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省旅游资源和项目开发提速(论文文献综述)
郭小明[1](2021)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提高,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分别从不同层次加大了对旅游消费的引导和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县域地区凭借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乡村旅游、郊区游越来越普遍,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城市周边区县旅游的发展。为县域地区发展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县域旅游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担负着在城市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旅游分流和扩散的作用,另一方面承担着开发和组织县域自身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任务。同时乡村旅游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二者不约而同的吸引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大力引导推动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因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对县域旅游和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既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以河南省内乡县为案例,提出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确保旅游业拥有较强的吸引力,推动农村地区实现快速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步伐。这些对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乡村旅游业来说具有更加现实的指导意义。内乡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属于河南省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之一,因此当地政府和居民对于发展经济都有着强烈的渴望。从当地的要素禀赋来看,其第一产业的经济附加值较低,而第二产业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被称为“宛西洼地”,近些年虽有发展但也缺乏未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因此其第一、第二产业都难以带动地区经济实现腾飞。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当地第二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当地自然环境免遭破坏,其青山、碧水、蓝天的优美风景得以保留;此外,当地交通便利,其300公里的经济辐射圈中包含了郑州、西安等大中型城市,具备一定的旅游消费能力;河南也是传统的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当地传统文化的底蕴十分深厚,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笔者在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内乡县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在本文中力图将相关理论和内乡县的实际相结合,从而为内乡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拟定规划和对策。本文首先对相关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在这些研究成果和理论的指导下,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内乡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现阶段内乡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瓶颈,所以其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通过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相关产业资源整合三个阶段实现滚动式的发展;通过实施聚焦战略、适度多元化战略和战略整合逐步,结合相应的策略打破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最终实现当地经济的均衡、可持续的发展。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内乡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为内乡县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郭向阳[2](2021)在《长三角城市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协调时空演变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全球普遍关注且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2019年9月和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均明确将“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向时代高点。长三角地区旅游业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集约化发展转变阶段,由高速铁路、民航运输、高速公路构成的高速交通优势度空间格局不断重构,其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等技术优势和高速度、大运量、公交化的运输组织形式,势必对城市旅游要素流的流动路径与配置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交通强国战略和中国旅游业由粗放式增长向优质旅游发展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强化高速交通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的实证研究和学理认知,既是交通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有待探索的重点课题,又是“交旅”行业优质协调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本文以“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以典型区域——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样本,以“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交旅)耦合协调”为研究对象,遵循“高速交通优势度、旅游强度及交旅耦合协调理论评价模型构建→交旅各自综合得分评价→交旅时空动态关系验证→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规律把握及趋势预测模拟→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影响机理揭示→交旅耦合协调优化路径与政策建议提出”的研究主线,集“多元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数理统计分析技术、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多元方法于一体,在验证交旅时空动态关系基础上,基于不同视角系统探查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预测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厘清交旅耦合协调时空分异的多元驱动机理,提出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情境下的优化策略。本研究基于多元异构数据构建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评价模型,克服了传统数据类型静态表征的不足和仅从单一视角衡量二者综合发展水平的片面性与孤立性;实现了对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规律多尺度、多视角的整体把握;采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交旅耦合协调度未来发展水平进行预测与空间模拟,并引入多种方法模型系统揭示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的“内部、交互、外部”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高速交通优势度包括线路规模、场站设施、运输设备、供需关系、换乘便捷性5个维度;旅游强度是由旅游供给强度、旅游需求强度和旅游创新效率组成有序整合优化的开放循环系统。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均呈现攀升趋势,高速交通优势度格局呈现“东高西低,中间高、南北两翼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且高速交通“廊道效应”显着,具有空间连续性、衔接性与立体化的发展特点;旅游强度总体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部聚集”的空间态势。(2)长三角地区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二者脱钩关系表现为以扩张负脱钩和弱脱钩类型为主,高速交通建设对旅游强度的带动作用呈现增强趋势,但伴有波动性特征。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存在显着的双向互动因果关系,旅游强度受到高速交通优势度冲击时,其脉冲响应程度曲线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表现出高速交通旅游发展效应的时间滞后性。