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学校710000
摘要:文章就小学语文课堂的融通展开探索,通过实验,提出融通的策略,并介绍融通的实践效果。只要教师精心策划、巧妙安排,融通定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策略
语文课堂的融通式学习就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将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与内容,迁移运用到语文学习过程中,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内容与语文相互融通,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提升语文课的教学效率,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为此,我尝试了以下融通策略。
一、运用主题迁移法,实现与美术学科的融通
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主题迁移法。例如:教授《早发白帝城》一课,在教材中它的主题是“远行”,我当时依据“远行”设计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具体主题。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诵读,师生互动也良好,受到了一致好评。可这堂课上完后,我总感觉古诗一直用这样相类似的方法教学,没有新意,学生久而久之也产生厌倦的情绪。经过多方面的思考,和其他老师的反复探讨,我将这首诗的主题定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尝试和美术学科相互融合。
首先,在反复诵读诗歌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音乐边读诗边想象诗中的画面,并引导学生:你想象的画面里都有哪些景物、人物?如果让你将这些景物、人物画出来,应该用浑浊的色彩还是鲜艳的色彩来给这些景物涂色,为什么?接着,我开始补充美术知识:我们一般用鲜艳的色彩来表达人物愉快、高兴的心情。然后,我让学生看画猜诗,并根据画中运用的色彩猜测诗人的心境。此时,相应地扩充部分色彩的象征意义:蓝色,忧郁,水,眼泪……
最后,出示《静夜思》《咏柳》《望庐山瀑布》《华山》等孩子耳熟能详的诗歌,伴着古典音乐,带孩子们走进诗歌意境,孩子拿起画笔,按照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开始创作、涂色。半个小时的创作,孩子们兴趣盎然。处处的“意外”,让孩子欣喜地学习着诗歌,他们全情投入,全然没有了第一次学习这首古诗时那种无谓的表情。
创作完成后,全班进行了展示活动,我让孩子们谈谈这样涂色的原因。他们理解各不一样,画作丰富多彩,表达也丰富多彩,不知不觉,我真切地感到:画也能帮助孩子们个性化地理解、体会、学习古诗。
家庭作业——我让孩子们在画上题诗,并相应地指导了写字。他们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将字题写在画上,成就感溢满小脸。这种融通的方法,引领学生在创作中走近人物,体验感悟,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学到了运用色彩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二、利用历史、地理,实现与社会学科的融通
读悟一:了解历史背景,自读自悟。首先,我让孩子们思考“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李白从白帝城出发要到哪里去?接着,让孩子默读古诗,思考:李白从白帝城去江陵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在孩子对古诗懵懂理解的基础上,我适时补充出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孩子们听后,豁然开朗,一下子走进诗人被大赦后愉快、急切的心情中,朗读时情感油然而发,声情并茂,此起彼伏。
读悟二:引用历史背景,想象感悟。我利用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想象:李白遇到大赦后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如果你是李白,你听到大赦后的消息后,你会想些什么呢?通过孩子深入的想象、表达,我又一次带着孩子走进人物内心深处,用朗读表达他们此时的所感所想。
读悟三:利用地理知识,品析字词。在引导学生体会“一日还”时,我问学生:白帝城离江陵有多远的路?要多长时间?在经过孩子们的讨论后,我出示了白帝城和江陵之间的水路距离——600千里。并质疑:当时坐船一天能到吗?通过我给出的数字,孩子们计算起来,并得出结论:“老师,不行,不吃不喝至少得三天。”
我及时总结:“这就是夸张的手法,通过这种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诗人迫切想回到江陵的心情,谁来读读,用你的朗读声表达出诗人这种急切回家的愿望?”不同的神态,不同的语速,表达出孩子相同的内心。孩子们用自己个性化的朗读读出了对作者的理解,对古诗的理解。
将历史事件、地理知识和语文相互融合,触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领悟,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三、利用乐曲,实现与音乐学科的融通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很快将学生带入情境,揭示主题,这在教学中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和其他学科融通教学的实践策略,让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师需要多方面涉猎知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有效帮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赞科夫认为“知识的广度并不单纯地意味着知识的范围很宽,最主要的是知识之间的本质上的联系。如果我们在小学语文融通教学中循序地、恰当地揭示出这种联系,学生就会在有机的联系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余映潮教材研究的“横向联读”法.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