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肥胖儿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甲双胍,肥胖,高胰岛素血症非糖尿病,疗效
肥胖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华,王燕,洪荣,洪远,冀波[1](2019)在《探讨二甲双胍对肥胖伴高胰岛素血症非糖尿病儿童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二甲双胍对肥胖伴高胰岛素血症非糖尿病儿童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肥胖伴高胰岛素血症非糖尿病患儿按照随机双盲原则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给予饮食+习惯干预+日常训练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糖等指标变化,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BMI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HOMA-I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OMA-I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FPG和2hPG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FIN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2.9%,高于对照组的77.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8,P <0.05)。结论二甲双胍有助于改善肥胖伴高胰岛素血症但血糖正常患儿胰岛素抵抗,改善空腹胰岛素状况,且不良反应少。(本文来源于《中国处方药》期刊2019年12期)
李幸,闫城[2](2019)在《基于跨理论模型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控制行为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以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 of behavior change,TTM)为理论基础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控制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将78名自愿参与干预研究的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作为干预对象,采用跨理论模型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对其进行为期6个月的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告别不良生活方式指导,然后自身干预前(T0)、干预1个月(T1)、干预3个月(T3)、第6个月随访(T6)分别利用体质量控制行为量表、变化阶段量表、变化过程量表、决策平衡量表、自我效能量表、体重指数(BMI)等评估其体重控制行为变化效果。结果基线调查时79.5%处于体质量控制行为的前意向/意向/准备阶段,20.5%处于行动/准备阶段;干预前(T0)、干预1个月(T1)、干预3个月(T3)、第6个月随访(T6)研究对象变化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16,P<0.001),随着干预时间的不断推进,超重肥胖学生体质量控制行为变化阶段不断改善(χ~2=60.862,P<0.001);随着干预时点、变化阶段不断推进,饮食行为(20.82±3.22、23.50±4.83、26.78±5.63、28.91±6.68)、运动行为(14.46±2.94、16.41±2.98、18.76±3.55、22.47±4.33)、认知过程(34.67±7.43、36.88±7.49、37.42±8.34、40.23±7.23)、行为过程(38.01±8.14、40.99±8.21、43.42±9.12、44.63±8.76)、知觉利益(23.37±4.63、25.63±4.03、28.01±3.42、29.23±2.52)、知觉障碍(16.96±4.32、19.06±3.61、20.53±3.31、22.35±2.55)、自我效能得分(30.50±9.12、35.50±9.33、38.95±10.13、44.41±9.43)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不同时点BMI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51,P=0.183)。结论基于TTM的健康教育干预使超重肥胖学生体质量控制行为变化阶段向前推进,体质量控制行为水平不断提升,体质量控制行为变化过程朝着益于体重控制的方向改善。(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张冬雨,杨俊文,杨俊梅[3](2019)在《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调查及肠道菌群检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及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调查某地区3所幼儿园儿童的超重肥胖情况,比较超重肥胖儿童(实验组)和正常儿童(对照组)肠道菌群的区别,分析肠道菌群和BMI的相关性。结果 3所幼儿园的调查结果发现超重肥胖的儿童有31人,占总数的9.69%,其中男17人,女14人,年龄3~6岁,平均年龄(3.57±1.76)岁,平均BMI(22.13±0.95)。分析超重肥胖儿童的肠道菌群发现,乳酸杆菌属和梭菌属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中的拷贝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乳酸杆菌属拷贝数比对照组儿童的多,而梭菌属拷贝数比对照组儿童的少;两组的埃希氏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拷贝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超重肥胖和四种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发现,埃希氏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与儿童的BMI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乳酸杆菌属与儿童的BMI呈现正相关性,且有显着性意义(r=0.064,P<0.05),而梭菌属和与儿童的BMI呈现负相关性,且有显着性意义(r=-0.173,P<0.05)。结论在研究所选范围内调查的超重肥胖比例为9.69%,且超重肥胖和肠道菌种的变化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疗养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唐凤[4](2019)在《家长是预防儿童肥胖的突破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唐凤)一项历时10年的干预研究显示,向中国城市小学生的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普及相关知识,同时提高儿童校内和校外的运动量、改善学校的午餐营养质量,有助预防中国城市儿童肥胖。相关论文11月26日刊登于《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该研究是全球规模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11-29)
