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发展趋势探析

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发展趋势探析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64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更加侧重于强调职业性、技能型,导致高职语文课程发展陷入尴尬困境,传统的语文授课方式受到严峻挑战,语文教师队伍弱势化,课程影响力逐渐减弱。然而高职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以及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功能,决定了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重要意义。如何突出重围,打破局限,找到新方向?那就是“融入”。将语文融入专业,寻找语文课程和专业的契合点,以语文感受、解析专业课程内容,促进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以专业凸显高职语文专业特色、丰富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二者紧密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关键词: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现代教育

传统语文课程教学脱离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定位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其专业方向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人才培养以技能掌握为核心,重视理论基础的实用性与技术能力的实践性。以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学院章程》中,明确规定“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建筑业发展需要,培养新型城镇化和建设行业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曾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然而,传统语文课程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缺乏开拓意识和应变能力,限制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再加上与建筑类高职院校专业的融合度低,无法与专业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因而出现边缘化与弱化。

重人文重基础的语文课程如何与重理论重技能重实践的建筑类专业课程交叉渗透,形成融合互促?

首先我们必须找到高职语文课程融入建筑类专业的基础,也就是建筑与文学的共通性。建筑与文学都是是以人类的生产生活为基础逐渐发展而来,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同侧面的灿烂成果。从审美层面上看,两者相互影响渗透,建筑中具有文学意味,文学中具有建筑审美。剧作家任彦芳曾言“建筑是立体的诗篇,文学是平面上的建筑。建筑艺术的布局和创造过程,它的形式美的统一、均衡、韵律、性格、色彩等法则都和文学创作的构思、结构相通。”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建筑信息和审美价值,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建筑文化内涵的培养。如《诗经·大雅·緜》“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诗经·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描写先人宫室建筑之营造。如班固《两都赋》写两都城池壮丽宏大,宫殿奇伟华美,极尽铺排之能事;张衡《二京赋》写洛阳的宫殿、飞阁、楼榭、湖苑的壮丽宏伟,写宫殿楼台游苑湖山的富丽堂皇、绝妙幽深,写长安商市、街道的繁华和商业经济的发展,写景状物,栩栩如生。从这些描写里,可以看出汉代都城和宫廷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再如杜牧《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其中写楼阁、廊檐,细致入微;写长桥、复道,神奇瑰丽。再如《红楼梦》塑造出的中国古典建筑规划布局的集中体现贾府和中国古典园林典型形象大观园。可以说,中国的古典建筑从个体建筑、建筑组群到城市规划,都被文人据此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

从功能层面(实用性)上看,建筑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承发展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载体。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关于建筑形象的文字记载,如前面提到的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据此一窥古代建筑风貌。有些记载详实的文字资料,也可以成为今人复原古代建筑的依据,如《考工记》记载的城市营建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还有记载的周代明堂规制,”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很多已经消失在历史中的极具价值的建筑,其文字资料就显得更为重要。再如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颁行的《营造法式》,是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明未出现的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冶》;清朝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等,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工具功能。当今建筑行业广泛应用的各类文书,也离不开语言文字写作。所以有一些建筑类高职院校即使不开设语文课程,也不得不开设建筑应用文写作之类的课程,还有已出版的各种建筑应用文写作的书籍,这些本质上也是语文课程融入渗透建筑类专业的体现。

从文化传承发展层面上看。语文课程是建筑类高职院校在中华优秀传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发挥作用的主阵地。通过语文课程,中华核心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发展,都可以得到践行,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自信的民族情怀。语文课程要更好地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也必然要融入建筑类专业,如鲁班精神、工匠精神的的发掘发扬,语文课程都可以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打破专业局限,融汇进来。如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研室开设的必修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联系建筑类专业,以专题形式讲授传统文化知识。

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要打破发展窘境,破除藩篱,主动投入“融入”趋势。所以,在课程建设上,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审美)、理解、评判能力上,还要定在主动融入高职专业,以语文特有的思维、角度去深化、解析专业课程内容,促进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转而促进高职语文教学效果的良性互动上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人文修养与人格塑造。我们还需要从“融入”的角度出发,大胆整合教学内容,开发同时体现语文课程和建筑类专业课程内容的新教材;培养跨专业的语文教学团队,让语文教师能够对建筑类专业有较为全面、一定深度的了解和认识,不仅能从语文教学角度去分析专业内容,还要能从专业角度挖掘强化语文教学中的建筑专业特色。

所以,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要想破除发展局限,更好发挥自身作用,强化自身价值,必须积极主动融入建筑类专业,形成鲜明的特色和强盛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

[3]彭一刚.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建筑与文化,2008(7)

[4]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袁新华,焦涛.中外建筑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标签:;  ;  ;  

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发展趋势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