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偏氟乙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乙烯,超滤膜,甲基丙烯酸,刚果,分离法,电势,吡咯烷酮。
聚偏氟乙烯论文文献综述
尹振,李铭晖,崔振宇[1](2019)在《耦合相转化技术制备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及微结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热致相分离(TIPS)降温过程中非溶剂致相转化(NIPS)的作用及水溶性非稀释剂对中空纤维膜微结构的影响,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原料,加入不同比例水溶性非稀释剂聚乙二醇(PEG400),利用TIPS与NIPS的耦合来制备中空纤维膜。利用热台偏光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铸膜液的成膜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膜微结构进行表征,并对中空纤维膜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稀释剂/PEG400质量比为10/9时,NIPS对膜微结构有较强的致孔作用,膜外表面出现了大量微孔,水通量达到最大值352 L/(m2·h),碳素墨水截留率接近100%,断裂应力为6.6 MPa。(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梦营,邵伟力,喻红芹,翁凯,张景[2](2019)在《聚偏氟乙烯/铌酸锂复合驻极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空气过滤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热法制备出铌酸锂(LiNbO_3,简称LN)纳米粒子,并将其作为驻极粒子加入到聚偏氟乙烯(PVDF)纺丝溶液中,通过静电纺丝工艺制成聚偏氟乙烯/铌酸锂(PVDF/LN)复合纳米纤维。通过过滤性能测试发现,与纯PVDF纳米纤维相比,LN纳米粒子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复合纳米纤维膜的过滤效率,质量分数为1%的PVDF/LN纤维膜过滤效率最佳可达99.98%,阻力压降为84.28 Pa。(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房平,李向泽仁[3](2019)在《聚丙烯酸/多壁碳纳米管/聚偏氟乙烯共混膜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膜的亲水性和分离性能,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聚合物,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聚丙烯酸(PAA)为添加剂;聚乙烯吡络烷酮(PVP)为致孔剂; 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通过共混和相转换法(NIPS)制备了PAA/MWCNTS/PVDF膜(PMPM)。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膜的形貌特征,通过水通量、截留率等测试考察了膜的亲水性和分离性能。结果表明:MWCNTS和PAA的协同作用确实有利于膜的亲水性和分离性能改善,并且当MWCNTS含量为0. 5%,PAA含量为0. 6%时,膜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优,与纯膜相比,纯水通量和截留率分别提升了89. 04%和13. 5%。(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刘艺,周玮,缪佳辉,刘文静,孟娜[4](2019)在《氧化石墨烯/聚偏氟乙烯共混复合膜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石墨烯(GO)作为一种新兴的碳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丰富的官能团,其潜在的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在去除天然有机物方面表现出色,为弥补PVDF膜亲水性差的缺陷,常引入GO提高PVDF膜的亲水性能,GO作为阳离子吸附剂的优势突显。从GO与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共混PVDF、GO与无机纳米材料共混改性PVDF以及GO与碳纳米管共混改性PVDF这3个方面介绍了GO/PVDF共混复合膜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唐锐,李姜,郭少云[5](2019)在《交替层状受限空间下聚偏氟乙烯横晶的调控与结晶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模压成型技术构筑了8层交替层状结构,其中一层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聚偏氟乙烯(PVDF)的共混物,一层为PVDF与自组装成核剂(TMB-5)的共混物。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表征了层状共混物的结晶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加入1%的TMB-5能使PVDF的结晶温度(T_c)提高5℃左右,PMMA的加入能有效抑制聚偏氟乙烯的结晶。探究多层样的结晶动力学表明,在等温与非等温结晶条件下,多层样结晶方式介于球晶与横晶生长。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在层状受限下,PVDF在层界面诱导形成了大量的PVDF横晶。(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吴震宇,高大笙,崔爽,熊爽,刘宁宁[6](2019)在《聚偏氟乙烯多孔膜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多孔膜,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差热分析仪对样品的表面及断面形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VDF膜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VDF膜的最佳投加质量为30 mg;在303 K下,PVDF膜的最大吸附量为64.6 mg/g;Freundlich等温模型更适合于描述刚果红的吸附行为,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参数表明PVDF膜对刚果红的吸附是自发行为且为吸热反应;乙醇对吸附过刚果红的PVDF膜具有良好的脱附效果,经过8次吸附-脱附,PVDF膜对刚果红仍保持较高的吸附能力。(本文来源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明昊,魏诗艺,贾舒雅,韩小龙,周洪福[7](2019)在《聚偏氟乙烯发泡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体,加入不同含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经熔融共混后,制备PVDF/PVP共混物。然后,以超临界二氧化碳(CO_2)为物理发泡剂,通过间歇式釜压发泡法制备高发泡倍率的PVDF/PVP泡沫。结果表明,随着PVP含量的增加,PVDF的结晶温度从137.3℃降到120.8℃,熔融温度略有下降,结晶度从39.5%下降到了32.1%;随着PVP含量和发泡温度的增加,泡孔尺寸和发泡倍率逐渐增加,泡孔密度略有下降;随发泡压力的增加,泡孔尺寸逐渐减小,泡孔密度和发泡倍率逐渐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9年10期)
