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中枢痛觉信息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

偏头痛中枢痛觉信息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

郭俊唐[1]2003年在《偏头痛中枢痛觉信息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其中枢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中缝核簇等富含5-HT的脑干核团被认为是偏头痛可能的“发生器”。为了了解偏头痛中枢痛觉调控机制,我们设计了该实验。本实验旨在: 1.探讨PAG以及PAG内5-HT免疫阳性神经元在偏头痛中的角色。 2.研究曲坦类药物作用于叁叉神经颈髓复合体及PAG中5-HT受体亚型。 3.观察偏头痛模型叁叉神经颈髓复合体5-HT免疫阳性纤维含量的变化,以及5-HT_(1B/1D)受体激动剂对5-HT纤维的作用。 方法: 1.成年S-D雄性大鼠18只,根据随机原则将实验动物分为刺激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3组。刺激组手术后24小时给予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旁硬脑膜电刺激2小时,对照组手术后不行电刺激,空白对照组不行手术,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行PAG区冰冻切片c-fos和c-fos与5-HT双标染色。 2.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佐米曲坦组(1mg/kg,i.p.)、佐米曲坦+BRL15572组(佐米曲坦1mg/kg,BRL15572 0.3mg//kg,i.p.), BRL15572组(0.3mg/kg,i.p.)。给药后30分钟行电刺激,分别行延髓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尾段、上颈髓和PAG冰冻切片C-fos染色。3.30只雄性 S*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刺激组、生理盐水组、佐米曲坦组、 佐米曲坦+BRLI 5572组。分组处理后行延髓尾段、1颈髓冰冻切片 5-HT 染色。结果: 1.PAG神经元C-fOS表达和5-HT与 C-fos共存:C-fOS阳性细胞数在 PAG内自头侧至尾侧逐渐增多。腹外侧区阳性细胞数最多。叁组间C-fos阳性细胞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双标染色 5爿丁和 CioS阳性细胞聚集在腹外侧PAG(ventrolateral PAG vIPAG),但双标细胞较少。 2.叁叉颈髓复合体内上矢状窦旁硬脑膜电刺激诱发C-F。S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一ie4= 叉申经脊束核尾段(trigeminal nucleus caudalis TNC)和上颈髓(upper cervical segments ofcod UCC)背角浅层(l、11层X 佐米曲坦可明显抑制该区神经元C-fos表达,而 BRL15572(高度选择性5-HTID受体桔抗剂)可桔抗佐米曲坦的大部分抑制效应;单独给予 BRLI 5572对脑膜刺激诱发69 C-fos表达无影响。 佐米曲坦可明显减少 VIPAG区 C-fos表达;BRLI 5572对佐米曲坦的抑制效应无影响;单独给予 BRLI 5572时 VI叩G Z C-fos表达无变化。 3.刺激组较对照组TNc内5-H丁阳性纤维明显增多,注射生理盐水后含量无明显变化,佐米曲坦门,i.p.)治疗可明显减少 5爿T阳性纤维,BRLI 5572可桔抗佐米曲坦抑制 5-HT释放效应。结论: 1.vIPAG神经元(尤其是尾段)在该偏头痛动物模型中兴奋。兴奋神经元与 5-HT阳性胞体在 PAG有相似的分布。兴奋神经元中部分为 5-HT神经 元。 2.佐米曲坦可通过5-HTID受体抑制刺激SSS旁硬脑膜诱发的TNC和 4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UCC背角神经元兴奋;佐米曲坦可抑制 PAG神经元兴奋,高度选择性5-HTID受体桔抗剂不能桔抗佐米曲坦的作用。 3.刺激 SSS旁硬脑膜可增加 TNC的 5-HT阳性纤维;佐米曲坦可抑制5-H丁阳性纤维的增力。。中枢5-*T的释放通过5-*TID和其它未知5-*T受体调节。

