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景观论文_王君,杨晓梅,隋立春,康军梅,王志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景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景观,格局,动态,洞庭湖,燕山,热岛,生态。

动态景观论文文献综述

王君,杨晓梅,隋立春,康军梅,王志华[1](2019)在《西安市1995—2016年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监测及景观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反演了西安市1995—2016年的植被覆盖度,分析了西安市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并运用景观格局对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化分析。总体统计结果显示:西安市1995年、2002年、2009年、2016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45.40%、50.03%、55.97%、59.42%,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1995—2016年极低覆盖度面积减少了1427.9337 km~2,极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增加了1252.9080 km~2,表明西安市自然生态环境明显转好。分区统计结果显示:南部山区秦岭和渭河洪冲积平原的植被生长保持稳定;沿山丘陵、黄土台塬区植被增长趋势显着;植被退化主要发生在新的建城市区域和主要发展开发区。景观格局分析显示:西安市在此20年间,植被覆盖度的斑块密度和斑块数量呈上升趋势,破碎化程度加大,这不仅表明西安市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同时也表明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向不利趋势方向发展。这提醒我们尽管西安市总体植被覆盖度变好,但仍需要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密切关注保持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岳万艳,周长威[2](2019)在《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遥感影像数据为来源,通过ENVI5.2对其进行预处理,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在FRAGSTATS4.2中基于土地利用分类图选取景观尺度和景观类型两个尺度的景观指数指标,旨在分析黔中城市群的景观破碎度程度、分离程度,从而得出人们对土地利用景观系统的干扰程度,而后同反映土地利用类型本身承受干扰能力的脆弱度指数和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方面的损失度一起构建土地利用景观的生态风险指数,利用ARCGIS10.2制作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风险等级空间分布图,从时间和空间尺度研究黔中城市群的景观生态风险特征,为制定减少发展的景观生态风险、降低高风险区的规划和政策提供一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景观风险评价来看: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水体类型的风险指数最小,风险指数最大的是草地和耕地,城镇用地的风险指数一直持续增长。贵州是依靠农业带动经济发展的省份,其工业化发展程度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土地利用类型明显增加需求和加大利用程度的是草地和耕地,也就是说,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用地扩张很大程度上是靠占用草地和耕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从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看:黔中城市群的低生态风险区和较低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黔中城市群西以及西南部发达程度不高的地区,中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东部地区。较高和高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黔中城市群中部,北部和东部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高的城市。说明人们对土地需求和利用程度的增加加剧了对城市土地利用景观生态系统的干扰破坏程度,加剧了城市发展的景观生态风险。(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吕勇[3](2019)在《城市道路动态景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窗口,连接不同的区域,人的流量很大。人通过城市道路两旁的动态景观,能快速地感受到一个城市的文化、经济、历史等面貌。动态景从人的视觉变化方面来营造出一种有空间层次,有韵律感、有质感的道路景观。使人在位置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体会到景观的优美。文章对城市道路动态景观设计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9年18期)

