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文学批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学批评,汉语,藏族,文学,文化,当代文学,语境。
汉语文学批评论文文献综述
文玲,任美衡[1](2016)在《藏族当代汉语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学术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族当代文学研究大致划分为1980年代初期、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21世纪以来叁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采用社会历史批评,第二个时期开始从文学主体论、审美论角度评论藏族当代文学。第叁个时期引入原型批评、生态批评、文化批评、比较研究等西方后现代文艺理论,从藏族当代文学的民族性和现代性、藏族双语作家文化身份认同等角度关注藏族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宗教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6年02期)
朱霞[2](2015)在《色彩纷呈的批评实践与多元共生的批评话语——论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社会历史批评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批评产生之初,社会历史批评就成为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批评中常用的批评方法,马克思主义文论成为大部分批评者的理论资源。如评论过饶阶巴桑诗歌的着名诗人臧克家、藏族文学评论家李佳俊、耿予方等批评者都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接受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特别是当代藏族汉语文学发生的20世纪中叶,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历史批评自然上升为主流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常常将文学作品(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期刊2015年07期)
贺昌盛[3](2015)在《当代汉语文学书写的语言困境——从顾彬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批评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书写"是一种过于笼统的称谓,当代的"汉语文学书写"实际上指的是"普通话"写作,而"普通话"书写与民国时代的"国语文学"书写是有着明显差别的。"国语文学"强调的是"国语"与"文学"的同步"创制","普通话"书写则在语音、语汇和语法等多重层面上为"文学"书写设定了明确的界限,文学因此成为了传达特定意识形态观念的载体,进而丧失了文学自身的活力。要使当代的文学书写走出困境,从"翻译语体"、多民族语言渗透,以及对古典汉语或方言的合理发掘等"间性"书写方式中获取启发,以重新激活汉语自身的潜在资源,也许是一条值得尝试的可行的途径。(本文来源于《长江学术》期刊2015年02期)
朱霞[4](2014)在《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批评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批评是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藏族汉语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批评起了非常重要的介绍、阐释、评论和引导的作用。本文拟从当代藏族汉语文学的两个阶段出发,从批评主体、批评方法以及批评形态等方面对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批评的整体特征进行评述,以期呈现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批评的轨迹。(本文来源于《西藏文学》期刊2014年03期)
程世波[5](2006)在《为汉语文学批评寻根——评《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纪末和新千年的逼近,知识界对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程进行了全方位的盘点和反思,以期找出一些问题,总结一些可靠的经验。处在这一蔚为壮观的潮流中,文学理论也对自身的学科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这其中最为耀眼的,当属曹顺庆先生及其弟子提出来的“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06年02期)
周伦佑[6](2005)在《西方价值尺度下的当代汉语文学——建立中国本土文学及批评话语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汉语文学的走向问题,正在成为中国批评界关注的焦点。从事文学写作的朋友聚在一起,总离不开"后现代主义"、"解构"、"终极关怀"、"重建艺术精神"、"作家、艺术家的责任"这些话题,一个中心的议题是:中国当代文学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又总是和"本土话语"、"21世纪汉语文学"这样一些词汇联系在一起,因而更显得扑朔迷离,难以把握。但问题终归是问题,它被凸现出(本文来源于《花城》期刊2005年04期)
阎嘉[7](2002)在《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 ,汉语文学批评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和“多元化” ,而是汉语文化圈内部的多元化。学术上的“无根”状态 ,摆脱不掉的中西碰撞和交融 ,生活世界与理论建构的疏离 ,精英文化在通俗文化冲击之下的日益“边缘化” ,以及“现代化”焦虑症是汉语文学批评面临的真正问题和困惑。我们不应急于建构各种理论体系 ,而应把注意力放在对本土文化语境的反思、分析和理解之上。(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02年05期)
景国劲[8](2002)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汉语文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说的汉语文学批评话语 ,并不是指所有用汉语写成的整个中国文学批评 ,而是特指在全球化与民族化背景下发生的对五四白话文传统的反思 ,对民族化的汉语人文特性的强调 ,从汉语角度所作的对文学的阐释批评。本文分两部分 ,上篇是对有关文学批评事件的描述与总结(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02年04期)
