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注意课本注释的修改(论文文献综述)
牛会丽[1](2021)在《汉语中级精读教材适用性对比研究 ——以《汉语纵横》和《拾级汉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汉语纵横·精读课本》(第二版)和《拾级汉语·精读课本》都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供来华留学生使用的汉语长期进修系列教材,两者中级部分的教学对象都是本科二年级的留学生,目前学界关于这两套教材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文本结构上进行分类、数据实证方面的研究缺乏。因此,本文对这两套目前中级精读教材市场占有率高、使用广泛的国际中文教学精读教材的中级部分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更好地了解这两套教材各自的特点,为教材使用者选用教材提供参考。本文主要从课文、词汇、语法点、练习题四个角度出发结合使用满意度调查对《汉语纵横·精读课本》(第二版)(中级)和《拾级汉语·精读课本》(中级)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汉语中级精读教材选编的应然状态。在课文方面,主要对比分析了两套教材课文的题材、体裁和来源。《汉语纵横》共涉及六种题材,且题材分布均衡;《拾级汉语》共涉及四种题材,相对来说分布并不均衡。两套教材都以记叙、议论和说明三种体裁为主,并包含少量的小说,不同的是《汉语纵横》中还有应用文,《拾级汉语》中还有童话。两套教材课文的来源都以报纸、期刊、网络和作家作品为主,但《汉语纵横》中未标明出处的课文较多。在词汇方面,主要对比分析了两套教材的词汇量、词汇的编排形式以及词汇释义。两套教材的词汇量差别并不大,不同的是《汉语纵横》的词汇量由上册到下册呈递增趋势,《拾级汉语》呈递减趋势。两套教材都是以“序号——词语——拼音——词性——释义”的形式对词语表中的词语进行编排的,《拾级汉语》每课的生词在课文中都有所标注,而《汉语纵横》没有标注。《汉语纵横》对词语进行释义时,在英文的基础上添加了中文释义,而《拾级汉语》只有英文释义。在语法点方面,主要对比分析了两套教材语法点的数目、编排形式和切分情况。《拾级汉语》的语法点数量多于《汉语纵横》。《汉语纵横》没有对每课的语法点进行分类,《拾级汉语》则将每课的语法点分为“注释”“词语选讲”“语言点”三个模块。两套教材都把那些包容量大、系统复杂的语法点切分成小语法项目。在练习题方面,主要对比分析了两套教材配套练习题的编排体例、题量和题型。《汉语纵横》的配套练习题独立于教材之外单独成册,《拾级汉语》的练习题附在每课语法点讲解之后。《汉语纵横》练习题的数量多于《拾级汉语》。两套教材练习题的题型都很丰富。本文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了教师和学生两大教材使用主体对于教材的意见。整体而言,教师和学生对这两套教材都是比较满意的,但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了两大问题:《汉语纵横》练习题量太大,《拾级汉语》课文缺乏趣味性。在以上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汉语中级精读教材选编的应然状态。就课文而言,在选择题材时要注重题材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处理好时代性与保守性之间的关系,话题编排顺序要合理;在体裁编排时要注重体裁的广泛性、均衡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要注意合理编排体裁顺序;课文的来源要广泛,以充分保证课文内容的丰富性。就词汇而言,词汇量需要与大纲要求相符合,随着课程的推进逐渐增加,对词汇复现率、超纲词汇特别关注;生词在课文中要加以标注以便于学生学习,每课词语表中的词语要标注拼音、词性、释义以及在大纲中的等级;在对词语进行释义时尽量使用汉语。就语法而言,语法点的数量要与大纲相符合;编排要呈现出系统性;在对语法点进行讲解时,要简洁明了,适当使用一些语言公式。就练习题而言,练习题要有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之分,编排时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好分单元编排,每个单元设置单元测试;练习题的数量不宜太多,每课十道大题为宜;题型要丰富,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适当编排一些背诵类的练习题。《汉语纵横·精读课本》(第二版)(中级)和《拾级汉语·精读课本》(中级)都是非常优秀的、值得选用的国际中文教学教材,但由于编写理念的不同,两者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本文就其各自的特点加以对比分析,以便学习两者的优点,改进不足之处,以期为国际中文教学工作者以及汉语学习者在选用教材时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日后国际中文教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贡献一己之力。
赵宗梅[2](2020)在《民国时期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研究》文中提出开明书店成立于1926年,至1953年与青年出版社合并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存续时间不过短短27年,却在中小学国文教材出版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且对当今语文教育仍有影响深远的成就。究其原因,与开明书店拥有一群既为文学家、又为教育家且皆有中小学语文教育经验的精英人才分不开。支撑起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繁荣局面的中坚力量首推夏丏尊和叶圣陶,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开明系列教材在民国时期的异军突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毋庸置疑,开明书店出版的系列中小学教材,是应时代需要而推出的典范作品。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系列教材,并未把迎合课程标准要求作为基本立足点,而是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提升学生实际语言运用水平为目标,在教科书编辑、教育理论引导,以及教材的选文安排、知识点导入和课后题设置等环节,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较完善的语文素养。在小学阶段,注重识字教育和阅读兴趣,因此开明书店小学阶段国语教材的选文偏重日常应用和口语化,以最大限度贴近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国文教材则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尤重读写两级;高中国文教材在提升学生文言和语体素养方面都有了实质性进展。而理论类阅读和写作教材的大量涌现,则更清晰地体现出开明人关心学生成长,力图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良苦用心。从历时的角度看,开明书店出版的系列教材编写经历了注重生活应用和儿童心理、养成身心诸能力和侧重文章解读三个阶段,直到今天仍然值得语文教育研究者关注和借鉴。
