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探究性学习;中学数学;实践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主动转换角色,自觉适应新课改需要,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应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问题情境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是体现在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但又不能直接解决的新问题。而“欲望”会让人产生一种冲动,是动力的源泉。《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充分感受,真正体现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创设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情境,要把握好“激励情感——设计问题——组织问题”三个环节,创设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要难易适度。
二、信任学生,引导探索
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自信心,他们总想成为研究者、发明者、探索者。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尽量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应留给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内容就放手让他们自学;凡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得出的某一规律,就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凡是学习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解决……这样,就能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学会思考,在自主探索中学会求知,从而调动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鼓励猜想,教给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发现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借自己的直觉,先提出某种有目的的猜想,再进行验证,从而揭过出某一类数学问题的有关规律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这类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的、有目的的猜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四、激励评价,促进探究
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发现。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把握住激励性评价的时机,就会激起更多同学的探究欲望,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来。不过,教师在考虑评价的激励作用时,也需注意“激励”要有度,评价要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有趣、有用和亲切的一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第三中学校04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