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翠玲[1]2003年在《程度量主观性及副词“太”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和汉语研究的加深,不但实词研究颇有成效,虚词的研究也日益加温。虚词是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加强虚词研究是很必要的。本文就是现代汉语虚词系统中的一个个案研究,是基于程度量主观性的基础上,对程度副词“太”的语义特征以及相关的句法特征的研究。全文共分五个部分,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共有叁章:第一章是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分析前人研究的成果和尚存的问题,然后提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第二章考察副词“太”的语义内涵和特征,以及“太”在突显不同语义侧面时表现出来的搭配选择特征。第叁章分析研究了与“太” 相关的几个句法问题,包括语境问题,变换问题,“了” 的共现问题,以及“太”与所修饰成分形成的“太 X”结构作定语的问题。
朱磊[2]2018年在《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的新形式和新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不断演化,出现了大量的新形式;在新兴程度副词出现的同时,原有的程度副词的语法性质也在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功能。在两者的基础上,现代汉语也产生了许多含有程度副词的新构式。本文认为,程度副词与中心语构成的组合,有充当句子成分或句法成分的可能。当相关组合只能充当句子成分时,该语言现象具有很大的语用因素,主观性最强;当该语言现象开始在句法成分出现时,就表明该现象已经逐步开始语法化;当该语言现象能够高频充当句法成分时,就表明新的语言现象已经开始被全社会的语言使用群体所接纳。因此,本文以语言现象从句子成分到句法成分的过渡为主要着眼点,依据语料支持,结合语法化、主观化等理论,采用现象描写与理论解释、定性研究与量化统计、个体研究与对比研究等手段,考察程度副词新形式、新功能,以及有关的新构式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章除了绪论和结语,分为上中下叁编,每编第一章具有总论性质,其余各章是个案分析。上编为第一章至第五章,研究程度副词的新形式,也就是对新兴程度副词的发展趋势和演变机制等进行分析。第一章从总体上对新兴程度副词作出考察,文章认为其发展呈现出绝对化和高量性两大趋势。新兴程度副词在演化前有不同的语义功能,其副词化的方式是通过转喻或者隐喻,建立起源语义与程度义之间的关系,而产生动因的诱因则是因表达需要而在其搭配对象或者源成分自身发生的语类、语义、语用方面的变异。第二章对新兴程度副词“狂”的演化动因和机制作了分析,探讨了相关的驱动和制约因素。第叁章对程度副词性的“超”和动词性的“超”进行了区分,并考察了“超”和“超级”在表程度义时的竞争及其在语言生活中新的发展变化。第四章考察了“爆/暴”在表程度义时的差异,分析了相关成分在状语和补语位置的不同表现及其成因。第五章研究了“到哭”的程度副词化状况,并与其他作补语的“到X”词语进行了比较研究。中编为第六章至第十章,研究程度副词新功能的扩展。第六章总体上考察名词性成分、一般动词,以及状态形容词被程度副词所修饰的情况,探讨出这些新功能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类推途径。第七章对新兴的“很是”进行研究,探讨了其与性状化名词搭配的相关机制。第八章考察程度副词修饰粘宾动词短语“显得+X”被程度副词修饰的表达功用,并对制约是程度副词修饰“显得+X”低频率留存的机制作出相应分析。第九章通过语料库的统计,分析了“最”和“很”修饰状态形容词的差异,并对其成因作出了相关解释。第十章研究“得慌”与状位程度副词迭加的表现和成因,并进一步考察了其类推后的相关语言现象。下编是从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研究含有程度副词的新构式。第十一章列举当前语言生活中常见的含有程度副词的新构式,分析归纳程度副词在构式的存在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第十二章探讨“蛮拼的”的构式化问题,分析该构式的形成原因。第十叁章对主观强调构式“不要太X”作出描写,分析了其成因,对其发展趋势也作出了一定的预测。第十四章对构式“有点(儿)小X”总体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各个构件的特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各个构件与构式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第十五章对构式“最美X”进行了分析,并从形式、语义等角度将该构式与类似结构进行的对比研究。全文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余论,对本文的基本观点与主要创获进行相应的总结,并对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思考。