黄于芳[3](2020)在《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衔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语法知识的获得对初高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初中和高中都属于中等教育范畴,初高中语文课程体系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以语法知识为例,实际教学中,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学习常出现断层,高中教师在紧张的高中阶段还要弥补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严重影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初高中语法教学,必须首先做好初高中语法知识的衔接。本文以初高中语文课标、教科书、试卷中的语法知识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初高中语文课标、教科书、试卷中的语法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从词、短语、句子、标点符号四个方面明确初一到高三每一年级每一册的语法知识范围。其次,根据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学习范围,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高中生语法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发现:高中生的语法知识掌握情况总体较差,高中生的语法基础知识不扎实。第三,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存在以下问题:课标、教科书、试卷中的语法知识不完全一致,教科书中部分语法知识衔接性存在不足。同时分析其原因:课标中语法知识权重小,中高考考查的语法知识少且相对固定,编写语法知识时前后关照不够。最后,根据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问题的成因和调查情况,提出衔接建议:初高中课标、教科书、试卷中的语文语法知识应协调一致;语法知识是中学语文能力的基础,课标应提高对语法知识的重视程度;教科书编排语法知识时注意语法知识的系统性;试卷考查语法知识点时,应尽量覆盖中学阶段,不要集中在少量的语法点,避免学习时出现知识遗漏。另外,教师应研读课标和教科书中的语法知识,明确初高中语法知识的范围,才能更好地进行衔接教学。
周桂芝[4](2020)在《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研究(1978—2019)》文中研究指明中外条约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问题,是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条约内容在人教版教科书中的变与不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科书编纂、课程改革、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变化。本文以1979—2019年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外条约内容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版本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进行纵向的对比研究,探讨中外条约内容在人教版教科书中编写内容与呈现形式的变化。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变化、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发展、课程改革以及学术界中外条约研究的影响等方面,探究影响人教版教科书中中外条约内容的编写因素。第二部分讨论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中外条约内容编写的结构形式,分别对初、高中人教版教科书编写结构中的章节设置和辅助内容的变化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从整体研究与具体分析出发,结合纵向的比较,分析教科书对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的阐述。第四部分探究人教版教科书中中外条约内容编写的变化与特点,分析教科书编写的不足,提出编写与教学建议。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教科书中的中外条约内容的编写变化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不仅体现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而且体现了学术研究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影响。这一内容的变与不变,为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及其教学问题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Petukhova Anastasiia[5](2020)在《俄罗斯本土汉语教材分析 ——以《实用汉语教科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俄两国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入,俄罗斯汉语教学也进入了新时期。近20年以来,俄罗斯汉语学习者远超过20世纪的汉语学习人数,俄罗斯市面上汉语教材日益丰富。尽管如此,编写于30多年前的《实用汉语教科书》仍然是俄罗斯使用最广泛教材。本文通过笔者自身在学习汉语中以及在莫斯科国立大学作为实习教师使用这本教材的经历,发现学生和教师对《实用汉语教科书》使用效果的质疑。