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耐高温纤维素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耐高温,纤维素酶,放线菌,正交,鉴定,纤维素,高温。
耐高温纤维素酶论文文献综述
杨力权,周连广,陈贵元,桑鹏[1](2019)在《一株产高温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云南大理市弥渡县石夹泉热泉的55℃底泥中筛选到1株高温纤维素酶的高产菌株,对其进行显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的一株菌,命名为Acinetobacter sp.Cel-55。对其生长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耐高温性较好,菌株在55℃仍能生长,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7℃。所产纤维素酶最适酶活温度为75℃,最适反应pH为7.0。该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75℃下,保温120 min仍能保持80%的活性。Zn~(2+)、Mn~(2+)、Ca~(2+)、K+、Mg~(2+)、Fe~(2+)、Cu~(2+)均对酶活力起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Mg~(2+)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19年11期)
吴孔阳,李婉婉,杨同香,杜如月,杨娆[2](2019)在《1株耐高温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环境样品中筛选得到1株耐高温纤维素酶产生菌A13。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表明,A13菌株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中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特征基本一致。测定了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并根据16S rDNA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在系统发育树中,A13菌株与地衣芽孢杆菌形成一个类群,序列同源性为90%。最终确定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赵旭,王文丽,李娟[3](2018)在《1株产高温纤维素酶细菌的分离及Biolog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从来自甘肃永昌的双孢菇培养料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降解纤维素的耐高温菌X3。利用Biolog GEN III微孔板将该菌株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vallismortis/subtilis)。在初始pH为7.0、温度为50℃、接种量为2%、摇床转速为200 r/min的条件下培养72 h,该菌株粗酶液的CMCase活力达到20.36 U/m L。(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林晓琼[4](2017)在《耐高温、低pH纤维素酶的定向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作为可再生资源,是世界上分布最广、蕴藏量最丰富的。纤维素的利用与开发不仅能够解决世界能源危机,而且也能够解决当前粮食不足等问题。纤维素酶可以有效降解纤维素,且具有高效、无污染等优势;但目前将纤维素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还存在诸多困难,因此,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纤维素酶活力或是改变它的酶学特性,以期使其适应工业化的生产条件。本试验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产纤维素酶的细菌,命名为JC-1,通过革兰氏染色与菌落形态观察以及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革兰氏阳性菌,并能产生芽孢,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确定细菌最佳生长及产酶条件,结果表明,菌株在37℃,pH7,接种量为3%,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最佳碳源、氮源为蛋白胨的培养条件下,培养36h产酶量达到最大。此外,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底物,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与pH,结果显示该纤维素酶最适反应温度是50℃,最适pH在5-6之间。以解淀粉芽孢杆菌JC-1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系统(ARTP)进行诱变,根据刚果红透明圈大小以及96孔板高通量筛选法筛选产纤维素酶活力高的突变菌株。其中一株遗传稳定性良好的突变菌株T-16,纤维素酶活力达到1.759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41.8%。对突变菌株T-16进行发酵特性研究,发现突变菌株T-16较出发菌株产酶时间提前了8小时。为了进一步对酶分子进行改造,克隆了解淀粉芽孢杆菌T-16与T-8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通过优化DNaseI酶切时间、无引物PCR的模板量以及有引物PCR的循环数等关键因素,建立改组条件。并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在E.coliBL21(DE3)中表达,通过初筛与复筛,最终筛选到11株突变酶菌株。研究了经过DNA改组表达的内切葡聚糖酶CY049与CY173的酶学性质,CY049其最适温度为65℃,最适pH为4.5,在pH3-3.5仍表现出50%以上的酶活力;85℃下保温60min,酶活力保持50%以上;CY173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为4.5。(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易旻[5](2017)在《耐高温纤维素降解菌分离筛选及其复合菌剂用于制取生化黄腐酸有机肥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可生物降解、可再生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工农业有机废弃物中含有大量因处于结晶状态而难以水解利用的纤维素,有效开发及利用纤维素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高温堆肥堆体样品中分离筛选耐高温纤维素高效降解菌,对其纤维素酶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与绿色木霉等多种堆肥发酵菌复配成复合菌剂,并对用该菌剂发酵白酒糟等物料制取含生化黄腐酸有机肥的工艺进行了初步优化。