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土地管理;重要性;策略
前言
土地是人类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关系。土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客观的、基础性的物质条件,人类从土地中得到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因此土地在人类生活生产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土地的重要性还决定了在一切社会中,由国家或社会的其他代表对土地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必要性。要处理不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涉及土地关系问题。由于土地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对土地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与保护。
1、土地资源的特点
有限性。土地具有十分特殊的空间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的有限性。也就是说,长久时间内,土地的数量和面积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土地的有限性体现在土地资源的总量有限和土地资源供给非常稀缺。土地资源的总量有限决定了人们无论通过什么手段都不会创造出新的土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主要是由于土地报酬的递减性、土地的质量存在很大的区域性、土地供给的数量有限,上述因素都造成了土地的供给存在很大的稀缺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日益膨胀,都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不可替代性。土地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进行日常生活的基本场所,它为人们提供基本的资源。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一切物质条件都依赖于土地,土地作为人们的生产空间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了创造出更多的资源,人类应该尊重土地的自然力。
生产性。从某种角度来看,土地资源具有生产性,它生产力的高低是以生产技术和自然属性为基础的。无论是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还是生产技术对于土地的生产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意义。为了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应该克服土地资源的限制因素,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管理策略
2.1加强保护意识
土地资源的保护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落实好土地资源的保护政策,群众和政府之间应该更好的沟通交流,应该加强群众的保护土地的意识。目前大众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还不是特别强,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借助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土地的知识,尤其是网络形式的传播,更具有效力。通过宣传,加强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
2.2市场化配置
市场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调节生产要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的背景下,农村土地对于农业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的生产十分重要,应该将其纳入市场化的范围。所以政府应该改变传统的行政干预手段,逐步采用市场指导的方式,为了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优化,应该加强政府的职能,完善相应的机制,健全市场体系。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为了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证土地的生产力,政府应该加强自己的调节作用,发挥自己在市场主导中的地位,让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2.3完善规划体系
土地资源的规划要结合我国实际的国情,根据城镇规划的体系、功能区划等,从全局出发,努力发挥规划的配置作用,完成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格局。此外还应该加强城镇土地控制的规划编制,完成建设规划的任务,使土地规划和城乡规划体制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规划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城乡建设起着引导性的作用,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4优化管理模式
最近几年,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国在农村土地的整治过程之中,不断地优化土地的管理,发展了一套有效的模式,有利于广大农村用以参考借鉴。一是选址踏勘。在野外踏勘基础上,形成了每一个项目的详细踏勘报告。二是项目入库。以论证会等形式,按照以下项目的入库原则以及条件来确定入库项目。A.项目选址要符合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B.突出重点,强化示范效应。C.统筹兼顾原则。D.适当规模原则。E.项目入库和项目所在的国土部门、地市县政府及乡镇的领导都应该重视项目区的收益群众所期望的程度。三是规划设计。在确立入库项目之后,由政府的土地储备整理交易中心进行组织设计相关单位的土地招投标工作。依照设计单位的详细设计经历、设计业绩和设计资质来选定设计单位。四是实施整理。政府的土地储备整理交易中心进行监理单位相关招投标的工作,经由市县的土地整理中心进行施工单位的部分招投标工作。
25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一些地方政府以“公益事业征地”、或以“经营城市”为名征地,然后通过市场转为经营性用地,把大量土地资源变为土地资本,变为地方“第二财政”。更严重的是,在征地过程中,农民得到的征地补偿远不足以解决失地后的长远生计。有关方面调查表明:城市近郊土地转为“菜篮子”用地时,土地级差收益一般涨3倍:变为非农用地,发展工商企业和第三产业时,土地级差收益又涨4倍左右:如用于房地产开发,则可能上涨几十倍。出让的土地价格是市场价格,而对农民的补偿只是市场价格的极小部分。不少地方土地征用后,只给每个村民几万元安家费,甚至低价的补偿还不能及时兑现,不仅严重违反了土地法规,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农民对土地的权益。为此,中央提出完善规范征地制度,要求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
2.6落实差别化土地政策
落实差别化土地政策,保障科学发展的合理用地,从源头上和制度上减少违法用地。一是区域差异。首先,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东中西部的不同特点,在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分配、地类结构、供地目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细化和区别对待。其次,单独选址项目用地应实行差别化政策。二是地类差异。即对建设占用耕地、未利用地、坝区平地和低丘缓坡地等,实行差别化政策。占用未利用地应当在计划指标上予以倾斜、用地审批上简化,免收有偿使用费。利用低丘缓坡建设山地城镇,必然伴随着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的降低,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加大,因此,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对此,可以考虑适度加大建设用地规模指标,适度放宽相应的建筑密度、容积率限制,减免相应的有偿使用费,同时在用地审批方面相应的简化。三是产业差异。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两高一资“项目坚决不予供地,对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限制的项目从严控制用地,对国家支持产业用地优先保障供地。
3结语
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任务十分艰巨。土地管理工作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土地管理工程的长久性和艰巨性。随着土地改革的进展,土地管理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为了解决我国土地管理的问题,应该深入探索我国土地管理的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谢志岿,曹景钧,如何制度化解决当前中国土地问题——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目标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