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假体置换的护理体会

股骨头假体置换的护理体会

一、股骨头假体置换术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龙彪[1](2020)在《初次全髋置换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翻修原因的回归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析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手术失败翻修原因的存在关系,确定影响临床翻修原因的因素,为暴露于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初次手术置换发生时,针对可能的翻修原因进行预防性治疗方案调整,达到降低手术失败风险的目的。方法:查找收集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医院骨关节中心住院接受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患者205例,通过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行表格汇总,描述翻修患者的临床特征,整理、分析可能影响患者翻修原因的临床特征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行统计学结果分析。结果: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5例人工髋关节翻修的病例。在这205例患者中,女性患者较多n=111,占比54.1%,男性患者n=94,占比45.9%,平均翻修年龄65.88,标准偏差11.193,最快1天后,最长时间28.9年,平均髋关节假体存活7.9年,标准偏差为6.05年,在髋关节翻修病因中,假体无菌性松动(n=104,50.7%)占比最高,其次是假体周围感染(n=39,19.0%),假体周围骨折(n=27,13.2%)和其他原因(总n=35,假体脱位8例,内衬磨损11例,假体位置不佳8例、股骨柄断裂3例、置换术后顽固性髋部疼痛4例、陶瓷内衬破裂1例),共占比17.1%。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未得出明显假体无菌性松动影响因素;对于假体周围骨折,既往脑梗病史患者(OR值21.804,95%CI:2.304-206.362)更易发生假体周围骨折,与初次置换手术年龄>70岁患者比较,4055岁(OR=0.146,95%CI:0.025-0.834)、5570岁患者(OR=0..194,95%CI:0.040-0.952)的假体周围骨折风险更低,我们认为年龄>70岁患者拥有更高的假体周围骨折风险,则年龄>70岁患者拥有更高的假体周围骨折风险;假体周围感染中,糖尿病患者(OR=5.678,95%CI:1.106-29.151)更易出现假体周围感染,发生感染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6倍。初次置换手术在三甲医院(OR=0..274,95%CI:0.085-0.877)比手术地点为三甲以下医院的患者更易规避感染,其三甲医院手术患者的假体周围感染风险只有其27.4%。结论:全髋关节翻修原因与初次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特征具有相关性,假体周围骨折的影响因素包括既往脑梗病史、年龄>70岁;假体周围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三甲医院以下初次置换经历。