采集鹤山市新的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鸡粪蘑菇渣高温堆肥堆体物料样品,在50℃条件下采用滤纸富集培养基进行富集培养,用刚果红纤维素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初步得到110个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菌株。经过初筛和复筛,最终筛选到1株能够在50℃生长良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细菌菌株XD-3。在50℃培养48h,其发酵液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力为6.14±0.37 U/m L。综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XD-3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该属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系统发育关系最为密切,序列相似性高达99.8%,且在系统进化树上聚在一起,因此菌株XD-3初步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一个菌株。以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力为指标,通过单因子实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发酵培养基的碳源和氮源组成,以及起始p H值、培养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发酵条件对菌株XD-3产纤维素酶能力的影响,得到了菌株XD-3产纤维素酶的优化培养配方和培养条件为:可溶性淀粉5g,玉米浆4g,酵母粉0.5g,硫酸铵2.0g,磷酸二氢钾4.0g,氯化钙0.3g,硫酸镁0.3g,水1000m L,初始p H值6.5,培养温度40℃,发酵时间48h。优化后,发酵液中的CMCase活力高达48.27±2.93 U/m L,较发酵初始培养基在相同条件下发酵提高5.8倍。用本研究分离的耐高温纤维素分解菌XD-3,与鹤山市新的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有机肥生产中使用发酵菌种(枯草芽孢杆菌HD-5、酿酒酵母HD-3和绿色木霉HD-2)复配成复合菌剂,以白酒糟蘑菇渣混合料(6:4)为原料,采用通过高温好氧堆体发酵试验,以物料发酵产物中的生化黄腐酸含量作为判定标准,来确定复合菌剂最佳复配比例,得到了菌株XD-3、HD-5、HD-3和HD-2复合菌剂的最佳菌粉比例为2:2:1:1。通过单因素试验,对使用该复合菌剂采用好氧-厌氧二级固体发酵制取含生化黄腐酸有机肥的工艺进行初步研究,确定了好氧和厌氧阶段优化发酵工艺参数:好氧发酵阶段,初始物料组成为白酒糟60%、蘑菇渣40%,物料初始含水量55%,物料初始p H 6,复合菌剂接种量为5%,发酵5d。厌氧发酵阶段:好氧发酵发酵熟料中尿素、磷酸二氢钾和废糖蜜最佳添加量为2%、1.5%和15%,发酵基质含水量保持为55%,发酵时间为10d。按照此优化的好氧-厌氧二级固体堆体发酵工艺,得到的有机肥料的肥效成分为的腐殖质32.31%(干重)、腐殖酸7.8%(干重)和生化黄腐酸23.4%(干重)。(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7-06-01)
王可[6](2017)在《耐高温阻燃硅-铝-纤维素共混粘胶纤维的研制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粘胶短纤维生产设备和工艺为平台,以硅系阻燃纤维为生产理论基础,为使纤维的阻燃和耐高温性能进一步提高,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偏硅酸钠和铝酸钠双组份阻燃剂,并对其生产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批量生产出耐高温阻燃硅-铝-纤维素共混粘胶纤维。为了使改性纤维能够批量生产,在普通粘胶短纤维的生产设备上,设计、实施了耐高温阻燃硅-铝-纤维素共混粘胶纤维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增加了偏硅酸钠阻燃剂溶解配置和加入系统,使偏硅酸钠阻燃剂在黄化结束时以溶解液形式加入到黄化机;增加了后溶解研磨系统,提高了阻燃剂在阻燃粘胶原液中的均匀分布和溶解后阻燃粘胶的过滤性能;增加了纺前注射系统和铝酸钠溶解配置系统,确保了纺丝前双组份阻燃剂有效共混到纺丝原液中。本文对生产过程中碱纤维素的组成、黄化时二硫化碳的加入量、偏硅酸钠和铝酸钠阻燃剂溶液的配置和加入量、纺丝酸浴的组成、纺丝的牵伸分配、精炼后处理和烘干温度控制等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通过生产实践的分析和总结,优化了生产过程中碱纤维素制备工艺,黄化工艺,偏硅酸钠阻燃剂配置、加入工艺,阻燃粘胶溶解、再溶解及熟成工艺,过滤、脱泡工艺,铝酸钠配置、加入工艺,纺丝纺速、牵伸工艺,酸浴温度、组成工艺,精炼后处理工艺,烘干温度控制工艺等生产流程和工艺参数,确保了耐高温阻燃硅-铝-纤维素共混粘胶纤维的批量生产。对阻燃纤维的干断裂强度、断裂伸长、极限氧指数、纤维灰分及耐高温性能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研究和对比。当偏硅酸钠、铝酸钠对甲纤含量分别为44%和1.5%时,纤维极限氧指数达34.5LOI,阻燃效果明显,其分解5%对应的温度由普通纤维的175℃提高至262℃,且纤维干强为1.22cN/dtex,断裂伸长为27.2,可以满足纺织加工要求。本研究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7-01-15)
任世英,邵奎,李雯,张威,刘飞[7](2016)在《一株耐高温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耐高温的纤维素酶产生菌,从农田旁稻草堆底取样,采用液体滤纸条试管法和纤维素刚果红平板法,分离到6株能够在45℃生长良好且降解纤维素的耐高温菌株,分别标为A1-A6,其中菌株A1透明圈直径和菌落直径比值为4,DNS法测定还原糖浓度较高,确定为实验菌株。菌体呈短杆状,G+,易褪色,具有运动性,过氧化氢酶、淀粉水解、明胶液化、甲基红试验、硫化氢、葡萄糖氧化发酵、PHB类脂粒、异染粒、纤维素分解、反硝化试验呈阳性,乙酰甲基甲醇试验、吲哚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卵磷脂酶实验呈阴性,以FPA酶活为主,羧甲基纤维素酶活为辅。根据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参照《伯杰氏细菌系统鉴定手册》初步鉴定为纤维单胞菌属,即Cellulomonas。(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6年04期)
