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拉伸力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力学,特性,果穗,强度,玉米,多晶,静力。
拉伸力学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赵鹏越,郭永博,王子云,白清顺,张飞虎[1](2019)在《合金元素比例对铜铅合金纳米拉伸力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铜铅合金由于铜的高塑性、高强度以及铅的自润滑功能,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优良减磨材料,广泛应用于精密机械和航空航天领域中.为研究元素比例在铜铅合金材料纳米拉伸过程中对其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Poisson-Voronoi和Monte Carlo方法建立大规模多晶铜分子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混合蒙特卡洛/分子动力学方法(hybrid Monte Carlo/molecular dynamics, MC/MD)建立铜铅合金模型.根据真实铜铅合金比例成分建立具有不同铅原子比例的铜铅合金模型并与多晶铜纳米拉伸模型对比,模拟计算多晶体及铜铅合金的纳米拉伸过程,计算各模型的缺陷结构的配位数、内应力、原子势能等参数.结果表明:具有不同元素比例的铜铅合金纳米拉伸过程存在显着的规律性,铜铅合金和多晶铜的静水压力及势能分布相似,铅原子能够抑制铜铅合金晶界处位错的形核与扩展从而使合金材料结构更稳定,合金材料塑性变形过程中晶粒和晶界的势能变化特点相反,铅原子的加入主要影响晶界状态,晶界结构组成在合金塑性变形过程中具有主要作用.因而,通过改变铜铅合金中的元素比例,可改变合金材料各方面性能,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制备高性能铜铅合金材料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程敏,刘保国,刘彦旭[2](2019)在《低温对小麦麸皮拉伸力学特性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温度对小麦麸皮破碎性能的影响规律,选取?80~30℃作为试验温度,利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对小麦麸皮试样进行拉伸破坏试验,研究温度对小麦麸皮杨氏模量、极限应力、极限应变等力学特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温度的下降,小麦麸皮逐渐由弹塑性材料转变为脆性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杨氏模量随着温度的下降而显着增大,?80℃时的杨氏模量增大了93.14%。极限应力对温度的变化似乎不太敏感,在整个温度变化范围内的增幅较小,约为14.58%。极限应变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减小,在整个温度变化范围内,极限应变降低了66.68%。液氮消耗量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呈线性升高,?80℃时的液氮消耗量是?40℃的1.74倍,是?10℃的2.94倍。同时发现,在?10℃附近杨氏模量、极限应力、极限应变、液氮消耗量均出现了一个局部极小值现象。综合考虑小麦麸皮力学特性与冷媒消耗量之间的关系,低温粉碎小麦麸皮的适宜温度可取?40~0℃。基于试验结果,分别给出了杨氏模量、极限应力、极限应变、液氮消耗量关于温差的函数关系式。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低温脆化对小麦麸皮力学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可为小麦麸皮超微粉碎温度的选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张贇[3](2019)在《微米级Cu-Zr-Ti-RE系金属纤维的力学特性及其拉伸变形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米级金属纤维由于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和几何特征,表现出特殊的力学性能,兼具金属纤维和非晶合金的特点。本文采用旋转蘸取工艺制备出Cu-Zr-Ti-RE系金属纤维,系统研究了微量稀土元素Pr、Y、Dy掺杂对Cu-Zr-Ti金属纤维的组织结构、拉伸力学性能及断裂可靠性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金属纤维的拉伸变形机理问题。