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好氧缺氧好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泥,生物,连续流,滤池,结构,溶解氧,亚硝酸盐。
好氧缺氧好氧论文文献综述
吕心涛,蒋勇,孟春霖,张树军,谷鹏超[1](2019)在《好氧和缺氧条件下游离亚硝酸对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选择性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稳定短程硝化是实现城市污水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瓶颈,目前国内外关于游离亚硝酸(Free nitrous acid,FNA)对硝化菌活性的影响大多是在曝气条件下进行研究,鲜有关于缺氧条件下FNA对硝化菌活性影响的报道。【目的】探究好氧和缺氧下FNA对氨氧化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ite oxidizing bacteria,NOB:Nitrospira和Nitrobacter)活性的抑制影响。【方法】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基于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ixed liquid suspended solids,MLSS)为8 300 mg/L的全程硝化污泥条件,通过批次试验分别考察好氧和缺氧下FNA(初始浓度为1.16 mg/L)处理48 h后,AOB和NOB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好氧FNA处理活性污泥48 h后,FNA浓度维持在1.16-1.17 mg/L,游离氨(Free ammonia,FA)浓度小于0.017 mg/L,AOB、Nitrospira、Nitrobacter丰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过曝气至99 h时,与空白组相比,比氨氮氧化速率(r~+_(NH4-N))、比亚硝酸盐氮氧化速率(r_(NO2-N))均出现小幅下降,分别由3.5、4.828 mg N/(g VSS·h)降至3.3、4.668 mg N/(g VSS·h),且亚硝酸盐氮累积率(Nitrite accumulation rate,NAR)始终低于33.2%。缺氧FNA处理活性污泥48 h后,FNA浓度维持在0.64-1.16 mg/L,FA浓度低于0.039 mg/L,AOB丰度变化较小,而Nitrospira、Nitrobacter丰度均明显下降,分别由3.002 9×10~9、4.245×10~8 copies/g VSS降至1.666 5×10~8、5.163 8×10~7 copies/g VSS;过曝气至99 h时,与空白组相比,r~+_(NH4-N)值下降幅度较小,而r_(NO2-N)值明显降低,由4.828 mg N/(g VSS·h)降至0.007 mg N/(g VSS·h),且在过曝气0-292 h内,NAR均大于94%。【结论】好氧FNA处理活性污泥48 h后对AOB和NOB无明显抑制作用,但缺氧FNA处理活性污泥48 h后对AOB具有轻微抑制作用,而对NOB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可以实现稳定的短程硝化。(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温雪梅[2](2019)在《SBR法缺氧(静置)/好氧多级交替模式下处理生活污水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学校中水站实际生活污水进行研究,采用多级缺氧(静置)-好氧交替的方式运行SBR反应系统,旨在对SBR处理生活污水时的运行模式及条件等进行深入研究,探寻脱氮除磷的最佳处理模式。试验研究考察了六种不同运行模式(R1~R6)的脱氮除磷性能,逐级优化最终筛选出R6为最佳运行模式,其工况条件为缺氧(1.0h)-静置(0.5h)-好氧(3.0h)-缺氧(2.0h)-好氧(0.5h)-缺氧(2.0h)-好氧(0.5h)-闲置排水(1.0h)-缺氧(1.5h)。运行模式为四级缺氧(静置)-好氧交替运行,并设置了不同于传统生物处理方式的静置段;选择了周期末先排水再缺氧的搅拌的方式。在R6运行模式下,COD、氨氮、总氮、总磷的进水平均值分别为395mg/L、78mg/L、118mg/L、9.9mg/L,出水平均值分别为30mg/L、0.2mg/L、39mg/L、0.5mg/L,去除效果平均值分别为92.4%、99.7%、67%、84.8%。