(3)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城市间交旅耦合协调度差距逐渐缩小,交旅耦合协调度总体趋势呈现“东高西低,中部高、南北两翼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交旅耦合协调度存在显着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其重心呈现“东退西进”的演化轨迹,空间方向性趋向西北—东南方向倾斜,这与多数高速交通轴线走向大致契合。交旅耦合协调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局部空间结构,在空间依赖方向上波动性较弱,具有相对较高稳定性,且在空间格局演化上具有较强的空间整合性;交旅耦合协调度局部空间关联类型向“高-高”型的正向协同增长模式转移较为明显。预测与模拟结果显示,2019—203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交旅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愈加明朗,各地市交旅耦合协调等级将得到明显提升,呈现由低等级协调向上一层级转移或向更高等级跃迁。(4)内部机理: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度内部驱动力差异显着,高速铁路对交旅耦合协调度提升发挥着较强正向驱动效应;高速铁路、旅游供给、旅游创新效率对交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强度整体上随着分位点增大而提升,高速公路、民航运输对交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强度整体上随着分位点的增大而减小,旅游需求对交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效应较为平稳。交互机理:当旅游地高速交通组合类型处于多元共生模式时或当旅游供给、旅游需求与旅游创新效率交互作用时能够发挥对交旅耦合协调度的最大功效。外部机理: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和政府政策调控因素均对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格局形成发挥着驱动效应。其中,政府政策调控和人文因素中的原发性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对外联系度、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是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度提升需突破的“卡脖子”问题。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论和长三角地区高速交通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实际,从“高速交通系统建设视角、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视角、交旅融合互动视角”三个方面提出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情境下的优化路径与提升策略。
荣慧芳[3](2021)在《基于网络数据挖掘的乡村旅游流时空演变与影响机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赵鸣,徐洪绕,郝一川[4](2020)在《全域旅游视域下连云港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在全域旅游视域下,连云港文化旅游融合度不断加深,文旅融合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步入佳境,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始提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文化旅游体系交互功效明显。但是,连云港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文旅融合与城市综合发展契合度弱;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度低;传统消费习俗与现代文旅生活不合拍;公共文化产品对接文旅融合市场缺失;城市文化主题与旅游市场需求有偏失;文旅产品单一。为了推动地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连云港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准确把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逻辑关系;健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文旅融合发展机制;开发富有地方文化特质的文旅融合项目和产品;建设文旅一体化的"智慧连云港"大数据平台;加速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消除文旅融合的地域短板。
魏丽[5](2020)在《中国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经济转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已经到来的三重背景下,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经济增长,也关乎民生福祉。然而,实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低效率”与“高碳排”两大阻碍。高铁给旅游业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已有文献已从多个方面充分研究了高铁对旅游业的影响。同时,高铁对地区生产效率与绿色发展的影响开始引起学界关注,但尚未发现有相关文献研究高铁对旅游业生产效率或绿色发展的影响。本文将生产效率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研究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首先,本文采用2003-2016年中国31省份面板数据,使用考虑碳排放的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的绿色生产效率;然后,使用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接着,分别使用面板Tobit模型与分位数回归检验了高铁对东中西部与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的异质性影响;最后,使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经营环境在高铁影响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过程中的机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不考虑环境因素会高估旅游业生产效率的测算结果,即忽略环境因素将不能反映旅游业的真实绩效。分地区看,东部省份考虑碳排放的绿色生产规模效率高于不考虑碳排放的,说明其旅游业集约式发展已初见成效。分行业看,景区的测算结果受环境因素影响最大,说明景区在能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上最为突出。(2)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影响显着为正,对绿色生产规模效率则不存在显着积极影响,对星级饭店与景区绿色生产规模效率的影响甚至显着为负。可见,高铁时代下旅游业应更注重提质增效,而非盲目扩张。高铁对旅游业规模效率不存在促进作用的原因主要在于高铁带来的“过度竞争”“错配效应”以及“过道效应”。(3)高铁对不同等级的星级饭店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如高铁对五星级饭店绿色生产综合效率不存在促进作用,原因主要在于高铁乘客以中等收入为主,较少选择价格昂贵的五星级饭店。(4)高铁对中西部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存在积极促进作用,但对东部地区不存在,一方面是因为高铁对东部地区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已出现边际效益递减;另一方面是因为高铁使得东部地区的部分客源市场与产业要素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但是,旅行社业的实证结果显示高铁对其东中部绿色生产综合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存在积极影响,但对西部地区不存在,一方面是因为高铁主要是对组团社有影响,而且是市场环境较为良好的东中部地区的组团社;另一方面是因为高铁对东中部地区旅行社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存在促进作用,而对西部地区不存在。(5)从旅游业总体看,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与其原本水平的关系应是“倒U”型的,原因主要在于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极化效应”,同时旅游业发展存在“瓶颈”,随着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水平的上升,高铁的“极化效应”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旅游业自身发展“瓶颈”限制会逐渐凸显,所以高铁对旅游业处于高效率水平与低效率水平地区的促进作用小于处于中等效率水平地区的。而且,这种现象在三个细分行业绿色生产纯技术效率上均得到了体现。(6)在旅游业总体上,高铁可以通过对经营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服务环境以及创新环境)的改善来提高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但分行业看,服务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创新环境分别在高铁影响旅行社业、星级饭店业以及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过程中不存在中介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确定了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不仅拓展了旅游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范畴,丰富了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以绿色生产效率为落脚点为高铁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产业层面的经验证据,并且为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高铁规划布局的优化提供借鉴。(2)揭示了经营环境在高铁影响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过程中的机制作用,即高铁可以通过改善地区旅游业经营环境进而影响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不仅深化了高铁与旅游业关系的相关研究,而且为各地在高铁时代下发展旅游业提供更为具体的方向。(3)发现了高铁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以及处于不同效率水平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可以回答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是否具有普适性的问题,有助于合理有效地促进旅游业发展。(4)对旅游业生产效率测算进行了优化,使用同时考虑了生产碳排放与生活碳排放的SBM-Undesirable模型来测算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的绿色生产效率,并且发现了不考虑环境因素将高估旅游业的生产效率水平,不仅有助于政府与企业做出更为有效精确的决策,而且符合旅游业的绿色发展趋势。