通过XRD、DSC、SEM和TEM等技术手段对制备态Cu-Zr-Ti-RE系金属纤维的组织结构进行表征。利用Video Gauge~(TM)原位准静态拉伸平台对制备态和电流调制处理态Cu-Zr-Ti-RE系金属纤维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同时使用Weibull统计方法对其断裂可靠性进行分析。采用ANSYS有限元模拟和断口形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金属纤维的拉伸变形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以期阐述其变形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态Cu-Zr-Ti-RE系金属纤维为典型非晶态结构特征;微量稀土元素掺杂可提高金属纤维的热稳定性,其中Cu-Zr-Ti-Pr纤维的玻璃转变温度T_g可达450.8℃。稀土元素掺杂提高了金属纤维的组织有序度ψ,在非晶基体上出现了一定量的纳米团簇有序区,是其力学性能得以改善的直接原因。稀土元素掺杂同时提高了金属纤维的抗拉强度R_m和断裂伸长率e指标,其中Cu-Zr-Ti-Dy纤维的R_m达2813.8MPa(2.81 GPa),Cu-Zr-Ti-Pr纤维的e为2.85%。稀土元素掺杂亦利于提高Cu基金属纤维的断裂可靠性,其中Cu-Zr-Ti-Dy纤维的叁参数Weibull模数m可达2.69,Cu-Zr-Ti-Pr纤维的断裂门槛值σ_u最高为1420.37 MPa(1.42 GPa)。因此,稀土元素掺杂可为Cu基金属纤维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技术保障。基于ANSYS/LS-DYNA有限元模型和单轴拉伸模拟的结果,Cu基金属纤维的拉伸变形过程更符合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对比Cu-Zr-Ti-RE系金属纤维的拉伸断口形貌可知,非晶金属纤维在微观上因剪切带大量存在而属于塑性断裂(宏观仍为脆性断裂特征),稀土元素掺杂使其断口形貌变得复杂,断裂角θ增大,其中Cu-Zr-Ti-Y纤维的θ值约为52°。在金属纤维拉伸变形过程中,初始为弹性变形,而后自由体积聚集与流变缺陷融合演变为初始裂纹,而裂纹尖端塑性区内形成新的微孔,并发生局部剪切变形,继续加载导致剪切带快速扩展,最终断裂失效。(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宁[4](2018)在《谷子叶片拉伸及撕裂力学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谷子叶片的拉伸及撕裂力学性质是影响谷子机械收获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其规律,进行力学特性试验,以不同品种的谷子叶片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谷子叶片的弹性模量、抗拉强度、撕裂强度等力学性能参数的差异性,并分析其原因及机理。试验结果可为谷子收获机械切割、喂入、扶禾等工艺优化及其零部件的结构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8年10期)
李正伟,朴成东,陈良石,邵国喜[5](2018)在《多种药物治疗老龄雌性骨质疏松大鼠骨拉伸力学特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骨疏康颗粒、依普拉芬、甲状旁腺激素(3-34)牛、阿法D3干预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后动物股骨的拉伸力学性能效果。方法以去雌性大鼠双侧卵巢的方法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分别以骨疏康颗粒、甲状旁腺激素(3-34)牛、阿法D3、依普拉芬进行干预治疗,于药物干预18 w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各组大鼠左、右侧股骨进行纵向拉伸测试。结果正常对照组、各治疗组各项拉伸力学性能指标明显大于模型组(P<0.05)。结论由于骨质疏松使模型组大鼠骨的拉伸力学性能发生了一定改变。骨质疏松模型大鼠以骨疏康颗粒、依普拉芬、甲状旁腺激素(3-34)牛干预治疗后,拉伸力学性能指标均得到了一定恢复,骨疏康颗粒干预组的拉伸力学性能指标恢复效果最好,以阿法D3干预组力学特性恢复效果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16期)
