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分亏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分,亏缺,指数,干旱,冬小麦,柳州市,特征。
水分亏缺论文文献综述
李鸿平,崔宁博,陈昱辛[1](2019)在《低压滴灌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柑橘叶片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找适宜的低压滴灌节水模式。【方法】以8 a生"不知火"柑橘为试材,2017—2018年在柑橘抽梢开花期(Ⅰ)、幼果期(Ⅱ)、果实膨大期(Ⅲ)和果实成熟期(Ⅳ)各设置4个亏水处理,即轻度亏水(LD)、中度亏水(MD1)、偏重度亏水(MD2)和重度亏水(SD)处理,并设置1个对照(CK,充分灌水)。探究了低压滴灌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柑橘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Ⅰ期MD1和LD处理对H_2O_2量、GSH量和PRO量并没有显着影响,但可以显着提高NR活性和产量,分别较CK提高20.9%和21.7%以及5.1%和3.1%;在Ⅱ期进行MD1和LD处理对灌水后的H_2O_2量和GSH量以及PRO量、NR活性和产量都没有显着影响,但可以显着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在Ⅲ期进行水分亏缺会导致H_2O_2量和GSH量以及PRO量上升,以及NR活性和产量的下降;在Ⅳ期进行LD处理的H_2O_2、GSH、PRO、NR活性和产量均与CK处理无显着差异,但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结论】Ⅰ期中度亏水处理(Ⅰ-MD1),Ⅱ期轻度亏水处理(Ⅱ-LD),Ⅲ期充分灌溉,Ⅳ期轻度亏水处理(Ⅳ-LD)在维持柑橘叶片生理活性的同时,可以获得最高产量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是适合低压滴灌柑橘的灌溉方式。(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贺垒,范凤翠,耿计申,齐浩,刘胜尧[2](2019)在《非水分亏缺条件下设施茄子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设施茄子在非水分亏缺条件下蒸散量及构成要素的变化特征,围绕关键因子进行调控。以膜下滴灌茄子为研究对象,在苗期、开花坐果期和成熟采摘期土壤水分分别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80%和70%时,设置3种灌水定额进行灌溉,分析各生育阶段蒸散速率和土壤蒸发速率的变化,并对气象因子(日均温度、湿度、太阳累积辐射)、作物因子(叶面积指数)和土壤水分因子与蒸散量进行相关分析,确定各阶段的关键影响因子。茄子阶段蒸散速率与蒸腾速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单峰型变化曲线,开花坐果期最高,成熟采摘期次之。土壤蒸发速率呈"开口向上"的"U"形变化曲线,开花坐果期最低。蒸散量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变化规律为:苗期土壤蒸发量在蒸散量中所占比重最高,达到22.33%~31.40%。开花坐果期最低,为3.31%~3.89%。影响蒸散量因素中,叶面积指数随生育阶段推进影响程度逐渐降低,土壤质量含水率在苗期影响不显着,在开花坐果期和成熟采摘期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因此,开花坐果期可以忽略膜下土壤蒸发对蒸散量变化的影响,而在其他2个生育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叶面积指数对蒸散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前中期,而土壤质量含水率主要体现在中后期。(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陈震,马春芽,孙浩,程千,段福义[3](2019)在《基于无人机影像的作物土壤水分亏缺反演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无人机影像进行作物土壤水分亏缺反演研究有利于提高农田集约化管理效率,提升农田精准灌溉水肥空间分布信息高效获取技术水平。【方法】文章以冬小麦为例,采用大型喷灌机变量灌溉的方式,设置3个灌溉水平和6个不同施肥处理;利用无人机携带热红外、可见光、多光谱相机,规划航线飞行采集影像数据,结合田间布点取样校准,反演冬小麦长势;根据获取的无人机遥感影像,经图像拼接、数据提取等处理,获得田间不同试验小区光谱数据,计算植被指数,反演水肥指标,构建土壤水分反演模型。【结果】水分亏缺情境下,灌水的多少直接影响冬小麦的生理生长指标,灌水量越多,冬小麦株高和叶面积发育越好;3个灌溉水平处理间冠层温度差异在2~5℃;植被指数与灌溉处理一致性较好,而不同的施肥处理反演效果不理想。【结论】热红外影像反演作物冠层温度计算得到的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可以展现冬小麦作物水分亏缺空间分布,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与土壤水分平均含水率有很好的相关性。无人机遥感在田间水肥管理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大田时空数据的获取能力,下一步应开展水肥时空变异性研究,探讨水肥精准施用技术,从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着手提升精准管理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信息》期刊2019年04期)
