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性论文-张晓

爱尔兰性论文-张晓

导读:本文包含了爱尔兰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尔姆·,托宾,《煊赫之家》,爱尔兰性

爱尔兰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1](2019)在《科尔姆·托宾《煊赫之家》中的爱尔兰性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尔姆·托宾是当代爱尔兰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过去的叁十载中,托宾创作出了众多获得大众和评论界一致好评的小说,如《布鲁克林》、《大师》和《诺拉·韦伯斯特》等。托宾小说中的主题多与我们所谓的爱尔兰性相关——移民、天主教和新教下的身份认同、家庭关系及性别身份,尤其是同性恋身份困惑。托宾认为,作家彰显爱尔兰性的最好方式,是对爱尔兰问题的持续关注。如其所言,在2017年出版的新作《煊赫之家》中,他通过重写古希腊神话中阿伽门农的家族悲剧,表达出他对当代爱尔兰所面临的问题的深切关注。本篇论文旨在揭示托宾在《煊赫之家》中对爱尔兰性的建构。文章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对科尔姆托宾进行简要介绍,并对《煊赫之家》做文献综述。第二章系统梳理了自爱尔兰文艺复兴以来爱尔兰性的演变过程,并且阐述科尔姆·托宾对爱尔兰性的构想。第叁章至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从叁个方面聚焦于小说中科尔姆·托宾的爱尔兰性建构。第叁章分析了同性恋及女性这两大“他者”群体在爱尔兰的生存困境。两者都试图反抗并重建身份认同,但最终仍旧无法摆脱社会环境的束缚。第四章揭示出作者终止爱尔兰暴力的愿景,及小说对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指射。第五章关注小说中的两则神话传说,认为这是对爱尔兰历史的解读,尤其是在暗指爱尔兰大饥荒和爱尔兰移民。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作为一位当代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始终致力于爱尔兰问题的思考,在当代爱尔兰文化与知识话语领域中独树一帜。他在《煊赫之家》中对爱尔兰性的重构,势必为我们理解爱尔兰及爱尔兰人民留下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田月[2](2018)在《论贝克特在《等待戈多》、《终局》和《跌倒的人》中对爱尔兰性的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爱尔兰作家作品中的爱尔兰性是一种常用的文学鉴赏方式。爱尔兰性,在一定程度上指的是民族身份。然而由于贝克特的经历,关于其身份的探讨从未结束,直到2009年以其名字命名的“塞缪尔·贝克特桥”建成,他的身份才被爱尔兰认可。尽管贝克特的身份有诸多疑问,其作品中的爱尔兰特征很模糊,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去探索其作品中的爱尔兰成分。贝克特作品中的一些细节暗示了他对爱尔兰的关心,并展示了其独特的爱尔兰性。纵观评论家对贝克特及其作品的研究,不难发现这些评论主要从荒诞性和存在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很少有人涉及贝克特作品中的爱尔兰性。在代表作《等待戈多》、《终局》和《凡跌倒的》中,通过对背景的设计、人物的构思和历史的追溯,贝克特展现了其在创作中对爱尔兰的情感。因此,本文将从后现代的角度结合文本细读来探索贝克特这叁部作品中的爱尔兰性。这将丰富贝克特作品探索的宝库,更能为以后的探索贡献新的视角。除引言和结论外,论文正文部分由叁章组成。第一章通过分析作品的背景来揭示贝克特如何通过营造氛围来构建爱尔兰性,以及如何通过运用爱尔兰地理风景如何呈现其对爱尔兰的关怀以展现爱尔兰;第二章详述特定时期的爱尔兰人物形象,分析贝克特如何从叁个方面—心理状态、身体状况和语言选择来展现其作品中的爱尔兰性:。第叁章阐述了爱尔兰历史在贝克特作品中的再现,并分析贝克特如何通过重现爱尔兰历史来展示其对爱尔兰无法释怀的情感,从而揭示其所展现的爱尔兰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向丁丁[3](2018)在《弗里尔的故事戏剧与“爱尔兰性”当代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口头故事传统历来是"爱尔兰性"的重要标识。当代剧作家布赖恩·弗里尔的作品对此传统借鉴颇多,但与叶芝一代作家不同,他作品中口头故事遗产的在场,经由反写和反讽等策略的加工,恰恰暴露了民族主义"爱尔兰性"叙事与当代经验的背离及其对认知和言说新经验的压迫。旧的单一认同叙事的缺口由此被打开,更新与更复杂的经验开始重构爱尔兰认同的内涵。(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评论》期刊2018年01期)