(1)其中设置的静置段磷酸盐释放量最高达21.0mg/L,去除率为84.8%,出水为0.5mg/L,磷酸盐出现了继续释放的现象,在缺氧段之后仍然出现了“类似厌氧段”的现象,除磷率平均可提高20%;磷酸盐出水值降低与优先排水有直接的关系,在周期末先闲置排水再缺氧搅拌,排出的上清液中含有大量的磷酸盐和硝酸盐,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2)R6脱氮效果达67%,出水TN值为39mg/L,出水硝酸盐浓度平均为0.2~0.8mg/L,亚硝酸盐积累量为6.0mg/L以上;随着缺氧(静置)-好氧频繁的交替运行,有效降低了出水硝酸盐和TN的含量,其脱氮方式包含:有前置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内源反硝化。(3)出水中硝酸盐和总氮的数值差距还是较大的,推测原水中的惰性有机氮成分要高一些。(4)去除TP的方式主要为传统除磷形式,也极有可能发生了DPAOs的反硝化除磷现象。(5)脱氮理论估算值与试验结果差距较大,分析原因主要是多级交替的运行模式不同与SBR的典型运行模式,其微生物的生长状况与机制不同,造成脱氮除磷的机理也有所不同,且试验采用实际生活污水,水质会有所波动。(本文来源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期刊2019-06-01)
薛欢婷,袁林江,刘小博,孙恒锐[3](2019)在《连续流系统中好氧段及沉淀段对污泥及其缺氧段脱氮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好氧段3种溶解氧(DO)[3. 0~3. 5 mg·L~(-1)(Ⅰ阶段)、2. 0~2. 5 mg·L~(-1)(Ⅱ阶段)和1. 5~2. 0 mg·L~(-1)(Ⅲ阶段)]的A~2/O实验系统,考察了本段及后续沉淀阶段污泥的变化,以及对系统缺氧段反硝化的影响,并与DO为1. 5~2. 0 mg·L~(-1)的缺氧-好氧(A/O)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沉淀阶段污泥开始发生反硝化作用,脱氮碳源由内、外碳源同时提供;沉淀污泥优先利用外碳源进行反硝化;好氧段DO为1. 5~2. 0 mg·L~(-1)时,沉淀阶段污泥的硝酸盐还原酶活力及反硝化活性最强,此时A~2/O系统缺氧段的反硝化效果也最佳;在与A~2/O系统相同污泥负荷下的A/O系统中,好氧段后污泥中细菌胞内残留的PHB含量要高于A~2/O系统; A~2/O系统沉淀段污泥的反硝化活性高于A/O系统,其硝酸盐还原酶活力是A/O系统的1. 08倍;该污泥回流后,尽管硝态氮充分但A/O系统缺氧段反硝化效果却较A~2/O系统差;沉淀阶段污泥的脱氮性能直接关系到缺氧段反硝化效果.因此,本研究认为在保证沉淀污泥反硝化不严重影响泥水分离的前提下,污水生物脱氮工程中应适当控制好氧段运行、维持沉淀池污泥适当反硝化来提升系统的脱氮效能,而不能仅仅是考虑控制缺氧段.(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欧阳炬,钱利红,张必华,郭钰[4](2019)在《缺氧/好氧硝化工艺曝气方式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污泥降解情况和消化液理化特性的分析,研究了间歇曝气方式对消化系统污泥减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满足MLVSS降解率大于40%的要求下,缺氧/好氧消化工艺比传统好氧消化工艺最多可节省能耗33.3%。可强化反硝化作用并使消化液大致维持在中性水平。(本文来源于《能源环境保护》期刊2019年01期)
彭仡然[5](2018)在《缺氧好氧塘+水解酸化塘+臭氧氧化+A/O工艺处理养猪废水的工程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集约化畜禽养殖无法避免粪便等污染物大量集中产生,导致畜禽粪便等污染物排放密度加剧、农牧出现严重脱节,严重影响周围环境,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危及国家的生态安全。随着畜禽养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还田模式和自然处理模式己经不能满足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的需要,高效的工业化处理模式应运而生。本文针对养猪废水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悬浮固体、氨氮和总磷高的特点,集成了一套技术可靠、处理高效、运行稳定、经济适用的组合工艺——“缺氧好氧塘+水解酸化塘+臭氧氧化+A/O”组合处理工艺。并以江西万年某大型集约化养猪场废水处理站的新建工程为依托,在组合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养猪废水处理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并通过实际工程的调试运行,探讨了该组合工艺的技术可行性,确保了废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以及出水达标排放。采用缺氧好氧塘、水解酸化塘工艺作为猪场废水的一级生物处理工艺,缺氧好氧塘经过近60天的启动调试,缺氧好氧塘容积负荷达到设计要求,运行稳定。稳定运行期间,SV_(30%)维持在35%~40%,测得MLSS达到3500~4000mg/L,污泥回流比控制在100%,COD_(Cr)去除率达到60%以上,NH_3-N去除率达到75%以上,PO_4~(3+)去除率稳定为70%左右。