张超[3]2013年在《留学生主观性程度副词习得偏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程度副词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实词,母语为汉语的人们经常使用程度副词来表达程度意义,尤其是主观性程度副词,使用的频率很高。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程度副词也是一个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留学生在使用程度副词时会经常产生语法和表达上的错误,而且产生偏误的比率很高。针对此对外汉语教学的现象,本文拟从程度副词的一个下位小类----主观性程度副词“太”、“真”、“有点儿”进行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的分析,并结合对主观性程度副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考察结果,对留学生习得“太”、“真”、“有点儿”的情况进行偏误研究,总结偏误类型,分析偏误来源,从而对留学生习得主观性程度副词提出一些教学策略和教学建议,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1章对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等进行介绍。第2章对前人关于主观性程度副词的本体研究和偏误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现有成果中存在的问题。第3章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主观性程度副词“太”、“真”、“有点儿”的句法、语义和语用进行分析研究。第4章对留学生习得主观性程度副词“太”、“真”、“有点儿”的偏误情况进行研究。第5章对留学生习得主观性程度副词提出一些教学策略与教学建议。
王倩[4]2012年在《现代汉语增量与减量构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量范畴研究是近年来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我们发现以往对增量、减量的讨论不多,而且对某些格式的增量减量的判断结果会略有差异,究其原因是并未对增量、减量做出明确的界定。因而我们觉得作为量范畴的次类范畴——增量、减量是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全文共分6章。第1章是绪论。从提出具体问题入手,主要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背景理论与研究方法、量范畴研究综述、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等。第2章是理论构建部分。首先在综述前人涉及到的增量减量的研究基础上,借鉴各学科的整合概念及语言学领域中的构式整合概念,提出“量的整合”概念。指出量的整合具备叁个基本要素:参与项、过程、结果。参与项是蕴含量性特征的语言元素,包括实体、算子和组织形式。算子和关系赋予算法,表明实体之间的关系;实体参与计算,直接负载量的意义。量整合的过程是一个结构体联合、功能相协作、因素互调整的过程,包括量类的整合与量值的整合。其次,指出语言中的增量、减量需要从计量基点、计量层次、计量方向、计量长度、计量值域等几方面加以界定。构建了判定增量、减量的意义标准的理论模型。讨论了判定增量减量的形式标准:从量的算子看,一般具有表小意义、低量意义、否定意义、限定意义的算子可以看成减量标志,而具有表大意义、高量意义、肯定意义的算子可以看成增量标志;从量的组织形式看,排比、对举、递进、重复、语序对调等组织形式都可能造成增量。最后,讨论了增量减量与大量小量的关系。指出增量、减量是量的生成,量的计算过程,是受说话人意图驱动的,是动态的;大量、小量是量的取值,是量值结果,是静态的。从增量减量所造成的结果的角度看,增量减量与大量小量之间并不存在对应关系。第3章至第5章是个案研究部分。第3章“小+谓词性X”结构的量性考察。首先按照谓词性X的不同以及格式出现早晚对“小+谓词性X”进行分类:传统用法小+V单、小V1小V2、小+有+N,以及新兴用法小+V双、小+A。指出小F+V双、小F+A组合是受到形容词性“小”组合模式“小A+N/A”的类推影响,而其结构体的语法功能又类推了“小F+V单”的语法功能。其次讨论了“小”的性质及词类归属,认为格式中的“小”虽然是程度副词,但仍处于进一步虚化的阶段,在某些小类用法中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情态评注功能。再次,分析了“小+谓词性X”系列格式的主观性差别及量的整合问题。指出“小+V”属于相对客观的表达,当V为单音节言谈类动词时,“小+V”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同时具有交互主观性作用;“小V1小V2”的计量基点在“小V”的量,因此受到框架迭加的影响“小V1小V2”表达的是正值负向增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小+有+N”主观性高,侧重于元语减量,其中“小+有+褒义N”的量值结果仍浮动在相对客观大量区间,“小+有+贬义N”的量值浮动在相对小量区间。“小+A”中,A既可以是性质形容词,也可以是状态形容词,这种组合形式受到说话人语用表达需求的驱动,其主观性程度最高,整合后的量值区间最不稳定,可以趋大可以趋小。