鉴于此,笔者拟考察这套汉语综合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系统性、适时性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考察《实用汉语教科书》的编写特点,基于中国和俄罗斯外语教育专家对汉语教材编写、评估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对学生访谈、教师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实用汉语教科书》中语音、课文与词汇、语法、练习和文化五个部分进行分析。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总结该教材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对未来俄罗斯本土汉语教材的编写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服务俄罗斯学生的汉语学习。本研究共有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和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结合相关的研究文献对俄罗斯教材编写理念、中俄两国教材编写原则、评估及分析进行概述;第二章对《实用汉语课本》和《实用汉语教科书》进行对照,总结俄罗斯教材编写的特点;第三章对俄罗斯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与访谈。笔者从《实用汉语教科书》的语音、课文与词汇、语法、练习和文化五个方面,调查了50名俄罗斯学生,并使用网络软件“Google Forms”对数据进行分析;第四章教师对《实用汉语教科书》的评价以及改进建议。主要采用访谈方法,访谈主要内容包括教材上述五个部分的分析;第五章从学习者需求、教师经验以及笔者的使用感受三个角度对汉语教材编写提出建议。编写建议涉及语音讲解、编排、语音配备录音、生词量、课文内容与形式、语法结构、练习设置和文化内容偏好等方面;第六章结论,对俄罗斯汉语教材编写提出建议,以及总结本研究结果。
卢竞珍[6](2020)在《论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内容 ——基于语文教材内容演变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鲁迅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魅力和语文教育价值,在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1978年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在选文篇目、助读系统、主题解读、课后习题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内容必然产生规律性的指向作用。本研究就基于1978年以来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内容演变的视角,对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本研究中的教学内容这个概念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师生双方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材料以及所传递的信息,是教师“教什么”以及学生“学什么”两个层面的内容总和。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教学化”,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具有指向性。把握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的指向性是研究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内容的基础。1978年以来,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内容在选文篇目、助读系统、主题解读、课后习题等方面有明显的变化。本研究认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选文篇目逐渐删减了时政性突出的篇目,保留同时增加了富有文学性、充满温情与生活气息的篇目。鲁迅作品选文的助读系统在构成形式上先增加后删除了单一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的助读形式,增加并沿用了能引导学生自主、个性化阅读鲁迅作品的助读形式,在内容上始终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愈发重视对鲁迅作品的人文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对鲁迅作品的自主、个性化阅读,并且不断拉近学生与鲁迅的距离。鲁迅作品选文的主题解读呈现出了逐渐贴近鲁迅的创作本意的变化。鲁迅作品选文的课后习题则由凸显知识与能力变成兼顾人文素养,并且愈发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意识也在增强。本研究认为,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内容的演变对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走进鲁迅的基本指向。本研究认为,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包括紧扣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内容、容纳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的教学内容以及凸显鲁迅真实立体形象的教学内容三个方面。紧扣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要注重对鲁迅作品中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借助鲁迅作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挖掘鲁迅作品的人文内涵,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感情意蕴、生活底色以及现实意义三个层面去挖掘鲁迅作品的人文内涵。容纳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对鲁迅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创设空间,我们应该通过鲁迅作品的语言、主题、人物形象去容纳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凸显鲁迅真实立体形象的教学内容侧重于通过教学内容来丰富学生对鲁迅形象的认识。抓住鲁迅作品中的童趣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童真的鲁迅,品味鲁迅作品中的人情味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温情的鲁迅,探究鲁迅作品中的思想性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深邃的鲁迅,从而打破学生对鲁迅严肃冷峻的固有印象,使学生走进鲁迅。为了落实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实现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内容演变对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内容的基本指向,本研究认为,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内容的实施要注意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重视对话教学的开展,并且要避免对鲁迅作品的误读。