吕艳斐[2]2016年在《电针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腺苷A_1受体及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电针不同腧穴组对硝酸甘油(GTN)诱导的偏头痛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影响,比较不同腧穴配伍的效应差异。2.选择与疼痛关系密切的MAPK通路、ADORA1为切入点,观察电针及侧脑室微量注射腺苷A1受体激动剂(CCPA)和拮抗剂(DPCPX)对硝酸甘油(GTN)诱导的偏头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研究ADORA1以及MAPK通路中ERK1/2在偏头痛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同时以ERK1/2、ADORA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为指标,揭示电针镇痛的作用机制,为电针对偏头痛镇痛作用机制的阐明提供科学实验基础。方法:1.通过建立硝酸甘油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然后观察电针局部经穴组(风池、率谷)、循经远取组(外关、阳陵泉)以及局部加远取组(风池、阳陵泉)对本模型大鼠偏头痛症状的影响,并比较各组差异。2.应用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等研究方法,初步探讨电针局部经穴组(风池、率谷)及侧脑室微量注射ADORA1激动剂CCPA、ADORA1拮抗剂DPCPX对偏头痛模型大鼠下丘脑和脊髓部位ADORA1m RNA表达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等研究方法,观察电针局部经穴组(风池、率谷)对偏头痛模型大鼠下丘脑和脊髓部位MAPK通路中ERK1、ERK2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行为学观察结果显示:“爬笼、挠头、耳红”等行为学改变可以看作是大鼠对疼痛防御反应的客观表现,可以作为硝酸甘油(GTN)型偏头痛大鼠模型行为学评价的指标。电针循经远取组(外关、阳陵泉)、局部经穴组(风池、率谷)以及局部加远取组(风池、阳陵泉)均能够降低偏头痛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评分,电针局部经穴组在降低偏头痛大鼠的行为学评分方面优于电针循经远取组及局部加远取组。2.RT-PCR结果显示:(1)偏头痛模型大鼠下丘脑和脊髓ADORA1m RNA表达下调,电针局部经穴组(风池、率谷)可上调其基因表达。ADORA1激动剂CCPA侧脑室微量注射后可上调其ADORA1m RNA表达,且与电针局部经穴组(风池、率谷)配合后可进一步上调其ADORA1m RNA表达;ADORA1拮抗剂DPCPX侧脑室微量注射后则抑制其表达,且与电针局部经穴组(风池、率谷)配合后可进一步抑制其ADORA1m RNA表达。(2)偏头痛模型大鼠下丘脑和脊髓ERK1m RNA及ERK2m RNA表达上调,电针可下调其基因表达。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偏头痛模型大鼠下丘脑和脊髓ADORA1(表达部位为细胞浆)的蛋白表达下调,电针可上调该受体表达。ADORA1激动剂CCPA侧脑室微量注射后可上调其蛋白表达,且可能与电针具有同向的协调作用。ADORA1拮抗剂DPCPX侧脑室微量注射后则抑制其表达,并可能对电针产生反向的抑制作用。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偏头痛模型大鼠下丘脑和脊髓ERK1及ERK2蛋白表达上调,电针可下调二者蛋白表达。结论:1.电针循经远取组(外关、阳陵泉)、局部经穴组(风池、率谷)及局部加远取组(风池、阳陵泉)均能够明显降低硝酸甘油(GTN)型偏头痛大鼠的不适行为学评分;其中局部经穴组(风池、率谷)作用更明显。2.硝酸甘油(GTN)型偏头痛的发生发展与大鼠下丘脑和脊髓ADORA1的表达下调、ERK1/2的表达上调有关。3.电针能够上调偏头痛大鼠下丘脑和脊髓ADORA1的表达,下调其ERK1/2的表达。

赵永烈[3]2006年在《芎芷地龙汤对偏头痛模型动物镇痛镇静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芎芷地龙汤对偏头痛模型动物的镇痛镇静作用,并从神经生化代谢紊乱和头部伤害性痛觉信息传递方面探讨芎芷地龙汤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1.以热板实验和醋酸扭体实验观察芎芷地龙汤的镇痛作用。2.以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运用尾悬挂法和动物行为-自发活动分析系统来观察芎芷地龙汤对偏头痛模型小鼠的镇静作用。3.以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血中和脑干中CGRP、β-EP、NO及NOS的含量为观测指标,来探讨芎芷地龙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神经生化代谢紊乱的影响。4.以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以叁叉神经脊束核和脑干导水管周围灰质中c-fos和CGRP、β-EP、NOS、5-HT的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兴奋状态及其共存表达为观测指标,来探讨芎芷地龙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痛觉信息传递的影响。结果:1.芎芷地龙汤可延长热致痛小鼠的痛阈时间,能有效减少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这种效应以大剂量和中剂量明显。2.芎芷地龙汤可延长硝酸甘油诱发偏头痛模型小鼠的悬尾静止时间,能缩短硝酸甘油诱发偏头痛模型小鼠的活动路程和活动时间,这种效应以中剂量为明显。3.芎芷地龙汤可降低由硝酸甘油诱发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和组织中升高的NO、NOS、CGRP的量,可升高由硝酸甘油诱发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和组织中降低的β-EP的量,使之始终趋于生理状态下的平衡水平。4.芎芷地龙汤可抑制由硝酸甘油诱发偏头痛模型大鼠叁叉神经脊束核和导水管周围灰质c-fos、NOS、CGRP免疫阳性细胞的大量表达,增加叁叉神经脊束核和导水管周围灰质5-HT、β-EP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抑制伤害性痛觉信息的传递。结论:1.芎芷地龙汤既有中枢镇痛作用又有外周镇痛作用。2.芎芷地龙汤具有中枢镇静作用。3.芎芷地龙汤可以下调由硝酸甘油诱导的NO、NOS、CGRP异常升高的水平,可以上调由硝酸甘油诱导的β-EP异常减少的水平,使之始终趋于生理状态下的平衡水平;这种作用的综合结果可以遏制偏头痛发病过程中一系列级联反应的恶性循环,使某些有害物质生成减少,使机体趋于生理状态下的平衡水平,从而发挥止痛效果。4.芎芷地龙汤可以减少由硝酸甘油诱导的致痛物质c-fos、CGRP、NOS的表达,同时增加抗痛物质β-EP、5-HT的表达,这种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抑制伤害性痛觉信息的传递,从而能发挥抗偏头痛的作用。