徐亚男,刘学录,李晓丹,李尚泽,张一达[4](2019)在《祁连山东段生态敏感性对景观动态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3S技术,对祁连山东段2000—2016年的景观动态变化和生态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草地的面积增加,斑块数量减少,形状结构趋于松散且简单化;森林和冰雪的面积和斑块数量减少,形状结构趋于紧密但简单化;灌木的面积和斑块数量增加,形状结构趋于松散但复杂化;裸地和水域的面积增加,斑块数量减少,形状结构趋于紧密但简单化。(2)景观整体多样性水平增加,异质性和破碎化程度增大,各景观要素向着均匀化且分散的趋势发展。(3)景观类型面积指数、破碎度和分离度对生态敏感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平均斑块面积指数。(4)研究区的生态敏感性处于低敏感性水平,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总的来说,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造成景观和生态敏感性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果对于区域景观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林国敏,蔡宏,康文华,吴愈锋,王跃跃[5](2019)在《赤水河中上游坡景观特征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多年来,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喀斯特地区坡地景观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典型喀斯特流域赤水河中上游为研究区,选用覆盖研究区2003年及2016年Landsat系列数据,使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及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等,分别探讨了研究区的景观组成、景观利用强度及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研究区的坡景观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坡建设用地增加了30 km~2。坡耕地转出量为498 km~2,其中82.93%转为坡林地和11.85%转为坡灌草,而仅有5.22%转为坡建设用地,陡坡耕地减少了40.66%,其中有36 km~2转为陡坡林地, 46 km~2转为陡坡灌草;2)在该时间段,坡地景观的土地利用强度大于陡坡景观,且2003年的坡地景观及陡坡景观的景观利用强度均大于2016年;3)在景观水平上,陡坡景观及坡景观的邻接性增强,多样性减小,陡坡景观连通性增强,破碎程度减小,坡景观趋于破碎,斑块形状复杂。在类型水平上,陡坡耕地及坡耕地斑块形状变得复杂且破碎,连通性差,坡建设用地破碎程度减小,斑块形状变的简单,连通性变好。(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西格丽德·赫尔-兰格,埃卡特·兰格[6](2019)在《宏图:珠江叁角洲景观动态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焦珠江叁角洲地区的景观动态演变,重点介绍影响该区域在未来变化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驱动因素。叁角洲的景观形成以自然动态和过程演替为特征,而土壤沉积是形成其景观格局的关键性因素。人类的活动极大程度地改变了珠江叁角洲的景观格局。数百年前,大规模的原生林被急剧砍伐,致使其遭受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沉积,直至20世纪末实施"植树造林"计划,毁林导致生态恶化的情形才有所缓解。在低洼的冲积平原,农业和水产养殖业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堤防系统和地下水位的管理。珠江叁角洲具有得天独厚的基塘农业系统,但伴随着高强度的城市化进程,其蚕桑生产逐渐萎缩,而高度集约化的现代水产养殖正在这些区域蔓延。近几十年来,珠叁角都市群已拥有1.2亿居民。伴随着人口膨胀,采砂和疏浚常被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基建需求,水坝和水库的建设也大量减少了珠江所携带的泥沙沉积,这些因素都致使珠叁角的沉积物呈负平衡的状态。与此同时,湿地资源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诸多问题如土壤侵蚀与采砂工程,进一步加大对滨海和河口湿地的负面影响。上述这些互相牵制且高度复杂的环境问题,亟须通过多尺度、跨学科协作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寻求解决方法,进而为实现更加可持续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9年09期)

周延,靖磊,贾亦飞,雷刚,姚毅[7](2019)在《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近30年种群动态及栖息地景观格局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洞庭湖是4种濒危鹤类:白头鹤(Grus monacha)、白枕鹤(G. vipio)、白鹤(G. leucogeranus)和灰鹤(G. grus)的越冬地,但尚无东洞庭湖越冬鹤类种群动态及栖息地变化的系统研究.本研究调查收集了近30年来东洞庭湖4种鹤类的种群状况,并选取相应越冬季的东洞庭湖卫星图片,提取不同时期东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数据,分析鹤类种群动态与湿地景观格局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近30年来,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种群数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4种鹤类集中分布于采桑湖、丁字堤一带,灰鹤种群数量尚维持有二百余只,而白头鹤、白枕鹤和白鹤仅有不足10只的零星分布.1999—2000年后东洞庭湖水域及泥滩面积迅速下降并快速破碎化是导致鹤类种群下降的重要原因.未来应从保护及恢复东洞庭湖鹤类栖息地入手,加大鹤类保护,逐渐恢复东洞庭湖鹤类种群.(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郭继强,潘洁[8](2019)在《南京市热岛效应与景观格局的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0年Landsat5 TM和2017年Landsat8 OLI_TIRS数据,利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反演南京市地表温度,结合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热力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南京城市景观格局与热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2017年南京市热岛效应比2000年明显加剧,高温区范围大幅扩张,六合区、江宁区、浦口区热岛区域增长速度较快;热岛高温区斑块面积及连通性增加、破碎程度降低,其在热力景观格局中的优势度明显升高。南京市热力景观格局总体上破碎程度下降、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聚集度升高、连通性增加。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适当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以缓解热岛效应。(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其格乐很,何秉宇,黄玲[9](2019)在《基于GIS和Fragstats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水磨沟区、高新区)为研究靶区,以2008、2013、2017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Envi、ArcGIS以及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2008—2017年研究区生态类型格局面积变化及转移矩阵进行分析,并选取7个景观特征指标,即绿地斑块面积、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形状指数、斑块类型占景观面积比例、斑块聚集度,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绿地景观转入量主要来自裸地及农田,绿地面积从2008年的90.38 km~2增加至113.34 km~2,2017年绿地面积相较2013年增加了22.96 km~2,面积所占比例增加了2百分点。研究区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高新区绿地面积较小,斑块个数最多,斑块密度最大,破碎化程度最高,绿地生态功能较弱。绿地斑块形状及绿地景观结构的复杂性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城市绿地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其中因水磨沟区部分山区绿地景观连通性较强、破碎度小,城市绿地聚集度最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绿地优化建议,为研究区城市绿地景观优化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参考,同时为乌鲁木齐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目标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5期)