赵志岩[2](2019)在《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不同术式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HA,Total Hip Arthyoplasty)、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FHR,Bipola Femerai Head Replacement)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术(HSIF,Hollow Screw Internal Fixation)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的疗效。并探讨患者术后解剖参数的变化情况及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是否产生影响。方法收集了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0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严格按照筛选标准筛选,剩余105例有效病例。对这10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影像学检查及住院的诊疗经过进行详细的整理,并进行统计和回顾性对比分析。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三组,36名患者(THA组)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1例(29.4%),女25例(70.6%);年龄6579岁,平均(70.29±0.99)岁;左股骨颈骨折21例,右股骨颈骨折15例;Garden分型:Ⅲ型22例,Ⅳ型14例。有35名患者(BFHR组)接受了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男9例(30.8%),女26例(69.2%);年龄6580岁,平均(71.21±0.75)岁;左股骨颈骨折22例,右股骨颈骨折13例。Garden分型:Ⅲ型20例,Ⅳ型15例。有34例患者(HSIF组)接受了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男16例,女18例;年龄6578岁,平均(69.76±0.75)岁;左股骨颈骨折15例,右股骨颈骨折19例。Garden分型:Ⅲ型26例,Ⅳ型8例。对三组患者术后的围手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测量的解剖参数进行整理,并应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三组手术所用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花费、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Merle D’Aubign and 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HA组所用手术时间为(101.85±9.40)min,BFHR组手术所用时间为(85.09±8.61)min,HSIF组手术所用时间为(63.44±3.8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2.89,P<0.05)。THA组术中出血量为(326.21±28.25)ml,BFHR组术中出血量为(268.89±21.59)ml,HSIF组术中出血量为(107.79±10.6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49.37,P<0.05)。THA组住院花费为(60437.17±3190.96)元,BFHR组住院花费为(48187.05±4109.68)元,HSIF组住院花费为(23280.74±2066.74)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66.66,P<0.05)。THA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93.21±7.45)分,BFHR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7.97±7.42)分,HSIF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2.94±7.4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08,P<0.05)。THA组Merle D’Aubign and Postel功能评分为(16.56±2.52)分,BFHR组Merle D’Aubign and Postel功能评分为(14.50±3.04)分,HSIF组Merle D’Aubign and Postel功能评分为(12.38±4.2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26,P<0.05)。THA组股骨偏心距术后为(37.87±4.79)mm,复查为(35.81±4.3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67,P<0.05)。BFHR组股骨偏心距术后为(39.48±4.93)mm,复查为(36.69±4.6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09,P<0.05)。HSIF组前倾角术后为(14.03±5.45)度,复查为(12.59±1.02)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95,P<0.05)。THA术后短期内偏心距的变化和患者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5.024,P>0.05)。BFHR术后短期内偏心距的变化和患者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91,P>0.05)。HSIF术后短期内前倾角的变化和患者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94,P>0.05)。结论1短期内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病人的髋关节功能优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短期内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的髋关节功能优于空心螺钉内固定术。3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短期内有股骨偏心距值的减小,但对髋关节的功能无影响。4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短期内有股骨前倾角值的减小,但对髋关节的功能无影响。图16幅;表13个;参79篇。

陶涛[3](2018)在《微创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早期临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股骨颈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疾病,常发生在老年,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致残甚至死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常规手术方法,目前发展趋势是如何增加早期人工关节的稳定性,如何减轻患者的创伤,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最近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n approach,DAA)因为利用自然的解剖间隙,最大可能的避免周围组织的损伤,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同时后外侧入路术中重建外旋肌群相对传统的后外侧入路明显的下降了关节的后侧脱位,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同期开展的两种入路的人工全髋置换术来评估DAA与后外侧入路相比是否更加具有优势。目的对比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n approach,DAA)和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临床比较,探讨DAA的应用价值方法 比较2016.09-----2017.12间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80例股骨颈骨折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35例采用微创直接前入路,45例后外侧入路同时行重建外旋肌群,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内科疾病,病理性骨折,严重肥胖患者,所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为同一外科医师进行手术,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地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一个月,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一周的髋臼杯的外展角和股骨柄假体颈干角的比较。结果DAA组手术切口长度比后外侧组短,术后72小时内DAA组的疼痛VAS评分低(P<0.01),术后伤口引流少(P<0.01),术后下地时间早(P<0.01);手术时间比后外侧组长;两组术后一周的髋臼杯的外展角和股骨柄假体颈干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一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后外侧组(P<0.01),6个月后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早期并发症:DAA组有1例股骨大转子骨折,2月后恢复,后外侧组发生1例后方脱位,复位后未出现再次脱位。结论 DAA全髋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手术切口较短,术后疼痛症状轻,术后下地时间早,早期的髋关节功能好,早期的临床疗效好。

李怀木[4](2018)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加速康复理念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进一步优化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2014年6月~2015年6月应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加速康复外科治疗12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左侧9例,右侧3例;年龄75~92岁,平均84.3岁;男2例,女10例。按Evans-Jensen分型,Ⅲ型3例,Ⅳ型5例,V型4例。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有效的围术期处理措施,降低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从而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重点在于提高手术操作技术和优化围术期管理,包括减少创伤和出血、优化疼痛与睡眠管理、预防感染、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以及优化引流管、尿管和止血带的应用等。结果:手术所用时间为55~75 min,平均64.5min。术中出血150~270ml,平均180ml,均未输血。术后2例彩超检查发现腓肠肌静脉栓塞,口服利伐沙班片一月,复查血管彩超;1例腔隙性脑梗塞,口服阿司匹林片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例伤口裂开,缝合后顺利愈合,无骨折、感染、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第3天均能部分负重下床行走。使用Harris评分,术后2周平均83.5分,术后半年平均88.6分,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优良率达89.3%,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良好。术后12周均能完全负重进行走。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术换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良好治疗方法,能够快速重建髋关节功能并早期下地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但手术适应症要严格把握,并具有熟练的手术技术。