刘海燕[4]2006年在《低频电针镇痛机理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灸疗法作为传统的物理疗法,疗效已经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肯定。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针疗法,作为现代物理疗法的一种,已经在临床取得了显着成果。这两种疗法最重要的就是穴位的选择,选取正确有效的穴位,对治疗疼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人体这个复杂的巨系统,拥有数百个穴位,要从中选择少数几个正确的穴位,使疼痛的治疗简便易行就尤为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中西医镇痛理论基础的分析研究,运用低频电针作用腧穴的方法,来达到镇痛的目的。文中首先介绍了疼痛产生的机制。通过神经、体液、分子水平,了解痛觉作为一种伤害性信息传入机体,在中枢系统整合上达到大脑的高级中枢,然后在痛觉的调制系统下行抑制痛觉的传入。根据疼痛产生的机制,分析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体液机制、分子机制及其中医理论机制。电针是在针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电针的物理特性及生物学作用,研究电针在低、中、高频的不同镇痛原理。根据电针治疗仪器的不同种类、原理及特点,主要研究低频电针作用人体腧穴的镇痛机理和参数选择问题。在中西医的镇痛理论基础上,通过大量临床实验研究报告及前人总结的经验要穴,研究总结出十八腧穴。按照治疗原则和取穴原则将十八腧穴应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非癌症性疼痛及癌症性疼痛的治疗。逐一分析十八腧穴的穴义及功效,针对各种痛症的病因及症状,合理配穴,达到缓解和治疗疼痛的目的。

姚刚[5]2013年在《5-HT_(1B/1D)受体激动剂对偏头痛的治疗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5-HT_(1B/1D)受体激动剂(曲普坦类药物)是基于偏头痛发病的神经血管学说发展起来的一类治疗偏头痛的特异性药物,对偏头痛的治疗机制主要是作用于脑血管壁的5-HT_(1B/1D)受体,收缩偏头痛发作时扩张的脑血管。鉴于5-HT_(1B/1D)受体激动剂对偏头痛治疗的满意效果,我们在一项抗偏头痛药物研究中以5-HT_(1B/1D)受体激动剂的代表药“利扎曲普坦”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结果却发现利扎曲普坦能够抑制中脑P物质及脑啡肽原基因的表达,而P物质和脑啡肽正是在中脑发挥镇痛作用的重要肽类物质,由此引起了我们对5-HT_(1B/1D)受体激动剂治疗偏头痛机制研究的兴趣。目前研究发现,5-HT_(1B/1D)受体激动剂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还与其影响叁叉神经末端及脑干二级感觉神经元的功能有关,而对偏头痛发作时外周血中细胞因子及叁叉神经节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对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功能有无影响,如何影响,尚无相关研究。本研究以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为体内实验的动物模型,观察利扎曲普坦对偏头痛发作时外周血中疼痛相关细胞因子、叁叉神经节中疼痛相关神经肽及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核心结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痛觉调制功能的影响;体外实验以热刺激原代培养的叁叉神经节神经元作为细胞模型,观察利扎曲普坦对热刺激叁叉神经节神经元疼痛相关神经肽的影响,对5-HT_(1B/1D)受体激动剂治疗偏头痛的机制进行较为系统地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⑴动物分组、造模与干预、行为学观察: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A)、偏头痛组(B)、利扎曲普坦对照组(C)、利扎曲普坦治疗组(D)。C组和D组大鼠给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1mg/(kg·d)灌胃(药物剂量根据成人每日常规口服剂量进行换算),A组和B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mL/d)。各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7d后,B组和D组大鼠制备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动物模型。记录各组大鼠给予药物(硝酸甘油注射剂或生理盐水)后60min至90min期间,各组大鼠挠头、爬笼、咬尾、往返运动的次数总和(上述4个症状每出现1次得1分)。⑵各组大鼠血浆中CGRP、5-HT、IL-1β、TNF-α含量检测:每组大鼠各6只,采外周血(B、D组大鼠给予硝酸甘油注射剂2h时),应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CGRP、5-HT、IL-1β、TNF-α的含量;⑶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PENK、SP、CGRP、CCK mRNA表达:每组大鼠各6只,取叁叉神经节(B、D组大鼠给予硝酸甘油注射剂2h时),利用SYBRGreen I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叁叉神经节PENK、SP、CGRP、CCK mRNA的表达;⑷各组大鼠中脑ENK、SP、CGRP、CCK的表达:每组大鼠各12只,取中脑(B、D组大鼠给予硝酸甘油注射剂2h时),其中6只大鼠应用SYBR GreenI实时定量PCR检测中脑PENK、SP、CGRP、CCK mRNA的表达;另外6只大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M-ENK、L-ENK、SP、CGRP、CCK-8的表达;2.体外实验⑴叁叉神经节神经元的原代培养:取出生3-5日SD大鼠的双侧叁叉神经节,进行分离、消化及离心,接种于24孔培养板,原代培养叁叉神经节神经元。⑵热刺激方法:叁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至第7日,放入38.5℃环境中培养30min。利扎曲普坦干预方法:叁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至第7日,加入1mmol/L的甲酸利扎曲普坦(工作浓度20μM)20μL培养1h。⑶实验分组:分4组,每组6个培养孔。对照组(A):常规叁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组;热刺激组(B):叁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至第7日,放入38.5℃恒温水浴箱培养30min;利扎曲普坦对照组(C):叁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至第7日,加入1mmol/L的苯甲酸利扎曲普坦20μL培养1h;利扎曲普坦+热刺激组(D):叁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至第7日,加入1mmol/L的苯甲酸利扎曲普坦20μL于37℃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1h,之后全量换液,放入恒温水浴箱(38.5℃)培养30min。⑷SYBR Green I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叁叉神经节神经元PENK、SP、CGRP、CCK mRNA的表达。结果1.体内实验⑴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比较: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偏头痛组大鼠。⑵各组大鼠血浆中CGRP、5-HT、IL-1β、TNF-α含量的比较:①偏头痛组大鼠外周血浆中CG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给药组大鼠外周血浆中CGRP含量与对照组及偏头痛组比较无显着差异;②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大鼠外周血浆中5-H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偏头痛组,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外周血浆中5-HT含量明显高于偏头痛组;③各组大鼠外周血浆中IL-1β含量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④各组大鼠外周血浆中TNF-α含量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⑶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PENK、SP、CGRP、CCK mRNA表达:①偏头痛组、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叁叉神经节PENK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大鼠叁叉神经节PENK 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叁叉神经节PENK 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偏头痛组;②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大鼠叁叉神经节SP 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偏头痛组;偏头痛组大鼠叁叉神经节SP mRNA拷贝数稍低于对照组,差异无显着性,但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叁叉神经节S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利扎曲普坦对照组;③偏头痛组、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叁叉神经节CGRP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对照组;④对照组、偏头痛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叁叉神经节CCK mRNA拷贝数比较均无显着差异。⑷各组大鼠中脑ENK、SP、CGRP、CCK表达:①利扎曲普坦给药组大鼠中脑PENK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偏头痛组;对照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滑车神经核水平M-ENK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偏头痛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M-ENK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②偏头痛组大鼠中脑S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给药组大鼠中脑SP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偏头痛组;对照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SP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偏头痛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SP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利扎曲普坦治疗组;③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中脑CGR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偏头痛组;偏头痛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CGRP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利扎曲普坦给药组;④利扎曲普坦给药组大鼠中脑CCK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偏头痛组;对照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CCK-8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偏头痛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CCK-8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利扎曲普坦治疗组。2.体外实验⑴热刺激组叁叉神经节神经元CGRP 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叁叉神经节神经元CGR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热刺激组叁叉神经节神经元CGR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热刺激组。⑵热刺激组叁叉神经节神经元PENK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热刺激组叁叉神经节神经元PENK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热刺激组。⑶热刺激组叁叉神经节神经元S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热刺激组叁叉神经节神经元S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热刺激组。⑷对照组、热刺激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热刺激组叁叉神经节神经元CCK mRNA拷贝数比较均无显着差异。结论1.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外周血中5-HT含量有下降趋势;5-HT_(1B/1D)受体激动剂能够影响外周5-HT系统的代谢状态,提高偏头痛大鼠头痛发作期外周血中5-HT含量,从而改善偏头痛发作时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的状态。2.偏头痛发作时叁叉神经节表达CGRP增加,5-HT_(1B/1D)受体激动剂可以抑制叁叉神经节神经元表达CGRP,减轻CGRP引发的神经源性炎症。3.偏头痛发作时叁叉神经节表达PENK减少,5-HT_(1B/1D)受体激动剂可以上调叁叉神经节神经元PENK基因表达,发挥镇痛作用。4.5-HT_(1B/1D)受体激动剂可以促进PAG区表达M-ENK,进而发挥镇痛作用。5.5-HT_(1B/1D)受体激动剂抑制偏头痛发作时PAG区CGRP的表达,一方面可以减轻CGRP所引发的偏头痛病理生理改变;另一方面可以减弱CGRP对阿片镇痛的抑制效应,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6.5-HT_(1B/1D)受体激动剂抑制PAG区CCK-8的表达,从而减弱CCK对阿片镇痛的拮抗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内源性阿片肽的镇痛效应。

