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丽[1]2004年在《WB852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癌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天然抗肿瘤萜类化合物进行系统的构效关系研究,发现α-亚甲基-γ-丁内酯或α-亚甲基环戊酮是绝大多数倍半萜类或二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必需结构。计志忠教授等将这些天然结构简化,设计合成了以WB852为代表的近五百个2-取代胺甲基-5-取代亚甲基环戊(己)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癌活性显着、毒性低、结构简单和易合成等特点。初步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WB852可经消除反应,生成α,β-不饱和酮结构;然后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结合,生成1,4-Micheal加成产物。WB852通过降低细胞内GSH浓度,抑制谷胱甘肽转移酶π(GSTπ)的活性(IC_(50)为30μmol/L),诱导细胞凋亡。 为深入研究2-取代胺甲基-5-取代亚甲基环戊(己)酮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机理,寻找新型肿瘤细胞凋亡诱导剂,本文在总结这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构效关系的基础上,以WB852为先导化合物,对取代亚甲基、取代胺甲基、羰基部分进行系统的结构修饰和改造,设计和合成了叁类共79个WB852类似物,其中有52个2-取代胺甲基-5(6)-取代亚甲基环戊(己)酮类化合物(W1-1~W1-21,W2-1~W2-11,W3-1~W3-5,W4-1~W4-15),11个2-(取代)亚甲基-5-取代芳亚甲基环戊酮类化合物(J1-1~J1-9,J2-1~J2-2),16个2-(E)-取代苯亚甲基-5(6)-取代胺甲基-1-取代苯基环戊(己)醇类化合物(L1-1~L1-16)。经IR、~1H-NMR和MS等分析数据确证其中72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在合成中间体中,有17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均经~1H-NMR证实。 首次将Eschenmoser's salt用于2-胺甲基-5-取代亚甲基环戊酮类化合物的制备,简化了操作过程,避免了经典的Mannich反应常见的聚合、脱胺基化等副反应,大大提高了反应收率(由低于20%提高到接近60%)。通过控制反应温度,提高了反应的区域选择性,成功地制备了2-取代胺甲基-5-取代甲基环戊酮类化合物(W2-9~W2-10)。 总结了目标化合物的IR规律与EI/MS谱规律;根据含取代苯丙烯酸酯结构化合物(W4-1~W4-15)双键两氢原子间的偶合常数J=15.9Hz,判断双键上两氢原子为反式构型;利用~1H-~1HCOSY谱配合局部放大图,确定了化合物2-二苯甲基-5-二甲基胺甲基环戊酮盐酸盐(W2-9)、2-(E)-[4-[3-(4’-氯代苯基)丙烯酰氧基]]-苯亚甲基-5-二甲胺基甲基
尹利娜[2]2004年在《取代苯亚甲基环戊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简述了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肿瘤化学治疗和预防方面应用的新进展,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概述。 本文以2-(E)-(3-甲氧基-4-羟基苯亚甲基)环戊酮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16个目标化合物,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中包括:12个2-(E)-(3-甲氧基-4-环戊氧基苯亚甲基)环戊酮Mannich碱类化合物,2个2-(E)-(3-甲氧基-4-羟基苯亚甲基)环戊酮羰基衍生物,1个2-(E)-(3-甲氧基-4-羟基苯亚甲基)环戊酮Marmich碱类化合物,1个2-(E)-(3-甲氧基-4-环戊氧基苯亚甲基)环戊酮。所有化合物均经IR、~1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结构。初步体外抗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YL-03、YL-07、YL-08、YL-09、YL-10、YL-12、YL-13、YL-14及YL.16(IC_(50):0.98~10.18μM)对人肝癌细胞株BE1-7402、人口腔上皮癌细胞株KB均有较好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YL-02(IC_(50)=1.91μM)和YL-11(IC_(50)=7.18μM)对BE1-7402、YL-06(IC_(50)=4.17)对KB有显着的细胞毒活性;YL-01、YL-04、YL-05及YL-15对两种瘤株无显着的细胞毒活性。深入的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正在进行中。
齐传民, 计志忠[3]1997年在《2-(E)-芳亚甲基-5-环戊烯(1)基-5-烃基环戊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抗炎活性》文中指出设计合成了含有α,β-不饱和酮和环戊烯基结构的2-(E)-芳亚甲基-5-环戊烯(1)基-5-烃基环戊酮类1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初步药理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对EAC和HepA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体内抑癌试验也显示一定活性,但抗炎活性较弱.