洪叶,唐祖芝[5](2017)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护理配合要点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护理配合要点。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86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并进行相应的手术护理配合,做好术前访视和手术间与物品的准备,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做好手术配合,分析其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86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均安全度过手术期,术中无急性压疮且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转运、搬运过程中未发现关节脱位现象,术后对病情进行随访可知均获得甲级愈合,出院后进行随访可知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手术室护理配合满意度较高,未出现护患纠纷事件。结论对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重术中提前做好人工股骨头植入的准备,对缩短手术时间有重要意义,可促进手术的顺利完成。

姜源涛,焦建宝,薛金伟,王云飞[6](2016)在《股骨头双极假体置换及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虽然能够取得理想的修复效果,但是临床上对于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的生物力学性能尚存在较大的争议。目的:比较股骨头双极假体置换及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选取23具(46侧)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标本进行分析,随机将标本分为内固定组和股骨头双极假体置换组,每组23侧。内固定组标本行常规金属植入物内固定,股骨头双极假体置换组行股骨头双极假体置换。在万能试验机上测定股骨假体柄的力学性能,比较股骨头双极假体置换及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与结论:1股骨头双极假体置换组的最大承载负荷显着高于内固定组(P<0.05);最大承载负荷趋势图显示,股骨头双极假体置换组最大承载负荷显着高于内固定组(P<0.05);2股骨头双极假体置换组轴向拔出试验位移显着短于内固定组(P<0.05);轴向拔出试验位移趋势图显示,股骨头双极假体置换组轴向拔出试验位移显着短于内固定组(P<0.05);3结果提示,与内固定植入物相比,股骨头双极假体置换修复老年股骨颈骨折更加稳定,修复效果更佳,能够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获得良好的初始稳定性。

郭鹏飞,周敬杰,范静,李书钢[7](2015)在《股骨偏心距变化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疼痛及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偏心距以及髋距旋转中心的恢复和重建直接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但是,目前临床上关于全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偏心距改变对患者疼痛及关节功能的影响尚缺乏研究。目的:探讨股偏心距改变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疼痛及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162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置换侧与健侧偏心距差距值分为3组,减小组30例置换侧偏心距和健侧<-5 mm;正常组87例置换侧和健侧偏心距差距在-5-5 mm;增加组45例置换侧偏心距和健侧>5 mm。比较各组股骨柄及骨头假体类型,评估患者置换前后SF-12量表评分、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及Harris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减小组、正常组以及增大组更多的以标准偏心距股骨柄假体为主,分别占77%,63%,73%(P>0.05);各组患者置换侧与健侧股骨柄假体平均股骨偏心距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组患者置换后WOMAC评分和置换前相比均明显提高(P<0.05);置换前3组之间WOMAC评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置换后3组相关疼痛、僵硬等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躯体功能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正常组躯体功能评分最高。3组患者置换前后SF-12量表评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置换后3组患者体能评分和置换前相比均得到提高(P<0.05);而精神评分除增大组外均得到显着提高(P<0.05)。增大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6%,显着高于减小组(70%)和正常组(87%),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偏心距增大更加有利于全髋关节置换后疼痛缓解,促进功能恢复;偏心距减小则会加剧患者疼痛,不利于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