付秋菊[6]2011年在《朱良春验方痛宁胶囊治疗瘀血偏头痛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从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初步探讨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并观察其对偏头痛瘀血头痛证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推广应用痛宁胶囊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研究:目的观察痛宁胶囊对偏头痛大鼠血浆一氧化氮(NO)、五羟色胺(5-HT)浓度及其下丘脑、脑干一氧化氮合酶(NOS)、5-HT、即刻早期基因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研究药物组f痛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GNT)法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30min后研究药物组分别给予痛宁胶囊药液高、中、低剂量灌胃。阳性药物对照组按照6mg/kg给予琥珀酸舒马普坦药液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均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灌胃。造模4h后腹主动脉采集血浆,检测大鼠血浆NO、5-HT的浓度。另取脑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大鼠下丘脑、脑干NOS、5-HT及c-fos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药物对照组(P<0.01)、痛宁胶囊高剂量组(P<.0.01)、中剂量组(P<0.05)均能显着降低偏头痛大鼠血浆NO的浓度,且能明显升高血浆5-HT的浓度(P<0.05或P<0.01),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与阳性药物对照组比较,痛宁胶囊高剂量组降低NO浓度及升高5-HT浓度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模型对照组大鼠下丘脑、脑干NOS、c-fos蛋白表达明显增强,而5-HT表达显着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阳性药物对照组、痛宁胶囊尤其是高剂量组均能显着抑制偏头痛大鼠下丘脑、脑干增强的NOS、c-fos蛋白的表达,而能明显升高5-HT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而痛宁胶囊尤其是高剂量组与阳性药物组比较,二者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临床研究:目的观察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瘀血头痛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偏头痛瘀血头痛证患者随机分为叁组。西药对照组40例,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中成药对照组40例,给予血府逐瘀胶囊;研究药物组45例,给予痛宁胶囊,叁组疗程均为2周,随访1个月。观察叁组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中医症候改善的差异。结果综合疗效,研究药物组总有效率82.2%,西药对照组和中成药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82.5%。中医证侯的改善,研究药物组总有效率为84.4%;西药对照组和中成药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85%。对叁组综合疗效和中医症候疗效进行差异性检验,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进而进行等效性检验,与西药对照组比较,研究药物组和中成药对照组均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而研究药物组与中成药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①痛宁胶囊可以降低偏头痛大鼠血浆NO的浓度,升高血浆5-HT的浓度,并且能够抑制其下丘脑、脑干NOS的表达,而上调5-HT的水平,从而调节偏头痛大鼠血管活性物质和神经递质的水平;另外可以降低c-fos蛋白的表达,从而进一步减弱下丘脑、脑干神经元的兴奋性,阻止痛觉信息的传递,这也许是其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②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瘀血头痛证与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血府逐瘀胶囊疗效相当,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