秦倩欣[7](2020)在《《飞跃汉语》同步阅读设计与编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同步阅读是以教材为依托,对教材的重点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的阅读材料,课上学生学习教材的知识,课下可阅读与教材课文相对应的文本,增加语言输入量,以此来辅助汉语学习。同步阅读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的一个方式,而目前在汉语为二语的教学中,学生大多数只有教材,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阅读教辅书,编写适合学生使用的同步阅读读物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依据“拓展知识、快乐阅读”的编写理念,为西班牙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编写了《飞跃汉语》综合教材HSK1级和2级同步阅读读物。这套读物为教材上每课的生词提供了复现的机会,学生阅读有趣的小故事时,能在一个相对自然真实的语境中去迁移和拓展课上所学的重点生词,更好地了解生词的字形、字义以及如何在一个新的语境中去运用,进而培养汉语思维能力。本文对《飞跃汉语》同步阅读读物的编写思路做了一个梳理并如实地记录了调查的数据。同步阅读读物由六大板块组成,分别是汉语拼音、阅读文本、词汇注释、文化知识、练习题、唱一唱和玩一玩。每个板块都有相对应的编写原则,读物内容循序渐进,并配有精美的插图。为验证文本的可读性并了解使用者的现实的需求,我们不仅使用文本指南针对读物难易度进行测评,还给学生试读文本,对授课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显示:阅读文本难易度适中,学生和教师对读物整体评价良好。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学生倾向于阅读贴近实际生活、趣味性强且与他们年龄相符的故事性文本。2.把教材中的生词编入阅读文本,能有效帮助学生巩固识字。3.与阅读文本内容密切相关的、鲜活形象的中国文化知识,深受学生的喜爱。4.精美的插图能增加读物的趣味性并且帮助学生迅速理解阅读文本。5.练习题里固定题型和变动题型相搭配,能让学生做题时保持新鲜感。6.学生练习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有六大类:细节判断有误、题干理解有误、词语替换类有误、偷换概念、词汇理解有误和句义推理有误,其中句义推理类错误率最高。最后,我们客观分析了编写的同步阅读读物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对各个板块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填补秘鲁孔院同步阅读读物的空白,并为以后的汉语同步阅读读物编写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李凌慧[8](2020)在《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演进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文中认为助读系统被认为是构成语文教材的四大系统之一,也有人称之为助学系统或者导学系统。助读系统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起到提示学习重难点和学习方法的作用。通过以往对语文教材的编写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为围绕两条线索和四个系统进行编写,其中,两条线索是指能力训练线索和知识线索;而四个系统就是指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本论文选取其中的助读系统进行梳理分析,这一系统虽不是教材最主要的部分,但是包含着对于教材中疑难问题的解释和对于文本的补充说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首先对人民教育出版社自1979年以来出版的八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助读系统进行整理归纳,找出助读系统各个要素在不同版本中的呈现方式。并且结合五版教学大纲和三版课程标准,纵向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助读系统的演进。通过分析对比得出各个时期不同助读要素的特点,找出其中得以承袭的部分和彼此之间的不同,结合当时社会历史情况和当今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或者不足,并且与最新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进行比较,找到可取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期在当今助读系统的应用方面给予启示。本论文讨论的助读系统要素主要包括单元导读、作者简介、课下注释、插图、课后研讨与练习、资料补充等内容。在已有的关于助读系统的相关研究中,对于助读要素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各自分类。在此将作者简介和课下字词注释归为注释类,单元导读、课前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归为提示练习类,插图为图像类,课后资料卡片、附录和单元知识总结归为资料补充类。按照编写说明、注释类、提示练习类、图像类和资料补充类几大板块对助读系统按类别进行整理分析,分类依据在后文中有所体现。本文共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绪论中,笔者依据现实情况详细地分析了关于助读系统这一选题的意义,并且选取了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人教版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八版高中语文教材作为文本进行研究。