徐倩[6](2020)在《文旅融合下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以江苏省溱潼镇为例》文中提出在特色小镇蓬勃发展以及旅游纪念品的重要性被日渐重视的背景下,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不断融合的趋势中,如何设计特色小镇的旅游纪念品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文章具体以溱潼特色小镇为个案,结合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对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溱潼特色小镇是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首批江苏省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单位,2017年开始建设“会船小镇”。借此契机开展溱潼会船小镇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工作,对推动溱潼会船小镇旅游品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把产业融合学、设计学、消费心理学等理论运用到特色小镇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中来。结合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等研究手段,从文旅融合和特色小镇出现的原因入手,探索文旅融合与特色小镇之间的关系、特色小镇在文旅融合中的发展模式;分别讨论文旅融合与特色小镇对于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影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阐述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开发方法和流程,得到普遍适用的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方法论,并将该理论运用到溱潼会船小镇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践中去。
苏慧慧[7](2020)在《高铁对区域旅游业增长的影响研究 ——以华东区地级市为例》文中认为在中国大规模高铁建设与旅游业高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高铁正迅速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此背景下,研究高铁这一新兴交通工具对区域旅游业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交通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城市决策者从区域交通视角理解客运提速引致的旅游业发展变化,对高铁与旅游业发展规划具有积极意义。那么高铁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高铁开通是否会对区域旅游业产生影响?高铁开通对区域旅游业的影响机理是什么?这种影响是否显着?影响程度如何?在不同时间和对不同城市的影响是否具有异质性?本文通过搭建高铁影响游客出游时空行为、提高旅游地吸引力与接待力、促进旅游地开发与竞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高铁开通影响区域旅游业增长的内在机理,并通过详实数据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区域旅游业增长的影响程度、方向和异质性。本文基于2008~2017年华东地区78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双重差分模型(DID)与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首先在区域内高铁由线成网背景下,分析了区域旅游业增长的时空演变特征;其次采用DID模型实证估计了高铁开通对区域旅游业增长的影响程度及方向,并借助PSM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进一步的PSM-DID估计剥离出了旅游业增长的高铁净效应;最后通过计算城市铁路交通可达性,分时间段、可达性、是否为省会城市或主要旅游城市估计了高铁开通对旅游业增长的异质性影响,并通过了相应的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华东区域旅游业呈现以省会城市及省域内主要旅游城市为中心的“中心—外围”分布模式;城市群内部旅游业发展呈现圈层结构并向外扩散态势;高铁发展在促进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竞合发展、引导客流聚散与带动旅游业增长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高铁开通促进了华东地区城市旅游业的增长,带来了约17.99%的旅游收入增加,以及约14.07%的旅游人数增加;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高铁对区域旅游业增长的贡献也在进一步提升;在低可达性地区,高铁开通对旅游业增长的影响相较于高可达性地区更大;高铁对省会城市及省域内主要旅游城市的影响更大;城市旅游资源强度、文化资源强度、旅游市场规模与交通发展水平对城市旅游业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刘冬瑞[8](2020)在《江苏省湿地公园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社会对于湿地生态功能认知的加深,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已经成为了世界共同的关注点。湿地公园作为一种新的湿地保护形式,能够将湿地恢复与保护及生态旅游等功能相结合,得到了各地政府和大众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已经成为我国自然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地区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程度及效能,同时能反映出地区绿色生态发展的态势。近年来,江苏省湿地公园发展迅速,湿地保护效益逐渐凸显,但是湿地公园在受到自然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和政策法规的等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特征差异性。在生态大保护实施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江苏省湿地公园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探究,能够为优化湿地公园分布格局、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促进地区生态安全提供一定的参考。利用地理学的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等方法研究2005-2018年江苏省湿地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不同地区湿地公园的时空分布差异,探明江苏省湿地公园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的发展演变态势,并利用地理探测器从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和政策三方面出发,识别影响江苏省湿地公园发展的核心因子及相互之间的交互作用,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总体上,江苏省湿地公园的类型分布以湖泊型和河流型为主,多分布在距离中心城市20-40km的近郊区,各市湿地公园的数量比例和分布密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湿地公园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2)在时空序列上,江苏省湿地公园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提速三个阶段,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湿地公园发展均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各地级市在湿地公园的建设时间上起步不一,并呈现出不同的增长态势。江苏省湿地公园在空间分布类型上总体上呈现“总体集聚,局部均匀”分布的特征,经历了均匀型→随机型→集聚型的发展过程,逐渐出现聚拢的趋势;湿地公园核密度经历了无核→单核→双核的过程,并逐渐呈现出以苏南地区为核心聚集区,以苏中地区为次要聚集区的演变特征;在空间分布方向上,由初期的“东—西”分布,旋转至“东南—西北”分布,湿地公园的分布中心从“常州-无锡”一带转变到“扬州-镇江”一带,标准差椭圆的面积在逐渐增大,分布区域逐渐向东扩展;通过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两个方面来看,江苏省湿地公园在地级市层面分布较为集中,但是集中程度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3)在江苏省湿地公园时空演变的影响因子探测上,在江苏省湿地公园发展在前期主要取决于湿地资源的禀赋优劣程度,在后期社会经济的促进与政府的指导作用在逐步加强。交互探测表明江苏省湿地公园任意两个影响因子交互后的呈现双因子增强或者非线性增强的关系,但是不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变化中,社会经济层面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逐渐变强,并且与自然资源因素产生明显的交互关系。(4)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提出优化湿地公园空间布局、增强湿地公园建设投入和加强湿地公园管理等发展策略。
