细胞进行无标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满足组内RSD<30%且ArBu剂量依赖的差异蛋白有921个。经过Mev.4.9.0软件处理并经ANOVA检验,将ArBu低剂量组与ArBu高剂量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均符合P<0.05差异蛋白有521个。选取521个蛋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即筛选最大组间表达量差异比率2.0以上或0.5以下,同时结合uniprot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功能注释且选取丰度较高的,结果共得到41个差异表达蛋白。研究发现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细胞自噬、凋亡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发育、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细胞代谢、酶联受体蛋白信号通路、细胞凋亡、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细胞增殖调节、DNA修复、磷酸化调节、细胞成分组织、RNA合成与代谢、坏死过程调节、程序性细胞死亡调节、肿瘤坏死因子反应等生物学过程。本实验利用KEGG数据库探索差异蛋白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发现,其主要参与癌症通路、内质网蛋白加工、内吞作用、p53信号通路、半胱氨酸、蛋氨酸及谷胱甘肽代谢、精氨酸和苏氨酸等氨基酸相关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等。基于网络分析,发现TSPO、STAT3、RPS27和LCLAT1差异蛋白与肝癌的进程密切相关,经RT-PCR验证,结果与蛋白质组学一致,均呈剂量依赖性下降。采用 Agilent1290 LC-Agilent 6490 QQQ-MS 仪器对 HepG2 内的 29 种神经递质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HepG2细胞内的7种氨基酸明显过表达,它们分别是精氨酸、谷氨酰胺、异亮氨酸、酪氨酸、亮氨酸、谷氨酸和苏氨酸。当ArBu干预HepG2细胞24小时后,7种氨基酸的含量均下降一半左右(48%-58%),但是除了谷氨酸其它均不呈剂量依赖关系。叁、基于脂质稳态调控的去甲斑蝥酸钠活性评价及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本课题在研究ArBu抗肝癌疗效及作用机制的同时,也对去甲斑蝥酸钠(NCTD-Na)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是对HepG2细胞和L02细胞的抑制作用、脂质组学及蛋白质组学(仅HepG2细胞)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便将ArBu与NCTD-Na两个抗肝癌单体药效及机制进行比较,挖掘二者抗肿瘤作用的异同。采用LC-MS/MS技术对NCTD-Na在HepG2细胞中的脂质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进行检测分析,同时还进行了 NCTD-Na在L02细胞中的脂质组学研究。将二者的差异脂质进行比较及代谢通路的分析,从而比较二者抗肝癌作用机制的异同。NCTD-Na在HepG2细胞中的脂质组学研究,经筛选鉴定共得到40个显着性差异脂质,它们分别是:DG18个、MG 8个、PC 6个、Cer3个、SM2个及PE、TG和PA各1个。NCTD-Na在L02细胞中的脂质组学研究,经筛选鉴定共得到32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它们分别是LysoPE 10个、LysoPC5个、DG4个、PC 3 个、Cer 3 个、SM1 个、PE 1 个、PA 1 个、LysoPA 1 个、PG 1 个、FAHFA 1个和PS 1个。二者影响的代谢通路均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同时这也提示NCTD-Na与ArBu主要影响的代谢通路也是一样的。综上所述,ArBu对两种肝癌模型,即斑马鱼HepG2异种移植模型和裸鼠HepG2异种移植瘤模型,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肝癌作用。本研究对斑马鱼HepG2异种移植模型进行了体内脂质组学的研究,同时也对HepG2细胞进行了体外脂质组学的分析,基本上阐明了 ArBu对生命体脂质稳态的影响。其中ArBu对肝癌模型主要影响的脂质类别有PCs,PEs,TGs,SMs和Cers等,主要影响的脂质代谢通路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此外,基于HepG2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其与脂质组学的关联分析,找到了 ArBu主要影响的关键蛋白,如TSPO、STAT3、RPS27和LCLAT1等。同时,也发现了 ArBu抗肝癌过程中主要影响的7种胞内氨基酸,即精氨酸、谷氨酰胺、异亮氨酸、酪氨酸、亮氨酸、谷氨酸和苏氨酸。ArBu和NCTD-Na均能调节HepG2细胞的脂质稳态,二者既有相似又有不同。ArBu和NCTD-Na二者主要影响的代谢通路均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9-05-30)