并且对当前对于助读系统的研究现状做了详细地归纳梳理,为进一步地研究做铺垫。在这一部分中还体现了本论文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自1978年以来出版的八版教材中的助读系统的分析对比,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对本论文中探讨的几版教材的编写背景进行梳理。二是助读系统概观,意在对研究内容进行清晰地界定和了解,明确在八版教材中,助读系统的整体发展变化。三是对助读系统具体内容的比较分析,将其细化为编写说明、注释类、提示练习类、图像类、资料补充类,按照这五类将八版教材助读系统进行详细的梳理。对于经典篇目中助读系统在八版中的变化也会有详细的展示,通过经典篇目注释系统的发展变化,找出其承袭的内容和变化的大致规律以及当前依然存在的问题。第二章是高中语文助读系统的演进和思考。在这一章中,首先是将前文梳理分析的内容归纳,找出其演进的趋势。包括其中历久弥新,承袭下来的内容。也包括其发展变化的内容。其次,在文本中体现助读系统演进过程中凸显出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第三章就是关于助读系统在教学中的实践,主要包括对于助读系统编写的建议,以及教师和学生两类人群如何使用助读系统进行详细的说明。
马磊[9](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高树森[10](2020)在《外国留学生“确认”类语气副词的习得研究》文中指出“确认”类语气副词的研究一直是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确认”类语气副词为研究对象,首先,我们梳理了学界对“确认”类语气副词在本体和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其次,我们在880万字本族语语料和90万字外国留学生分级语料以及暨南大学语料库和HSK语料库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确认”类语气副词在本体方面的特点以及第二语言方面的习得情况。论文由引言、正文三章和结语构成。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缘由、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和研究的意义,并且对学界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最后对本文写作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进行了说明。第一章,“确认”类语气副词的句法、语义比较。在本章中,我们主要通过语料研究了“确认”类语气副词的句法和语义的比较。在句法比较方面,我们从句法位置和搭配能力两个角度来考察“的确”“确实”“实在”和“确”和“实”这两组词之间的异同点;在语义比较方面,我们则是从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两组词之间的异同点。第二章,留学生“确认”类语气副词习得情况考察。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留学生使用“确认”类语气副词的考察情况,在外国留学生分级语料的基础上,我们对留学生所使用的语料进行了分类研究。一方面我们对留学生使用的正确语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另一方面我们对留学生使用的偏误的用例也进行了分析,并且根据偏误的用例分出不同的偏误类型,针对这些偏误类型,我们给出了具体的原因分析。第三章,“确认”类语气副词的教学分析。在这一章节中,我们考察了教学大纲和常用教材对于本组词的收录情况。并将收录的情况跟上文所研究的留学生的用例情况进行对比,以此来发现教学大纲以及常用教材对于本组词收录与留学生使用之间的脱节情况,并针对这种脱节的情况,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此来提升外国留学生对于本组词的掌握能力。
二、要注意课本注释的修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注意课本注释的修改(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中级精读教材适用性对比研究 ——以《汉语纵横》和《拾级汉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综述 |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课文对比分析 |
第一节 课文题材对比分析 |
一、题材选择情况 |
二、题材类型对比分析 |
第二节 课文体裁对比分析 |
一、体裁分布情况 |
二、体裁类型对比分析 |
第三节 课文来源对比分析 |
一、课文来源情况 |
二、课文来源对比分析 |
第二章 词汇对比分析 |
第一节 词汇量考察 |
第二节 词汇编排形式 |
第三节 词语释义 |
一、英文释义 |
二、中文释义 |
第三章 语法对比分析 |
第一节 语法点数目 |
第二节 语法点的编排形式 |
第三节 语法项目的切分 |
第四章 练习题对比分析 |
第一节 练习题的编排体例 |
第二节 练习题量对比分析 |
第三节 练习题型对比分析 |
第五章 使用满意度调查分析 |
第一节 教师访谈情况分析 |
一、《汉语纵横》的访谈情况分析 |
二、《拾级汉语》的访谈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
二、问卷调查的对象 |
三、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
四、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汉语中级精读教材选编的应然状态 |
第一节 课文选编的应然状态 |
一、题材选择 |
二、体裁选择 |
三、选文来源 |
第二节 词汇选编的应然状态 |
一、词汇量 |
二、词汇编排体例 |
三、词汇释义建议 |
第三节 语法选编的应然状态 |
一、语法点的数量和编排 |
二、语法点的讲解 |
第四节 练习题选编的应然状态 |
一、练习题的编排 |
二、练习题的数量 |
三、练习题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汉语纵横》中级封面(第三册) |
附录二 《汉语纵横》中级封面(第四册) |
附录三 《拾级汉语》中级封面(第五册) |
附录四 《拾级汉语》中级封面(第六册) |
附录五 《拾级汉语》中级封面(第七册) |
附录六 《拾级汉语》中级封面(第八册) |
附录七 《汉语纵横》适用性调查问卷 |
附录八 《拾级汉语》适用性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民国时期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开明书店国文教材出版概况 |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