胡媚,孙贵龙[5](2019)在《鄂伦春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鄂伦春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为制定关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学校体育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以鄂伦春族自治旗实验小学7~12岁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为研究资料,对鄂伦春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进行筛选,分析其超重肥胖情况。结果鄂伦春族聚居区7~12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段BMI均值均在超重值以下,但各年龄段超重肥胖检出率均大于35%,其超重检出率分别为20.0%,17.9%,14.2%,11.4%,21.3%,19.4%,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0.7%,21.9%,28.5%,23.6%,22.4%,16.1%。同龄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χ~2值分别为19.98,17.54,15.05,11.61,20.92,18.50,P值均<0.05)。结论鄂伦春族聚居区7~12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同龄男生超重肥胖率高于女生,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11期)
刘洋,原雅青,王美娟,肖睿,王冬梅[6](2019)在《济南市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济南市6~18岁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为超重肥胖相关预防政策的制定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济南市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295名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使用《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评价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结果济南市6~18岁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8.98%,22.71%,其中男生分别为21.39%,24.39%,女生分别为13.83%,19.15%。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6~18岁年龄段学生超重率最高,为26.98%;10~12岁年龄段学生肥胖率最高,为23.46%。不同年龄段学生超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智障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最高,分别为26.42%和31.13%。不同智障程度学生超重、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济南市6~18岁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处于较高水平。特殊教育学校、社区、家庭等应对此给予重视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11期)
陈敏,康淑蓉,李云[7](2019)在《低出生体质量儿儿童期超重/肥胖与婴儿期追赶性生长跨度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上海市闵行区低出生体质量儿儿童期超重/肥胖与婴儿期体质指数(BMI)增长跨度的关系,以科学指导低出生体质量儿适度追赶生长。方法选择闵行区2011年1月-2013年6月出生的48例低出生体质量儿与672例正常出生体质量儿,计算两组儿童满月、12月龄及5周岁时的BMI,并确定满月至12月龄时的BMI增长跨度,比较不同BMI增幅的两组儿童5周岁时的超重/肥胖发生情况。结果 12月龄时低出生体质量组BMI增长3~4个跨度和5个跨度以上者的比例分别较正常出生体质量儿高13. 69%和10. 42%。低出生体质量组BMI增长0跨度者与1~2、3~4个跨度者的超重、肥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正常出生体质量组BMI增长0跨度者与1~2、3~4及5个以上跨度者的超重、肥胖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5周岁时BMI增长5个跨度以上的男童、女童身高、体质量与BMI均超过WHO中位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生长关键期内低出生体质量儿较正常出生体质量儿BMI增长跨度相对更大,BMI增长控制在3~4个跨度内有利于控制儿童期超重/肥胖。(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22期)
刘祖霖,侯乐乐,孟哲,张丽娜,江转南[8](2019)在《单纯性肥胖儿童体循环miRNA表达变化及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单纯性肥胖儿童体循环微小RNA(miRNA)表达变化的特点,分析其与肥胖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8~10岁单纯性肥胖儿童18例设为肥胖组,年龄分布、性别组成比例一致的正常体质量儿童18名设为正常对照组,测量体格数据及生化指标。2组均随机选取3例个体行miRNA基因芯片检测,筛选差异性miRNA,剩余15例行miRNA验证,并分析差异性miRNA表达量与体格数据、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基因芯片筛选出表达差异的miRNA 67个,通过靶基因预测挑选miRNA-142-3p、miRNA-142-5p、miRNA-133b、miRNA-486-3p进行验证。肥胖儿童体循环中miRNA-142-5p表达上调,且表达量与体质量、腰围、腰围/身高、BMI、血压、甘油叁酯、总胆固醇、非HDL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呈负相关(P均<0.05)。miR-133b表达下调,且表达量与体质量、腰围、腰围/身高、BMI等指标呈负相关,与ISI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单纯性肥胖儿童体循环中miRNA的表达谱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且与代谢异常相关;miRNA有望成为筛查肥胖儿童、代谢综合征易患人群的分子标志物。(本文来源于《新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梁聪,韩雪,张兰威[9](2019)在《中国黑龙江地区5-15岁肥胖儿童肠道菌群的结构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5-15岁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且儿童肥胖和成年阶段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由于肠道菌群和肥胖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已被证实,探究5-15岁肥胖儿童肠道菌群结构的特点对肥胖儿童十分必要。