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
最近电视、报纸都频频报道,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发起的“捐赠承诺”行动,主要邀请美国最富有的个人或家庭参与,参与者捐献出过半财产,用于慈善事业,捐赠可以在参与者生前完成,也可等到身后再实施。这一承诺并无法律效力,也不是为了减税,完全是一个“道德承诺”。
据《福布斯》杂志所列,美国有400名亿万富翁,是世界上富翁最多的国家,他们名下财产合计大约1.2万亿美元,若能捐出一半,善款总额可望达到6000亿美元。在《福布斯》以财富530亿美元身家排名第二位的盖茨,到目前为止已捐款慈善事业超过280亿美元。以财富470亿美元,身家排名第三位的巴菲特,已承诺将自己财产的99%捐给慈善。“捐赠承诺”行动才刚刚开始,目前美国已有40位亿万富翁响应,捐赠总额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还有许多回应者。盖茨和巴菲特希望能说服美国大约400位亿万富翁捐赠他们的财产。他们将于今年9月到中国来,明年3月到印度去,与这两个国家的富豪谈谈慈善事业,希望慈善理念能在各国传播开来。亿万富翁将绝大部分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这是一种无私之举。李锐同志讲,世界上第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应是比尔·盖茨,现在又多了一位共产党员是沃伦·巴菲特,他们不仅带头捐献,还有信心游说那些还没有接受“捐赠承诺”的富豪将财产自愿捐赠给慈善事业。如果这一愿望能实现,会使亿万富翁的财产大大缩水,为世界上弱势群众提供了帮助,缩小了社会上的穷富差距。
过去也有富人做过一些慈善捐献事业,如中国四川的刘文彩,但属于个别的,没有这么大的群体,捐献的财产也没有这样多,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社会财富大量涌现,为慈善家提供了物质条件。当一个人在饥饿时,只有一个馒头时,比较小气吝啬。当一个人吃饱后还有大量面包时,这个人容易慷慨大方。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要想获得一点财产是非常不易的。因此人们比较吝啬,爱财,如巴尔扎克写的资本主义初期的《高老头》的主人公就是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在蒸气机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剩余劳动还比较少,资本家要想获得较多的财富,只有残酷压榨工人才能多得一点剩余价值,所以蒸气机时代,剥削特别严重,出现工人绝对贫困化。
到了电气时代,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全球一体化、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技术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生产社会化已普及全球。在高度生产力社会化水平下,必要劳动时间大大缩小,社会财富大量涌现,个人消费已微乎其微。这时如果有人经营得当,短期内就成为亿万富翁,客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使他们与财产的关系不那样吝啬,比较慷慨大方,才出现了大量的慈善家。
第二,观念的转变。在生产水平低下,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时,容易产生封闭保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这是利益驱动。当生产高度社会化,形成一体化时,认识到离开对方自己也不能生存下去,会产生“人不为他也会天诛地灭”的想法,这时互利双赢成为一种共识,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劳资两利,白领工人甚至金领工人大量出现,工人由绝对贫困变为相对贫困,这也是利益驱动。有人计算过,在欧元出现之前,持100马克在欧盟15国走一趟,什么都不买,只兑换货币手续费就用去50马克,花的时间还不计算在内,利益的驱动使欧盟各国取消本国货币,使用统一欧元。人不利他也会天诛地灭的意识发扬,承诺将财产贡献给社会,成为一种人格高尚,逐步形成一种新观念、新价值观。巴菲特称,留下1%的财产已经够他和家人生活所需,持有更多财产,“并不能让我们更快乐,更幸福。”比尔·盖茨夫妇一再承诺,只给子女留两三千万美元,其余均用于慈善事业,因为把更多的财产留给子女对他们不利。身家1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巨头皮肯斯在其捐赠承诺书里提到:“我很久以前就声明过,我喜欢赚钱,也喜欢把钱捐出去。我不大赞成财富继承,总体来说它弊大于利。”拥有180亿美元财富的纽约市长隆伯格尔称:“我一直都觉得最正确的做法是为子孙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给他们一些钱。孩子们从你的善行里获得的益处胜过继承财富。”(见《深圳特区报》2010年8月6日,A14版)