孙超,张进龙,杨宝玲,高振江,郑志安[6](2018)在《玉米果穗根部和穗柄拉伸力学特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玉米收获机械摘穗作业完成的力学条件,对郑单958和先玉335果穗根部和穗柄的拉伸力学特性进行测试。郑单958果穗根部的抗拉强度为1.067±0.063kPa,能耗为0.358±0.212J,穗柄的抗拉强度为1.480±0.030kPa,能耗为0.505±0.197J,先玉335果穗根部的抗拉强度为1.209±0.101kPa,能耗为0.293±0.092J,穗柄的抗拉强度为2.307±0.206kPa,能耗为1.467±0.226J。实验表明,在摘穗过程中玉米果穗在其根部位置更易发生分离,证明其实现摘穗过程的力学条件更高。玉米果穗根部的拉伸力学特性小于穗柄,先玉335的拉伸力学特性高于郑单958。(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曾彬[7](2018)在《围压作用下红砂岩轴向卸荷—拉伸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地应力环境下岩质高边坡及地下洞室等工程开挖必将引起应力场的重分布,常呈现单向卸荷-拉伸变形破坏,导致岩石(体)呈现强烈的张拉破裂特征。为了探索围压作用下岩石卸荷-拉伸变形破坏特征,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残余应力下卸荷破裂硬岩的流变特性及时效扩展机理研究(41172243)”,针对叁向应力状态下岩石单向卸荷-拉伸变形破坏这一应力路径,采用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方法等手段,结合岩石力学、卸荷岩石力学、损伤力学和弹塑性力学等理论,对恒围压卸轴压条件下红砂岩卸荷-拉伸力学特性的围压效应及应变率效应、细观损伤演化机制、强度准则和本构模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①发明了一种可在围压作用下进行轴向卸荷-拉伸的岩石单向卸荷-拉伸试验装置,对红砂岩卸荷-拉伸力学特性的围压效应和应变率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围压作用下红砂岩轴向卸荷-拉伸力学特性主要受围压控制:无围压条件下(Pc = 0MPa),无卸荷变形只有拉伸变形,峰值强度即为单轴拉伸强度,为拉伸破坏;低围压条件下(0 MPa<Pc≤ 20 MPa),既有卸荷变形又有拉伸变形,峰值强度接近于单轴抗拉强度而不随围压变化,呈拉伸破坏;中等围压条件下(20MPa<Pc≤40 MPa),既有卸荷变形又有拉伸变形,峰值强度随围压增加由单轴拉伸强度逐渐过渡到0MPa,呈拉剪混合破坏;高围压条件下(Pc>h0MPa),只有卸荷变形无拉伸变形,峰值强度随围压增加由0 MPa逐渐增大,呈剪切破坏。静态或拟静态条件下,红砂岩卸荷-拉伸弹性模量、峰值轴向应变和破坏强度均与应变率对数lgε呈较好的线性关系。②对不同初始静水应力、不同初始轴压以及不同初始围压条件下红砂岩卸荷-拉伸变形破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初始应力条件下,变形曲线呈弹性变形、非线性变形和峰后变形叁个阶段,而裂纹随变形的变化曲线通常呈无裂纹阶段、裂纹加速扩展阶段和裂纹匀速扩展阶段叁个阶段。随着初始静水应力增加,非线性变形特性逐渐强烈,峰后变形逐渐消失,峰值应力代数值先基本不变然后逐渐增加,剪裂纹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在初始围压为30 MPa条件下,随着初始轴压增加,弹性变形阶段逐渐变长,而非线性变形和峰后变形基本保持一致,峰值强度恒定,约为-0.33 MPa,几乎不产生剪裂纹。在初始轴压为30 MPa条件下,随着初始围压增加,非线性变形逐渐强烈,峰后变形逐渐消失,峰值应力代数值逐渐增加,围压超过45 MPa后剪裂纹才快速萌发并扩展。③分析了不同初始应力条件下红砂岩卸荷-拉伸细观损伤演化,从而总结出细观损伤破裂类型,并建立其与宏观破坏模式的对应关系,提出了破坏模式的量化评价标准,推导了细观损伤演化方程式。结果表明:红砂岩卸荷-拉伸细观损伤破裂形态可分为主裂纹贯通撕裂型、伴有支裂缝的主裂纹贯通撕裂型、拉裂纹横向劣化型、拉裂纹斜向劣化型、单组“S”形裂纹劣化型以及多组“S”形裂纹劣化型等6种类型,前两种属于拉伸破坏,第叁种属于拉剪混合破坏,后叁种属于剪切破坏。红砂岩卸荷-拉伸破坏模式可采用峰值应力和起裂应力进行量化评价:当峰值应力<起裂应力<0MPa时,为拉伸破坏;当峰值应力<0MPa<起裂应力时,为拉剪混合破坏;当0MPa<峰值应力<起裂应力时,为剪切破坏。可采用形状参数、起裂应力百分位和峰值裂纹数百分位建立的叁参数非线性方程对红砂岩卸荷-拉伸细观损伤演化进行量化评价。