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单位论

翻译单位论

所孟姣[1]2018年在《《3%的窘境:为出版、译着和阅读的未来发声》(第五章及第八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图书是人类文化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人类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各国的图书作品得以普及,离不开翻译出版行业的发展。本翻译项目取自《3%的窘境:为出版、译着和阅读的未来发声》(The Three Percent Problem:Rants and responses on Publishing,Translation,and the Future of reading)的第五章以及第八章作为翻译实践材料。该书作者集合了对图书出版业领域讨论的各种文章,分析了一些发达国家翻译出版行业的现状以及当前社会各个国家译者的发展状况。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以翻译单位理论和翻译等值理论为指导,对本次翻译实践的部分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宁志敏[2]2017年在《翻译单位的动态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翻译单位是多层次的,也是动态的。单独强调使用某一种翻译单位是不可取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应机械地使用某种单一翻译单位,而应灵活动态地掌控翻译的关注点。译者应以语篇单位为开始,以小句单位为中心,根据语篇性质不断调整翻译单位。译者翻译单位的灵活掌握是衡量译者翻译水平的重要指标。

曾利沙[3]2004年在《论“翻译单位”研究的动态观——兼论译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文中指出本文旨在对国内译学界有关翻译单位的论辩问题作一动态性研究。文章对同一概念不同论说的概念界定、理据、性质、理论价值、目的论与方法论进行了辨析 ,并从系统理论观出发 ,通过演绎形式 ,对不同论说的互补性理论特征进行了论证

刘艳[4]2004年在《翻译单位论》文中认为翻译单位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但又众说纷纭的问题。尽管中外的翻译理论家历经多年研究,从多个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却未得到满意解决,对它的研究仍颇有争议。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家混淆了翻译单位的两种涵义,即其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事实上翻译单位本身所包含的这两种涵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大多数翻译理论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两种意义的存在,更未对其加以区分对待,而是在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将其混为一谈。他们往往只是侧重论述翻译单位的一个方面,尤其倾向探讨这一概念的外延意义,而对其内涵意义未作任何解释说明,这必然造成了各自按其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统一的理解对这一问题做出解释。所以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未将内涵和外延意义加以明确区分而互相争论的结果。 本文区分了翻译单位这一概念的两种涵义,并尝试对这两种涵义作了初步的分析解释。笔者在对各家定义进行总结分析后,首先尝试对翻译单位的内涵意义加以定义。实际上翻译单位的内涵意义是对这一概念属性的规定,即翻译单位是语言单位或是非语言单位,如思想单位。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说明,翻译单位本质上应该为语言单位。在确定其内涵意义为语言单位后,第二个问题就是对翻译单位外延意义的分析,即应该采用何种语言单位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翻译实践和教学。笔者采用翻译测试的方法来确定其外延意义,选取了五种具有代表性文体的文章片断,将其分解成独立句子随机分发给受试者。受试者需要在没有语境知识的条件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独立翻译。一周后笔者将翻译结果回收并进行分析。翻译测试的分析结果表明以句子为翻译单位能基本满足翻译需求。所有的翻译句子组合成段都能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笔者同时指出翻译单位的外延因翻译所涉及的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具体研究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应当是翻译单位研究的重点。

刘扬[5]2014年在《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传断句与衔接技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汉同传时,为了节省时间、减轻译员的短时记忆负担,顺句驱动往往被认为是首要原则。但在指导英汉同传实践时还需要更具体的方法技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断句技巧。本文以顺句驱动原则为指导,将“语法结构论”和“意义单位论”作为断句依据,归纳出叁种常见的断句技巧(同步断句、分裂断句和融合断句)。只有有效地运用衔接技巧将断开的句子连接起来,才能产出通顺连贯的译文,因此本文总结出四种衔接技巧(省略虚词、使用指称、重复先行信息和增加逻辑连接词)。此外,本文以“2013年奥巴马第68届联大演讲”为例,具体分析断句与衔接技巧在案例中的应用,旨在证明英汉同传时运用这些技巧的好处及可行性。