第4章“没A没B”格式的量性考察。首先探讨了格式中“没”的性质,认为进入格式的成分大部分是压缩得来的,很多谓词性成分都可还原成名词,具有强烈的指称性功能,“没”倾向于看成动词。其次,指出框架“没……没……”具有形式填充及压缩作用,由于A、B可以来源于不同词语的压缩,因而“没A没B”具有语义歧解性,需在具体语境中消除。框架的量性作用在于负向增量。再次,根据A、B的语义关系区分出“没A没B”内部成员的表量特征:当A、B为同义或近义关系时,整个格式的量是程度增量;A、B为类义关系时,整个格式的量是范围或层级增量;A、B为反义关系时,整个格式的量又分为两种情况:表示“既没A、也没B,非此非彼”的意义时整个格式的量表现为中和语用增量;表示“不区分,不区别”意义时整个格式的量是异态偏向增量。文章还尝试对各类型的量值结果进行了形式化总结。第5章“有点+太+A”格式的量性考察。首先将量整合的参与项区分为减量算子“有点”和表超量的实体“太+A”。其次,根据A构成成员的不同,探讨了“有点”与“太+A”在量类及量值方面的整合。指出“太+A中性义”表客观超量时,“有点”是对其客观超量的减量,是客观世界量层面的减量;“太+A中性义”表主观超量时,有点”对它的减量是介于语言本身量层面和客观世界量层面之间的减量;当“太+A褒”为积极超量时,“有点”的减量作用介于语言本身量层面和客观世界量层面之间,当“太+A褒”为消极超量时,“有点”的减量作用处于语言本身量层面;“太+A贬”的超量是消极量,“有点”的减量作用处于语言本身量层面,属于纯粹的元语言减量。经过“有点”减量的作用,无论“太+A”是客观量还是积极量,其结果量值都浮动于高量值区间,而对于消极量来说,其结果量值不变,仍属极量区域。最后,探讨了与“有点+太+A”类似的其他程度副词与“有点”结合的情况,指出在双程度词组合中“有点”的计量层次由客观世界量层次发展到语言本身量层次,并从共时角度粗略地归纳了从词组“有一点”到副词“有点”的计量层次的虚化迁移路径。第6章总结了全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哪些工作,得出哪些基本结论,有哪些创新及不足,指出了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奇唯美[5]2015年在《程度副词句法语义语用特征及分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对象为18个程度副词,即“过”(包括“过于”)、“太”、“极”(包括“极其”、“极为”)、“最”(包括“最为”)、“更”(包括“更加”、“更为”)、“还1”、“还2”、“非常”、“相当”、“十分”、“很”、“比较”(包括“较”、“较为”)、“有点”、“有些”、“稍”(包括“稍稍”、“稍微”、“稍为”、“稍许”)、“略”(包括“略略”、“略微”、“略为”)、“挺”、“真”。现存的多种不同程度副词量级分类表分散分布,并且其内部也存在层次不一致的部分。此外,还存在各类词典中各自程度副词之间的循环定义以及进行个案分析以后的不同结果。“程度”表达本身具有模糊性,因此单纯地只靠程度副词程度大小或高低之差的程度义来排列分类有些难度。尤其是我们非母语者更是如此,不清楚在现存的多种分类模式中哪一种较为符合汉语特征或者学习时选出哪一套来用更好。程度副词较为系统的分类,以王力为开端,出现用“比较”的概念来分类的方法,即“相对程度副词”与“绝对程度副词”之“两分法”。程度副词的程度表达是通过不同“比较”方式得出的结果,因此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从程度副词实际运用中观察分类并不那么截然分开,而且内部各别程度副词的表现情况也有所差异。此后陆续出现的分类,大部分都是前人的延伸或者与前人类似,也存在单纯的据程度高低而分的多分法形式等,但后出现的多分法就更模糊了。由此认为,两分法及由程度高低层级构成的多分法都需要改善,而且存在争议的内部成员之间也需要跟实际使用情况结合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如上所示,本文研究出发点及终结点都跟分类有关。我们认为,根据程度副词的实际运用情况,需要更多地反映出程度之外的多种能参考的信息。此外,不但是外部的大框架,并且还要区别开来内部同类之间的排列,过去对后者的工作相对不足。本文通过程度副词及其词组形式充当的句法成分、句式上的限制方面先着手讨论,这些特征与分类方案要联系起来。另外,还有一点跟程度副词密不可分的重要的特征,就是“主观性”方面的特征。程度表现本身以及包括与程度副词联系在一起的形容词都是跟主观有密切关联的对象。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或者是意图。对某种对象的性状表示程度强弱是程度副词的最基本的功能,但程度副词不仅仅表示程度高低的单纯对象,还具有不同程度的主观含义。因而在实际使用中会自然表现出来那些不同的主观表现。该特征也就是认识程度副词的重要特点,并且在程度副词分类上也会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与它同时,本文认为程度副词的内涵含量大,在句中的限制也多。因此,程度副词内部成员的不同表现及句式上的限制异同也跟它们的主观内涵强弱有一定的关系。总之,如上所列的,从基本的句法成分、句式上的限制特征到主观性方面的表现特征都是在程度副词及其分类上都是很重要的因素。本文在传统语法研究重视的句法本身的特征讨论之上,再涉及认知语用方面的内容,将其应用于讨论在言语实际运用中程度副词的显着的特点。从而再认识汉语程度副词,而同时思考其分类方案。