④对经典的Mohr-Coulomb强度准则(MC准则)和Hoek-Brown强度准则(HB准则)用于红砂岩卸荷-拉伸强度描述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并推导了修正的MC准则(UT-MC准则)和修正的HB准则(UT-HB准则),并研究了应变率对UT-MC准则和UT-HB准则各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经典强度准则均不能直接用于红砂岩卸荷-拉伸强度描述,而推导的含4参数的修正强度准则适用性较好,其中,拉伸破坏临界围压和拉伸强度分别与剪切破坏临界围压之比随应变率对数lgε呈双曲线关系,剪切破坏临界围压和拉伸强度与应变率对数lgg呈线性关系,而拉伸破坏临界围压与应变率对数lgε呈抛物线关系。⑤建立了红砂岩卸荷-拉伸弹塑性本构模型和损伤本构模型,并对所推导的本构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红砂岩卸荷-拉伸弹塑性本构模型可根据初始围压水平分为叁类:低围压条件(0MPa≤Pc≤20MPa)下的本构模型由弹性本构模型和应变软化本构模型组合得到,中等围压条件(20 MPa≤Pc≤ 40 MPa)下的本构模型由非线弹性本构模型、弹性本构模型和应变软化本构模型组合得到,高围压条件(Pc≥ 40MPa)下的本构模型由非线弹性本构模型、弹性本构模型、塑性本构模型以及应变软化本构模型组合得到。可通过基于有效应力定义的损伤变量和基于有效面积定义的损伤变量,分别建立相应的红砂岩卸荷-拉伸损伤本构模型。(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6-01)
缪玮[8](2018)在《薄膜材料单双轴拉伸试验方法与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结构是用高强度柔性薄膜材料经受其它材料的拉压作用而形成的稳定曲面,能承受一定外荷载的空间结构形式。其造型自由、轻巧、柔美,充满力量感,阻燃、制作简易、安装快捷、节能、易洁、使用安全等优点,因此各式各样的膜结构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随着膜结构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针对膜结构的理论和设计计算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目前建筑膜材基本性能尤其是力学性能的研究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膜结构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本文主要针对膜材料的本构关系,进行针对性的单向、双向试验。为了能够区分试验设备的影响,本论文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近地空间试验中心实验室与同济大学膜结构进行了单向加载试验。最后,在试验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分析了PVDF膜材的弹性模量与加载力-经向纱线夹角的关系,并且通过数值模拟对此进行了验证。文中以SH-1050P PVDF薄膜为对象,进行单轴和双轴拉伸试验研究。计算分析,得出弹性模量与2倍夹角的正弦成线性相关性的结论;通过双轴拉伸破坏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到双轴应力下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得出如下结论:(1)非线性的PVDF膜材,单轴下可当作双线性弹性模型;(2)双向拉伸情况下,膜材可当作正交各向异性弹性材料。膜材的弹性模量与应力比相关而泊松比与应力比无关;应力比相同(1:1)的情况下,其弹性模量与单轴一致。(3)推导出膜材单向拉伸下弹性模量与面层及纱线的折合模量成正比,与2倍夹角的正弦成线性相关性,理论公式为:E=E_b-E_ssin(2α)。经试验比较,结果符合较好。本文结果不仅对膜结构的设计与结构计算提供计算依据,并且对现行规范也能做有益补充。(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8-04-20)
吕谦[9](2018)在《静力拉伸条件下NPR锚索力学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引擎之一,是我国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重要支柱,它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因此自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开采都呈上升趋势,由于长时间的开采以及国家的工业化和机械化水平不断增强,致使多数浅部矿产资源逐渐枯竭,国家的矿产资源战略由浅部逐步向深部转移。然而进入深部开采后,各种地质条件变的复杂,采矿难度增大,危险因素增加,致使很多工程的安全问题亟需解决。以露天开采为例,它是我国金属矿的主要开采方式,随着开采规模和采场深度的增加,高陡边坡的大变形问题日益凸显,最终导致的边坡失稳和其它潜在危险不断增大,从而对人员和设备造成非常大的威胁。