罗舒云[4](2017)在《流散视角下弗兰克·奥康纳短篇小说的爱尔兰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弗兰克·奥康纳(1903-1966)是二十世纪爱尔兰着名的短篇小说家,同时还是一位典型的后殖民时代“文化流散者”。“流散”这一概念不仅形象地概括了奥康纳生存状态的基本特征,而且潜在地决定了其短篇小说创作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得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独特的爱尔兰性。本文从流散批评的角度出发,结合后殖民理论的相关观点,运用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以奥康纳流亡的经历为切入点,将他的流散短篇小说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综合考察其短篇小说中流散人群、小镇世界和家庭式生活所体现出来的爱尔兰性,从而深化对奥康纳短篇小说的理解和研究。本文共有六个章节,其中第四和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以作家独特的流亡经历勾勒其爱尔兰性,其次分析其爱尔兰性在短篇小说中的体现。第四章论述由于爱尔兰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弗兰克·奥康纳先后经历两次文化流散,遭遇到故国的文化失落,从而在“无根”的生存状态中书写自己独特的爱尔兰性。第五章选取奥康纳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加以重点分析,合乎逻辑地把弗兰克·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爱尔兰性概括为:边缘人的文化身份危机和私生子对家园的渴望;小镇世界里的徘徊与矛盾、对爱尔兰天主教生活的批判和精神家园的追寻。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能从流散的角度出发,考察弗兰克·奥康纳的流亡经历,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了其短篇小说所体现出来的爱尔兰性;其次是能够从作家的无根状态中挖掘其独特和深刻的爱尔兰情结。(本文来源于《广东财经大学》期刊2017-06-22)

余玲玲[5](2017)在《保罗·穆尔顿诗歌中的爱尔兰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保罗·穆尔顿是当代爱尔兰杰出的诗人,同时从事剧本创作和诗歌翻译等,师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他的诗歌内容与自身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展现了他与爱尔兰特殊的情感,其中包括诗人熟悉的古凯尔特文化,诗人亲身经历的动乱的爱尔兰现状,诗人日夜思念的莫伊家乡,以及诗人融合外来元素而形成的现代爱尔兰诗歌等,都表达了穆尔顿对爱尔兰历史、政治、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关心。因而穆尔顿诗歌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贯穿始终的爱尔兰性。论文主体分为叁章,主要用文本细读法来解读保罗·穆尔顿诗歌中的爱尔兰性。第一章意在定义爱尔兰性并论述爱尔兰性与保罗·穆尔顿诗歌的关系。“爱尔兰性”是建构现代爱尔兰新形象的蓝图,包括爱尔兰的历史、民族、政治、宗教、语言和现代化等。而由于保罗·穆尔顿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穆尔顿诗歌中爱尔兰性解读主要包括对古老的凯尔特文化的继承、爱尔兰性的斗争以及爱尔兰性与外来元素的融合。第二章和第叁章主要解读了保罗·穆尔顿诗歌中的爱尔兰性,是论文主体的重点部分。第二章呈现了穆尔顿诗歌对爱尔兰性的坚守,包括他对古老的凯尔特文化的继承和为爱尔兰性所做的斗争。穆尔顿的诗歌描述了凯尔特神话故事,不仅展现了古凯尔特家园的辉煌,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而且反射了现代爱尔兰的衰落。此外他在保留凯尔特文化核心要素的基础上还创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诗歌。而保罗·穆尔顿诗歌中爱尔兰性的斗争则包括追求民族身份、谴责殖民暴力、保护爱尔兰语以及反对宗教压迫。斗争的路上充满困难和阻碍,但诗人对此无所畏惧,并且表达了坚守爱尔兰性的信心和决心。第叁章对诗歌中有关爱尔兰性与外来元素的融合进行了解读。保罗·穆尔顿吸收了外来文化、文学元素,尤其突出的是其诗歌对美国素材和日本俳句的借鉴,这一方面加强了爱尔兰性与外来元素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更加凸显了穆尔顿及其诗歌对爱尔兰性的坚守。论文主体叁大章的内容紧密联系。首先对“爱尔兰性”的界定是分析的前提。其次,穆尔顿诗歌对爱尔兰性的坚持,体现了爱尔兰独特的政治、历史、民族、宗教和语言等。最后穆尔顿诗歌中的异族文化因子体现爱尔兰性与外来元素的融合,同时也坚定了他诗歌中的爱尔兰性。对保罗·穆尔顿诗歌中爱尔兰性的解读表明了穆尔顿对爱尔兰深切的关注,不论身处何方,诗人总是心系家国和民族。(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郭想[6](2017)在《重建爱尔兰:叶芝诗歌中的爱尔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讨论叶芝在诗歌中通过对爱尔兰性的描绘来重建爱尔兰。第一章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叶芝对爱尔兰地理空间的重建,即对自然地理空间、人文地理空间和梦幻地理空间的重建。以叶芝家乡斯莱戈为代表的爱尔兰乡下被认为是爱尔兰性的源头。纯净、独立而又神秘的乡下同物质化了的英国大都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爱尔兰性。以库勒庄园和塔堡为代表的大房子则是秩序与传统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精髓,在充满政治暴力和混乱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此外,拜占庭是叶芝理想的艺术宫殿,代表着未来的爱尔兰。第二章详述叶芝对爱尔兰形象的重建。叶芝在英雄传奇中发掘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将在叶芝同时代英雄中传续下去。在自由联邦的统治下,爱尔兰女性勇敢地表达对爱生理上和精神上的需求。叶芝认为这些人比爱尔兰中产阶级更高贵,更具有爱尔兰性。通过将殖民前的淳朴和殖民后英勇的品质结合起来,叶芝重塑了爱尔兰形象。第叁章探究叶芝对爱尔兰文化的重建,从复兴爱尔兰民谣、混杂的英语语言形式和吸收东方思想叁方面展开叁方面展开。爱尔兰民谣是爱尔兰性的精髓所在,承载着民族历史和文化,是民族身份的来源。在他的创作中,叶芝使用了混杂的英语语言形式,以期借助一种更普遍的语言作为工具来宣扬爱尔兰文学,通过改变英语形式来抵抗英国性。除爱尔兰主题外,叶芝也吸收了东方哲学思想和主题,来丰富爱尔兰性。通过描绘爱尔兰地理空间,国民形象和文化,叶芝重建了心目中的爱尔兰。爱尔兰性不简单地等同于天主教和盖尔语,而是包含了淳朴的家园情思,英雄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爱尔兰也不再是英国殖民主义话语下的软弱、失语的他者,而是有着鲜明爱尔兰性的艺术的国度。爱尔兰民族是一个永恒的艺术民族。(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4-01)

