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amm等离激元的微腔设计及其与激子耦合作用的研究

基于Tamm等离激元的微腔设计及其与激子耦合作用的研究

论文摘要

金属-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DBR)结构可以支持特殊的光学Tamm态(Optical Tamm State,OTS)。与金属膜支持的表面等离激元模式相比,OTS模式不仅可以更容易地同时被TE和TM偏振光激发,而且具有更窄的线宽,可以在界面处产生更强的局域电场,因而成为微纳光子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在滤波、高灵敏传感器、光开关、光逻辑器件等方面有着总要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围绕金属-DBR型的Tamm等离激元微腔设计以及Tamm等离激元与激子之间的强耦合相互作用开展了以下工作:1.金属超构表面-DBR结构中Tamm等离激元及其与激子互作用的研究。我们在传统的金属薄膜-DBR结构的Tamm等离激元微腔中,通过将金属薄膜结构化形成超构表面发现调节超构表面的结构参数可以引起光在其表面反射位相的变化,从而可以在其他结构参数不改变的条件下改变Tamm等离激元的共振位置,为Tamm等离激元模式的调控提供了更多自由度。此外,相比于传统金属薄膜-DBR结构,我们发现超表面的引入及其对反射位相的调控使得金属超构表面-DBR结构可以在更小的间隔层厚度支持共振在相同波长处的Tamm等离激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模式体积。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比研究了金属薄膜-DBR和金属超表面-DBR两种结构中Tamm等离激元与激子的相互作用,我们发现在间隔层放入等量的少量激子时,传统的金属薄膜-DBR中仅发生无Rabi劈裂的弱耦合,而在金属超表面-DBR中发生了具有明显Rabi劈裂的强耦合。2.金属薄膜-DBR-金属薄膜结构中Tamm等离激元耦合效应及其与激子互作用的研究。我们设计了一种支持双Tamm等离激元的金属-DBR-金属结构,发现当DBR两侧间隔层厚度接近时,场局域在DBR两侧金属界面的两个共振在相同波长的Tamm等离激元模式之间会发生耦合,并且耦合强度随DBR中折射率对比度的下降而增加。通过在金属-DBR-金属结构一侧的间隔层中引入激子材料,我们模拟计算了反射谱,发现在这种情况下Tamm等离激元与激子耦合产生的Rabi劈裂大小可以达到710meV,相比于仅支持单个Tamm等离激元的金属-DBR结构中观察到的Rabi劈裂大小增加了540meV,同时厚度减少了900nm。同时,我们根据量子耦合理论模型,分析了单Tamm等离激元以及耦合双Tamm等离激元与激子的强相互作用,理论分析的结果与模拟计算一致。我们发现耦合双Tamm等离激元与激子的耦合强度相比单Tamm等离激元与激子耦合强度提高了近4倍,为实现等离激元-激子超强耦合提供了新的可行思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与物质作用
  •   1.2 光子晶体和布拉格反射镜
  •     1.2.1 布拉格反射镜
  •     1.2.2 光子晶体
  •   1.3 表面等离激元和TAMM等离激元
  •     1.3.1 表面等离激元
  •     1.3.2 Tamm等离激元
  •   1.4 激子极化子及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     1.4.1 激子极化子
  •     1.4.2 金属光学超表面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数学方法
  •   2.1 传输矩阵法
  •     2.1.1 传输矩阵法计算布拉格反射镜的光子带隙
  •     2.1.2 金属Ag薄膜表面的反射
  •     2.1.3 传输矩阵法计算Tamm等离激元共振腔与FP光学腔
  •   2.2 相位理论
  •     2.2.1 FP模式位置计算
  •     2.2.2 Tamm模式位置计算
  •   2.3 耦合模理论
  •     2.3.1 激子的理论模型
  •     2.3.2 经典模式耦合理论模型
  •     2.3.3 量子耦合理论模型与Hopfield系数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金属超构表面-DBR结构中TAMM等离激元及与激子作用
  •   3.1 理论分析
  •   3.2 超构表面的相位计算
  •   3.3 共振一致时超构表面-DBR的小模式体积
  •   3.4 TAMM等离激元与激子的相互作用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金属薄膜-DBR-金属薄膜结构中TAMM等离激元耦合效应及其与激子作用的研究
  •   4.1 多体系的强耦合作用
  •   4.2 双TAMM等离激元的金属-DBR-金属结构
  •   4.3 金属薄膜-DBR-金属薄膜结构TAMM等离激元与激子的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吴晗

    导师: 陈卓

    关键词: 表面等离激元,光学态,超表面,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传输矩阵法

    来源: 南京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物理学

    单位: 南京大学

    分类号: O43

    总页数: 77

    文件大小: 5966K

    下载量: 170

    相关论文文献

    • [1].双分子链中非线性多激子态的动力学研究[J]. 物理学报 2020(19)
    • [2].利用瞬态荧光技术研究单重态激子裂变的温度依赖关系[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7(06)
    • [3].基于高激子利用率的第三代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J]. 化学研究 2017(02)
    • [4].有序体系与无序体系中单重态激子的裂变过程及其磁场效应[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6(03)
    • [5].单重态激子裂分的研究进展[J]. 物理化学学报 2016(08)
    • [6].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中的杂化激子[J]. 齐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7].多重激子效应及其在先进太阳电池中的应用(下)[J]. 太阳能 2012(24)
    • [8].激子位置不同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模拟[J]. 发光学报 2010(02)
    • [9].量子阱单激子光增益实现超低阈值连续波激光[J]. 化学学报 2018(08)
    • [10].红荧烯掺杂体系中激子反应的竞争行为[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7(02)
    • [11].新一代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突破激子统计[J]. 中国科学:化学 2013(11)
    • [12].聚乙炔中双激子和两个单激子的稳态性质[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11(04)
    • [13].共轭高分子中激子演化过程的非绝热动力学研究[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19(05)
    • [14].利用瞬态荧光技术研究单重态激子裂变的电荷转移模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7)
    • [15].利用瞬态荧光技术研究单重态激子裂变的分子间距依赖关系[J]. 科学通报 2016(31)
    • [16].红荧烯掺杂有机薄膜中的单重态激子裂变过程[J]. 科学通报 2014(20)
    • [17].杂质对量子环上荷负电激子的影响[J]. 物理学报 2010(12)
    • [18].美研制出首个以激子为基础的电路[J].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8(24)
    • [19].半导体中的激子-声子耦合:基本理论[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20].氯化银纳米晶的自陷落激子态产生铌碲酸盐玻璃的光限幅效应[J]. 科学通报 2009(05)
    • [21].量子环上的负电荷激子[J]. 物理学报 2009(12)
    • [22].分子间单重态激子裂变的动力学过程与电荷转移模型的实验研究[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8(04)
    • [23].激子集成电路[J]. 物理通报 2008(07)
    • [24].共轭高分子中激子形成的非绝热动力学研究[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18(06)
    • [25].准二维强耦合激子能量的温度依赖性[J]. 半导体学报 2008(07)
    • [26].Ⅱ-Ⅵ族稀磁半导体微纳结构中的激子磁极化子及其发光[J]. 物理学报 2019(01)
    • [27].共轭聚合物内非均匀场驱动的超快激子输运的动力学研究[J]. 物理学报 2019(17)
    • [28].激子的分裂与高效太阳能电池[J].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11(01)
    • [29].外加磁场下抛物型量子线中的带电激子[J]. 物理学报 2011(07)
    • [30].电子关联对聚乙炔中双激子湮灭过程的影响[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标签:;  ;  ;  ;  ;  

    基于Tamm等离激元的微腔设计及其与激子耦合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