符艳松[7]2011年在《头痛宁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β-EP含量及脑组织β-EP、c-fos、c-jun、5-HT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皮下注射硝酸甘油(GTN)制备大鼠偏头痛模型,观察头痛宁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β-EP的含量,脑组织β-EP、c-fos、c-jun、5-HT表达的影响,探讨头痛宁预防治疗偏头痛的可能机理。方法:1.选用体重在200~250g清洁级SD大鼠7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氟桂利嗪组、头痛宁高剂量组、头痛宁中剂量组、头痛宁低剂量组,每组12只,每组造模后再随机分为4小时和6小时组,每组6只。2.通过皮下注射硝酸甘油(GTN)(10mg/kg)制备大鼠偏头痛模型。3.给药方法: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每只(0.5ml/100g);氟桂利嗪组灌胃氟桂利嗪悬液每只(1.04mg/kg);头痛宁高、中、低各剂量组:分别灌胃头痛宁悬液高剂量组(760mg/kg),中剂量组(380mg/kg),低剂量组(190mg/kg)。各组动物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用药6天,第7天模型组、氟桂利嗪组、头痛宁高、中、低各剂量组分别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mg/kg)诱导偏头痛模型,生理盐水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ml/kg),硝酸甘油或生理盐水皮下注射30分钟后各组分组给药1次。4.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症状学表现。5.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β-EP的含量。6.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β-EP、c-fos、c-jun、5-HT的表达。结果:1.各组大鼠行为症状学结果:模型组大鼠造模4分钟左右出现双耳发红,前肢频繁挠头,爬笼次数增多,烦躁不安等现象,此现象持续1~3小时不等。生理盐水组大鼠仅在早期略有挠头及爬笼次数增多现象,之后趋于正常,无双耳发红及其它烦躁不安现象。头痛宁各剂量组及氟桂利嗪组大鼠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后也出现耳红、挠头现象,但耳红及挠头结束时间早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宁各剂量组及氟桂利嗪组挠头及爬笼次数较模型组也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血浆β-EP含量显示:模型组两时间点血浆中β-EP含量下降,6小时组血浆中含量低于4小时组,两个时间点的含量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宁高、中、低剂量组,氟桂利嗪组两个时间点血浆中β-EP含量上升,各组β-EP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下丘脑β-EP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两时间点下丘脑β-EP阳性细胞表达稍增多,4小时组多于6小时组,两个时间点β-EP阳性细胞表达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宁高、中、低剂量组,氟桂利嗪组两个时间点下丘脑β-EP阳性细胞表达增高,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c-fos、c-jun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PAG c-fos,c-jun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多,4小时组多于6小时组。两个时间点阳性细胞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宁高、中、低剂量组,氟桂利嗪组两个时间点c-fos、c-jun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减少,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大鼠下丘脑c-fos、c-jun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两时间点下丘脑c-fos,c-jun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多,4小时组多于6小时组。两个时间点c-fos,c-jun阳性细胞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宁高、中、低剂量组,氟桂利嗪组两个时间点下丘脑c-fos、c-jun阳性细胞表达减少,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各组大鼠中脑5-HT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两时间点中脑5-HT阳性细胞表达增多,4小时组多于6小时组,两个时间点5-HT阳性细胞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宁高、中、低剂量组,氟桂利嗪组两个时间点中脑5-HT阳性细胞表达增多,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痛宁可以改善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行为症状学表现,以头痛宁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作用明显。2.头痛宁可以减少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下丘脑c-fos、c-jun蛋白表达,以头痛宁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作用明显。3.头痛宁可以升高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血浆β-EP含量,能增加下丘脑β-EP蛋白,中脑5-HT蛋白表达,以头痛宁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作用明显。