郑虹,邓加聪,谢颖灵[8](2015)在《一株高温纤维素酶放线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富集培养、稀释涂布、平板划线等方法,从菌菇栽培基质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纤维素酶产量较高的菌株FQZ6,根据菌落形态及镜检初步判定该菌株为放线菌属(Actinomycetes);并对其产酶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基质为2 g·L-1麸皮,氮源为3 g·L-1明胶,培养时间72 h,10%接种量,在此条件下,菌株FQZ6的酶活达到190.14 U·m L-1.该菌株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和p H值分别为40℃和8,Mg2+、K+、Fe3+离子对纤维素酶活性有一定的激活作用,Mn2+、Zn2+、Ca2+对纤维素酶影响不大,而Cu2+、Hg2+对纤维素酶活性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闽江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蒋芳,刘松青,甄阳光,谢光美[9](2015)在《一株产高温纤维素酶菌株的分离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牛粪堆肥中,筛选出一株产高温纤维素酶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初步判定为木霉属菌株,命名为木霉SW-04。该菌株经初始摇瓶发酵后测定粗酶液CMC酶活力2.179 IU/m L,最适反应温度为70℃,在50、60、70、80、90℃分别保温60 min后,仍可分别保持62.7%、61.8%、72.2%、68.1%、54.8%的酶活力,证明该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纤维素科学与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付晓微[10](2015)在《产耐高温纤维素酶放线菌的筛选与鉴定及菌株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有机化合物,是最普遍的,也是最大的可再生资源的存储容量。目前,只有少数的纤维素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大多数的都被浪费掉,在环境问题上导致了严重的污染。文章采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的方法进行初筛,通过观察菌株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菌株。在本试验中,初筛出了8株可以产生明显透明菌圈的菌株。然后在高温条件下复筛出产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滤纸酶活和β-葡萄糖苷酶活较高的菌株。最终筛选出一株较优菌株,为菌株B-172-A-5。该菌株在50℃条件下酶活力均最高,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为213.49 U/ml,滤纸酶活为170 U/ml,β-葡萄糖苷酶活为211 U/ml。对菌株B-172-A-5进行序列鉴定,经过16S r DNA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确定菌株B-172-A-5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在NCBI上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该菌株与AJ781374的16S r DNA序列的同源性最高,达99%,然后建树又与AJ781374在同一最小分枝,因此得出B-172-A-5与AJ781374为同一种,初步命名为深红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orubidus)。对深红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orubidus)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筛选适宜深红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orubidus)生长的固体发酵基质,并优化了其发酵的基本条件,为将该菌株的应用奠定基础。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固体发酵基质进行筛选,在筛选结果的基础上,再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来初步确定适宜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此菌株的最佳的固态的发酵工艺(大米粉)基质中加入小米粉与玉米秸秆,分别是30 mg/g和60 mg/g,发酵条件为接种量0.4 mL/g、初始含水量400 mg/g、培养时间192 h,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其产孢量测定结果高达1.2×108 CFU/m L。在温度为50℃条件下,测定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为289U/ml,滤纸酶活为281 U/ml,β-葡萄糖苷酶活为271 U/ml。本研究通过以上研究获得了一株高温放线菌B-172-A-5,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然而,我们只研究了菌株在高温下最适产酶的培养温度对菌株产酶活性的影响。菌株B-172-A-5产生的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最佳酶促反应条件。此外,对筛选出的菌株B-172-A-5,只进行了16S r DNA序列的测定,菌株的分类地位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鉴定,以更准确的确定其种及其菌株特点。(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耐高温纤维素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环境样品中筛选得到1株耐高温纤维素酶产生菌A13。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表明,A13菌株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中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特征基本一致。测定了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并根据16S rDNA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在系统发育树中,A13菌株与地衣芽孢杆菌形成一个类群,序列同源性为90%。最终确定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高温纤维素酶论文参考文献
[1].杨力权,周连广,陈贵元,桑鹏.一株产高温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J].中国饲料.2019
[2].吴孔阳,李婉婉,杨同香,杜如月,杨娆.1株耐高温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赵旭,王文丽,李娟.1株产高温纤维素酶细菌的分离及Biolog鉴定[J].甘肃农业科技.2018
[4].林晓琼.耐高温、低pH纤维素酶的定向进化[D].吉林农业大学.2017
[5].易旻.耐高温纤维素降解菌分离筛选及其复合菌剂用于制取生化黄腐酸有机肥工艺研究[D].吉首大学.2017
[6].王可.耐高温阻燃硅-铝-纤维素共混粘胶纤维的研制与开发[D].天津工业大学.2017
[7].任世英,邵奎,李雯,张威,刘飞.一株耐高温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和鉴定[J].工业微生物.2016
[8].郑虹,邓加聪,谢颖灵.一株高温纤维素酶放线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J].闽江学院学报.2015
[9].蒋芳,刘松青,甄阳光,谢光美.一株产高温纤维素酶菌株的分离筛选[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15
[10].付晓微.产耐高温纤维素酶放线菌的筛选与鉴定及菌株发酵条件优化[D].东北农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