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利相英花白芬英(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810000)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因此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课程建设与改革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它不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我院高职助产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定位、整合,并对整合后所涉及的各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以及校本课程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相关探索。
【关键词】高职助产专业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5-0350-02
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我国助产专业教育从属于护理教育,国家对高职助产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课程设置等尚无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性标准体系[2]。我院在创办高职助产专业过程中,不断探索助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整合化、课程方法综合化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1.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生源分析行业对助产士的要求是职业态度端正,沟通技巧熟练,综合能力优良,工作中能渗透人文关怀。我院为高职高专学校,地处青藏高原,助产专业招收的学生高考成绩与国内同类高职高专类学校学生相比成绩偏低。分析我们招收的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文化基础薄,关爱意识低,劳动观念差,沟通能力弱,动手兴趣浓,活动意愿强等特点。
1.2教学模式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内容选取的知识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课程盲目追求知识储备,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教学计划强调学科体系,各门课程都按自己的学科体系进行授课,互不衔接,内容多,且重复,重点不突出,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授课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注重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采用三段式教学方法,先理论后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学科本位思想严重,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视能力分析和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临床实习时不能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利用。医院反映助产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够突出,职业特色不明显。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传统的学科体系下的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不适合学生特点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
1.3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国际助产士联盟将助产士定义为:一名可信赖的专业人士,通过与孕妇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妇女整个孕期、产时和产后必要的支持、护理和咨询,在其职责范围内进行助产接生、提供新生儿照护,为孕产妇提供全程连续性服务。助产士(产科护士)是低危孕产妇的专业护理者。我院结合国内外对助产士的各方面要求,将助产士定义为是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适应职业压力的优良心理品质,毕业后能在各种医疗机构、妇幼保健院、社区从事临床助产及母婴保健工作的高技能型、应用型助产专业人才。
2.改革要求
2.1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我国助产专业从属于护理专业范畴,助产士既要具备助产岗位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具备普通护理岗位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事助产工作必须首先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医学专科化的发展趋势和护理事业的自身发展,要求护理事业向专业化、专科化方向发展[3]。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把院校合作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与助产专业建设委员会一起讨论、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前提下,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公民修养和职业素质,掌握助产及基础护理、临床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并胜任临床助产及母婴保健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助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通过深入研究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岗位,确定了助产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包括基础护理能力、助产操作能力两个方面。
2.2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简称文件)中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工作要求。针对我院高职助产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三年制高职助产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的学时,减少了病理学课程的学时,将原有的产科学、妇产科护理学、妇婴保健学3门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以高级助产技术、妇科护理技术、妇婴保健技术为主体的全新的助产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新增选修课护士人文修养及护理文件书写这种改革加强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淡化了基础知识的学习,突出了助产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突破学科式课程模式的束缚,面向经济社会,面向社会职业岗位,突出职业的复合性,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构架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技能取证培训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结合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对照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需求,设置项目课程,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以“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培养为核心构建助产专业课程体系。即以“职业素质养成和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构建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知识平台”。
课程体系设计体现2突出、2优化、3加强原则:“2突出”是突出助产职业道德培养,突出助产专业技能训练;“2优化”是优化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3加强”指加强外语教学,加强计算机教学,加强人文素养课程教学。努力使培养对象达到“三强”:专业实践能力强、职业操作能力强、岗位应用能力强;“一高一宽”: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一适度”:基础理论知识适度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助产人才标准。我们所培养的助产专业学生毕业前还可以参加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毕业时可获得毕业证、执业护士资格证、高级育婴师资格证、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等资格证书。
2.3“院校合作”四段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保证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为规范临床实践教学行为,我们根据三年制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
结合课程及学生特点,完善了实训课程标准。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通过“课间校内实训、课间临床见习、实习前强化实训、顶岗实习”四个实践教学环节,先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室的仿真环境中进行技能练习。然后利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到医院见习,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在医疗工作环境中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真正做到学校与医院的“零距离”对接。最后到校外实习医院顶岗实习,亲自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从学校的实训室到医院见习接触患者,进而在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中为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这种递进式的能力培养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素养的形成。并以人文素养课程渗透到日常教学和考核中的人文素质养成教育,以及课程化管理的课外活动三个环节,实现全方位素质培养。
3.4制定符合岗位职业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反映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着高职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4]。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更清楚地表述课程目标,以此提高课程目标对教学过程的指导价值。我们对知识目标采用“掌握……”、“了解……”、“熟悉……”、“具备……职业能力”等表述方式,而在实践课程改为学生在相关课程内容学习中所能表现出的实际行为来表述课程目标,格式一般为“能(会)+熟练(基本)+动词+护理对象”。
参考文献
[1]周琦.以能力为本位对助产专业助产学课程改革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20.
[2]程瑞峰,孙利,吴国平等.高职助产专业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4):5-7
[3]刘华平.发展专科护理迎接新的挑战[J],中华护理教育,2008,5(2):卷首语
[4]李小为,霍志军.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104
本文依托院级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级助产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与优化,主持人:高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