黄彩媛[6]2015年在《“太A”“太不A”“不太A”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太”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程度副词,在交际中用“太+形容词”表程度对汉语母语者来说并不难,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太”跟形容词的组合及其否定形式所表达意义的差异却引起了留学生极大的困惑,留学生关于“太”的肯定式和否定式的偏误率很高。因此,本文将从留学生的偏误出发,对“太”跟形容词组合的肯定式“太A”和否定式“太不A”“不太A”进行研究,并在描写汉语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教学对策。本文的第一章是绪论,交代了选题缘起和研究对象,对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并对语料来源及相关语料问题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主要讨论肯定式“太A”的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本章描写和分析留学生偏误涉及的“太A”的语义特点、语用条件,指出“太”具有[+程度量][+主观性][-变化性][+模糊量][-对比性]的语义特征,分析了“太A”格式义存在肯定和否定对立倾向的原因,还分析了两种格式义被激活的语境条件。第叁章主要讨论否定式“太不A”和“不太A”的差异。本章从搜集到的留学生“太不A”和“不太A”混淆的偏误出发,分别从格式义、形容词A的色彩义、语用特征等方面对“太不A”和“不太A”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四章主要对程度副词“太”跟形容词组合的相关偏误进行了分类和偏误原因分析。本章将留学生与“太”相关的偏误分为九类,然后从汉语本身的复杂性、目的语上下文语境把握不到位、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等几个角度分析了偏误原因。第五章主要分析了目前对外汉语教材关于“太”跟形容词组合的肯定式和否定式语言点在讲解和练习设计中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设计了一份教案,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对策。第六章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基本工作和得出的主要结论,指出了本文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王石蕾[7]2013年在《“可X了”构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X了”是口语常用结构之一,借鉴构式语法理论,我们称其为构式。本文在对其构式构件、主观量和主观性进行考察的基础之上,分析该构式的形成与构式义的整合。本文包括绪论、主体和结论叁部分。绪论部分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可X了”构式,介绍了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简述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可X了”构式的构式义和该构式主观性、主观量。主体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第二章从词典对“可X了”构式的解释切入,对该构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本章介绍了构式“可X了”,并对构式的构件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分析了“可”、“了”的性质和功能,对可以进入构式的成分做了描写分析,分析了它们性状义隐含的量性特征,最后描写了构式的句法功能。第叁章运用构式理论,对“可X了”构式的形成以及构式义的整合进行了研究,其构式义是各个构件互相整合的结果,语气副词“可”的强语势迁移,使“X”的量性达到高量级,“X”的程度义又感染“可”,使整个构式具有主观评述性程度高量级的意义;分析了其他“可+A”的意义,指出它们跟本文构式的差异;最后总结了“可X了”构式的话语功能:元语增量功能和焦点凸显功能。第四章对“可X了”构式的主观性和主观量进行了详细描写和解释。首先分析了构式“可X了”主观性的表现,文章主要从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认识叁个方面分析构式的主观性;此外分析了其主观性和主观量的表现形式。“可X了”构式,作为表示一个主观大量的结构,不仅表现主观评价的客观量级,还显示了主观评价自身的量级。第五章选择了“很X”“怪X(的)”和“太X(了)”叁个表程度的结构作为比较对象,分别从其句法语义、主观性和主观量叁个方面做出了比较,对这四个表程度结构的主观性做出了排序,“可X了”主观性最强,其次是“太X(了)”,再次是“怪X(的)”,“很X”的主观性最弱,客观性最强。主观量方面,“很”客观程度高量,“怪”主观异状量,“太”表示主观程度高量或者主观过量,“可X了”是主观高量。第六章总结全文,做出结论。“可X了”是一个表达主观程度高量级的构式。本文的研究不仅对“可”词性的争议有帮助,对教学也有一定的裨益;此外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后探讨了构式的教学对策,提出了几点建议。