梁勇,江庭彪,杨兵[8](2014)在《股骨头假体直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直径的股骨头假体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需接受THA的患者386例,随机分成采用直径为28 mm股骨头假体的观察组和采用直径为36 mm股骨头假体的对照组,1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回访,内容包括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关节活动度、假体磨损率等。结果接受THA 1年后,对照组的假体脱位情况、关节活动度均明显优于观察组,但对照组假体的磨损情况较观察组严重。结论大直径的股骨头假体能够显着降低THA后的关节脱位率并且其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小直径的假体,但大直径假体的磨损率大于小直径假体。因此在降低术后假体脱位时,选择大直径假体可取得满意效果。

王强[9](2012)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分析及中医证候调研》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随着人工髋关节假体设计的日益完善,手术技术的日臻成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已成为治疗老年人髋部病变的常用方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明显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并发症,其中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是仅次于无菌性松动的第二大并发症。因此,如何减少老年患者初次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风险因素,正确的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治疗是临床骨科仍需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因为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AVN (avascular necrosis,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DDH (development dysplasia of hip joint,发育性髋关节不良)、强直性脊柱炎等原因,而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术后出现脱位患者,进行脱位原因分析、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情况调查。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骨科老年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置换术后脱位原因的分析、脱位后中医证候的调查研究,明确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中西医结合预防措施,为进一步提高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性、术后良好的效果、减轻患者负担提供保证。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回顾性及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研究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即广东省中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中西医结合治疗65-100岁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基本信息资料,手术治疗的基本信息,其中要进行引起脱位的风险因素的统计比较、术后的中医证候频数统计。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标准。结果:本研究共收集65岁及以上因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髋关节骨性关节炎、DDH、强直性脊柱炎等患者,而进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置换术患者共581例,术后脱位25例,脱位率4.3%,采用传统手法复位治疗18例,其中2例行切开复位,因反复脱位、假体位置严重不良再次手术治疗7例。脱位患者中髋臼侧为水泥型的共15例,占60%,生物型10例,占40%。本研究中,青年老年人组(65-74岁)共388例,脱位12例,脱位率3.09%;中老年老年人组(75-89岁)共190例,脱位13例,脱位率6.84%;老年老年人组(90岁及以上)共3例,脱位0例。SA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1-2)级患者共369例,脱位11例,脱位率2.98%;ASA(3-4)级患者共212例,脱位14例,脱位率6.60%。脱位组髋臼外展角平均55.1°,最小值为48.8°,最大值66.2。(与公认的最佳髋臼假体外展位置45。、髋臼假体外展最大安全区域50。相比)。09年THA共196例,脱位人数10例,脱位率5.1%;10年THA共208例,脱位人数11例,脱位率5.28%;11年THA共177例,脱位人数4例,脱位率2.26%。以上数据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212例,脱位10例,脱位率4.72%;女性患者369例,脱位15例,脱位率4.07%。脱位组前倾角平均度16.4°,最小值10.5°,最大值26.2°(与公认最佳髋臼假体前倾角15。相比)。不同股骨头假体直径22mm、26mm、28mmm、32mm、36mm分组,脱位率分别为6.67%、5.88%、4.49%、3.14%、3.66%。脱位组与非脱位皆进行关节囊修复(其中70例患者根据关节囊不同的修复方式采取前瞻性研究,并进行脱位率比较)、手术入路采用后外侧入路。以上数据分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0.05)。老年初次全髋置换术后脱位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气虚血瘀证共13例,约占52.0%,瘀积化热证共7例,占28.0%,气滞血瘀证5例,占20%。结论:在我们的研究中,过大的髋臼外展角及早期的护理不当,是老年患者脱位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年龄增大,身体机能降低,常合多种并发症,手术耐受性差而且由于术前、术后卧床时间相对年轻患者较长等因素还可使身体状况恶化,脱位的风险进一步增高。因此,术前充分的准备,术中假体位置的准确安放、髋关节旋转中心的良好重建、周围软组织的充分修复,术后早期软枕维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准确而又积极的康复锻炼,正确的中医药辨证施治,是减轻患者髋部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医生应掌握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置换术后导致脱位的风险因素,采取预防性医疗,准确合理的中医药辨证施治,可减少术后医疗纠纷的风险,达到良好的术后效果。