曹言,王杰,李尤亮,王树鹏,戚娜[4](2019)在《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云南省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干旱时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云南省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干旱变化规律,为该区夏玉米合理布局和防御生育期内阶段性干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云南省1960—2014年32个典型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计算夏玉米生育期逐旬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rop water deficit index,CWDI),采用线性趋势和M-K检验分析了云南省不同地区夏玉米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了CWDI与夏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①云南省夏玉米初始生长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全生育期平均干旱站次比分别为50.30%、12.36%、5.88%、6.00%和10.35%。②1960—2014年夏玉米初始生长期干旱站次比和CWDI均呈减小趋势,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全生育期则均呈上升趋势,且快速生长期和生长中期干旱面积和强度上升幅度相对较大,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滇西南。③云南省夏玉米各生育阶段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整体上表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其中滇中干旱频率最高,滇西南最低;云南省夏玉米各生长阶段干旱强度上升幅度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滇西南和滇东北,上升幅度较小区域主要集中在滇中中西部和滇西北。④云南省夏玉米生长中期水分供需状况对夏玉米产量影响较大。【结论】一定幅度的干旱强度上升,有利于云南省西部夏玉米增产,尤其是滇西南地区;但会导致中东部夏玉米减产,尤其是滇东北。(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马守臣,张伟强,段爱旺[5](2019)在《不同亏缺灌溉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选适宜的小麦节水灌溉模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生育期内灌越冬水、拔节水和开花水为对照(CK),设置了3种不同的亏缺灌溉模式:浇拔节水和开花水(T1)、拔节水+开花水隔畦交替灌溉(T2)、返青水+孕穗水+开花水隔畦交替灌溉(T3)。在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定了小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棵间蒸发量、干物质量,并测定了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T1处理小麦的光合速率与CK无显着差异,但蒸腾速率显着低于CK。在T2、T3处理中,干区、湿区的光合速率与CK也无显着差异,但干区小麦的蒸腾速率显着低于CK和湿区。各处理棵间蒸发量均显着低于CK。T2、T3处理中干区小麦的棵间蒸发量均显着低于湿区。T1处理提高了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但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减少。T2、T3处理湿区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于CK,但花前干物质转移量显着低于CK。T2、T3处理干区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均显着低于湿区,但花前干物质转移均高于湿区小麦。T1、T2和T3处理对小麦产量没有显着影响,但均显着减少灌溉水量和作物的耗水量。【结论】3种时空亏缺灌溉模式均显着提高了小麦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家文,黄维,吴炫柯,刘永裕[6](2019)在《柳州市甘蔗干旱风险区划——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制作柳州市甘蔗干旱风险区划图,为甘蔗的防旱避灾和种植布局的优化提供科学参考。利用柳州市8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的气象资料,结合甘蔗的发育期,在水分亏缺指数理论基础上,以水分亏缺指数及其发生的概率和各生育阶段的权重系数为评价指标,构建柳州市甘蔗干旱风险指数,最后制作风险区划图。伸长期和成熟期水分亏缺指数较大,干旱频率较高;柳州市区以东和鹿寨县以南的地区、柳城县中部处于高风险区,叁江县西南部、融安县大部分处于中风险区,融水县大部分地区和融安县以西的小部分地区处于低风险区。柳州市干旱风险空间差异较大,区划结果可为合理安排种植布局、制定科学灌溉用水调配计划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2期)