任君宇[9](2020)在《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大境门位于河北张家口市区北端,始建于1644年,距今已有376年的历史,是中国万里长城四大关口之一,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是当年张库大道的起点,是连接内地与塞外的交通要道,是草原古丝绸路上的重要结点、货物集散地之一。该地到清代已是十分繁华的商业重镇,蒙、汉、回等不同民族在此定居和经商,素有陆路商埠、皮都之称。大境门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显得庄重朴实,饱经风霜。尽管历经风雨,依然魅力无穷,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光芒四射。如今,大境门在张家口旅游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向标之一。它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为人们所熟悉。2013年2月,河北省政府批复大境门街区成为历史文化街区,转眼该历史文化街区已经走过了七年时间,这几年正赶上全国旅游经济和旅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我们国家也即将进入小康社会,人们以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为综合体的旅游方式将成为趋势。新的形势下历史文化街区如何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已经成为各方关注和思考的新课题。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同样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发展并重的问题,如旅游开发造成的古建筑破坏、旅游产品趋同化与商业化严重、街区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大境门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以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为考察点,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及其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分析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对策,为张家口市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和思考。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创新与不足、对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阐释。第二部分主要梳理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资源,包括自然地理、历史沿革和文化资源,以及对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可开发价值进行了评估。第三部分以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当前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市场情况,包括对大境门旅游质量的定性定量评价、管理单位访谈情况分析、旅游从业者访谈情况分析、商户经营情况分析、原住居民认知分析、客源市场分析、旅游开发满意度的统计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采取SWOT分析方式。第四部分根据前面的调研与测评,提出今后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相关对策,包括旅游开发思路与目标、开发定位、发展策略、开发框架、开发层次、开发重点和开发对策。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语,指出因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应从政策、资源、管理、受益者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庞馨[10](2020)在《无锡市阳山镇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在现在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在这种焦虑感的压迫下,迫切地希望有一个出口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稳。旅游成为了社会人解压的流行方式。在无锡,这利遍布了无数美景与着名景点,这里的江南水乡优美景色,自古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乘兴而来。同样,在当今社会,这里也吸引了一大批慕名前来旅游的游客、来享受慢生活的社会人。阳山镇作为无锡的一份子,自然也少不了怡人的景色、新鲜的空气、超脱世俗的世外桃源等。这里的良好生态、自然风光,吸引着一大批享受生活的游客前来旅游。阳山镇隶属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位于无锡正西部,南临太湖,北靠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捷。全镇区域面积44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7190人。因周武王封周章少子赟在无锡做安阳侯,赟卒葬在此山而得名。阳山镇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历史文化资源,风景优美,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具有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和文化基础。阳山镇人民勤劳而富有智慧,他们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和风景文化,将旅游业做得如火如荼,也带动了经济增长。这为本文的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提供了物质文化基础。近几年来,阳山镇旅游业发展迅速,它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历史文化、悠久的物质文化沉淀,抓牢了一批本地游客的心。那么,如何更好地依靠阳山镇自身的地理、经济、文化优势去开发,去营造更好的旅游环境,去吸引无锡市周边城市的游客,这是目前我们要研究的重点。如何把开发与保护结合在一起,把旅游和生态结合在一起,尽最大能力在开发的过程中,保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保持阳山镇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在阳山镇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点。本文对阳山镇的资源、环境优势、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做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针对阳山镇的特点,对阳山镇的生态旅游,做了各方面详细的规划。运用多种方式,比如问卷调查方式,采集了来阳山镇旅游游客的真实想法与旅游市场现状,分析了阳山镇的目前的旅游市场存在的一些情况,对阳山镇旅游未来的开发以及营销方式提出了建议。文中还运用了SWOT分析法,针对阳山镇的优势、劣势、挑战和机遇,对阳山镇如何更好地开展生态旅游,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应对对策。在文章绪论中,主要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研究综述、国内与国外生态旅游的研究现状,主要介绍了生态旅游发展理论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理论。这三者都是本文的理论基础。接下来介绍了本文研究内容、文章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与思路,对本文的整体研究方法作了阐述。第二章通过实地考察与求证,详细介绍与分析阳山镇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对阳山镇生态旅游资源构成做了定性分类和评价。对主要旅游资源也做了概述。第三章对国内现在的旅游市场现状做了阐述与分析,对阳山镇的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做了调查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去过阳山镇的游客的真实心理,对目前旅游业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做了分析,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做了不同的研究分析,给出了积极的建议与对策。第四章针对阳山镇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给出了SWOT分析,在阳山镇现有的资源与市场营销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第五章主要是对阳山镇生态旅游发展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研究。对阳山镇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主题、产品、形象定位和各方面发展规划做了详细介绍。设计了阳山镇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方案,制定了旅游市场营销规划和教育培训管理计划,策划了市场宣传规划,对阳山镇未来的做了面面俱到的措施。第六章对应阳山镇生态旅游的现有资源与市场现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与规划,针对阳山镇的特色,量身打造。在结束语部分,本文在前文的前提下,在各种建议、规划与对策的基础上,对阳山镇旅游的未来充满希望,产生了一些美好的想象。
二、江苏省旅游资源和项目开发提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旅游资源和项目开发提速(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一)研究方法 |
(二)结构安排 |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点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一)旅游发展战略 |
(二)竞争优势 |