尚海琼[8]2018年在《Artemin-GFRα3参与偏头痛叁叉神经痛觉传导通路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Artemin和GFRα3在偏头痛大鼠模型中表达的相关研究目的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血管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单侧搏动性头痛。至今为止,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其治疗也尚无特效的根治性方法。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机理与叁叉神经血管系统密切相关,该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涉及叁种机制:供应脑膜的血管扩张,血管周围神经释放血管活性肽引起神经源性炎症以及高位中枢下行抑制痛觉传导性降低,其中硬脑膜的神经源性炎症起关键作用,而引发这一过程的炎性细胞因子仍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Artemin作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一员,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GFRα3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参与了炎性痛和痛觉致敏的病理过程。文献报道Artemin分布在硬脑膜区域的血管中,同时GFRα3表达在叁叉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中,但二者是否参与了偏头痛的病理发生过程目前尚未有系统研究。该实验旨在通过建立硝酸甘油偏头痛大鼠模型来探讨Artemin和GFRα3在偏头痛大鼠模型的表达变化及其具体机制,从而明确Artemin和GFRα3是如何参与偏头痛的发生过程,进一步完善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为偏头痛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并寻求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实验分为叁组: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硝酸甘油实验组,硝酸甘油实验组采用颈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生理盐水对照组颈部皮下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然后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对硬脑膜进行铺片并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Artemin在硬脑膜区域的表达情况;应用神经亲脂性荧光染料示踪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GFRα3在大鼠叁叉神经节的定位表达情况;通过qRT-PCR技术检测Artemin和GFRα3mRNA水平分别在注射硝酸甘油/生理盐水不同时间点(2 h,4 h,6 h)大鼠硬脑膜和叁叉神经节表达含量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rtemin和GFRα3的蛋白水平于硝酸甘油/生理盐水不同时间点(2 h,4 h,6 h,8 h,10 h)分别在偏头痛大鼠硬脑膜和叁叉神经节表达含量的变化;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GFRα3蛋白在偏头痛大鼠叁叉神经节表达部位和数量的变化。结果硝酸甘油实验组大鼠注射硝酸甘油后出现爬笼、原地打转、不断挠头、耳朵发红以及烦躁不安等行为学表现,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后除了偶尔有挠头现象外,无爬笼打转等烦躁行为学表现;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rtemin主要表达在硬脑膜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神经亲脂性染料示踪结果显示GFRα3和支配硬脑膜的叁叉神经元共表达;qRT-PCR结果显示,硝酸甘油实验组大鼠硬脑膜部位Artemin mRNA水平在注射药物2 h和4 h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表达明显升高(p<0.05),硝酸甘油实验组大鼠叁叉神经节部位GFRα3mRNA水平在注射药物4 h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表达明显升高(P<0.01),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Artemin和GFRα3 mRNA水平各时间点的相对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硝酸甘油实验组Artemin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在注射药物4 h时间点表达升高并持续升高至8 h达高峰(p<0.05),硝酸甘油实验组GFRα3的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在注射药物4 h时间点表达升高并持续升高至10 h(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Artemin和GFRμ3蛋白水平各时间点的相对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生理盐水对照组GFRμ3蛋白主要表达在叁叉神经节少量且直径较小的神经元中,而硝酸甘油实验组GFRα3蛋白在叁叉神经节表达的阳性神经元细胞数目显着多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并且不仅表达在直径较小的神经元,较大直径的神经元也有大量表达。结论Artemin主要表达在大鼠硬脑膜区域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并且在偏头痛大鼠硬脑膜表达增加,同时,其受体GFRα3和支配硬脑膜的叁叉神经元共表达并在偏头痛大鼠叁叉神经节表达增加,说明Artemin可能参与了偏头痛发生时硬脑膜的炎症反应,并通过硬脑膜的外周神经纤维传入到叁叉神经节激活GFRα3,从而参与调控偏头痛的叁叉神经痛觉传导通路。第二部分Artemin在叁叉神经节细胞对iNOS调控作用的机制研究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Artemin不仅对神经的发育、生长和再生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还参与了炎症和疼痛的病理发生过程。第一部分研究中发现Artemin和GFRα3分别在偏头痛大鼠硬脑膜和叁叉神经节表达水平升高,但Artemin和GFRα3如何参与偏头痛叁叉神经痛觉传导通路的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研究表明iNOS在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硬脑膜区域表达增加,通过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产生大量的NO,从而调控偏头痛的病理发生过程。iNOS是一种非Ca2+依赖型酶,在正常组织中含量极低,主要被炎症和疼痛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激活。但Artemin在叁叉神经节细胞调节iNOS的具体机制并不清楚。因此,该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原代培养叁叉神经节细胞,进一步探讨Artemin在叁叉神经节细胞如何调控偏头痛相关病理因子iNOS的表达,从而明确Artemin及其受体GFRα3参与偏头痛叁叉神经痛觉传导通路的具体机制。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新生大鼠叁叉神经节细胞和组织,培养48 h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用神经元细胞标记物抗NeuN和抗TUJ-1抗体鉴定叁叉神经节细胞;实验组原代培养叁叉神经节细胞加入Artemin处理,于加药处理后15 min,30 min,1 h,2 h,4 h不同时间点提取细胞蛋白,正常对照组加入不含Artemin的等量培养基;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rtemin作用不同时间点iNOS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iNOS、GFRα3和TUJ-1分别在叁叉神经节细胞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NeuN主要标记神经元的细胞核示神经元阳性细胞比例为91.8±2.7%,TUJ-1主要标记神经元的胞质和轴突示神经元阳性细胞比例为87.9±2.4%,说明该实验原代培养叁叉神经节细胞纯度较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NOS蛋白含量在Artemin处理15 min后表达迅速增加并在随后的时间表达水平降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原代培养的叁叉神经节细胞和组织中,iNOS和GFRα3蛋白表达水平在Artemin实验组相对于正常对照组表达均升高,另外,Artemin诱导的iNOS表达分别和TUJ-1、GFRα3在叁叉神经节细胞中共表达。结论在原代培养叁叉神经节细胞中,Artemin可快速诱导iNOS的蛋白表达,提示这一过程可能参与了偏头痛早期的神经源性炎症和痛觉信号的传递。第叁部分Artemin在叁叉神经节细胞调控TRPV1/TRPV4的机制研究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Artemin在神经源性痛和炎性痛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Artemin外周水平过表达可使初级传入神经元中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P(Transient receptorpotential)家族蛋白的表达升高并导致痛觉高敏现象发生。在偏头痛的发病过程中,初级传入叁叉神经节细胞中伤害性受体TRP家族通道被激活,从而导致神经肽类物质释放。但Artemin如何调控TRP家族成员TRPV1和TRPV4的具体机制并不清楚,因此,该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原代培养叁叉神经节细胞,进一步探讨Artemin在叁叉神经节通过哪些信号通路调控伤害性受体TRPV1和TRPV4的表达情况,从而明确Artemin参与偏头痛叁叉神经痛觉传导通路的具体机制。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成年大鼠叁叉神经节细胞,培养48 h后进行加药处理,实验组原代培养叁叉神经节细胞加入Artemin处理,于处理后15 min,30 min,]h,2 h,4 h不同时间点提取细胞蛋白,正常对照组叁叉神经节细胞加入不含Artemin的等量培养基;应用western blot实验技术分别检测Artemin处理后不同时间点p-p38,p-ERK1/2,TRPV1和TRPV4的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用免疫荧光技术分别检测Artemin作用后TRPV1、TRPV4和TUJ-1在叁叉神经节细胞的表达变化。为了进一步明确Artemin是否通过ERK1/2和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TRPV1和TRPV4的表达,对原代培养叁叉神经节细胞分别进行ERK1/2和p38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和SB202190预处理30 min,然后分别加入Artemin作用相应时间,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RPV1和TRPV4的蛋白表达含量变化。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和正常对照组相比,TRPV1的蛋白水平在Artemin作用2 h后蛋白水平表达升高并持续至4 h,而TRPV4的蛋白水平在Artemin作用1 h后表达升高并持续至2 h时间点达高峰;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RPV1和TRPV4蛋白表达水平在Artemin处理后均升高,另外,Artemin诱导的TRPV1/TRPV4表达和TUJ-1在叁叉神经节细胞中共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ERK1/2和p-p38蛋白的表达变化趋势不一致,p-ERK1/2蛋白表达在Artemin作用30 min时间点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接着在1 h时间点降低为正常水平,随后在2 h时间点较正常对照组表达再次升高,然而p-p38蛋白在Artemin处理后30 min表达升高并持续至2 h达高峰;另一方面,p38和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可降低Artemin诱导的TRPV1和TRPV4的蛋白表达。结论在原代培养叁叉神经节细胞中,Artemin通过激活ERK1/2和p38 MAPK信号通路从而上调伤害性受体TRPV1和TRPV4的表达,这一过程可能参与了Artemin对偏头痛叁叉神经痛觉传导通路的调控作用。