王连喜,王田,李琪,吴东丽,胡正华[7](2019)在《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时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南省1961—2014年14个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以及冬小麦生育期数据为基础资料,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作为干旱指标,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覆盖范围广,其CWDI指数存在准2~4年及准2~6年的周期变化;各干旱等级中,轻旱无突变发生,而中旱与重旱及以上分别在1973年和1965年发生了突变;轻旱的覆盖范围以3.25/10年的速率下降,中旱、重旱、特旱的覆盖范围则分别以2.52/10年、0.68/10年、0.47/10年的速率上升,以轻、中旱为主,重旱次之,特旱最少,其中,轻旱频率高发区集中在豫南及豫西南,中旱频率高值区以许昌、商丘、宝丰、卢氏等地为主,重、特旱主要发生在豫北一带;极重风险区分布为拔节-抽穗期>全生育期>乳熟-成熟期,重度风险区分布为全生育期>拔节期-抽穗期>乳熟-成熟期,中度风险区分布为乳熟-成熟期>拔节-抽穗期>全生育期。(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李星恕,程双飞,薛志,熊秀芳,韩文霆[8](2019)在《基于无人机遥感的青贮夏玉米水分亏缺指数反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水分胁迫和不同时间尺度对拔节期青贮夏玉米水分亏缺指数(WDI)和陆气温差监测效果的影响,利用地面数据结合无人机遥感数据建立植被指数-温度梯形空间,计算WDI干旱指数,并生成WDI分布图和陆气温差分布图。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和水分胁迫梯度下分析WDI、陆气温差与土壤含水率、气孔导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被指数-温度梯形空间和WDI分布图对短期降雨事件反应敏感;日间尺度下WDI、陆气温差与土壤含水率、气孔导度均表现了较好的相关性(R~2为0. 4~0. 85);旬间尺度下WDI与土壤含水率、气孔导度的相关性(R~2> 0. 68)明显优于陆气温差(R~2<0. 6);旬间尺度下100%充分灌溉时,WDI、陆气温差与土壤含水率、气孔导度均无显着相关性(R~2<0. 12);在不同水分胁迫下,WDI与气孔导度、土壤含水率均显着相关(R~2为0. 728 3~0. 82),而陆气温差与气孔导度、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则出现较大差异(R~2为0. 356 6~0. 807 4);与陆气温差相比,采用WDI实时监测青贮夏玉米旱情更为稳定。研究结果可为大田作物干旱信息的实时监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杨桦[9](2019)在《寒地黑土稻作水分亏缺及复水补偿效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农业大国,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制约着国家的长足发展。身处寒地黑土区的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水稻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种植作物。传统的水稻淹灌种植方式耗水量巨大且水分利用效率低,所以在当前缺水的现状下探寻适宜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对于黑龙江水稻种植发展有重要意义。为探究不同生育阶段水分亏缺及复水对寒地黑土稻作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及补偿效应,了解水稻不同生育阶段适宜的水分状态,以期为水稻生产实践中确定不同生育阶段适宜的水分管理模式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龙庆3号水稻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单生育期和2生育期连续水分亏缺状态,分别设置轻度(土壤含水率控制在80%~90%土壤饱和含水率)、中度(土壤含水率控制在70%~80%土壤饱和含水率)和重度(土壤含水率控制在60%~70%土壤饱和含水率)3种水分亏缺水平,并以正常灌溉为对照(CK),共22个处理,分析了其对水稻的生长状况、叶绿素荧光参数、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就株高而言,单生育期水分亏缺处理中分蘖期各处理和各生育期重旱处理对水稻株高影响较大;2生育期连旱处理中,各连续重旱处理对水稻株高影响较大。仅分蘖期和拔节期水分亏缺处理发生明显补偿效应。分蘖期水分亏缺处理能显着提高水稻有效分蘖率,且有效分蘖率随干旱程度的加重而提高。就干物质积累量而言,单生育期水分亏缺处理中,分蘖期、拔节期和乳熟期水分亏缺处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较大大,且干物质积累量随干旱程度的加重而降低。抽穗期水分亏缺处理仅重旱处理会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有影响。分蘖期和拔节期水分亏缺处理发生补偿效应。2生育期连旱处理中,分-拔期连旱处理和各连续重旱处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具有较大影响,且仅分-拔期连续水分亏缺处理表现出补偿效应。就叶绿素SPAD值而言,不同处理在其水分亏缺状态下水稻叶片SPAD值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后一生育阶段复水后,其SPAD值均达到或接近于对照水平,且在10天后均与对照呈相同变化规律,表现出了一定的补偿效应。就叶绿素荧光参数而言,水分亏缺对水稻叶片F_v/F_m的影响不大,仅分蘖期和2生育期连续重旱会使其显着降低;对水稻叶片F_v'/F_m'、ΦPSII、qP造成的影响与其干旱程度有关,干旱程度越重其值越低,并且2生育期连旱较单生育期干旱会进一步降低。分蘖期和乳熟期水分亏缺对水稻叶片qN造成的影响与其干旱程度有关,干旱程度越重其值越高。拔节期和抽穗期水分亏缺不会对水稻叶片qN造成较大影响,仅2生育期连续重旱对其造成了较大影响。复水后绝大多数处理叶绿素荧光参数均能恢复至甚至超过对照水平,表现出了一定的补偿效应。就日耗水量而言,各轻旱处理后一生育阶段复水后前5天内日耗水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表现出了一定的补偿效应,抽穗期中旱和重旱处理也同样表现出补偿效应。