(三)旅游产业集群 |
(四)区域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
二、理论基础 |
(一)竞争优势理论 |
(二)旅游产业集群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及SWOT分析 |
一、内乡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一)总体概况 |
(二)旅游资源调查及评价 |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内乡县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 |
(一)生产要素分析 |
(二)市场现状分析 |
(三)辅助产业分析 |
(四)产业分析 |
(五)政府分析 |
(六)机遇分析 |
(七)相关总结 |
三、内乡县发展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 |
(一)S—优势 |
(二)W—劣势 |
(三)O—机遇 |
(四)T—威胁 |
(五)SWOT分析结论 |
第4章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 |
一、发展原则 |
二、规划布局 |
三、规划定位 |
四、实施步骤 |
第5章 基于内乡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应对策略 |
一、规划重点 |
(一)聚焦自然 |
(二)聚焦特色 |
(三)聚焦大中型城市 |
二、聚焦战略 |
(一)实施聚焦战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二)应对策略 |
三、适度相关多元化战略 |
(一)实施适度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二)应对策略 |
四、战略整合 |
(一)实施战略整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二)应对策略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长三角城市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协调时空演变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战略背景下高速交通在经济社会空间格局中的新动能 |
1.1.2 优质旅游理念下区域旅游提质增效发展的新诉求 |
1.1.3 交旅融合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技术路线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其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1 高速交通系统对旅游发展影响的单向关系相关研究 |
2.1.2 高速交通系统与旅游发展互动关系相关研究 |
2.1.3 研究评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旅游地系统理论 |
2.2.2 交通经济带理论 |
2.2.3 耦合协调发展理论 |
2.2.4 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 |
2.3 相关概念界定 |
2.3.1 高速交通优势度 |
2.3.2 旅游强度 |
2.4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内在理论逻辑及协同评价模型构建 |
2.4.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及其子系统内在关系理论逻辑 |
2.4.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同评价模型构建 |
2.5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及其高速交通系统、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3章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3.1 概念模型构建、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3.1.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数据来源 |
3.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 |
3.2.1 高速交通优势度时空演化特征 |
3.2.2 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多维时空关系验证 |
4.1 研究方法 |
4.1.1 双变量LISA模型 |
4.1.2 脱钩模型 |
4.1.3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
4.2 高速交通与旅游强度的时空关联特征分析 |
4.2.1 总体空间关联趋势特征 |
4.2.2 局部空间关联特征 |
4.3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的脱钩效应分析 |
4.3.1 脱钩关系时间变化规律 |
4.3.2 脱钩关系空间变化规律 |
4.4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的动态交互影响分析 |
4.4.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及其子系统的因果关系检验 |
4.4.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及其子系统的脉冲响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特征及趋势预测模拟 |
5.1 研究方法 |
5.1.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 |
5.1.2 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分析方法 |
5.1.3 交旅耦合协调度趋势预测模型 |
5.2 多尺度下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化特征 |
5.2.1 长三角区域尺度 |
5.2.2 省域及直辖市尺度 |
5.2.3 地级市尺度 |
5.3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总趋势与空间分异特征 |
5.3.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总体趋势特征 |
5.3.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 |
5.4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特征 |
5.4.1 总体空间关联特征 |
5.4.2 局部空间关联特征 |
5.5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
5.5.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重心演变 |
5.5.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空间方向性及形态变化 |
5.6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动态演化路径 |
5.6.1 LISA时间路径分析 |
5.6.2 LISA时间路径方向 |
5.6.3 LISA时空跃迁分析 |
5.7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空趋势预测及模拟 |
5.7.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间变化趋势预测 |
5.7.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空间变化趋势模拟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机理揭示 |
6.1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 |
6.1.1 内部影响机理分析方法 |
6.1.2 交互影响机理分析方法 |
6.1.3 外部影响机理分析方法 |
6.1.4 数据来源 |
6.2 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影响机理 |
6.2.1 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的内部影响机理 |
6.2.2 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的交互影响机理 |
6.2.3 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的外部影响机理 |
6.3 高速交通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情境下的优化策略 |
6.3.1 高速交通系统建设视角 |
6.3.2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视角 |
6.3.3 交旅融合互动视角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2.1 理论模型构建的创新 |
7.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7.2.3 研究内容的创新 |
7.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全域旅游视域下连云港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域旅游背景下连云港文旅融合发展成效 |
(一)文旅融合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 |
(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步入佳境 |
(三)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始提速 |
(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不断深化 |
(五)文化旅游体系交互功效明显 |
二、连云港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文旅融合与城市综合发展契合度弱 |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度低 |
(三)传统消费习俗与现代文旅生活不合拍 |
(四)公共文化产品对接文旅融合市场缺失 |
(五)城市文化主题与旅游市场需求有偏失 |
(六)文旅产品单一 |
三、全域旅游视域下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基本策略 |
(一)准确把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逻辑关系 |