王路晨[7](2015)在《“爱尔兰性”的追寻——20世纪爱尔兰文学文化观的嬗变与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走过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民族主义阵营内部对如何实现爱尔兰的独立、自强与复兴之路看法各异,体现在文学上的爱尔兰性的追寻也充满矛盾和差异。爱尔兰民族斗争各个时段展现不同的文学文化观,这些文化观相互碰撞、吸纳、排斥或融合,由此形成特殊的爱尔兰文化景观。(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王婉丁[8](2015)在《论《丽南镇的美人》中马丁·麦克多纳对爱尔兰性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爱尔兰剧坛新生代作家马丁·麦克多纳的《丽南镇的美人》是以70多岁的老母亲梅格和40多岁的老处女莫琳的畸形母女关系展开的一部作品。《丽南镇的美人》融合了爱尔兰传统农民剧、通俗剧、黑色喜剧以及暴力和悲剧元素,全面的批判爱尔兰当下扭曲的爱尔兰性。自从《利南镇的美人》发布以来就有评论家从叙事手法、历史主义、悲喜剧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述。本文运用直面戏剧理论对《丽南镇的美人》的舞台暴力进行分析,同时批判剧本中莫琳、梅格和佩托所代表的不同的爱尔兰身份的荒谬性。论文认为,马丁·麦克多纳通过直面戏剧的舞台艺术直接裸露的可怖的真实暴力情景,直击人的灵魂,以极端的道德勇气呼唤良知,即勇敢面对残酷的人生。因此,在《丽南镇的美人》中马丁·麦克多纳的爱尔兰性在于批判以梅格为代表的扭曲的母亲形象,在于批判女儿莫琳弑母行为和其女性身份的荒谬性。同时,对以佩托为代表的爱尔兰移民进行批判,批判其对自己爱尔兰身份的嫌弃与不自信。因此,爱尔兰人民需要直面残酷并正视爱尔兰的现实问题才能让爱尔兰人民直面真实的爱尔兰,从而实现真正的爱尔兰名族身份的重建。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丽南镇的美人》的作家马丁·麦克多纳的生平及其文学作品和影响力,本文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运用直面戏剧理论分析并批判在扭曲的爱尔兰家庭生活中莫琳的荒谬性。第一部分讲诉莫琳与梅格畸形的母女关系,批判莫琳对母亲的暴力行为。第二部分讲述莫琳对佩托的渴望,以及莫琳的荒谬言行进行分析,批判莫琳女性身份的荒谬性。第叁部分对莫琳的弑母行为进行批判。第叁章第一部门首先对爱尔兰性做出界定,指出爱尔兰性包括名族身份、母亲形象、爱尔兰语等。第二部分从“直面戏剧”理论分析《丽南镇的美人》中扭曲的爱尔兰性。第一小节对后现代中的“坏品味”在母亲身上的体现进行分析,批判母亲对女儿进行长期的精神折磨;第二小节指出梅格为了自身利益破坏女儿的幸福,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为家庭付责任的爱尔兰母亲,她完全成为梅琳寻找幸福的障碍和桎梏;第叁部分从叁方面对爱尔兰社会进行批判:爱尔兰教会丑闻,以佩托为代表的爱尔兰移民对爱尔兰身份的不确定和对爱尔兰语的嫌弃以及社会邻里氛围的狭隘性。第四章本章是本篇论文的结论:第一,马丁·麦克多纳的意在批判扭曲的爱尔兰性,用直面戏剧惊愕的暴力来批判和唤醒爱尔兰人去正视他们身边存在的恐怖和暴行,砸碎套在爱尔兰人身上的精神枷锁,重建爱尔兰的名族身份。第二,马丁·麦克多纳的爱尔兰性在于流动的批判性,能够超越国界在全球传播,为爱尔兰名族身份的在世界范围的重建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04-23)

