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贴出反林彪海报的人

第一个贴出反林彪海报的人

一、第一个贴反林彪大字报的人(论文文献综述)

孟昭庚[1](2016)在《“安亭事件”捞足政治资本的张春桥》文中研究说明一上海工厂的"文化大革命"起步较早。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刚刚兴起,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还正在进行时,上海工人造反派就跃跃欲试,开始贴出反工厂党委、反工作组的大字报。紧接着就是万炮齐轰陈丕显、曹荻秋。陈丕显,时为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曹荻秋,时为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在陈、曹之中,曹是炮轰的重点。因为陈丕显在1966年3月查出鼻咽癌,处于治疗、休养之中,市委日常工作由曹荻秋主持。1966年的10月下旬,上海国棉十七厂的三十二岁的保卫科干事王洪文,成为上海滩"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

董学仁[2](2015)在《自传与公传:一九七七(四)》文中研究说明我想念一个冻死的人住在北半球的人,喜欢面向哪个方向?我喜欢的是南面。四季往复,一天白昼的大部分时间里,南面是阳光射来的方向,这光明和温暖的来源,让我喜欢。于是我知道,北半球的人喜欢面向南方。在这方面,我相信我的感觉,是北半球人共同的感觉,我的答案也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你和我一样生活在北半球,并且对于方向保持儿时的敏感,也会不习惯上北下南的地图,时常把地图的上端当做南方。有些问题不需要怎样论证。比如在所有资

董立功[3](2014)在《张以瑞之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青天白日坠楼人1966年11月4日9点30分左右,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先农坛体育场主席台附近的宿舍楼里,突然传来一声巨大沉闷的扑通声,打破了冬日校园的宁静。最先听到声响的几名红卫兵并未在意,以为不过是什么东西不慎跌落,谁知隔了几分钟,宿舍楼内闯进来2男1女,不一会,一具血淋淋的尸体被抬了出来。原来,发出巨大声响的"坠落之物",是一个浑身鲜血、已然丧失生命的人!死者的身份很快被调查清楚。死

王淼[4](2013)在《舒赛:我党第一位女公安局长的坎坷人生》文中认为她似乎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人物:一个1937年参加革命的高级干部,后来却成了一名无业妇女;一个当年在日本法西斯监狱里坚贞不屈的女英雄,却被开除党籍、两次入狱……批"林"大字报与通缉令浩劫始于风雨满楼的1966年。这一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如火如荼;一时间,举国上下竞相称颂、拥戴"林副统帅";刘少奇等一大批党和国

马维国[5](2013)在《石仁祥反林彪案平反前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隐秘的历史深处,总有一根线,连接了过去和现在的两个时空。这根线便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档案。暮春四月,当我坐在安徽省高等法院的档案阅览室里,翻阅面前二尺多高的案卷卷宗时,我被这根线牵引着,思维游走在40多年前的某一特定时空。通过这些卷宗,我在寻找一位布鲁诺式的人物——石仁祥。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我,对当年这