(二)健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文旅融合发展机制 |
(三)开发富有地方文化特质的文旅融合项目和产品 |
(四)建设文旅一体化的“智慧连云港”大数据平台 |
(五)加速建设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体制 |
(六)消除全市文旅融合的地域短板 |
(5)中国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问题、目标与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1.5 论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旅游业生产效率 |
2.1.1 旅游业生产效率的测算 |
2.1.2 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异质性分析 |
2.1.3 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 |
2.1.4 旅游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路径 |
2.2 高铁对旅游业的影响 |
2.2.1 高铁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
2.2.2 高铁对旅游业空间结构的影响 |
2.2.3 高铁对地区间旅游业经济联系与协作的影响 |
2.3 交通基础设施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
2.3.1 交通基础设施对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
2.3.2 交通基础设施对服务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
2.3.3 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
2.4 绿色发展 |
2.4.1 旅游业碳排放问题 |
2.4.2 旅游业绿色发展 |
2.4.3 高铁对绿色发展的影响 |
2.5 文献评述 |
3 理论分析 |
3.1 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1.1 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1.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1.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1.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2 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
3.2.1 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
3.2.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
3.2.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
3.2.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
3.3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3.1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3.2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3.3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3.4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4 研究设计 |
4.1 模型设定 |
4.1.1 面板Tobit模型 |
4.1.2 中介效应模型 |
4.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中介变量以及控制变量 |
4.2.3 数据来源 |
4.3 变量描述性统计 |
4.3.1 被解释变量 |
4.3.2 解释变量、中介变量以及控制变量 |
5 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5.1.1 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 |
5.1.2 基准回归 |
5.1.3 内生性检验 |
5.1.4 稳健性检验 |
5.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5.2.1 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 |
5.2.2 基准回归 |
5.2.3 内生性检验 |
5.2.4 稳健性检验 |
5.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5.3.1 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 |
5.3.2 基准回归 |
5.3.3 内生性检验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5.4.1 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 |
5.4.2 基准回归 |
5.4.3 内生性检验 |
5.4.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异质性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6.1 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
6.1.1 高铁对东中西部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
6.1.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
6.1.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
6.1.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
6.2 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
6.2.1 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 |
6.2.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 |
6.2.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 |
6.2.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 |
6.3 本章小结 |
7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7.1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7.1.1 市场环境 |
7.1.2 服务环境 |
7.1.3 创新环境 |
7.2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7.2.1 市场环境 |
7.2.2 服务环境 |
7.2.3 创新环境 |
7.3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7.3.1 市场环境 |
7.3.2 服务环境 |
7.3.3 创新环境 |
7.4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7.4.1 市场环境 |
7.4.2 服务环境 |
7.4.3 创新环境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不考虑环境因素将影响旅游业生产效率的测算 |
8.2 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综合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存在积极影响但对规模效率不存在 |
8.3 高铁对不同等级的星级饭店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
8.4 高铁对东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
8.5 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 |
8.6 高铁可以通过对经营环境的改善来提高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 |
8.7 论文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文旅融合下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以江苏省溱潼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二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思路和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我国文旅融合的发展回顾与概述 |
第一节、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与问题 |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与问题 |
二、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与问题 |
第二节、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原因 |
一、从本质与定义来看 |
二、从产业供需来看 |
三、从政策和顶层设计看 |
四、从经济环境看 |
五、从技术来看 |
第三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成果 |
一、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需求互补、实现共赢 |
二、产生新的交叉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特色小镇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特色小镇的产生背景 |
一、“特色小镇”模式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
二、借鉴国外相关经验 |
三、全国各地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率先成功示范 |
第二节、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与现状 |