阎嘉[9](2002)在《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全球化”与“多元化”、现代与传统、中国与西方、“中心”与“边缘”、主导文化与通俗文化等问题,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界的“热点”论域。围绕着这些论域,出现了关于“中华性”、“重建中国文论”的主张以及对它们的批评。本文将通过对这些论域的具体研究,集中探讨“五四”以来所形成的汉语文学批评的“新传统”,并探讨当下汉语文学批评界所面临的困惑。本文从文化批判和语境分析入手,对现实的思想文化状况和文学批评状况给予极大关注,特别强调文学批评在意义建构、价值传承和文化批判方面的重大职责,提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在理论创新、中西文化冲突和追求“现代化梦想”等方面应当突破文学批评“新传统”的制约。 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有: 1,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存方式的外在表现,语言是民族文化及其传统的表征,进入一种语言就是进入一种民族文化及其传统。汉语性是内在于汉语文学批评的文化学概念。文学批评必须采取文化的立场,以意义建构、价值传承和文化批判为己任。 2,20世纪的汉语文学批评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学术传统,它们是在20世纪特殊语境中本土旧传统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产物。这些新传统包括中西二元思维定势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追寻“现代化梦想”的传统、社会功利主义的传统、线性进化观的传统、文学革命的传统、现实主义的传统等。它们一直深刻影响着20世纪汉语文学批评的基本走向,是20世纪留给汉语文学批评的独特遗产。这些新传统是我们进行新的理论建构时必须面对的本土现实。 3,当代的文化多元化体现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多元共存和交流,以及同一民族文化内部多种文化因素共存这两个层面上。在世界范围内,我们应提倡不同民族文化以“交往理性”的精神、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进行多元对话,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国与西方这两个“元”。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汉语文化圈内部文学批评观念的多元化问题,倡导理论建构资源的多元化。 4,作为文学批评家的知识分子,应当对文学批评的意义建构、价值传承和文化批判职责具有清醒的认识,以一种使命感和天职意识来从事这一事业,始终保持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和批判精神。 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概述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文学批评理论界所面临的主要论域和新传统,以及由此遭遇的困惑与问题。第二章分析语言、文化和传统的复杂关系,论证了传统总是在断裂和传承中发展的,新传统诞生于语境变迁、外来文化影响和旧传统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强调了传统的文本层面和心理-行为习惯层面的不同价值。第叁章讨论“多元文化”的不同含义和层面,论证了中国本上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冲突和交融是百年来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主要轨迹,由此形成了20世纪汉语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新传统,井对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民间文化以及各自的新传统作了具体分析。第四章讨论汉语文学批评近代以来追寻“现代化梦想”的新传统,以及在这个历程中出现的失误,强调汉语语境中的“现代化”和“现代性”与西方语境中的“现代化”和“现代性”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五章讨论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学批评的使命,提出文学批评的使命主要是意义建构、价值传承和文化批判,论述了作为文学批评家的知识分子应当具有的使命感、独立性和批判精神。第六章为全文的结束语,通过对当代汉语文学批评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概述,强调:面对21世纪,汉语文学批评要直面和清理ZC世纪中形成的各种新传统,保持理论的创新能力与活力,努力走出误区,在多元文化的广阔空间中向更高的境界发展。(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2-01-31)
阎嘉[10](2001)在《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文学批评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和“多元化” ,而是汉语文化圈内部的多元化。学术上的“无根”状态 ,摆脱不掉的中西碰撞和交融 ,生活世界与理论建构的疏离 ,精英文化在通俗文化冲击之下的日益“边缘化” ,以及“现代化”焦虑症等 ,是汉语文学批评面临的真正问题和困惑。批评家和理论家的当务之急不是建构各种理论体系 ,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对本土文化语境的认真反思、分析和理解之上(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4期)
汉语文学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社会历史批评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批评产生之初,社会历史批评就成为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批评中常用的批评方法,马克思主义文论成为大部分批评者的理论资源。如评论过饶阶巴桑诗歌的着名诗人臧克家、藏族文学评论家李佳俊、耿予方等批评者都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接受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特别是当代藏族汉语文学发生的20世纪中叶,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历史批评自然上升为主流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常常将文学作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文学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1].文玲,任美衡.藏族当代汉语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学术建构[J].当代文坛.2016
[2].朱霞.色彩纷呈的批评实践与多元共生的批评话语——论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批评[J].民族文学.2015
[3].贺昌盛.当代汉语文学书写的语言困境——从顾彬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批评说起[J].长江学术.2015
[4].朱霞.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批评评述[J].西藏文学.2014
[5].程世波.为汉语文学批评寻根——评《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J].中国图书评论.2006
[6].周伦佑.西方价值尺度下的当代汉语文学——建立中国本土文学及批评话语的思考[J].花城.2005
[7].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J].文艺理论研究.2002
[8].景国劲.全球化背景下的汉语文学批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
[9].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
[10].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