李楠楠[6]2015年在《南宁市环境保护局审批流程文件翻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项目报告基于南宁市环境保护局2014年审批流程文件翻译项目。原文文本属于公文文件,因此本报告从公文翻译的角度对翻译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完整的记录和探讨分析。本报告第一章对全文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第二章介绍了翻译项目的来源及内容,第叁章讨论了翻译的全过程,包括各项译前准备、翻译和译后的质量控制措施;第四章列出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难点及其对应的翻译方法,在第5章中作者对此次翻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心得进行了总结。本报告记录了南宁市环境保护局审批流程文件翻译项目的完成过程,通过分析翻译中遇到的重点难点总结出公文文体翻译的要点:遵循“重原语理解,重译入语准确”的原则,体现准确性、简明性与清晰性。作者通过记录整个翻译过程,进行了翻译要点的归纳总结,希望能为今后公文文本的翻译的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尹大伟[7]2016年在《第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展会宣传资料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都会设置诸如轻工展、农业展、国家展等不同的展会,供国内外友人交流、合作和购物。这样一来,每年广西国际事务博览局都要按照展会的不同内容对展会进行对外宣传,已达到对外传播信息、招商引资以及吸引国外顾客的目的,并由翻译室负责文件翻译。笔者在校外导师和学院安排下到博览局实习并负责了展会宣传资料的翻译。收获了翻译经验,提升了翻译技能。本文采用翻译实践报告的形式,主要分析的材料是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展会宣传材料。考虑到原文是宣传资料,笔者选用“叁贴近”原则作为理论指导翻译。笔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以一个职业译员的身份参与到整个翻译过程中。从译前准备,平行文本查阅到译中翻译执行再到译后的校审、修改和统稿。本文内容涉及,翻译实践过程中所运用的翻译理论策略,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译前准备,译文校对修改,典型翻译案例分析以及翻译经验终结。本文是对整个翻译的总结,对该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了参考意见。

韦少敏[8]2016年在《日语新语·流行语的特点及其日汉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反映新事物、新意识、新技术的新语和流行语不断产生。通过研究日语新语·流行语,既可把握日语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可以通过反映日本社会世态的新语·流行语,最迅速地捕捉日本社会的变化,考察存在语言背后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另一方面,为了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更好地了解日本社会,笔者认为对日语新语·流行语的日中翻译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实用的价值。目前为止,从语言学视点和社会学视点对日语的新语·流行语的研究比较多,但从日中翻译角度的研究不太多。而从文化翻译的观点出发,对日语新语·流行语的日中翻译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日本学术期刊数据库《CiNii》的检索,现在还没有。因此,笔者把从语言学和社会学视点进行的日语新语·流行语研究作为前提,再从文化翻译角度出发对其日中翻译进行考察。本研究收集从2000年到2014年的日本《新语·流行语大奖》共156个获奖语作为研究对象。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日语新语·流行语的构词法和构词特点;分析获奖语与社会各领域的对应关系并考察日本社会的现象;再进一步从文化翻译的观点,通过具体的翻译实例分析,探讨其日中翻译的策略和具体的翻译方法。本论文的研究结论总结如下:(1)语言学方面,日本的新语·流行语基本上都是利用原有的词汇创造的,复合法、省略法和借用法是主要的构词法。(2)社会角度方面,分析了日本社会6个领域的现象。包括政治上的首相频繁更替、经济上的长期低增长、体育上对棒球的热爱、文化上的形式多样、科研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特别关心。(3)日中翻译研究方面,指出异化翻译策略是词汇形式的新语·流行语日中翻译时主要使用的策略;翻译方法具有多样性,翻译者须考虑与翻译有关的因素选择翻译法和合适的译语;注释是补偿两种语言和文化差异的一种手段。本论文由6章构成。第一章介绍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和方法及本论文的构成,认定研究范围。第二章概述中日两国的先行研究,提出本研究的视点。第叁章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把握日语的新语·流行语与原来的词的关系,分析新语·流行语的构词法和构词特点。第四章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获奖语与社会各领域的对应关系,考察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现象。第五章从文化翻译的角度研究新语·流行语的日中翻译,并考察了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的应用情况以及具体的翻译方法。第六章总结本研究的结论并提出今后的课题。本研究从叁个角度对日语的新语·流行语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把握了语言本身的特点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语言、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笔者期望通过本研究为日语语言学习、日中翻译研究和了解日本社会提供参考和借鉴,为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际提供帮助。