由于边坡变形缓慢不易察觉,且当边坡达到临滑状态时影响其最终发生破坏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仅通过控制影响因素的方式来保证边坡的稳定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在灾害发生之前对边坡和围岩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当前国内外露天矿边坡的防护和监测手段以锚索作为主要承载体,而对于锚索在工程上的广泛应用除了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简单外,还有其较强的力学性能。例如锚索的承载力、变形量等,这些力学参数决定了锚索加固的有效性。边坡高度随着采矿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高,岩体的临空面变大,重力势能增加,节理充分发育,加之外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边坡产生大的变形,稳定性大大降低。这些不利因素对锚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对于传统锚索来讲由于材料本身的限制和自身结构上的缺陷,使其不能较好的适应岩体所产生的大变形破坏,最终导致支护失效。鉴于当前传统锚索力学性能的局限性以及所面临工程环境的严峻性,亟待开发具有超常力学性能的支护锚索,并构建新的关于非线性岩体的本构关系,继而形成一整套适用于岩体大变形的锚索支护体系。2011年深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何满潮院士团队,研发了一种具有高恒阻、大延伸率、吸能强,且在整体结构上呈现负泊松比效应的恒阻锚索,简称为NPR锚索。自NPR锚索研发以来,已在室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包括静力学实验和动力学实验,并成功应用于很多露天矿边坡的稳定性监测和控制之中,成果显着。通过总结历年研究成果并结合大量的实验后发现,至今为止有四个方面内容还未探究:第一,NPR锚索变化规律的深入研究。如恒阻器的变形规律、恒阻体在恒阻器中的运动状态、NPR锚索负泊松比规律及吸能特性的研究;第二,建立适合NPR锚索变形状态的弹塑性力学模型。当前对具有特定恒阻力的NPR锚索进行设计时,以经验和二维弹性力学理论作为基础。但实际来讲,NPR锚索的恒阻力是由恒阻器与恒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在此过程中恒阻器不仅有弹性变形,而且还会发生一定塑性变形,其中塑性变形对恒阻力影响最大。为此建立叁维弹塑性力学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为后续设计具有特定恒阻力的NPR锚索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第叁,深度剖析影响NPR锚索恒阻力的几大关键性因素。在NPR锚索变形量一定的情况下,恒阻力是决定其吸能大小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控制和加固岩体的重要力学参数,所以研究影响恒阻力的几大参数对设计不同恒阻力的NPR锚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四,根据何满潮院士提出的“预测深部地质断层构造活动以及有效控制局部活动断层”的科学构想,急需突破现有NPR锚索的变形长度,提高吸能量级,并设计出合理锚索结构以保证恒阻力的稳定性。针对上述四个方面,本文的研究以NPR锚索的静力学特性为突破点,采用工作原理分析、变形规律探究、弹塑性力学理论推导、结构创新以及几何尺寸的分析、并通过一系列的室内静力学实验和计算结果相对比的方法进行。本文各部分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一、系统介绍NPR锚索的支护理念,即将NPR锚索与岩体耦合成为一个系统,利用其高恒阻力来抵抗岩体多余的外力荷载,利用其大变形特点控制岩体的变形程度,利用其吸能特点将岩体中的多余变形能吸收。从而保证NPR锚索在不发生破断失效的情况下,使支护岩体处于稳定状态。进而在分析NPR锚索和岩体的能量平衡方程后,得到“任何工程地质结构的岩体,在与NPR锚索进行耦合支护后,都将具有与NPR支护材料相同的力学特性”这一结论。二、为了分析和研究NPR锚索的静力学特性,何满潮院士研发了HWL-2000恒阻大变形锚索静力拉伸实验系统。本文对NPR锚索静力拉伸实验系统的组成、部件参数以及拉伸速率合理性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和分析。