一、特色小镇的政策概述 |
二、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 |
三、溱潼特色小镇的建设概况 |
第三节、特色小镇在文旅融合中的实践 |
一、文旅融合与特色小镇之间的关系 |
二、特色小镇中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 |
三、溱潼“会船小镇”文旅融合路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我国旅游纪念品的发展与概述 |
第一节、旅游纪念品的概念辨析 |
第二节、我国旅游纪念品的发展历程 |
一、前身:改革开放前 |
二、启蒙:改革开放后至九十年代末 |
三、发展:本世纪前十年 |
四、兴起:近十年来 |
第三节、文旅融合对于旅游纪念品的影响 |
一、注重品牌的打造和IP开发 |
二、注重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情感需求 |
三、注重产品的功能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
第一节、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
第二节、特色小镇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要求 |
一、围绕小镇的独特符号设计旅游纪念品 |
二、旅游纪念品、旅游纪念品品牌与特色小镇同步建设原则 |
第三节、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流程研究 |
一、宏观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的设计 |
二、微观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的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溱潼会船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 |
第一节、市场调查 |
一、特色小镇的资源调查 |
二、特色小镇特色产品市场调查 |
三、特色小镇游客调查 |
第二节、品牌设计 |
一、品牌定位 |
二、品牌名称和品牌标语 |
三、品牌的标志设计 |
第三节、筛选资源、确定开发题材 |
一、整理特色小镇资源 |
二、筛选资源 |
三、将资源与小镇的核心符号串联和规划 |
第四节、产品开发环节 |
一、“寻溱记”品牌产品整体规划 |
二、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践一——“船潼潼”会船节选手不倒翁收纳盒 |
三、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践二一“寻会船”溱潼会船节民俗介绍笔记本 |
四、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践三——“泛舟寻香”草本鱼形香囊DIY套装 |
第五节、品牌运营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高铁对区域旅游业增长的影响研究 ——以华东区地级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目标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目标 |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 |
1.2.1 研究意义 |
1.2.2 创新之处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内容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高铁对旅游业影响的研究内容 |
2.1.1 高铁对旅游业空间结构的影响 |
2.1.2 高铁对旅游可达性和经济联系的影响 |
2.1.3 高铁对旅游业增长的影响及其异质性 |
2.1.4 高铁对旅游者和旅游竞合的影响 |
2.2 高铁对旅游业影响的研究方法 |
2.2.1 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
2.2.2 经济计量模型方法 |
2.2.3 评定模型方法 |
2.3 小结 |
3 高铁对旅游业增长的影响机制 |
3.1 高铁影响游客出游时空行为 |
3.2 高铁提高旅游地吸引力与接待力 |
3.3 高铁促进旅游地开发与竞合发展 |
3.4 小结 |
4 高铁背景下旅游业增长的时空演变特征 |
4.1 研究对象与区域概况 |
4.1.1 研究对象 |
4.1.2 区域概况 |
4.2 区域旅游业增长的时空演变分析 |
4.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4.2.2 旅游业增长的时空演变特征 |
4.3 小结 |
5 高铁开通对旅游业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实证模型介绍与构建 |
5.1.1 双重差分模型(DID) |
5.1.2 倾向得分匹配(PSM) |
5.1.3 铁路交通可达性模型 |
5.2 研究变量与指标选取 |
5.2.1 变量指标选取 |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高铁开通对旅游业增长的实证结果分析 |
5.3.1 DID估计结果分析 |
5.3.2 PSM-DID估计结果分析 |
5.3.3 异质性与稳健性检验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江苏省湿地公园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湿地保护的全球认同 |
1.1.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湿地保护发展 |
1.1.3 江苏省对湿地保护提出了新要求 |
1.1.4 湿地公园建设是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途径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江苏省2005-2018年间湿地公园时空演变特征 |
1.3.2 江苏省湿地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
1.3.3 江苏省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建议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结合爬虫方法 |
1.4.2 地理空间分析方法 |
1.4.3 地理探测器 |
1.5 研究数据及来源 |
1.5.1 文献数据 |
1.5.2 矢量数据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的解释与界定 |
2.1.1 湿地 |
2.1.2 湿地公园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地域分异理论 |
2.2.2 区位理论 |
2.2.3 人地关系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增长极理论 |
2.2.6 核心边缘理论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2.3.1 湿地公园建设及评价研究 |
2.3.2 湿地公园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
2.3.3 湿地公园发展策略研究 |
2.3.4 江苏省湿地及湿地公园相关研究 |
2.3.5 地理探测器研究 |
2.3.6 研究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苏省社会地理及湿地公园建设概况 |
3.1 江苏省地理及社会经济背景概况 |
3.1.1 江苏省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3.1.2 自然地理与环境状况 |
3.1.3 社会经济状况 |
3.1.4 生态文明保护状况 |
3.2 江苏省湿地资源类型及空间布局概况 |
3.3 江苏省湿地公园建设概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江苏省湿地公园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4.1 江苏省湿地公园总体特征 |
4.1.1 湿地公园等级分布特征 |
4.1.2 湿地公园类型分布特征 |
4.1.3 不同地区湿地公园建设情况 |
4.1.4 空间分布类型特征 |
4.1.5 数量分布密度特征 |
4.1.6 缓冲区分析 |
4.2 江苏省湿地公园时间特征变化 |
4.2.1 江苏省湿地公园不同增长阶段分析 |
4.2.2 江苏省不同类型湿地公园增长变化分析 |
4.2.3 江苏省各地级市湿地公园增长变化分析 |
4.3 江苏省湿地公园空间演变特征 |
4.3.1 空间分布类型的演变 |
4.3.2 核密度的演变 |
4.3.3 空间分布方向性的演变 |
4.3.4 市域层级地理集中度的演变 |
4.3.5 市域层级均衡度的演变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江苏省湿地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研究 |
5.1 地理探测器 |
5.2 江苏省湿地公园空间分布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
5.2.1 影响因子选择原则 |
5.2.2 指标体系构建 |
5.3 江苏苏省湿地公园空间分布影响因子探测分析 |
5.3.1 因子探测分析 |
5.3.2 影响因子的交互探测 |
5.4 江苏省湿地公园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
5.4.1 自然资源禀赋 |
5.4.2 社会经济状况 |
5.4.3 政策指导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江苏省湿地公园的发展策略 |
6.1 优化湿地公园空间布局,完善湿地保护网络 |
6.1.1 创建“增长极”,发挥辐射作用 |
6.1.2 填补湿地公园空白区,增加湿地公园多样性 |
6.1.3 契合湿地保护体系,加强沟通与联系 |
6.2 加快促进湿地公园发展,拓展湿地保护规模 |
6.2.1 综合考虑影响因素,促进湿地公园建设 |
6.2.2 合理拓展全省湿地公园面积 |
6.3 强化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 |
6.3.1 完善湿地公园等级认定及考核体系 |
6.3.2 合理管理湿地公园分类与分区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特色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图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六、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及分类 |
(三)相关理论 |
第二章 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概况 |
