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弃儒从商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聊斋志异》,《聊斋》,蒲松龄
弃儒从商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耿毅[1](2017)在《《聊斋志异》中“弃儒从商”现象试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聊斋志异》中"弃儒从商"现象的出现不仅因为明末清初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及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而且也与作者自身生活经历有关。"弃儒从商"现象在《聊斋》中主要表现为书生长期困于科举不得志而放弃读书从事商业经营;摆脱经济窘迫的局面而从事盈利相对较快的商业;继承家业等。这种现象中出现的儒商恪守伦理纲常,保持书生的气度与风采,讲求仁义,使良好的美德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弃儒从商"现象的出现促进了思想上的变(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期刊2017年02期)
唐林轩,宋耕春[2](2008)在《难以弃舍的“儒”之情结——《明清小说中的弃儒从商现象》续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儒术与贾事相会通的经商之道、兼求仁义的儒家品行、雅好诗书的书生本色以及向儒业的努力复归,是明清小说中一些弃儒从商者"儒"之情结的浓浓体现。这种难以弃舍的"儒"之情结有其深刻的现实渊源。(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唐林轩[3](2006)在《明清小说中的弃儒从商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抑商、贱商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在明清小说中,却涌现出大量书生“弃儒从商”之现象。从社会角度看,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的提高、经商风气的盛行、重商言论的泛起,使书生们对商业和商人的偏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于个人而言,科举功名的难以求取以及谋生的需要使一部分书生不得不放弃儒业走上了经商之路。小说中这种现象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真实反映。(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唐林轩[4](2004)在《略论明清小说中的弃儒从商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小说中出现的弃儒从商现象应该是一种很值得注意的现象,但文学研究界至今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和研究者仍然极少。在此,笔者采用社会历史研究法,以文史互证的方式,试图对这一现象做一初步的但较全面的叙述和阐释。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抑商、贱商的历史由来已久。受传统的观念的影响,书生们对商人也常持轻视态度。但在明清时期,由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原因,大量“弃儒从商”现象出现了,这在当时的小说中也得到了反映。部分书生放弃了以读书、应举为职业的生涯,而以经商作为自己的谋生之道。但传统的儒学教育和儒家思想对他们的经商活动仍产生着深刻影响,他们中的不少人贾服儒行,儒商结合,致富后又努力复归于儒业。以上行为体现出的是一种难以弃舍的“儒”之情结。而小说家在对人物的弃儒从商行为表示同情和认可的同时,也依然表现出一种儒重于商的传统意识。应该说,明清小说中的弃儒从商现象来源于现实,是对当时社会中这一同类现象的艺术化反映,也是小说家观念的反映。(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04-05-01)
弃儒从商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儒术与贾事相会通的经商之道、兼求仁义的儒家品行、雅好诗书的书生本色以及向儒业的努力复归,是明清小说中一些弃儒从商者"儒"之情结的浓浓体现。这种难以弃舍的"儒"之情结有其深刻的现实渊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弃儒从商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耿毅.《聊斋志异》中“弃儒从商”现象试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
[2].唐林轩,宋耕春.难以弃舍的“儒”之情结——《明清小说中的弃儒从商现象》续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唐林轩.明清小说中的弃儒从商现象[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唐林轩.略论明清小说中的弃儒从商现象[D].湘潭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