徐采霞[8]2015年在《双音形容词状补功能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语序研究视角,运用语义分析、偏误分析和汉外语言对比等研究方法,基于大规模现代汉语语料库,对汉语双音形容词状补功能进行了系统考察。第一章是绪论,交代了本文研究的缘起,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的学术史以及目前的研究动态,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并就本文所采用语料的来源、搜集方法等问题作了说明。第二章和第叁章分别考察了双音形容词作状语和作补语时形容词的语义特点、句法限制和语用功能,按照从唯状形容词到可状形容词、从唯补形容词到可补形容词的思路,分层次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双音形容词前置于动词作状语或后置于动词作补语的句位选择,是形容词的述物性和述行性、动词的支配性、动词和形容词之间潜在的语义关联以及状语和补语的句位意义等因素共同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第四章分析了双音可状可补形容词状补异位现象。根据形容词的语义指向,分语义指向动词、指向动词施事、指向动词受事以及评价句子所述事件四种情况,考察了形容词状补异位的句法语义限制条件,以及形容词状补异位引起的句子语义和语用功能变化。我们认为,形容词作状语或作补语不是孤立的句法结构改变,形容词状补异位引发语义和语用功能的相应变化。第五章对外国学生习得汉语形容词状补功能的主要偏误进行了分析。从汉语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汉语规则泛化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分析了偏误原因。我们认为,汉语补语双重语义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补语这一句法成分的独特性是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本章还考察了部分对外汉语教材对汉语补语这一语法项目的解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第六章在对双音形容词状补功能描写和偏误分析的基础上,将汉语形容词前置于动词作状语和后置于动词作补语现象分别跟英语西班牙语方式状语和结果状语进行了对比。我们认为,汉语补语和英语西班牙语的后置方式状语都具有焦点性和某种程度的谓语性,但二者之间存在木质区别。汉语补语是高度语法化的焦点性句法成分,不仅在语法功能上超出了后置状语,而且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补语句具有很强的篇章衔接功能。本章还通过汉语和英语的对比,从概念化视角对比分析了汉语补语的复合认知结构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从有界化角度解释了形容词作状语和作补语时,与之组配的动词的有界性跟形容词有界性相匹配的特点。第七章是结语,总结了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基本认识,概述了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和可拓展的研究领域。
张蕊[9]2017年在《泰国学生汉语副词“很”“太”“真”偏误分析》文中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程度副词“很”“太”“真”的使用频率和偏误率都相对较高,泰国学生也不例外。虽然现今对这组程度副词的本体研究相对较为全面,但是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较少,而专门针对泰国学生的习得研究更少,这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很”“太”“真”的针对性教学。为了使母语为泰语的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组程度副词的语义及用法,同时也为了对外汉语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本文以泰国猜也奔学校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偏误分析的角度,分析留学生使用程度副词“很”“太”“真”的偏误类型和偏误成因,为对外汉语教学做出一份贡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缘由,详细介绍了程度副词“很”“太”“真”的研究现状。在研究现状中对这组程度副词的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是汉泰程度副词“很”“太”“真”的对比分析,从语义内涵和语法功能两方面对这组副词进行对比分析。第叁章是程度副词“很”“太”“真”的偏误分析。本章重点从语法功能的角度分析了泰国中学生使用这组程度副词的偏误情况: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泰国学生的偏误进行统计,然后从偏误类型的角度,总结偏误类型,最后结合二者分析出偏误的成因。