马韧石[10](2012)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位置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与股骨柄假体的定位对术后假体使用寿命和关节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不同髋臼杯前倾角、外展角和股骨柄前倾角下,髋关节的生物力学情况和临床疗效进行了一些研究。随着研究的进展,学术界提出了联合前倾技术,即兼顾髋臼杯与股骨柄假体的前倾角,使二者之和维持在25°-50°之间,其中以35°的临床效果最为优良。尽管此种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临床报导,但联合前倾技术的生物力学特性目前还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不同的联合前倾技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周围骨性结构及植入假体的应力和应变特点,并通过临床研究对其进行验证,为此项技术提供生物力学基础理论,便于此技术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本研究共分为计算机有限元分析、尸体生物力学实验和临床研究三部分。第一部分: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前倾角技术的有限元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不同联合前倾角技术对髋关节假体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志愿者CT建立骨盆有限元模型,根据联合前倾角技术的基础理论,利用不同六种联合前倾技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即股骨柄前倾0°、5°、10°、15°、20°和25°,分别联合髋臼杯前倾35°、30°、25°、20°、15°和10°。在以上所有模型中,髋臼杯的外展角均为40°。给予一定的力学加载。从理论上分析不同的联合前倾状态下骨盆位移、髋臼、髋臼杯、臼杯内衬、陶瓷头、股骨柄假体及股骨的峰值Von Mises应力。结果表明股骨柄前倾20°联合臼杯前倾15°技术最为理想,因为这种技术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避免髋臼周缘、髋臼杯、内衬、陶瓷头、股骨柄、股骨中段皮质的应力集中的出现,降低了假体或骨骼发生疲劳断裂的概率,减少了摩擦界面的摩擦力和人工关节固定界面的机械性失败的可能性。此外,这种技术能在最大层面上减少骨盆在矢状面或冠状面上的分离移动,使骨盆最为接近其生理状态下的力学分布状态。第二部分: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联合前倾角技术的尸体生物力学研究: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比较联合前倾技术对全髋关节术后骨性结构的应变影响,并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相互验证。应用三种联合前倾角技术对尸体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即股骨柄前倾0°-10°、11°-20°和21°-25°,分别联合臼杯前倾35-25°、24°-15°和14°-10°。髋臼杯外展角设计范围为35°-45°。在600N载荷下,通过电阻应变片技术测量股骨柄周缘骨皮质和髋臼前后壁的应变情况,并与正常加载模式下的应变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其他两种联合前倾技术相比,股骨柄前倾11-20°联合臼杯前倾24°-15°是一种合理的联合前倾技术,因为其股骨表面应变与自然状态下最为接近,而在髋臼周缘体现出了最小的应变率。这个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的结果比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个实验达到了彼此验证,互为补充的目的。第三部分: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联合前倾角技术的临床研究:结合前两项实验的研究结果,进行临床研究设计。利用三种联合前倾技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即股骨柄前倾0°-10°、11°-20°和21°-25°,分别联合臼杯前倾35-25°、24°-15°和14°-10°。髋臼杯外展角为40°左右。术前、术后分别对其影像学疗效进行评估,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术后患肢重力臂、偏心距、旋转中心高度和沈通线的连续性进行评估;同时应用电话随访确定患者术后半年内出现的并发症及生存情况,利用Harris评分对关节术后功能进行评价分析。我们发现股骨柄前倾0-10°联合髋臼杯前倾35°-25°技术、股骨柄前倾11°-20°联合髋臼杯前倾24°-15°技术和股骨柄前倾21°-25°联合髋臼杯前倾14°-10°三种联合前倾技术可以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和骨性关节炎,主要体现在患肢术后的重力臂、股骨偏心距和旋转高度和沈通线的连续性得到了纠正。术后半年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为良。三种联合前倾技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未见显着差异。通过上述研究我们认为,在联合前倾角为35°的技术中,股骨柄前倾20°联合臼杯前倾15°技术是一种理想的全髋关节置换技术。它不仅可以避免关节假体周围出现显着的应力集中情况,降低假体断裂的风险,减少摩擦界面的摩擦力,预防关节过度磨损,在髋臼周缘和股骨中上段产生较小的应变,使骨盆接近生理状态的力学分布情况;同时可以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并在临床影像、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短期的关节功能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股骨头假体置换术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骨头假体置换术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初次全髋置换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翻修原因的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研究方法及目的
第2章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一般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及目的
        2.2.1 数据收集
        2.2.2 病例的分组
        2.2.3 临床翻修病因诊断
        2.2.4 初次全髋置换患者自身临床特征因素
        2.2.5 观察指标设计并制作髋关节翻修患者信息汇总记录,并对以下信息进行记录
        2.2.6 统计方法
第3章 临床资料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研究资料分析
        3.1.1 患者一般情况描述分析