崔岩,田曜榛,姜玲玲,许中旗[10](2019)在《燕山低山丘陵区景观格局及其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河北省燕山山地丘陵区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以宽城县苇子沟为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和2018年的Google earth影像,选择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流域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苇子沟流域以分布于中、上坡位的天然次生林和油松林斑块所占比重最大,为该流域景观本底,其次为位于下坡位的经济林;从2008年到2018年,流域内主要的景观格局变化为天然次生林向油松林的转化,其他斑块的规模相对稳定,没有明显变化;同时,从2008年到2018年,流域内斑块数量、斑块密度、边界总长度和边界密度都有所减少,景观多样性指数则由于均匀度的升高而有所增加,流域景观破碎度有所下降。总体上,在2008-2018年期间,苇子沟流域的景观格局特征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是自然植被、人工植被的总体格局没有明显变化,保持了相对稳定,这对于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及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林业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动态景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遥感影像数据为来源,通过ENVI5.2对其进行预处理,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在FRAGSTATS4.2中基于土地利用分类图选取景观尺度和景观类型两个尺度的景观指数指标,旨在分析黔中城市群的景观破碎度程度、分离程度,从而得出人们对土地利用景观系统的干扰程度,而后同反映土地利用类型本身承受干扰能力的脆弱度指数和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方面的损失度一起构建土地利用景观的生态风险指数,利用ARCGIS10.2制作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风险等级空间分布图,从时间和空间尺度研究黔中城市群的景观生态风险特征,为制定减少发展的景观生态风险、降低高风险区的规划和政策提供一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景观风险评价来看: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水体类型的风险指数最小,风险指数最大的是草地和耕地,城镇用地的风险指数一直持续增长。贵州是依靠农业带动经济发展的省份,其工业化发展程度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土地利用类型明显增加需求和加大利用程度的是草地和耕地,也就是说,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用地扩张很大程度上是靠占用草地和耕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从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看:黔中城市群的低生态风险区和较低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黔中城市群西以及西南部发达程度不高的地区,中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东部地区。较高和高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黔中城市群中部,北部和东部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高的城市。说明人们对土地需求和利用程度的增加加剧了对城市土地利用景观生态系统的干扰破坏程度,加剧了城市发展的景观生态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景观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君,杨晓梅,隋立春,康军梅,王志华.西安市1995—2016年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监测及景观格局分析[J].生态科学.2019

[2].岳万艳,周长威.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动态研究[J].贵州科学.2019

[3].吕勇.城市道路动态景观设计[J].工程技术研究.2019

[4].徐亚男,刘学录,李晓丹,李尚泽,张一达.祁连山东段生态敏感性对景观动态变化的响应[J].生态科学.2019

[5].林国敏,蔡宏,康文华,吴愈锋,王跃跃.赤水河中上游坡景观特征动态变化研究[J].生态科学.2019

[6].西格丽德·赫尔-兰格,埃卡特·兰格.宏图:珠江叁角洲景观动态解析[J].风景园林.2019

[7].周延,靖磊,贾亦飞,雷刚,姚毅.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近30年种群动态及栖息地景观格局变化[J].湖泊科学.2019

[8].郭继强,潘洁.南京市热岛效应与景观格局的动态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9

[9].其格乐很,何秉宇,黄玲.基于GIS和Fragstats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

[10].崔岩,田曜榛,姜玲玲,许中旗.燕山低山丘陵区景观格局及其动态[J].林业与生态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青桑村遗址学堂坪遗址出土器物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内容及一...矿区生态系统的退化、恢复和重建Fig....古戏台石柱来源:自摄古戏台正面

标签:;  ;  ;  ;  ;  ;  ;  

动态景观论文_王君,杨晓梅,隋立春,康军梅,王志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