第四章是分析对外汉语教材中程度副词“很”“太”“真”的使用情况。结合前文的研究,对泰国使用较多的叁大教材里的程度副词“很”“太”“真”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考查教材中有关这组词的解释、编排以及用例,并根据前文进行语法功能的分类。依此提出相关的教材编写建议。但限于语料规模和个人有限的学识和能力,论文研究依然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廖娟[10]2012年在《“很”、“太”的共时与历时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从共时与历时层面对程度副词“很/太”进行考察与研究。在共时层面上,对“很/太”的组合成分、句法功能、句式选择、外部形式等展开论述,并力图用构式语法理论分析出“很/太+X”结构的语义制约条件等。在历时层面上,对“很”、“太”的语义、组合功能、句法功能等历时演变情况展开论述。包括绪论和结语在内,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很/太”的研究现状和背景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等相关情况进行说明。第二章对“很/太”进行共时层面的考察与研究。研究发现“很/太”在短语和句子层面存在着统一和对立之处。(一)在短语层面,“很/太”都可以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性质凸显类动词、性质蕴涵类动词及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兼语短语和联合短语,而且语义越抽象的、性状义越明显的越能受副词“很/太”修饰。同时,“很”、“太”一般不能与带有“着、了、过”时态助词的短语组合。但总体上来看“太”的组合面要比“很”窄,如“太”不能修饰特殊数量短语、动补短语中“V得C”格式等。此外,“很”、“太”与这些成分组合时其优先序列上也存在着差异。(二)在句子层面上,“很/太”在句表形式、句法功能和句类句式的选择上也呈现差异性。如:句表形式存在着“了”、“的”、“过于”的对立;在句法功能上存在着能否充当状语的对立,在句类句式上对感叹句、祈使句、“把”/被”字句的选择上存在着对立。同时,“很”、“太”在组合能力和“很/太+X”的句法功能的优先序列上也存在着统一性和对立性。第叁章从语义角度对“很”、“太”在句法组配、句法功能上呈现出的统一性和对立性进行分析,梳理出两者相融性和区别性的语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分析“很/太+X”的构式义及其语义制约条件。当组合成分“X”与“很”、“太”的语义特征相匹配时,则“很/太+X”语义相融,形成一种例示关系。相反,若语义不相容时,则通过语义压制使之获得可能性的语义特征,实现语义和谐的效果。而且这些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语义特征的成分进入“很/太+X”构式中,形成了一个家族式的网络。第四章从历时的层面对“很/太”进行考察,勾勒出语义、组合成分、句法功能的演变轨迹。在语义上“很”经历了从动词到程度副词的语法化历程,“太”从先秦时开始就有了程度副词的用法,其发展稳定。在组合成分和句法功能上,“很”、“太”呈现出“丰富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但其语法性质整体上趋于稳定发展。第五章为结语,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指出了文章不足之处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程度量主观性及副词“太”的相关分析[D]. 谢翠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03
[2].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的新形式和新功能研究[D]. 朱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3]. 留学生主观性程度副词习得偏误研究[D]. 张超. 吉林大学. 2013
[4]. 现代汉语增量与减量构式研究[D]. 王倩. 吉林大学. 2012
[5]. 程度副词句法语义语用特征及分类研究[D]. 奇唯美. 北京大学. 2015
[6]. “太A”“太不A”“不太A”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黄彩媛. 南昌大学. 2015
[7]. “可X了”构式研究[D]. 王石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8]. 双音形容词状补功能比较研究[D]. 徐采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9]. 泰国学生汉语副词“很”“太”“真”偏误分析[D]. 张蕊. 河南大学. 2017
[10]. “很”、“太”的共时与历时考察[D]. 廖娟. 湖南大学. 2012
标签:中国语言文字论文; 副词论文; 形容词论文; 语义分析论文; 关系副词论文; 状语后置论文; 增量模型论文; 对外汉语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状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