    3.2 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
        3.2.1 回归模型选择及因变量的处理
        3.2.2 回归模型自变量的分析与处理
        3.2.3 单因素分析
        3.2.4 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全髋关节翻修手术原因讨论
        4.1.1 人工假体无菌性松动
        4.1.2 假体周围骨折
        4.1.3 假体周围感染
        4.1.4 内衬磨损
        4.1.5 术后脱位
        4.1.6 其他翻修原因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2)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不同术式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与筛选标准
        1.1.3 分组情况
        1.1.4 术前准备
        1.1.5 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
        1.1.6 观测指标及临床疗效的评价
        1.1.7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三组研究对象围手术期指标及功能评分的比较
        1.2.2 三组研究对象围手术期指标及功能评分的多重比较
        1.2.3 三组研究对象解剖参数变化情况的比较
    1.3 典型病例
        1.3.1 病例1
        1.3.2 病例2
        1.3.3 病例3
    1.4 讨论
        1.4.1 股骨颈在髋部的作用与意义
        1.4.2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优点与不足
        1.4.3 三种手术方式的结果对比与分析
        1.4.4 三种手术方式的经验总结
        1.4.5 三种手术方式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1.4.6 研究不足与展望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特点
        2.1.1 发病机制
        2.1.2 流行病学特点
    2.2 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
        2.2.1 颈干角与前倾角
        2.2.2 骨小梁系统及生物力学
        2.2.3 股骨头颈的血运来源
    2.3 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诊断
    2.4 股骨颈骨折的分型
        2.4.1 Psuwels分型
        2.4.2 AO分型
        2.4.3 解剖位置分型
        2.4.4 Garden分型
    2.5 治疗方式
        2.5.1 保守治疗
        2.5.2 内固定术
        2.5.3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2.6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附录B 偏心距、颈干角和前倾角的测量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微创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早期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手术方法
    三、术后处理
    四、术后康复训练指导
    五、评估资料
    六、统计学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老年股骨颈骨折概述
        1.1 股骨颈骨折的病理简介
        1.2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特点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适用性
        2.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逐渐成为主流
        2.2 临床应用对象的排除标准
        2.3 临床应用对象的纳入标准
    3 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3.1 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其他不具有显着优势
        3.2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较其他具有显着差异
    4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界面及手术入路选择
        4.1 髋关节界面选择
        4.2 手术入路选择
    5 临床应用的假体固定及术后脱位相关
        5.1 假体固定
        5.2 术后脱位
    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注意事项
        6.1 术前准备
        6.2 术前评估及处理
        6.3 术后康复训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加速康复理念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临床意义
2. 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采集时间
    2.3 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5 一般资料
3. 方法
    3.1 术前准备
    3.2 麻醉方法
    3.3 手术方法
    3.4 术后处理
    3.5 康复锻炼
    3.6 随访
    3.7 数据统计及疗效评定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护理配合要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股骨头双极假体置换及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股骨头双极假体
    老年股骨颈骨折
0引言Introduction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材料
        1.3.1 尸体标本
        1.3.2 内固定植入物
        股骨头双极假体
    1.4 方法
        1.4.1 标本的制备
        1.4.2 生物力学测试
    1.5 主要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标本数量分析
    2.2 两组标本最大承载负荷比较
    2.3 两组标本最大轴向拔出力试验结果比较
3 讨论Discussion
作者贡献
利益冲突
伦理问题
文章查重
文章外审
作者声明
文章版权