徐学涛[4]2011年在《二苯烯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荧光探针具有高灵敏性、高选择性、非破坏性、特异性和时间可控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特别是在生命科学领域。由于荧光探针技术在诸多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尤其在蛋白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使得其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本文中,以无毒、药效广泛的可食用性色素姜黄素为母体化合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共七十个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结构中存在着二苯烯酮结构,可作为荧光探针的“荧光团”,而且烯酮结构中存在酮式与烯醇式之间的转换亦可为化合物提供特殊的光学性能。由此,本文用荧光法研究了二苯烯酮类化合物与pH值、酪氨酸酶、BSA之间的荧光响应。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二苯烯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本文选用常见的取代苯甲醛与酮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以醛酮缩合机理,合成了七十个化合物。并用核磁共振、质谱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2二苯烯酮类化合物对pH值的响应研究了合成的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对溶液pH值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对pH值有强烈的依赖性。紫外吸收光谱在溶液酸碱性发生变化时,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使得溶液颜色产生明显变化。同时,荧光光谱强度随着pH值的增加发生显着性增大。上述特性表明二苯烯酮类化合物可作为可视化pH荧光探针使用。其中3'-OCH3-4'-OH结构的类似物(A4、B4、C4、D4和E4)具有良好荧光性能。构效关系研究表明:4’-OH是化合物荧光性能的主要基团。在酚羟基邻位引入甲氧基能提高化合物的荧光性能,而引入溴则降低其荧光性能。此外,环戊酮类化合物相对于丙酮、环己酮、噻喃酮和吡喃酮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荧光性能。3二苯烯酮类化合物对酪氨酸酶的响应研究了酪氨酸酶对化合物荧光的猝灭。同时,发现化合物对酪氨酸酶有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酪氨酸酶对化合物的荧光具有猝灭功能。随着酪氨酸酶浓度的增加,化合物的荧光强度逐渐被猝灭,其中以含有邻二酚羟基结构的类似物猝灭性能最好。另一方面研究显示,化合物特别是带有酚羟基的二苯烯酮类似物对酪氨酸酶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酪氨酸酶的活性逐渐降低,以含有邻二酚羟基结构的类似物(A6、B6、C6、D6和E6)抑制效果明显。最终分析表明酶动力学法和荧光光谱法所得结果可以相互验证。4二苯烯酮类化合物对BSA荧光的响应研究了合成化合物对BSA荧光的猝灭作用。结果显示,化合物对BSA荧光的有猝灭效果。其中,含有邻二酚羟基结构的类似物(A6、B6、C6、D6和E6)对BSA的猝灭常数和结合常数最大。构效关系研究表明,以芳香环上对位羟基为基准,在邻位引入羟基或者溴时,猝灭常数和结合常数变大;而引入甲氧基时猝灭常数和结合常数则变小。另外环戊酮类化合物相对于其他酮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猝灭常数和结合常数。
周乐[5]2004年在《2-(E)-(4-甲磺酰基)亚苄基环戊酮Mannich碱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设计在具有抗炎作用的取代环戊酮Mannich碱结构中引入抗炎活性基团对甲磺酰苯基,并以对甲磺酰基苯甲醛和环戊酮为原料,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中有11个是2-(E)-(4-甲磺酰基)亚苄基环戊酮Mannich碱类衍生物。所有化合物均经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认。 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为模型对13个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实验结果显示:在200mg/kg剂量下,化合物2-(E)-(4-甲磺酰基)亚苄基-5-[N-(4-甲氧基)苯基]胺甲基环戊酮(M-3),2-(E)-(4-甲磺酰基)亚苄基-5-(N-(4-乙氧基)苯基]胺甲基环戊酮(M-4),2-(E)-(4-甲磺酰基)亚苄基-5-二甲胺甲基环戊酮盐酸盐(M-11)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其抑制率分别为48.18%,47.45%,50.95%,明显高于10mg/kg剂量的吲哚美辛。
参考文献:
[1]. WB852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癌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研究[D]. 王静丽. 沈阳药科大学. 2004
[2]. 取代苯亚甲基环戊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癌活性研究[D]. 尹利娜. 沈阳药科大学. 2004
[3]. 2-(E)-芳亚甲基-5-环戊烯(1)基-5-烃基环戊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抗炎活性[J]. 齐传民, 计志忠.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1997
[4]. 二苯烯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研究[D]. 徐学涛. 广东工业大学. 2011
[5]. 2-(E)-(4-甲磺酰基)亚苄基环戊酮Mannich碱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研究[D]. 周乐. 沈阳药科大学. 2004
标签:肿瘤学论文; 药学论文; 甲基论文; 羟基论文; 亚甲基论文; 荧光分析法论文; 抗癌论文; 荧光强度论文; 酪氨酸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