孟晓荣,陈嘉智,宋锦峰,吕永涛,王旭东[8](2019)在《聚偏氟乙烯-g-聚乙二醇共混超滤膜的制备及抗蛋白质污染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臭氧活化下通过自由基引发的聚合反应,合成聚乙二醇(PEG)接枝聚偏氟乙烯(PVDF)共聚物(PVDF-g-PEG),并与PVDF共混制备了超滤膜,探讨了PEG链长和相对含量对超滤膜相分离进程、理化性质及抗蛋白质污染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PEG链长增加,接枝率明显下降。随PVDF-g-PEG在共混膜中添加量增大,相转化延迟分相趋势加大,共混膜的孔隙率和亲水性及纯水通量显着提升。当膜内PVDF-g-PEG400含量大于20%后,共混膜对牛血清蛋白(BSA)的截留率仍能保持在94%以上,但BSA的静态吸附量低于20μg/cm~2。PVDF-g-PEG能显着降低超滤膜对BSA过滤过程中的不可逆污染指数和堵孔阻力系数,延缓BSA过滤通量衰减速率,表现出优异的抗蛋白质污染性能。PEG链长对膜面粗糙度影响较大,对超滤膜抗蛋白质污染的贡献更加突出。(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刘子豪,肖汉,姚远,王挺,吴礼光[9](2019)在《微乳液聚合耦合共混法构建聚偏氟乙烯共混杂化膜》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物作为油相,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Ag Cl纳米粒子;通过微乳液原位聚合油相单体得到包含Ag Cl纳米粒子的聚合乳液;将聚合乳液与聚偏氟乙烯(PVDF)通过共混法构建了包含Ag Cl纳米粒子的PVDF共混杂化膜.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结果和超滤实验结果表明,聚合乳液加入的同时引入了亲水性聚合物和表面亲水的Ag Cl纳米粒子,不仅改善了PVDF共混杂化膜的孔隙率和平均孔径,还显着增强了PVDF共混杂化膜的极性和亲水性,最终提升了膜的水通量和抗污染性能;过量聚合乳液加入后不能与PVDF材料均匀共混,而且Ag Cl纳米粒子也会在膜中形成团聚物堵塞膜孔隙,从而削弱了膜的水通量和抗污染性能.(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娜娜,尹巍巍,刘峰[10](2019)在《聚偏氟乙烯含量对共混微孔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固含量对共混微孔膜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以液体石蜡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复合稀释剂,通过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共混平板微孔膜;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铸膜液的结晶性能,采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膜表面形貌,并通过孔隙率、接触角和拉伸强度表征微孔膜的性能。结果表明:UHMWPE以原纤网络结构连接PVDF球晶;随着PVDF含量的增加,共混膜的结晶度由3.2%增加到8.0%,接触角由85°增加到107°,孔隙率由27%降低到21%,拉伸强度提高了近59%。(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聚偏氟乙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水热法制备出铌酸锂(LiNbO_3,简称LN)纳米粒子,并将其作为驻极粒子加入到聚偏氟乙烯(PVDF)纺丝溶液中,通过静电纺丝工艺制成聚偏氟乙烯/铌酸锂(PVDF/LN)复合纳米纤维。通过过滤性能测试发现,与纯PVDF纳米纤维相比,LN纳米粒子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复合纳米纤维膜的过滤效率,质量分数为1%的PVDF/LN纤维膜过滤效率最佳可达99.98%,阻力压降为84.28 P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偏氟乙烯论文参考文献
[1].尹振,李铭晖,崔振宇.耦合相转化技术制备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及微结构调控[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9
[2].李梦营,邵伟力,喻红芹,翁凯,张景.聚偏氟乙烯/铌酸锂复合驻极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空气过滤性能[J].上海纺织科技.2019
[3].房平,李向泽仁.聚丙烯酸/多壁碳纳米管/聚偏氟乙烯共混膜的制备与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19
[4].刘艺,周玮,缪佳辉,刘文静,孟娜.氧化石墨烯/聚偏氟乙烯共混复合膜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9
[5].唐锐,李姜,郭少云.交替层状受限空间下聚偏氟乙烯横晶的调控与结晶动力学[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6].吴震宇,高大笙,崔爽,熊爽,刘宁宁.聚偏氟乙烯多孔膜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性能[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9
[7].王明昊,魏诗艺,贾舒雅,韩小龙,周洪福.聚偏氟乙烯发泡行为的研究[J].中国塑料.2019
[8].孟晓荣,陈嘉智,宋锦峰,吕永涛,王旭东.聚偏氟乙烯-g-聚乙二醇共混超滤膜的制备及抗蛋白质污染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9].刘子豪,肖汉,姚远,王挺,吴礼光.微乳液聚合耦合共混法构建聚偏氟乙烯共混杂化膜[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10].李娜娜,尹巍巍,刘峰.聚偏氟乙烯含量对共混微孔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