(7)股骨偏心距变化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疼痛及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2结果Results
3讨论Discussion

(8)股骨头假体直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评估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9)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分析及中医证候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重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
    第二节 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的文献调研分析
        一、患者相关因素
        二、手术相关因素
        三、假体因素
        四、其他因素
    第三节 中医中药在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部分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资料分析
        四、质量控制
    第二节 结果
        一、病例一般特征
        二、脱位原因分析
        三、全髋术后脱位的中医证候分布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分析
        一、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与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关系
        二、年龄分组、ASA评级脱位率比较
        三、性别、髋臼假体类型脱位率比较
        四、关节囊修复对脱位的影响
        五、股骨头假体直径对脱位的影响
        六、其他
    第二节 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讨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位置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全髋关节置换的基础解剖
        1.1.2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
        1.1.3 有限元分析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1.1.4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问题
        1.1.5 联合前倾角技术的定义及研究进展
第2章 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前倾角技术的有限元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正常股骨髋臼模型的建立
        2.1.2 手术所用假体模型的建立
        2.1.3 手术模型的建立
        2.1.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 结果
        2.2.1 各模型骨盆位移
        2.2.2 各模型髋臼峰值 Von Mises 应力
        2.2.3 各模型髋臼杯的峰值 Von Mises 应力
        2.2.4 各模型内衬的峰值 Von Mises 应力
        2.2.5 各模型陶瓷头的峰值 Von Mises 应力
        2.2.6 各模型股骨柄的峰值 Von Mises 应力
        2.2.7 各模型股骨的峰值 Von Mises 应力
    2.3 讨论
第3章 全髋置换术联合前倾角技术的尸体实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标本
        3.1.2 测试材料及仪器
        3.1.3 实验前准备及分组
        3.1.4 应变片的分布位置及贴片方法
        3.1.5 模型制备
        3.1.6 测试体位
        3.1.7 加载平台的制备
        3.1.8 加载量的计算及加载方法
        3.1.9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一般情况
        3.2.2 影像学结果
        3.2.3 股骨假体柄周缘的应力与应变
        3.2.4 髋臼周缘的应力与应变
    3.3 讨论
第4章 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前倾角技术的临床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患者的选取与分组
        4.1.2 纳入、排除标准与患者基本情况
        4.1.3 术前准备
        4.1.4 手术方法
        4.1.5 术后评估与随访
        4.1.6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联合前倾角的结果
        4.2.2 影像学评估结果
        4.2.3 术前内科合并症与术后并发症
        4.2.4 Harris 评分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股骨头假体置换术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初次全髋置换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翻修原因的回归分析[D]. 龙彪. 南昌大学, 2020(08)
  • [2]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不同术式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赵志岩.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3]微创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早期临床疗效对比[D]. 陶涛. 苏州大学, 2018(04)
  • [4]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加速康复理念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D]. 李怀木.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6)
  • [5]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护理配合要点体会[J]. 洪叶,唐祖芝.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20)
  • [6]股骨头双极假体置换及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J]. 姜源涛,焦建宝,薛金伟,王云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26)
  • [7]股骨偏心距变化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疼痛及功能的影响[J]. 郭鹏飞,周敬杰,范静,李书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44)
  • [8]股骨头假体直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J]. 梁勇,江庭彪,杨兵. 黑龙江医学, 2014(08)
  • [9]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分析及中医证候调研[D]. 王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位置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马韧石. 吉林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股骨头假体置换的护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