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液聚合模型论文_倪克钒,单国荣,翁志学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液聚合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液,动力学,模型,丙烯酰胺,机理,自由基,种子。

乳液聚合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倪克钒,单国荣,翁志学[1](2007)在《伴有水解缩合反应的种子乳液聚合动力学(Ⅱ) 参数求解和模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伴有水解缩合反应的自由基种子乳液聚合动力学模型的求解,利用甲基丙烯酸-3-叁甲氧基硅丙酯(MPS)和苯乙烯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反应,仿真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并通过气相色谱(GC)和29Si固态核磁共振谱(NMR)测定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水解和缩合反应的动力学,并与动力学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实验结果能与模型计算结果吻合,且水解和缩合反应的速率随体系中介质pH值、乳胶粒表面积和MPS在各相中分配的不同而变化。同时还总结出模型中参数f反映了乳胶粒中水解反应特点,与乳胶粒的表面积和功能基团扩散到乳胶粒表面的难易程度有关,并得出其半经验表达式。(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倪克钒,单国荣,翁志学[2](2007)在《伴有水解缩合反应的种子乳液聚合动力学(Ⅰ) 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伴有水解缩合反应的自由基种子乳液聚合反应是制备有机-无机杂化乳胶粒的一种新方法,水解缩合反应和自由基聚合这两种反应在乳液体系中的动力学耦合过程决定了聚合产物的微结构和应用性质。通过单体的分配系数建立了单体在乳液体系中各相的分配模型,进而建立了考虑单体分配的自由基种子乳液共聚合的动力学模型。针对功能基团在乳液各相中水解缩合反应的特点,结合自由基种子乳液共聚合的动力学模型,建立了伴有水解缩合反应的自由基种子乳液聚合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反映了反应过程中的物质传递规律、非均相反应特点、自由基共聚合和水解缩合反应间的耦合关系。(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康凯,阚成友,刘德山,李玉中[3](2003)在《无皂乳液聚合理论及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无皂乳液聚合理论和相关的动力学模型 ,并进行了简要评述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合成橡胶工业》期刊2003年06期)

李晓,张卫英,袁惠根[4](2003)在《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渗滤体系聚合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渗滤体系聚合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渗滤体系微乳液聚合动力学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对研究体系具有联想及预测能力,并可初步识别聚合体系是否属于渗滤体系,揭示了BP模型可作为有效手段应用于聚合反应建模。(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03年04期)

李晓,张卫英,袁惠根[5](2003)在《反相微乳液聚合机理及模型化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阐述反相微乳液聚合液滴成核及粒子增长机理的基础上 ,提出了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过程的物理模式 ,并对反相微乳液聚合模型化处理时的关键问题作了扼要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03年01期)

文秀芳[6](2002)在《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水性树脂的合成及乳液聚合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硅材料表面能低,应用于水性涂料中可降低甚至消除由水的高表面张力而引起的各种弊病,且有机硅涂料在固化过程中形成的Si—O—Si键会与基体树脂发生分层现象,聚积在涂膜表面的Si—O—Si链,能提高涂膜耐侯性、耐水性、耐化学性、爽滑性、抗划伤性和良好的抗污性。它在建筑外墙涂料、工业防护、皮革涂饰、织物处理和家具装饰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水性有机硅树脂的系列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对比了不同的聚合工艺对合成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性能的影响,选择半连续乳液聚合中的核壳乳液聚合技术,成功地研制了涂膜性能优异的有机硅—丙烯酸乳液。实验中研究了树脂配方,如单体的种类和配比,和各种合成工艺条件,如有机硅添加顺序、引发剂的浓度、聚合温度、乳化剂的用量、非离子型/阴离子型复合乳化剂的配比、复合乳化剂在核壳之间的配比、pH值、固含量和搅拌强度等因素对乳液涂膜性能、聚合稳定性、贮存稳定性以及动力学的影响。 研究表明,单体配比、有机硅氧烷的种类和用量对乳胶粒粒径大小、乳液的粘度和稳定性、聚合物的组成和玻璃化转变温度、聚合物的热失重以及聚合动力学都有着显着的影响。使用含异丙氧基的阻碍性有机硅氧烷单体可提高乳液聚合的稳定性、增加有机硅氧烷的用:量、改善涂膜性能。随有机硅氧烷用量的增加,有机硅接枝率增大,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而推迟有机硅氧烷的添加时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聚合物的稳定性,降低粒径分布,虽然树脂接枝率稍有所下降,但是可减少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的降低程度,提高涂膜的硬度、改善其耐沾污性。 本文从理论上阐明了通过控制有机硅氧烷的水解与缩聚反应以及异氰酸酯基与水的反应来获得性能优异的双组分水性有机硅改性丙烯酸聚氨酯木器涂料的基本方法,选择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外观、水溶性、分子量、交联官能团及玻璃化温度等指标来调整合成水性树脂配方和工艺。 通过选择阻碍性的有机硅氧烷单体以及调节合成树脂的pH值,降低有机硅氧烷水解和缩聚反应速率,保证聚合稳定和水性有机硅——丙烯酸酯树脂的贮存稳定性。 研究发现影响水性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的水溶性以及合成树脂与固化剂的(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02-05-01)