晏旸[9]2016年在《《临床毒理学》翻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在医学教材建设方面,据统计,截止2013,我国出版的医学翻译教材仅51册,其中英译汉教材约24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学翻译教材急需进一步提高。临床毒理学是在药理学与毒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与临床医学、药学关系密切。尽管广西医科大学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对毒理学的翻译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但是,至今尚无出版社发行的教材。2015年,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姜岳明教授申报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临床毒理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选题获批,并组织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46所高校70多位教授、专家参编。同时,姜岳明教授组织学生对美国毒理学专家Frank A. Barile编写的专着临床毒理学》(第2版)进行翻译,该翻译项目将对《临床毒理学》教材的编写与医学生教学提供十分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这一翻译项目将对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材编写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讨论的是《临床毒理学》英译中翻译项目。《临床毒理学》一书主要包括叁大部分内容:基础毒理学、治疗性药物毒副反应、非治疗性药物毒副反应。本人参与第一部分基础毒理学前叁个章节的翻译,即风险评估和管理毒理学、药物副作用的治疗监测、人类毒素的分类。本报告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毒理学及其教材翻译的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翻译项目的详细阐述。第叁部分介绍译前准备工作。第四部分介绍翻译阶段,其中重点分析了翻译项目中大量出现的医学词汇、复杂句和机辅翻译等问题,探讨了相应的翻译策略。第五部分是翻译校审和自我评估以及对整个翻译过程和论文过程的总结归纳。报告表明,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在医学医药类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非常重视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严谨程度和逻辑关联性,同时还要考虑翻译文本应符合医学文体表达要求。希望本翻译项目报告能为类似医学类文章的翻译提供借鉴与参考。

黄忠廉[10]2013年在《应用翻译学名实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应用翻译学的名与实进行了细察。术语"应用翻译学"作为偏正结构的"名"有叁种切分:应用翻译+学;应用+翻译学;应用+翻译+学,其"实"之一是研究应用翻译、译论的应用、其他学科用于译(学)的规律的学科;由此决定其"实"之二,即学科的框架:本体学科与关系学科,本体学科考察应用翻译及其研究本身,关系学科考察翻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3%的窘境:为出版、译着和阅读的未来发声》(第五章及第八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所孟姣. 青岛科技大学. 2018

[2]. 翻译单位的动态规律[J]. 宁志敏.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17

[3]. 论“翻译单位”研究的动态观——兼论译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 曾利沙. 外语教学. 2004

[4]. 翻译单位论[D]. 刘艳. 中国海洋大学. 2004

[5].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传断句与衔接技巧研究[D]. 刘扬. 黑龙江大学. 2014

[6]. 南宁市环境保护局审批流程文件翻译项目报告[D]. 李楠楠. 广西大学. 2015

[7]. 第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展会宣传资料翻译实践报告[D]. 尹大伟. 广西大学. 2016

[8]. 日语新语·流行语的特点及其日汉翻译研究[D]. 韦少敏. 广西大学. 2016

[9]. 《临床毒理学》翻译项目报告[D]. 晏旸. 广西大学. 2016

[10]. 应用翻译学名实探[J]. 黄忠廉. 中国外语. 2013

标签:;  ;  ;  

翻译单位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