四、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
五、相关概念界说 |
第一章 注重生活应用和儿童心理的小学国语教材 |
第一节 《开明国语课本》对生活教育的推崇 |
第二节 丰子恺插图的生活化趣味 |
第二章 以养成身心诸能力为宗旨的初中国文教材 |
第一节 思想上兼容并包和与时俱进的初中国文教材 |
第二节 以知识系统为主导的初中国文教材 |
第三章 注重文本解读的初高中国文教材 |
第一节 文白分编且注重文本解读的教材 |
第二节 开明人文言教育观探源 |
第四章 注重读写教学法的理论型教材 |
第一节 《文章讲话》和《阅读与写作》:阅读和写作观的集中体现 |
第二节 《文心》:故事性文本中的读写观念 |
第三节 《文章例话》中的读写观念 |
第四节 《文章作法》:训练类教材开山之作 |
结论 |
附录 开明书店国文教材明细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分布概述 |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分布 |
一、初中语文课标中的语法知识 |
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语法知识 |
三、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语法知识 |
第二节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分布 |
一、高中语文课标中的语法知识 |
二、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语法知识 |
三、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语法知识 |
第三节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分布汇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一、调查的对象 |
二、调查的内容 |
第二节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
一、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
二、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
第三节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总体掌握情况 |
一、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总体掌握情况 |
二、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总体掌握情况 |
三、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问题和成因 |
第一节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问题 |
一、课标、教科书、试卷中的语法知识不完全一致 |
二、教科书中部分语法知识衔接性不足 |
第二节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问题的成因 |
一、课标中语法知识权重小 |
二、中高考考查的语法知识少且相对固定 |
三、编写语法知识时前后关照不够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有效衔接的建议 |
第一节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的建议 |
一、初高中课标提高对语法知识的重视程度 |
二、初高中教科书增强对语法知识编排的系统性 |
三、中高考的语法考点全面覆盖中学语法知识 |
第二节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教学的建议 |
一、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教学前的教师准备 |
二、初中语法知识衔接教学建议 |
三、高中语法知识衔接教学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普通图书(时间先后排序) |
二、期刊论文(时间先后排序) |
三、学位论文(时间先后排序) |
四、课程标准(时间先后排序) |
附录 |
附录1 :初一年上册学生语文语法知识掌握情况测评 |
附录2 :高一年上册学生对初中三年语文语法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
附录3 :高中生对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研究(1978—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编写的背景 |
一、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变化 |
二、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发展 |
三、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影响 |
四、学术界中外条约研究的影响 |
第二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编写的结构形式 |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的结构形式 |
(一)章节设置 |
(二)辅助内容 |
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的结构形式 |
(一)章节设置 |
(二)辅助内容 |
第三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的内容阐述 |
一、中外条约签订背景的阐述 |
(一)“城下之盟”的双边条约签订背景的阐述 |
(二)“不败而败”与《中法新约》签订背景的阐述 |
(三)多国逼签的《辛丑条约》签订背景的阐述 |
(四)非战争状态下被迫签订条约的背景阐述 |
二、重要中外条约内容的阐述 |
(一)《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 |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
(三)《中法新约》 |
(四)《马关条约》 |
(五)《辛丑条约》 |
(六)其他条约 |
三、中外条约影响的阐述 |
(一)整体影响的阐述 |
(二)具体条约影响的阐述 |
四、修约、废约的阐述 |
第四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编写的评价与教学建议 |
一、编写的特点 |
(一)受编纂体例和课改影响较大 |
(二)主要相关内容基本保持稳定 |
(三)内容设计趋于注重能力培养 |
(四)突显爱国主义教育目的 |
二、编写的不足与建议 |
(一)不足之处 |
(二)编写建议 |
三、教学建议 |
(一)加强系统讲授,注重知识拓展 |