张森,陈中,张珩[7](2000)在《乳液共聚合数学模型的发展(Ⅱ)》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分析了乳液共聚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 ,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回顾了各种不同的乳液共聚合数学模型 :乳胶粒形成 ,乳胶粒中自由基浓度 ,分子量分布和长链分支 ,单体在各相间的分配 ,速率常数的计算及竞聚率等 .(本文来源于《武汉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张森,陈中,张珩[8](2000)在《乳液共聚合数学模型的发展(Ⅰ)》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分析了乳液共聚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 ,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回顾了各种不同的乳液共聚合数学模型 :乳胶粒形成 ,乳胶粒中自由基浓度 ,分子量分布和长链分支 ,单体在各相间的分配 ,速率常数的计算及竞聚率等 .(本文来源于《武汉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朱岩,张文波[9](1999)在《核壳结构乳液聚合过程中确定补加乳化剂量的数学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理论上确定了核壳结构乳液聚合过程中补加乳化剂量的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湖北叁峡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5期)

闫翠娥,程时远,封麟先[10](1999)在《叁元无皂乳液共聚合动力学及其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乙烯( St) 和甲基丙烯酸甲酯( M M A) 为主单体,以丙烯酸( A A) 为功能单体进行了无皂乳液批量共聚合.考察了功能单体浓度、引发剂过硫酸铵( A P S) 浓度及聚合温度对其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建立了转化率时间关系曲线的模型函数——— Gam ma 积分函数,用它拟合了转化率时间关系曲线,获得了聚合过程的重要特征参数,如平均成核速率( N V) ,聚合最大速率( M V) 和平稳期平均聚合速率( A V) 及成核结束和聚合进入完成期对应的转化率.同时对聚合速率与以上各聚合参数的关系数据进行了非线性拟合,得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研究发现拟合误差很小,成核结束时转化率在15 % 以内,成核及聚合速率均随以上参数增大而增大,引发剂过硫酸铵在聚合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1999年05期)

乳液聚合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有水解缩合反应的自由基种子乳液聚合反应是制备有机-无机杂化乳胶粒的一种新方法,水解缩合反应和自由基聚合这两种反应在乳液体系中的动力学耦合过程决定了聚合产物的微结构和应用性质。通过单体的分配系数建立了单体在乳液体系中各相的分配模型,进而建立了考虑单体分配的自由基种子乳液共聚合的动力学模型。针对功能基团在乳液各相中水解缩合反应的特点,结合自由基种子乳液共聚合的动力学模型,建立了伴有水解缩合反应的自由基种子乳液聚合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反映了反应过程中的物质传递规律、非均相反应特点、自由基共聚合和水解缩合反应间的耦合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液聚合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倪克钒,单国荣,翁志学.伴有水解缩合反应的种子乳液聚合动力学(Ⅱ)参数求解和模型应用[J].化工学报.2007

[2].倪克钒,单国荣,翁志学.伴有水解缩合反应的种子乳液聚合动力学(Ⅰ)模型[J].化工学报.2007

[3].康凯,阚成友,刘德山,李玉中.无皂乳液聚合理论及动力学模型[J].合成橡胶工业.2003

[4].李晓,张卫英,袁惠根.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渗滤体系聚合动力学模型[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3

[5].李晓,张卫英,袁惠根.反相微乳液聚合机理及模型化处理[J].中国工程科学.2003

[6].文秀芳.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水性树脂的合成及乳液聚合模型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2

[7].张森,陈中,张珩.乳液共聚合数学模型的发展(Ⅱ)[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0

[8].张森,陈中,张珩.乳液共聚合数学模型的发展(Ⅰ)[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0

[9].朱岩,张文波.核壳结构乳液聚合过程中确定补加乳化剂量的数学模型的建立[J].湖北叁峡学院学报.1999

[10].闫翠娥,程时远,封麟先.叁元无皂乳液共聚合动力学及其模型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9

论文知识图

乳胶粒长大阶段乳液聚合模型乳胶粒生成阶段乳液聚合模型核-壳乳液聚合模型杂化乳液聚合模型图杂化乳液聚合模型图一1阶段I乳液聚合体系示意图

标签:;  ;  ;  ;  ;  ;  ;  

乳液聚合模型论文_倪克钒,单国荣,翁志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