我们共采集了来自中国黑龙江省的5-15岁的健康儿童粪便样本99例(42例来自肥胖儿童;57例来自正常体重儿童),并其菌群结构进行了高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儿童相比,肥胖儿童肠道菌群的OUT数值、observed species、chao1、ace以及shannon指数下降而simpson指数增大;PLS-DA分析显示,肥胖和正常体重儿童肠道菌群结构显着不同;LEfSe分析表明,肥胖儿童肠道中优势菌包括Bacteroidees,Bacteroidia,Bacteroidales,Burkholderiales,Betaproteobacteria,Alcaligenaceae和Paraprevotellaceae,而正常儿童为Firmicutes,Clostridia,Clostridiales和Ruminococcaceae。此外,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Gammaproteobacteria,Bacilli Enterobacteriales,Enterobacteriaceae,RF39,Lactobacillales,Bifidobacteriaceae,Oscillospira,Lactobacillus和Bifidobacterium在肥胖儿童体内含量较低,而Verrucomicrobiae,Prevotellaceae,Veillonellaceae,Rikenellaceae,Pasteurellaceae和Akkermansia较高。这些结果表明,肥胖儿童和正常体重儿童肠道菌群结构显着不同,且生物多样性较正常体重儿童变低。此外,肥胖儿童体内或缺少某些与抑制肥胖相关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刘宇睿,马瑞铭[10](2019)在《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成因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肥胖已经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所引发的不良后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龄前期是预防肥胖、儿童发展认知及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调查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情况、发现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对此阶段儿童实施干预,提高儿童、家长、幼儿园关于超重肥胖方面知识的了解,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日后超重肥胖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21期)
肥胖儿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以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 of behavior change,TTM)为理论基础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控制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将78名自愿参与干预研究的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作为干预对象,采用跨理论模型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对其进行为期6个月的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告别不良生活方式指导,然后自身干预前(T0)、干预1个月(T1)、干预3个月(T3)、第6个月随访(T6)分别利用体质量控制行为量表、变化阶段量表、变化过程量表、决策平衡量表、自我效能量表、体重指数(BMI)等评估其体重控制行为变化效果。结果基线调查时79.5%处于体质量控制行为的前意向/意向/准备阶段,20.5%处于行动/准备阶段;干预前(T0)、干预1个月(T1)、干预3个月(T3)、第6个月随访(T6)研究对象变化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16,P<0.001),随着干预时间的不断推进,超重肥胖学生体质量控制行为变化阶段不断改善(χ~2=60.862,P<0.001);随着干预时点、变化阶段不断推进,饮食行为(20.82±3.22、23.50±4.83、26.78±5.63、28.91±6.68)、运动行为(14.46±2.94、16.41±2.98、18.76±3.55、22.47±4.33)、认知过程(34.67±7.43、36.88±7.49、37.42±8.34、40.23±7.23)、行为过程(38.01±8.14、40.99±8.21、43.42±9.12、44.63±8.76)、知觉利益(23.37±4.63、25.63±4.03、28.01±3.42、29.23±2.52)、知觉障碍(16.96±4.32、19.06±3.61、20.53±3.31、22.35±2.55)、自我效能得分(30.50±9.12、35.50±9.33、38.95±10.13、44.41±9.43)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不同时点BMI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51,P=0.183)。结论基于TTM的健康教育干预使超重肥胖学生体质量控制行为变化阶段向前推进,体质量控制行为水平不断提升,体质量控制行为变化过程朝着益于体重控制的方向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肥胖儿童论文参考文献
[1].陈艳华,王燕,洪荣,洪远,冀波.探讨二甲双胍对肥胖伴高胰岛素血症非糖尿病儿童的临床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9
[2].李幸,闫城.基于跨理论模型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控制行为干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9
[3].张冬雨,杨俊文,杨俊梅.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调查及肠道菌群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9
[4].唐凤.家长是预防儿童肥胖的突破口[N].中国科学报.2019
[5].胡媚,孙贵龙.鄂伦春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9
[6].刘洋,原雅青,王美娟,肖睿,王冬梅.济南市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9
[7].陈敏,康淑蓉,李云.低出生体质量儿儿童期超重/肥胖与婴儿期追赶性生长跨度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保健.2019
[8].刘祖霖,侯乐乐,孟哲,张丽娜,江转南.单纯性肥胖儿童体循环miRNA表达变化及相关性分析[J].新医学.2019
[9].梁聪,韩雪,张兰威.中国黑龙江地区5-15岁肥胖儿童肠道菌群的结构特点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10].刘宇睿,马瑞铭.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成因及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19
标签:二甲双胍; 肥胖; 高胰岛素血症非糖尿病;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