分蘖期和拔节期的中旱和重旱处理补偿效应发生的时间较轻旱处理晚,且干旱程度越重,补偿效应发生时间越延后。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言,单生育期轻旱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小,且由于补偿效应的发生,抽穗期和乳熟期轻旱处理水稻产量较对照还有小幅的提高。单生育期轻旱处理均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且抽穗期和乳熟期期提高幅度较大。2生育期连旱处理仅分-拔期连续轻旱和中旱处理、抽-乳期连续轻旱处理能小幅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综合不同水分亏缺处理对水稻生长状况、叶绿素荧光参数、日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效率的影响及其补偿效应结果分析得出:2生育期连续水分亏缺处理因其亏缺历时较单生育期水分亏缺处理长,对水稻植株伤害较大。而单生育期水分亏缺处理中,中旱和重旱处理因其亏缺程度较轻旱处理严重,对水稻植株也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单生育期轻度水分亏缺是水稻生长较适宜的水分状态。(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建军[10](2019)在《深入分析不同水分亏缺对向日葵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盆栽培育向日葵植株,研究其在不同水分情况下的产量,通过向日葵产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发现在保证水分充足的环境下,适当提高水分会让向日葵产量增多,但是水分不可过多,不能在作物进行临界阶段时使其水分亏缺,会使其产量大大降低,在其生长阶段要保证充足的水分,稍多些亦可。倘若用水量有限,不得不对水量有所节制,可分清主次,对于生长关键期,如幼苗期,现蕾期采取一定的水分补偿,其余阶段稍稍减少水的用量亦可保证产量。(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11期)
水分亏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明设施茄子在非水分亏缺条件下蒸散量及构成要素的变化特征,围绕关键因子进行调控。以膜下滴灌茄子为研究对象,在苗期、开花坐果期和成熟采摘期土壤水分分别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80%和70%时,设置3种灌水定额进行灌溉,分析各生育阶段蒸散速率和土壤蒸发速率的变化,并对气象因子(日均温度、湿度、太阳累积辐射)、作物因子(叶面积指数)和土壤水分因子与蒸散量进行相关分析,确定各阶段的关键影响因子。茄子阶段蒸散速率与蒸腾速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单峰型变化曲线,开花坐果期最高,成熟采摘期次之。土壤蒸发速率呈"开口向上"的"U"形变化曲线,开花坐果期最低。蒸散量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变化规律为:苗期土壤蒸发量在蒸散量中所占比重最高,达到22.33%~31.40%。开花坐果期最低,为3.31%~3.89%。影响蒸散量因素中,叶面积指数随生育阶段推进影响程度逐渐降低,土壤质量含水率在苗期影响不显着,在开花坐果期和成熟采摘期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因此,开花坐果期可以忽略膜下土壤蒸发对蒸散量变化的影响,而在其他2个生育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叶面积指数对蒸散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前中期,而土壤质量含水率主要体现在中后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分亏缺论文参考文献
[1].李鸿平,崔宁博,陈昱辛.低压滴灌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柑橘叶片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9
[2].王贺垒,范凤翠,耿计申,齐浩,刘胜尧.非水分亏缺条件下设施茄子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陈震,马春芽,孙浩,程千,段福义.基于无人机影像的作物土壤水分亏缺反演方法[J].中国农业信息.2019
[4].曹言,王杰,李尤亮,王树鹏,戚娜.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云南省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19
[5].马守臣,张伟强,段爱旺.不同亏缺灌溉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9
[6].李家文,黄维,吴炫柯,刘永裕.柳州市甘蔗干旱风险区划——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J].中国农学通报.2019
[7].王连喜,王田,李琪,吴东丽,胡正华.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8].李星恕,程双飞,薛志,熊秀芳,韩文霆.基于无人机遥感的青贮夏玉米水分亏缺指数反演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9
[9].杨桦.寒地黑土稻作水分亏缺及复水补偿效应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10].李建军.深入分析不同水分亏缺对向日葵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农家参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