通过该实验系统,对NPR锚索进行实验,详细介绍了试件的基本参数、实验准备和实验方法以及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结果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了科学分析。本文以1000mm长(恒阻器)的NPR锚索试件为研究对象,详细描述了NPR锚索在拉伸过程中的恒阻力变化情况、恒阻器的应变规律和膨胀变化规律、伸长量、静/动态负泊松比以及吸能等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从实验结果中发现以下叁点:第一,NPR锚索在产生大变形的过程中,恒阻器表面各单元点会发生不同的应变规律,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与恒阻体的运动情况相关;第二,通过对恒阻器径向实验前后的测量对比,以及通过自主研发的径向测量设备对NPR锚索径向进行实时测量,有效的验证了NPR锚索的负泊松比效应;第叁,通过热红外成像仪和激光测温仪对NPR锚索进行测量,直观的验证了其超强的吸能特点。叁、NPR锚索的恒阻力是影响吸能状态的因素之一,所以在设计特定恒阻力的NPR锚索时不能仅靠经验,还需要合理的理论公式与之配合。通过对NPR锚索分析后,其与单纯的拉梅问题和薄壁圆筒问题不同,需将恒阻器近似看成厚壁圆筒问题进行讨论。对NPR锚索建立叁维和二维弹塑性力学模型,同时将所有NPR锚索的实际几何参数代入力学模型求解理论恒阻值,并将其与拉伸实验力值进行对比发现,叁维弹塑性力学模型较二维弹塑性力学模型所求得的恒阻值更接近现实力值,验证了叁维弹塑性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可将其作为设计NPR锚索的理论依据。四、通过叁维弹塑性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及实验规律的研究发现,影响NPR锚索恒阻力的几大关键因素分别为:恒阻器材料的强度、恒阻器的几何尺寸(厚度、内外径等)、恒阻体的倾斜面角度、恒阻体的平面长以及摩擦系数等。这些参数的变化对NPR锚索的恒阻力有非常大的影响。为此,通过优化各个参数得到NPR锚索的最大恒阻力值,对设计NPR锚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五、为了认真践行何满潮院士提出的“预测深部地质断层构造活动以及控制局部地质活动断层”的科学构想,课题组对NPR锚索的吸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次对NPR锚索的变形量和恒阻力的稳定进行了突破性实验,由原来1000mm~2000mm拉伸量、495kN~547kN恒阻力为基础,逐级增加变形量为3000mm~4000mm、恒阻力为550kN~723.7kN(最大恒阻力为567.7kN~800kN)两种量级的NPR锚索,使得吸能量级由原来的4.21?10~5~1.09?10~6 J,提升至4000mm变形量的最大吸能量级3.2?10~6J。同时对恒阻体的结构进行设计,使得NPR锚索恒阻力在提升的同时,其力学规律也呈现出与NPR锚杆相同的波动规律,保证了恒阻力的稳定性。综上所述,通过静力拉伸实验验证了NPR锚索具有良好的力学特性并表现出一定的负泊松比效应。将NPR锚索投入到工程实践中去,其优越的力学性能不仅可以吸收岩体内多余的变形能,而且对岩体出现的非线性大变形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从而最大程度的维护好岩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这对矿山安全以及可持续开发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具有显着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期刊2018-04-09)
龚爽[10](2018)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煤的动态拉伸及Ⅰ型断裂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的动态拉伸及断裂特性包括煤的抗拉特性和I型断裂韧度特性,以及煤在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变形、强度和能量耗散规律,该类力学指标对于煤岩稳定性控制、巷道支护和冲击地压防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冲击载荷下含层理煤岩的动态抗拉及I型断裂特性、破断过程中裂纹扩展特征和能量耗散规律,以及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性成果如下:(1)基于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理论,对岩石类材料中的微裂纹演化及成核过程进行了理论探讨,得到缺陷生长速度为v=v_0exp[-(U-βσ)/(kT)],并分析了岩石破裂成核的分形特征。