全昌银,邱小萍,张志强,杜志勇[8](2019)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对生存质量、安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斑蝥酸钠维生素B6(SCAVB6)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对生存质量、安全性的影响,讨论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接受SCAVB6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120例(SCAVB6组),未接受SCAVB6治疗的晚期乳腺癌6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SCAVB6组高于对照组(61.67%vs. 41.67%,P<0.05);SCAVB6组的生活质量改善率高于对照组(48.2%vs.24.4%,P<0.05);SCAVB6组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血小板下降、食欲下降、骨髓抑制均低于对照组(63.33%vs. 35.00%,58.33%vs. 39.17%,63.33%vs. 45.83%,60.00vs.41.67%,66.60%vs. 37.5%,均P<0.05),其中SCAVB6组白细胞下降和骨髓抑制III-IV度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随访36个月,SCAVB6组失访5例,对照组失访6例,SCAVB6组生存率50.83%,对照组的生存率为41.67%;SCAVB6组的生存时间与对照组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Mantel-Cox)=2.948,P=0.086>0.05]。结论:SCAVB6治疗能增加晚期乳腺癌治疗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梁君伟,李丽静,于文会,臧亚茹[9](2019)在《真实世界研究中斑蝥酸钠维生素B_6联合化疗对乳腺癌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真实世界中斑蝥酸钠维生素B6(SCAVB6)协同化疗对乳腺癌的疗效和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入病案中心的乳腺癌病例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出完成四周期化疗的患者,根据是否在化疗同时使用SCAVB6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22例),统计两组短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短期有效率为71.05%和68.18%(P>0.05);白细胞减低、血小板减低等骨髓抑制情况、恶心、呕吐等胃肠不适以及毛发脱落的发生率对照组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SCAVB6联合化疗对增加乳腺癌治疗效果影响不显着,但在减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陈克莉,袁红昌,李双龙,朱永良,邱相君[10](2019)在《斑蝥酸钠对依鲁替尼在大鼠体内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时检测依鲁替尼及其代谢产物(PCI-45227)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研究斑蝥酸钠对依鲁替尼在大鼠体内代谢的影响。方法按照体重将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9只。对照组腹腔注射0. 9%NaCl 0. 5 mL·kg~(-1),实验组腹腔注射斑蝥酸钠注射液0. 5 mL·kg~(-1),连续10 d。第11天给药后,2组均灌胃给予依鲁替尼10 mg·kg~(-1)。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以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依鲁替尼和PCI-45227的浓度,以DAS 3. 0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依鲁替尼:对照组和实验组的C_(max)分别为(1019. 43±74. 88),(1196. 58±81. 64) ng·mL~(-1);这2组的AUC_(0-∞)分别为(1. 10±0. 25)×10~4,(1. 34±0. 10)×104ng·h·mL~(-1)。PCI-45227:这2组的C_(max)分别为(230. 59±15. 36),(167. 28±38. 99) ng·m L~(-1);这2组的AUC0-∞分别为(3203. 80±345. 78),(2443. 95±680. 71) ng·h·mL~(-1)。给予斑蝥酸钠后,依鲁替尼的C_(max)和AUC_(0-∞)均明显增加,而代谢物PCI-45227的C_(max)和AUC_(0-∞)均明显降低。结论斑蝥酸钠能可以增加依鲁替尼的血浆暴露量,减少PCI-45227的血药浓度。斑蝥酸钠能抑制依鲁替尼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斑蝥酸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1])。微波消融术(Microwave ablation,MWA)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已成为治疗HCC的常用方法~([2])。但单纯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斑蝥酸钠论文参考文献

[1].黄远铿,杨威,雷夏凌,张红.去甲斑蝥酸钠连续3个月静脉给药对Beagle犬病理学指标的影响[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梁栋,胡静,王全楚.微波消融术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J].肝脏.2019

[3].郭晓莺,申国宏,赵滨.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注射液对乳腺癌辅助化疗患者血清IL-6、IL-17、TNF-α及MIF表达水平的影响[J].武警医学.2019

[4].贾东丽,井慧超.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注射液致泌尿系不良反应1例[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5].裴颖,黄峰,殷宏振,郭化磊.去甲斑蝥酸钠对肝癌异位移植瘤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初探[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

[6].徐艳琴,李进,曾庆松,朱海超,陈永忠.斑蝥酸钠抑制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及与STAT3信号通路的关系[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

[7].赵利娟.基于脂质稳态调控的沙蟾毒精和去甲斑蝥酸钠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9

[8].全昌银,邱小萍,张志强,杜志勇.斑蝥酸钠维生素B6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对生存质量、安全性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

[9].梁君伟,李丽静,于文会,臧亚茹.真实世界研究中斑蝥酸钠维生素B_6联合化疗对乳腺癌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9

[10].陈克莉,袁红昌,李双龙,朱永良,邱相君.斑蝥酸钠对依鲁替尼在大鼠体内代谢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斑蝥酸钠作用于膀胱癌EJ细胞株...1对照组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2药物组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斑蝥酸钠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CTD、NCTD、去甲斑蝥酸钠红外光...3EJ细胞凋对照组药物组1

标签:;  ;  ;  ;  ;  ;  ;  

斑蝥酸钠论文_黄远铿,杨威,雷夏凌,张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