一、大境门自然地理概况 |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沿革 |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布局与建筑特色 |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特色 |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特色 |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 |
(一)历史价值 |
(二)文化价值 |
(三)艺术价值 |
(四)旅游开发价值 |
小结 |
第三章 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主要的旅游资源及评价 |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主要的旅游资源 |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资源评价 |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市场和开发情况 |
(一)管理单位访谈中的整体情况 |
(二)旅游从业者访谈中的旅游市场情况 |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商户经营情况 |
(四)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原住居民认知情况 |
(五)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客源市场情况 |
(六)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满意度分析 |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开发环境的SWOT分析 |
(一)优势 |
(二)劣势 |
(三)机遇 |
(四)挑战 |
小结 |
第四章 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思路与目标 |
(一)旅游开发思路 |
(二)旅游开发目标 |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定位和发展策略 |
(一)旅游开发定位 |
(二)旅游发展策略 |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框架、层次与重点 |
(一)旅游开发框架 |
(二)旅游开发层次划分 |
(三)旅游开发重点 |
四、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对策 |
(一)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及业态分布 |
(二)加强景区内外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
(三)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
(四)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
(五)原住居民参与对策 |
(六)旅游资源保护 |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与景区管理单位访谈记录 |
附录二:旅游从业者访谈记录 |
附录三:张家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调查问卷(商户) |
附录四:张家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调查问卷(原住居民) |
附录五:张家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调查问卷(游客) |
附录六:游客满意度调查表 |
致谢 |
(10)无锡市阳山镇生态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1.目前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
2.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现状 |
3.相关理论 |
(三)研究主要内容 |
(四)研究的意义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论文研究路线 |
二、阳山镇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 |
(一)生态旅游资源构成与分类 |
(二)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
1.生物物种种类多样 |
2.景色宜人的山水田园风光 |
3.独具特色的阳山水蜜桃酒 |
4.丰富多姿的民间民俗文化 |
5.四季皆风景的桃花源景区 |
6.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朱村(拗斗泉) |
(三)主要旅游资源概述 |
1.地文景观 |
2.水域风光 |
3.生物景观 |
4.天象气候景观 |
5.建筑与设施 |
6.旅游商品 |
7.人文活动 |
三、阳山镇生态旅游市场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 |
(一)阳山镇旅游市场总体分析 |
(二)阳山镇生态旅游市场问卷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 |
1.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因素调研 |
2.旅游者行为特征调研 |
3.旅游诉求调查 |
(三)阳山镇旅游市场消费需求分析及对策建议 |
1.休闲体育运动市场需求分析 |
2.乡村美食生态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
3.观光游览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
4.健康养生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
(四)阳山镇旅游市场分类及对策建议 |
1.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
2.运动探险旅游市场 |
3.自驾车旅游市场 |
(五)阳山镇旅游市场细分及对策建议 |
1.按职业细分市场 |
2.按年龄细分市场 |
3.按旅游目的细分市场 |
4.按性别细分市场 |
四、阳山镇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 |
(一)阳山镇生态旅游SWOT分析 |
1.优势 |
2.劣势 |
3.机遇分析 |
4.挑战分析 |
(二)基于SWOT分析的开发战略 |
1.S+O战略 |
2.S+W战略 |
3.O+T战略 |
五、阳山镇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
(一)发展定位 |
1.生态旅游:打造生态型的生态旅游基地 |
2.爱情特色旅游:建造体验性的乡村爱情特色旅游基地 |
3.农业养生旅游:开发特色化的农业养生旅游基地 |
(二)发展规划 |
1.培育生态农业养生旅游新业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品牌 |
2.打造“桃花乡里”、“爱情小镇”、“温泉山谷”三大主题旅游,培育生态旅游示范区核心竞争产品 |
3.积极发展四季特色生态农业旅游,培育乡村生态旅游新业态 |
4.打造智慧型环保型生态旅游业态,建设具有良好生态文明的示范区 |
5.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
(三)主题定位 |
(四)功能定位 |
(五)形象定位 |
(六)发展战略 |
1.生态优先发展战略 |
2.大整合发展战略 |
3.精品引领发展战略 |
4.文化取胜发展战略 |
5.品牌驱动发展战略 |
(七)旅游产品与项目规划 |
1.旅游产品规划 |
2.积极发展2大特色旅游产品 |
3.打造旅游经典线路 |
(八)区域统筹与社区参与规划 |
1.区域统筹 |
2.社区参与旅游路径规划 |
3.社区参与旅游模式规划 |
(九)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
1.市场营销机构设置 |
2.旅游形象传播规划 |
(十)市场宣传推广规划 |
(十一)旅游促销规划 |
1.大客户促销 |
2.团队营销 |
3.散客市场营销 |
4.旅游展览 |
5.互联网营销 |
(十二)教育培训与管理规划 |
1.解说系统规划 |
2.游客引导教育规划 |
3.员工培训规划 |
4.建立项目领导负责制 |
5.落实扶持奖励性政策 |
6.建立健全督查和考核机制 |
7.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江苏省旅游资源和项目开发提速(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郭小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长三角城市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协调时空演变及机理研究[D]. 郭向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网络数据挖掘的乡村旅游流时空演变与影响机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荣慧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全域旅游视域下连云港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赵鸣,徐洪绕,郝一川.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3)
- [5]中国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D]. 魏丽.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文旅融合下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以江苏省溱潼镇为例[D]. 徐倩. 苏州大学, 2020(03)
- [7]高铁对区域旅游业增长的影响研究 ——以华东区地级市为例[D]. 苏慧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5)
- [8]江苏省湿地公园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冬瑞.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9]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D]. 任君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无锡市阳山镇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 庞馨.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