第三,虚拟资本的作用。虚拟资本是一种脱离实际资本的有价证券,它的票值与交易市场上的价格有直接关系,而与实际资本无关,虚拟资本的作用难以估量。马克思在讲到股份制的作用时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情完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688页)这里讲的是股份制对资本集中的作用,而虚拟资本的增值作用大大超过了集中作用。比尔·盖茨的财富形成,一不是来自万贯家产,二不是靠资本的积累和集中,而是靠股票的增值。由于微软的知识产权在市场有很高的信誉和业绩,使微软股票在市场上几倍地翻番,使比尔·盖茨曾成为世界首富。王选院士说:美国微软创建于1975年,11年后(1986年)股票上市,上市后的10年中,依靠认股权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并造就了300名百万美元的富翁(见何伟《观念撞击的火花》,20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北大方正也要效仿微软。沃伦·巴菲特就是经营股票的被称为“股神”。他们的财富来得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而在捐赠承诺上就比较慷慨。
对这种“捐赠承诺”行动怎样评价,是用假慈悲,来挽救资本主义,还是一种改良主义,来延续资本主义,抑或是历史唯物主义使人们焕发出一种善良的仁慈呢?我认为应该是后者,历史唯物主义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发生变化,自愿进行共产。
如果这种看法能成立的话,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问题》一书中所讲的,历史唯物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它之所以还没有为自己开辟出道路,还没有获得发生作用的广阔场所,是因为它遇到了社会上衰朽力量的极强烈的反抗。”(《斯大林选集》,543页)其实历史唯物主义是客观规律,任何社会力量都不能阻碍它发挥作用。恩格斯在讲到工人参加议会选举票数增长时说:“它的增长过程,是自然地发生的,经常不断地发生,不可抑制地发生,并且安然自在地发生的,正如自然界中发生的某种过程一样。政府企图阻止这种增长的一切努力,都毫无成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609页)这就表明“社会上的衰朽力量”,在历史唯物主义面前无能为力。历史唯物主义既然是社会发展规律,它不论在哪一个社会都会发挥作用,只有发挥作用的形式不同,而无有停止不起作用之时。历史唯物主义既然是客观规律,它“正如自然界中发生的某种过程一样”,到了条件成熟时,不论什么社会,什么政党执政,一些社会现象会应运而生,这一具有共产主义特色的“捐赠承诺”运动,就是一个实例。只要承认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客观规律,它指明了社会发展趋势,标明社会发展的轨迹,不论什么政党执政,共产主义因素(如社保、公费医疗、捐赠承诺、股票公众化,等等)会不断产生、发展、壮大,社会发展会条条大路通罗马——共产主义。
20世纪70年代末,王震以中国政府副总理身份访问英国,当有人问王副总理访英有什么观感时,王出人意料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福利也受重视,如果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辛子陵,《炎黄春秋》2008年第3期)类似这样的话,列宁早就讲过:“共产主义=苏维埃+电气化。”一个“搞得不错”,一个“电气化”,这两者都指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表明共产主义的生产力水平,只因政党、政权不是共产党执政,因而不是共产主义,这样共产党就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商标,共产党主义社会就成为共产党的专利。其实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十项政策,有许多政策在非共产党执政国家实现了,而在一些共产党执政囯家反而没有实现,这还不值得深思吗?
列宁的“共产主义=苏维埃+电气化”,已被人们奉为经典,表明共产主义必须具备政权和生产力两个条件,这样就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规律的客观性。这一规律一是不认执政党性质;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讲,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国家就会消失,哪还有苏维埃。所以,列宁这一公式应重新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