李欣[6](2013)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历史研究(1957-1980)》文中研究说明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合称为“四大”。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整风运动时期,作为开展整风运动的手段形式。自产生后,经过了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直到80年代才被废除,影响了中国30余年。“四大”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在文化大革命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剧烈的动荡,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这是”四大”最泛滥,表现形式最丰富的一个时期。本文以“四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客观的分析,研究和探讨了从整风运动兴起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四大”发展历史,对1957年到1980年这一历史时期的“四大”做出了历史评价,不仅仅理清了“四大”的发展脉络,还从历史事实中总结出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综合采用理论归纳法、文献研究法等各种研究方法,多维视角相结合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在回顾了“四大”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四大”的缘起,整风运动时期的初步发展,和在文化大革命中泛滥、走入宪法为时间线索,进行客观的分析与思考。各种研究方法的运用,不仅使论文更加具有说服性,还加深了论文的厚度,本文大多对一手研究史料进行分析和总结,论文观点和评价都源自对史料的大量阅读,论文比较严谨真实。本文正文是按照“四大”发生发展的时间的顺序进行的,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讲了文化大革命前“四大”的发展情况。探讨了“四大”兴起的历史渊源,“四大”是在整风运动和反右派运动时期产生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这一部分侧重写了“四大”的缘起和提出过程,在这一时期,“四大”作为一种政治形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四大”对整风运动的清肃和反右派运动后期的扩大化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反右派运动之后,“四大”的大字报形式还被用于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宣传劳动成果的工具和手段。在这一时期的大字报形式不再用做斗争的手段,“四大”也暂时平息了下来。第二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经过了50年代后期的发展,“四大”并没有结束它的历史,而是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兴起又被推崇起来。这部分就详细分析了“四大”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多种表现形式。“四大”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开始泛滥起来,给全国各方面造成了严重的恶劣影响。随着文革的结束,“四大”也逐渐走向没落。第三部分,这部分主要讲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四大”逐渐被废除的历史。在这一时期,“四大”暴露出了非常多的问题,已经不再适用于当时的历史发展情况,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四大”于1980年被正式废除,自此,“四大”结束了它的历史。第四部分,这部分主要分析了“四大”的历史作用,“四大”从产生之日起就被当做为一种政治斗争手段,“四大”是造成反右派运动扩大化的一个主要原因,给党和国家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四大”又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充当了武器的作用,“四大”的滥用加剧了文化大革命的后果,它圈进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民主与法制,造成了非常恐慌的社会环境。“四大”虽然有这么多的负面作用,可是它在文革后期拨乱反正时期,也成为了武器,加速了林彪四人帮的破灭,也对恢复许多人的名誉做出了积极贡献。另外,“四大”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发动群众运动方面是有长处的,“四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群众的意见反映到上层,将上层意见传达到群众中。第五部分,本文的结论部分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从总结经验教训这一思想点出发,从而总结出了几点认识:一方面应该循序渐进科学的推进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不能再搞“四大”那样的形式了;另一方面,要引导传媒走向良性正确的发展方向,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以期为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牛玮玮[7](2011)在《共和国信息传播的特殊形态 ——大字报研究》文中指出大字报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存在于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历史上。不可否认的是,它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究竟什么是大字报,目前学界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广义的大字报,从它的构成和功能上来看,就是一种通过书写文字和图片并发布在公开场合,进行宣传或交流的媒介传播形式。狭义的大字报,从特殊年代的具体事件看,就是指用大字书写并且张贴于公开场所,用来发表政见,带有政治色彩的文章及图画。它的字体一定要大,这是区分与之对应的小字报而得名。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官方意识中的大字报销声匿迹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大字报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发表意见和传达言论的功能,并非特殊时代例如“文革”的专利。因此本论文探讨大字报,主要立足于一种传播学意义上的解读。现如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论坛发帖、博客、微博等作为在线网络出版形式在短时间内依托互联网平台获得了迅猛发展。尽管时空和时代背景不同,它们同大字报的根本特征却是一致的,都具有表达自由的特点,都是非主流的民间媒体,都发表于没有言论把关人的开放场所,无论名流或是普通民众,都有同等的言论发表权利。因此,本文将网络时代的特有产物——帖子、博客和微博看作是大字报的新形式,在考察大字报历史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从传播学视角探讨这种言论自由的信息传播媒介。文章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1956-1957年间大字报的发展历程。这一阶段分为“反右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两个时期。文章通过回顾大字报的历史渊源,归纳出大字报的各种常见形式,并介绍这一时期大字报的主要内容,分析大字报在这一时期的传播环境。大字报传播是在一个言论出版受到严密控制的环境中发展并壮大起来的,教条地宣传毛泽东思想和关于“革命”的指示精神、批判“走资派”是这一时期的最基本内容。第二部分:探讨1978——1992年间大字报的发展。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改革”思潮使得知识青年们自发组织起来,发表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大字报在这一阶段充当了民众表达正义的媒介,改变了大家的传播意识。其内容从揭发与批判转变为对民主的诉求,例如西单民主墙的出现。在这一部分内容中,还特别指出北京大学的言论阵地——三角地。九十年代开始,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校园BBS在逐步取代包含学术讯息、时政议论等三角地的宣传功能,这正是大字报进入电子时代的预兆。第三部分:探讨大字报形式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互联网以信息量大、涉猎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以及高度的开放性、便捷性等特点,成为网民接受信息、交流沟通的第一通道。自媒体成为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新宠,博客、帖子、微博等继承了大字报的某些特性,成为了大字报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这一时期的大字报,不仅内容更加宽泛,从单纯的揭发和民主诉求到自我展示、舆论监督、交友等无所不包,而且增加了信息的来源,丰富了出版形式。第四部分: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大字报的传播模式。从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等角度对大字报的传播学特性进行分析。

牛玮玮[8](2011)在《对大字报研究的回顾》文中研究说明大字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它的特殊传播模式和影响造成了大字报研究道路的曲折。未来学界对其研究重视的程度以及重视的内容也许会与以往不同,但这项研究不会因为时间的变迁和国家政局的变化而消失。

刘永路[9](2010)在《张学思将军之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0年5月末,正当"文化大革命"狂飚叠起之际,又一颗将星不幸陨落——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胞弟、解放军海军参谋长张学思将军蒙受不白之冤,含恨九泉!岁月匆匆,今年适逢张学思将军逝世40

林泉[10](2010)在《第一个贴林彪大字报的人》文中指出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有座衣冠塚,只不过不再是封土为坟的"青塚",而是一个雕刻精致的骨灰盒。骨灰盒里装着"好党员,好同志,好干部"舒赛的遗物。骨灰盒外镶嵌着舒赛生前的照片,照片上的舒赛脸盘端庄、秀丽,眉宇间

二、第一个贴反林彪大字报的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一个贴反林彪大字报的人(论文提纲范文)