(二)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三)关注学术研究动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
(四)发挥中外条约内容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俄罗斯本土汉语教材分析 ——以《实用汉语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俄罗斯教材编写理念 |
1.2.2 教材编写原则研究 |
1.2.3 教材评估及分析研究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实用汉语教科书》前提与现状 |
2.1 《实用汉语教科书》与《实用汉语课本》的对照 |
2.1.1 《实用汉语课本》编写特点 |
2.1.2 《实用汉语教科书》编写特点 |
2.2 《实用汉语教科书》体现的俄罗斯特色 |
第3章 基于《实用汉语教科书》的汉语学习者需求调查 |
3.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问卷内容 |
3.1.4 研究程序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语音部分 |
3.2.2 课文与词汇部分 |
3.2.3 语法部分 |
3.2.4 练习部分 |
3.2.5 文化部分 |
第4章 从教师的视角评价教材 |
4.1 教师访谈的基本情况 |
4.1.1 访谈目的 |
4.1.2 访谈对象 |
4.1.3 内容设计 |
4.2 教师视角的教材分析 |
4.2.1 语音部分 |
4.2.2 课文与词汇部分 |
4.2.3 语法部分 |
4.2.4 练习部分 |
4.2.5 文化部分 |
4.3 访谈结果与改进建议 |
4.3.1 语音部分 |
4.3.2 课文与词汇部分 |
4.3.3 语法部分 |
4.3.4 练习部分 |
4.3.5 文化部分 |
第5章 《实用汉语教科书》内容分析及汉语教材编写建议 |
5.1 教师访谈与学生问卷调查的对照 |
5.2 俄罗斯本土汉语教材编写建议 |
5.2.1 语音部分 |
5.2.2 课文与词汇部分 |
5.2.3 语法部分 |
5.2.4 练习部分 |
5.2.5 文化部分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习者汉语学习需求调查(中文版) |
附录2 学习者汉语学习需求调查(俄文版)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中文版) |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俄文版) |
附录5 《实用汉语教科书》中的文化因素 |
附录6 教师访谈提纲(中文版) |
附录7 教师访谈提纲(俄文版) |
附录8 《实用汉语教科书》第17课的生词与补充词表 |
(6)论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内容 ——基于语文教材内容演变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已有研究及其启示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界定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材内容 |
(三)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
二、1978年以来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内容的演变 |
(一)选文篇目的更迭 |
(二)选文助读系统的变动 |
(三)选文主题解读的调整 |
(四)选文课后习题的变化 |
三、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内容的演变对教学内容的基本指向 |
(一)教学内容要促进语文素养发展 |
(二)教学内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
(三)教学内容要帮助学生走进鲁迅 |
四、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 |
(一)紧扣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内容 |
1.学习鲁迅作品中的语文基础知识 |
2.借助鲁迅作品训练语文能力 |
3.挖掘鲁迅作品中的人文内涵 |
(二)容纳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的教学内容 |
1.对鲁迅作品的语言进行个性化理解 |
2.对鲁迅作品的主题进行个性化理解 |
3.对鲁迅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理解 |
(三)凸显鲁迅真实立体形象的教学内容 |
1.抓住作品童趣感,认识童真的鲁迅 |
2.品味作品人情味,感受温情的鲁迅 |
3.探究作品思想性,了解深邃的鲁迅 |
五、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内容的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
(一)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
(二)要重视对话教学的开展 |
(三)避免对鲁迅作品的误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7)《飞跃汉语》同步阅读设计与编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参考标准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编写同步阅读的理论依据 |
2.1.1 可理解输入i+1 理论 |
2.1.2 学伴相随理论 |
2.1.3 顺向迁移理论 |
2.2 阅读教材与阅读读物编写原则 |
2.2.1 阅读教材编写原则 |
2.2.2 阅读读物编写原则 |
第3章 《飞跃汉语》教材与同步阅读编写说明 |
3.1 《飞跃汉语》教材语言要素说明 |
3.1.1 语音部分说明 |
3.1.2 词汇部分说明 |
3.1.3 语法部分说明 |
3.2 同步阅读读物编写说明 |
3.2.1 同步阅读读物概念说明 |
3.2.2 编写理念说明 |
3.2.3 编写原则说明 |
3.2.4 编写结构说明 |
3.3 小结 |
第4章 同步阅读读物编写设计 |
4.1 汉语拼音编写设计 |
4.1.1 拼音编写原则 |
4.1.2 每课拼音内容介绍 |
4.2 阅读文本内容编写设计 |
4.2.1 阅读文本编写原则 |
4.2.2 阅读文本题材介绍 |
4.3 词汇编写设计 |
4.3.1 词汇编写原则 |
4.3.2 词汇选取过程 |
4.3.3 词汇注释 |
4.4 练习题编写设计 |
4.4.1 练习题编写原则以及依据 |
4.4.2 练习题题型介绍 |
4.5 文化知识编写设计 |
4.5.1 文化编写原则 |
4.5.2 文化题材介绍 |
4.6 唱一唱与玩一玩编写设计 |