刘燕[9](2014)在《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及其“爱尔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以夏洛蒂·勃朗特及其《简·爱》为个案,兼涉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透过夏洛蒂的家族渊源、成长背景、教育、写作、爱情婚姻、文学共同体等方面,探究"爱尔兰性"如何以一种曲折的隐喻方式呈现在其小说文本中。因此,勃朗特姐妹的文学传奇可在构成"英—爱"两个民族之间不断对抗与和解的"权力的神话"中得以洞悉。(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周静[10](2014)在《《挖掘》谢默斯·希尼笔下的爱尔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谢默斯·希尼是爱尔兰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描写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广受赞誉。《挖掘》探讨的不仅仅是诗人的童年生活,它挖掘的是曾一度被遗忘了的爱尔兰性,反映了深刻的民族身份问题。表达了诗人对爱尔兰民族的爱以及追寻爱尔兰文化和历史的决心,是希尼早起创作思想的浓缩。(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4年05期)

爱尔兰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爱尔兰作家作品中的爱尔兰性是一种常用的文学鉴赏方式。爱尔兰性,在一定程度上指的是民族身份。然而由于贝克特的经历,关于其身份的探讨从未结束,直到2009年以其名字命名的“塞缪尔·贝克特桥”建成,他的身份才被爱尔兰认可。尽管贝克特的身份有诸多疑问,其作品中的爱尔兰特征很模糊,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去探索其作品中的爱尔兰成分。贝克特作品中的一些细节暗示了他对爱尔兰的关心,并展示了其独特的爱尔兰性。纵观评论家对贝克特及其作品的研究,不难发现这些评论主要从荒诞性和存在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很少有人涉及贝克特作品中的爱尔兰性。在代表作《等待戈多》、《终局》和《凡跌倒的》中,通过对背景的设计、人物的构思和历史的追溯,贝克特展现了其在创作中对爱尔兰的情感。因此,本文将从后现代的角度结合文本细读来探索贝克特这叁部作品中的爱尔兰性。这将丰富贝克特作品探索的宝库,更能为以后的探索贡献新的视角。除引言和结论外,论文正文部分由叁章组成。第一章通过分析作品的背景来揭示贝克特如何通过营造氛围来构建爱尔兰性,以及如何通过运用爱尔兰地理风景如何呈现其对爱尔兰的关怀以展现爱尔兰;第二章详述特定时期的爱尔兰人物形象,分析贝克特如何从叁个方面—心理状态、身体状况和语言选择来展现其作品中的爱尔兰性:。第叁章阐述了爱尔兰历史在贝克特作品中的再现,并分析贝克特如何通过重现爱尔兰历史来展示其对爱尔兰无法释怀的情感,从而揭示其所展现的爱尔兰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爱尔兰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科尔姆·托宾《煊赫之家》中的爱尔兰性建构[D].河北大学.2019

[2].田月.论贝克特在《等待戈多》、《终局》和《跌倒的人》中对爱尔兰性的重现[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3].向丁丁.弗里尔的故事戏剧与“爱尔兰性”当代反思[J].外国文学评论.2018

[4].罗舒云.流散视角下弗兰克·奥康纳短篇小说的爱尔兰性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7

[5].余玲玲.保罗·穆尔顿诗歌中的爱尔兰性解读[D].河南师范大学.2017

[6].郭想.重建爱尔兰:叶芝诗歌中的爱尔兰性[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

[7].王路晨.“爱尔兰性”的追寻——20世纪爱尔兰文学文化观的嬗变与论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8].王婉丁.论《丽南镇的美人》中马丁·麦克多纳对爱尔兰性的批判[D].电子科技大学.2015

[9].刘燕.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及其“爱尔兰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

[10].周静.《挖掘》谢默斯·希尼笔下的爱尔兰性[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标签:;  ;  ;  ;  

爱尔兰性论文-张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