赵岩[9]2013年在《头风汤对偏头痛大鼠模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c-fos、c-jun基因表达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偏头痛是一种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性疾病,严重者可丧失部分日常生活能力,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身心及经济负担,且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因此,偏头痛的防治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重点和一项迫切任务。但其发病机制复杂,仍未彻底明确。在前期研究中,以清热燥湿法为治则,由加味二陈汤加减创制而成的头风汤治疗偏头痛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满意效果。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是一个结构与功能相对复杂的区域,它广泛参与疼痛调节、恐惧和焦虑、自主神经反应等功能活动的调控,是重要的痛觉调整中枢,在痛觉调制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量研究资料提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与偏头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其作用仍不明确。原癌基因c-fos和c—jun属于即刻早期基因,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信号转导和调控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这两种物质被广泛用来作为神经元激活的标记物,在各种偏头痛模型中用以研究神经元的功能通路,多项研究提示早快基因在偏头痛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建立硝酸甘油诱导的偏头痛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偏头痛模型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c-fos、c-jun基因表达及头风汤对其的影响,探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在偏头痛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以及c-fos与c-jun表达的相关性,并从分子生物学上阐明头风汤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为清热燥湿法治疗偏头痛提供实验依据,进一步证实头风汤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偏头痛,为中医药防治偏头痛提供新思路。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头风汤治疗组、头风汤预防组,每组20只大鼠,其中10只观察大鼠行为,10只断头取脑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头风汤治疗组和预防组大鼠用硝酸甘油(GTN)10mg/kg剂量皮下注射建立实验性偏头痛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表现,模型组造模30min后灌胃蒸馏水0.24ml/g,治疗组造模30min后灌胃头风汤0.24ml/g,预防组建立模型前按0.24ml/g灌胃头风汤一周。造模4h后取出脑组织,切片制备标本,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各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c-fos、c-ju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面积及灰度,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各组间比较。结果给大鼠注射硝酸甘油后成功复制偏头痛大鼠模型,实验大鼠出现耳红、爬笼、挠头等典型表现。模型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c-fos、c-jun基因表达明显增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者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r=0.989,P<0.05;治疗组及预防组中c-fos、c-jun基因表达明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注射硝酸甘油可以成功诱发偏头痛大鼠模型,是复制偏头痛动物模型常用的一种稳定、有效、简便、经济的方法。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作为疼痛调节中枢在偏头痛的发作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偏头痛发作时c-fos、c-jun基因表达明显升高,是神经元激活的标志之一,在疼痛的产生、信号传递上具有重要作用。头风汤可以明显降低偏头痛大鼠模型c-fos、c-jun基因的表达,缓解偏头痛大鼠行为学表现,头风汤对偏头痛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清热燥湿法是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方法。