(1)“安亭事件”捞足政治资本的张春桥(论文提纲范文)

(2)自传与公传:一九七七(四)(论文提纲范文)

我想念一个冻死的人
怎样才能消除贫困
一个事实被留了下来
不能对奴隶谈起奴隶

(3)张以瑞之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青天白日坠楼人
张以瑞其人: 名门才俊正当时
蹊跷“自杀”: 斯人已逝谁之过
各执一词: 斯人已逝谁之责
北京市委介入:终得清白在人间
余声: 怜君底事到天涯

(4)舒赛:我党第一位女公安局长的坎坷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批“林”大字报与通缉令
谁说女子不成龙
在日军监狱里受辱不降
我党第一位女公安局长
正直带来厄运, 但她依然忠贞
视死如归反林彪
“头号政治犯”的最后抗争
污泥总有出荷时

(5)石仁祥反林彪案平反前后(论文提纲范文)

(6)“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历史研究(1957-19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 大陆方面
        2. 港台方面
        3. 国外论着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一、 文化大革命前“四大”的萌动
    (一) “四大”的缘起
        1. 大鸣、大放的缘起
        2. 大字报和大辩论的缘起
    (二) 整风运动、反右派运动与“四大”
        1. 整风运动、反右派运动与“四大”的形成
        2. “四大”的表现
    (三) 反右运动后的“四大”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四大”的兴盛
    (一) 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二)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重提“四大”
        1. 北大的第一张马克思主义大字报
        2. “四大”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方法
    (三)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展开与“四大”的泛滥
        1. “四大”与红卫兵运动和全面铺开
        2. “四大”与革命大批判
        3. “四大”同个人崇拜
        4. “四大”与林彪和四人帮
    (四) 文革后期“四大”的入宪
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四大”的废除
    (一) “四大”的问题很大
    (二) “四大”的废除过程
四、 关于“四大”的历史评价
    (一) “四大”的危害
        1. 整风运动反右派运动时期“四大”的危害
        2. 文化大革命时期“四大”的危害
    (二) “四大”的积极作用
        1. “四大”在促进经济生产和发动群众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四大”对批判林彪和四人帮起到了积极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共和国信息传播的特殊形态 ——大字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一、1957——1976 年间大字报的发展
    (一) 反右运动与大字报的兴起
        1. 整风整出了大字报
        2. “百花齐放”的大字报
        3. 传播环境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字报
        1. 大字报成为“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的起爆点
        2. 大字报登峰造极
    (三) 《天安门诗抄》——“文革”大字报形式的奇葩
    (四) “文化大革命”中大字报的形式、内容、传播环境及盛行原因
二、1978——1992 年间大字报的发展
    (一) 西单民主墙的出现
    (二) 大字报内容的转变:从揭发到诉求
    (三) 纸质大字报的衰微
三、媒介时代的“大字报”
    (一) 网络平台与新型大字报
    (二) 大字报的新形式
    (三) 网络时代大字报的内容特点
        1. 内容多元化
        2. 增加信息源
        3. 丰富出版形式
四、大字报的传播学分析
    (一) 大字报的传播模式
        1. 传播主体
        2. 受众
        3. 传播内容
        4. 传播渠道
    (二) 大字报的传播效果
        1. 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2. 民间性的传播方式放大了传播效果
        3. 平民化舆论放大了社会舆论监督效果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8)对大字报研究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顾大字报在我国的历史
二、国内大字报研究特点
    (一) 从历史学视角解读大字报
    (二) 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大字报
三、大字报研究有待深入开拓之处
四、小结

(9)张学思将军之死(论文提纲范文)

“海啸”前奏
激烈抗争
阴谋诱捕
秘密关押
宁折不弯
“恶魔缠身”
冒死上书

四、第一个贴反林彪大字报的人(论文参考文献)

  • [1]“安亭事件”捞足政治资本的张春桥[J]. 孟昭庚. 党史纵横, 2016(09)
  • [2]自传与公传:一九七七(四)[J]. 董学仁. 西湖, 2015(05)
  • [3]张以瑞之死[J]. 董立功. 江淮文史, 2014(05)
  • [4]舒赛:我党第一位女公安局长的坎坷人生[J]. 王淼. 名人传记(上半月), 2013(08)
  • [5]石仁祥反林彪案平反前后[J]. 马维国. 档案春秋, 2013(06)
  • [6]“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历史研究(1957-1980)[D]. 李欣. 河北师范大学, 2013(S1)
  • [7]共和国信息传播的特殊形态 ——大字报研究[D]. 牛玮玮. 河南大学, 2011(08)
  • [8]对大字报研究的回顾[J]. 牛玮玮. 今传媒, 2011(01)
  • [9]张学思将军之死[J]. 刘永路. 党史纵横, 2010(09)
  • [10]第一个贴林彪大字报的人[J]. 林泉. 武汉文史资料, 2010(08)

标签:;  ;  ;  

第一个贴出反林彪海报的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