根据断裂力学理论,采用K-M应力函数和威斯特嘎德(Westergaard)函数计算得到含I型裂纹无限大板应力场分布,以及含I型裂纹无限大板位移场分布和裂纹端部的应力和位移解析解。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尺度对以往岩石类材料的动态断裂准则进行了总结综述,归纳了基于微观力学的岩石率响应本构模型以及岩石类材料的宏观断裂准则。总结得出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中裂纹起裂的叁类判据:最大应力强度因子判据、最短时间判据和最小作用力判据。建立了煤体预裂爆破的断裂动力学模型,运用最大应力强度因子判据得到炮孔内爆炸临界准静态压力为K_(I d)/(πaf(a/r))~(1/2)。(2)为研究准静态加载条件下煤的抗拉及I型断裂性能,采用巴西圆盘劈裂法和半圆弯拉法对煤样进行抗拉性能对比测试;并开展不同切缝深度的半圆弯拉煤样I型断裂性能测试分析,探讨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_(IC)和J积分断裂韧度对评价煤的I型断裂性能的适用性,对比分析了两种评价方法对断裂韧度测试结果的影响;并结合CT扫描技术对煤样的裂纹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圆弯拉试验更适于测定煤的抗拉强度;当量纲归一化的切缝深度β=0.28时半圆弯拉煤样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_(IC)离散度最小;煤样的J积分断裂韧度离散度更小,且更适用于评价煤的I型断裂性能。(3)利用SHPB冲击试验方法对煤的动态抗拉力学性能开展研究,讨论了冲击速度、煤中层理及饱和含水叁种因素对煤动态抗拉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因素影响下煤样在冲击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耗散规律等。研究表明:自然干燥和饱水煤样动态抗拉强度测试值随着冲击速度、应变率和加载率的增大而不断增加。饱和含水煤样相比自然干燥煤样发生较大的峰后变形,并且其动态抗拉强度比自然干燥煤样更大,推测是由于史蒂芬效应(Stefan Effect)所致。当煤样层理面与冲击荷载作用方向成一定夹角时,最终破断模式为拉伸破坏与剪切破坏相耦合伴生。和冲击速度相比,层理角度对于煤的动态抗拉强度的影响较弱。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大,煤样破坏的损伤变量随之增加,并且饱和含水煤样整体损伤变量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大呈指数函数趋势增加。(4)采用直切槽半圆弯拉法和霍普金森加载装置对135个煤样进行动态I型断裂韧性测试,以探讨动态载荷条件下加载率及层理方位对煤样I型断裂韧度的影响。开展了不同层理角度和切缝深度煤样在多种加载速率下的I型断裂性能测试,分析了不同冲击速度和层理角度对半圆弯拉煤样的动态裂纹扩展特征的影响,得出半圆弯拉煤样在不同加载率下的I型断裂韧度率响应特征模型;并且探讨了煤样I型动态断裂韧度测试的最佳切缝深度范围。研究表明:煤样I型动态断裂韧度为准静态断裂韧度的3.52~8.64倍,随着煤样加载率和切缝深度的增加,层理面对裂纹扩展特征的影响逐渐减小;冲击速度对煤样I型动态断裂韧度的影响最大,不同层理角度引起的各向异性效应次之,切缝深度的变化对其影响最小;层理角度对于I型动态断裂韧度的影响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大而减弱;当煤样的加载率超过临界值后,I型动态断裂韧度的增长趋势发生显着变化,并给出了煤样I型动态断裂韧度变化的率响应特征模型。(5)为研究含层理煤样中裂纹扩展的分形特征以及裂纹速度与分形维数等参数的变化情况,采用高速摄影机对煤样动态破断过程进行记录,并结合图像处理软件和分形维数计算软件对其动态裂纹扩展规律和分形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煤中层理对其裂纹扩展形态具有显着影响,45°层理煤样裂纹扩展速度为最大,0°层理煤样扩展速度为最小。层理对煤中裂纹的扩展分形维数亦有显着影响,层理倾角45°煤样裂纹扩展路径的分形维数为最大,22.5°和67.5°煤样裂纹扩展分形维数值居中,0°和90°煤样裂纹扩展分形维数为最小。此外煤样某些时刻裂纹瞬时分形裂纹扩展速度值接近瑞利波速,当层理倾角为22.5°,45°和67.5°时,裂纹瞬时分形扩展速度更易达到最大值。(6)采用CDEM数值模拟开展了冲击荷载作用下巴西圆盘煤样动态劈裂应力场和应变场的演化过程及应力波在煤岩试样中的传播、反射和迭加特征研究,发现与试验结果有较好的吻合性。