4.7 版式与插图设计 |
4.8 小结 |
第5章 同步阅读读物评估与分析 |
5.1 读物难易度考察 |
5.1.1 读物文本长度考察 |
5.1.2 读物生词量考察 |
5.1.3 读物词汇等级考察 |
5.1.4 小结 |
5.2 学生对同步阅读读物的评价 |
5.2.1 参与对象与问卷内容说明 |
5.2.2 对同步阅读各部分的满意度 |
5.2.3 练习题错误类型及原因分析 |
5.2.4 小结 |
5.3 教师对同步阅读读物的评价 |
5.3.1 参与对象与访谈内容说明 |
5.3.2 对同步阅读各部分的评价 |
5.3.3 小结 |
第6章 研究启示及结论 |
6.1 对同步阅读读物编写的启示 |
6.1.1 拼音文本编写的建议 |
6.1.2 阅读文本编写的建议 |
6.1.3 词汇编写的建议 |
6.1.4 文化知识编写的建议 |
6.1.5 练习题编写的建议 |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3 推广《飞跃汉语》同步阅读读物的构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飞跃汉语》HSK1 级第一课~第六课语音项目分布 |
附录 B《飞跃汉语》HSK1 级和2 级每课生词汇总 |
附录 C《飞跃汉语》HSK1 级和2 级每课语法项目汇总 |
附录 D HSK1 级同步阅读第三课拼音文本展示 |
附录 E 同步阅读各类题材展示 |
附录 F 同步阅读课文调查问卷(西语版) |
附录 G 同步阅读课文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 H 同步阅读课文教师访谈表 |
致谢 |
(8)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演进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助读系统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方法 |
五、研究重难点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八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对比分析 |
第一节 编写背景 |
一、20世纪70年代 |
二、20世纪80年代 |
三、20 世纪90 年代 |
四、21世纪以来 |
第二节 助读系统概观 |
第三节 助读要素比较 |
一、编辑说明 |
二、注释类 |
三、提示练习类 |
四、图像类 |
五、资料补充类 |
第二章 高中语文助读系统演进与思考 |
第一节 助读系统的演进 |
一、助读体系:确定雏形,发展直至较为完备 |
二、助读要素:依据时代发展调整,质量不断提升 |
三、编写理念:由相对固定到开放多样 |
四、能力要求:侧重点改变,强调语文综合素养 |
第二节 助读系统演进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
一、应当明确如何使用助读系统 |
二、首要重视助读系统内容严谨性 |
三、对于能力的培养不够深入 |
第三章 基于助读系统演进的实用性建议 |
第一节 编写建议 |
一、与知识、范文、作业系统紧密结合 |
二、选择有较高专业素养的编写者 |
三、增加助读系统的知识容量 |
四、提高质量辅助教学 |
第二节 使用建议 |
一、对教师使用助读系统的建议 |
二、对学生使用助读系统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结语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10)外国留学生“确认”类语气副词的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范围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一章 “确认”类语气副词的句法、语义比较 |
第一节 “确认”类语气副词的句法比较 |
一、句法位置 |
二、搭配能力 |
第二节 “确认”类语气副词的语义比较 |
一、语义特征 |
二、语义指向 |
第二章 “确认”类语气副词的习得考察 |
第一节 总体使用情况分析 |
一、正确用例情况 |
二、偏误类型 |
第二节 偏误原因分析 |
一、母语知识负迁移 |
二、目的语规则泛化 |
三、教材工具书的问题 |
四、教师的因素 |
五、学习者自身的因素 |
第三章 “确认”类语气副词的教学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大纲和教材对“确认”类语气副词的编排情况 |
一、教学大纲的处理 |
二、常用教材的选取和编排情况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一、对教学大纲的建议 |
二、对教材的建议 |
三、对教学方法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要注意课本注释的修改(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中级精读教材适用性对比研究 ——以《汉语纵横》和《拾级汉语》为例[D]. 牛会丽.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民国时期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研究[D]. 赵宗梅.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3]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衔接研究[D]. 黄于芳.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研究(1978—2019)[D]. 周桂芝.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俄罗斯本土汉语教材分析 ——以《实用汉语教科书》为例[D]. Petukhova Anastasiia.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6]论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内容 ——基于语文教材内容演变的视角[D]. 卢竞珍.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飞跃汉语》同步阅读设计与编写研究[D]. 秦倩欣.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8]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演进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D]. 李凌慧.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10]外国留学生“确认”类语气副词的习得研究[D]. 高树森. 扬州大学, 2020(02)
标签: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