谢文源[10]2016年在《基于脑fMRI评价平衡针灸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镇痛效应》文中认为背景:偏头痛作为多首发于青春期、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的临床常见慢性疾患,其女性年患病率为3.3%~32.6%,男性为0.7%~16.1%[1],并与脑卒中、冠心病的发作有关,还可与抑郁、焦虑、癫痫等疾病共患,但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释清楚。目前治疗手段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主要有曲坦类、非甾体类及镇静剂等,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针灸作为一种对痛症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平衡针灸学是一门有别于传统针灸学的现代针灸学,结合了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及现代医学神经调控学说的精髓,主要是通过针刺刺激人体神经这一信息通路,实现对机体能量物质分配、再调整,突出人体的自我调节平衡作用,目前对多种疾病的治疗疗效上得到了临床实践的证明,特别是痛症方面。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新型技术,与任务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相比,更适合对复杂脑功能的分析。因此,本研究将评估平衡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同时客观地揭示平衡针灸疗效发挥的科学实质,进而为探讨该疗法的中枢机制提供基础。目的:本研究通过平衡针灸分别针刺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头痛穴及相应的假穴位,评估平衡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并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观察平衡针效应在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中的脑功能改变,为平衡针治疗痛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盲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纳入无先兆偏头痛患者40例,首先进行4周的基线观察,之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0例,治疗组干预措施是平衡针灸针刺患者头痛穴,对照组则采用针刺假穴位治疗;同时对受试者、资料采集者、数据处理者叁方面实施盲法,分别在干预前、4周治疗结束时及结束治疗4周后这3个时间点,对受试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在针刺干预前、针刺即刻以及4周的针刺干预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并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视觉模拟疼痛评分(Pain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干预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4周干预期和4周随访期的VAS评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igraine-specific Questionnaire, MSQ)评分针刺无先兆偏头痛受试者,干预期和随访期中治疗组的MSQ功能受限领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Q功能障碍领域方面,治疗组评分在干预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SQ情绪领域方面,治疗组在干预期和随访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1)治疗组fMRI数据分析显示,针刺干预即刻与针刺干预前对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右前扣带回、额内侧回、额上回、小脑山顶、脑岛、腹后内侧核,左小脑扁桃体;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右脑桥、后扣带回,左中央前回、额上回、腹后外侧核、海马。(2)治疗组fMRI数据分析显示,针刺干预4周后与针刺干预前对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前扣带回、中央前回、眶额上回、腹外侧核、脑岛、腹后内侧核、顶下小叶,左前扣带回、脑桥、小脑扁桃体、眶额下回;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右脑桥、中央后回、腹后外侧核、后扣带回,左中央前回、后扣带回、海马。(3)对照组fMRI数据分析显示,针刺干预即刻与针刺干预前对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右颞下回、颞中回、前扣带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左前扣带回、楔前叶、角回;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右腹后内侧核、腹外侧核,左枕下回、豆状核。(4)对照组fMRI数据分析显示,针刺干预4周后与针刺干预前对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右舌回,左楔前叶、前扣带回、枕下回;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左腹后外侧核。结论:1.结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本研究初步证实了平衡针对治疗无先兆偏头痛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本研究提示平衡针灸在改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功能受限和功能障碍方面具有一定效果,未发现在改善情绪方面的作用。综上,平衡针灸对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具有明显效果,特别是减轻疼痛方面,结合其本身安全、简便、廉价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2.平衡针灸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中枢作用过程中,痛觉的外侧传导系统和内侧传导系统参与其中,以边缘系统为主的多个脑功能区互相作用;同时,平衡针灸的镇痛作用具有累积效应。由于研究的局限性和中枢系统的复杂性,仅能从中对平衡针灸镇痛效应可能的中枢作用机制做出大胆推论。

参考文献:

[1]. 偏头痛中枢痛觉信息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D]. 郭俊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3

[2]. 电针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腺苷A_1受体及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D]. 吕艳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

[3]. 芎芷地龙汤对偏头痛模型动物镇痛镇静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永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4]. 低频电针镇痛机理及应用[D]. 刘海燕. 燕山大学. 2006

[5]. 5-HT_(1B/1D)受体激动剂对偏头痛的治疗机制研究[D]. 姚刚. 吉林大学. 2013

[6]. 朱良春验方痛宁胶囊治疗瘀血偏头痛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 付秋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7]. 头痛宁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β-EP含量及脑组织β-EP、c-fos、c-jun、5-HT表达的影响[D]. 符艳松. 河北联合大学. 2011

[8]. Artemin-GFRα3参与偏头痛叁叉神经痛觉传导通路的机制研究[D]. 尚海琼. 山东大学. 2018

[9]. 头风汤对偏头痛大鼠模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c-fos、c-jun基因表达影响[D]. 赵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

[10]. 基于脑fMRI评价平衡针灸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镇痛效应[D]. 谢文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偏头痛中枢痛觉信息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