煤样的拉伸破坏模式在层理与加载方向平行或垂直时表现得最为明显;但当层理与加载方向呈一定夹角时,煤样主要表现为拉伸与剪切破坏伴生。该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所得结论一致。此外,数值模拟结果还可以观察到一些沿层理弱面的次生裂纹,这是由于层理面引起的额外剪切破坏所致。随着冲击速度的不断增大,煤中裂纹的起裂时间不断减小,但抗拉强度测试值不断增大。基于CDEM方法开展了NSCB煤样动态断裂过程应力场和应变场的演化及应力波在煤岩试样中的传播过程模拟研究,发现当层理面与加载方向成平行或垂直时,裂纹扩展路径较为平直,即分形维数值较小;而当层理面与加载方向成一定夹角时,裂纹扩展路径会沿层理弱面倾斜,最终路径并非平直且分形维数值较大。随着冲击速度的不断增大,煤样I型动态断裂韧度测试值也随之增大。此外,支座处约束方式的不同对于I型断裂韧度模拟结果具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期刊2018-03-28)
拉伸力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揭示温度对小麦麸皮破碎性能的影响规律,选取?80~30℃作为试验温度,利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对小麦麸皮试样进行拉伸破坏试验,研究温度对小麦麸皮杨氏模量、极限应力、极限应变等力学特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温度的下降,小麦麸皮逐渐由弹塑性材料转变为脆性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杨氏模量随着温度的下降而显着增大,?80℃时的杨氏模量增大了93.14%。极限应力对温度的变化似乎不太敏感,在整个温度变化范围内的增幅较小,约为14.58%。极限应变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减小,在整个温度变化范围内,极限应变降低了66.68%。液氮消耗量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呈线性升高,?80℃时的液氮消耗量是?40℃的1.74倍,是?10℃的2.94倍。同时发现,在?10℃附近杨氏模量、极限应力、极限应变、液氮消耗量均出现了一个局部极小值现象。综合考虑小麦麸皮力学特性与冷媒消耗量之间的关系,低温粉碎小麦麸皮的适宜温度可取?40~0℃。基于试验结果,分别给出了杨氏模量、极限应力、极限应变、液氮消耗量关于温差的函数关系式。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低温脆化对小麦麸皮力学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可为小麦麸皮超微粉碎温度的选择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拉伸力学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赵鹏越,郭永博,王子云,白清顺,张飞虎.合金元素比例对铜铅合金纳米拉伸力学特性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
[2].程敏,刘保国,刘彦旭.低温对小麦麸皮拉伸力学特性参数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
[3].张贇.微米级Cu-Zr-Ti-RE系金属纤维的力学特性及其拉伸变形机理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9
[4].张宁.谷子叶片拉伸及撕裂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8
[5].李正伟,朴成东,陈良石,邵国喜.多种药物治疗老龄雌性骨质疏松大鼠骨拉伸力学特性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6].孙超,张进龙,杨宝玲,高振江,郑志安.玉米果穗根部和穗柄拉伸力学特性测试[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
[7].曾彬.围压作用下红砂岩轴向卸荷—拉伸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8
[8].缪玮.薄膜材料单双轴拉伸试验方法与力学特性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
[9].吕谦.静力拉伸条件下NPR锚索力学特性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8
[10].龚爽.冲击载荷作用下煤的动态拉伸及Ⅰ型断裂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