水解酸化塘采用低负荷方式启动,经过近3个月的调试,在水解酸化塘中成功培养出了较高活性的水解酸化菌,出水COD_(cr)稳定在300~350mg/L,去除率达到45%左右,且处理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采用臭氧氧化工艺对一级生化处理后的废水进行高级氧化处理,降解难降解有机物,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稳定运行后,进水COD_(cr)在350mg/L左右时,出水COD_(cr)在180~200mg/L,COD_(cr)去除率稳定在45~50%,出水色度可降至30倍以下,去除率可达到90~95%。采用A/O工艺作为二级生物处理工艺,A/O池启动采用低负荷方式闷曝10天后逐步提高负荷,连续运行。A/O池稳定运行后,进水COD_(Cr)稳定在200左右,出水保持在80mg/L附近,去除率在60%以上;进水NH_3-N在150~200mg/L,出水NH_3-N在15 mg/L以下,NH_3-N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进水PO_4~(3+)在20mg/L左右,出水PO_4~(3+)在10mg/L以下,PO_4~(3+)去除率大于50%。“缺氧好氧塘+水解酸化塘+臭氧氧化+A/O”组合处理工艺调试完成后,正式投入运行,各单元运行稳定。稳定运行期间,平均日处理猪场沼液1500m~3,猪场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去除率均在90%以上,其中,COD_(cr)的去除率在93%以上,NH_3-N的去除率稳定在97%以上,PO_4~(3+)的去除率超过99%。对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的要求,废水实现了达标排放。组合处理工艺的运行成本为3.17元/t废水,具有显着的环境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12-08)
沈炫旭[6](2018)在《人工湿地缺氧条件下氮转化及好氧甲烷氧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含氮废水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及其他水体危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寻求一种有效处理含氮废水的方法迫在眉睫。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废水处理工艺,是传统污水处理系统的有效替代,目前被广泛应于净化处理生活污水。然而不同类型湿地的脱氮途径不同,且湿地脱氮能力也受到外界条件的制约。本文探究了不同湿地的氮转化途径及环境因素对氮转移的影响。甲烷作为一种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其绝大部分能够通过甲烷氧化菌的氧化作用转变成CO2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甲烷氧化菌包括好氧菌、厌氧菌和兼性菌。好氧甲烷氧化菌广泛分布于田地、垃圾填埋厂、淡水水域和山地土壤等环境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甲烷氧化作用。湿地基质由于长期处在缺厌氧条件下,适合产甲烷菌的生存,从而排放大量甲烷。与此同时湿地基质中也含有种类繁多的甲烷氧化菌群。因此,我们通过对不同湿地基质取样进行微生物分析,探究不同湿地基质中甲烷氧化菌的菌群结构,掌握好氧甲烷氧化菌在湿地中的丰度;进一步通过反应器模拟,验证了其在湿地甲烷氧化的过程发挥着作用;通过富集纯化培养探讨了 N2O可以氧化CH4的可能性。本论文主要得到结论如下:(1)不同类型的湿地存在不同的氮去除途径。如:黄河叁角洲自然湿地(YRD)中主要存在反硝化过程,而东汶河人工湿地(DWR)和小湄河近自然湿地(XMR)主要存在硝化过程。黄河叁角洲自然湿地(YRD)中反硝化菌的数量最少,但是较低的DO和较高的γ-Proteobacteria丰度导致了反硝化能力较高;而东汶河人工湿地(DWR)与小湄河近自然湿地(XMR)虽然具有较多的硝化和反硝化细菌,但是较高的DO以及高丰度的β-变形菌(β-Proteobacteria)和(Cyanobateria)更有利于发生硝化反应。湿地的甲烷排放量与湿地中反硝化酶呈正相关关系,值得思考的是,甲烷排放量与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 16S rRNA基因(nobL)也现正相关关系,虽然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者正相关关系不大,但依然值得深入研究。(2)湿地类型及环境因素如溶解氧、温度、有机质含量都会对湿地甲烷排放及氮去除效果产生影响。黄河叁角洲自然湿地在24小时内几乎没有甲烷的排放产生,而小湄河近自然湿地与东汶河人工湿地均有甲烷的释放。虽然小湄河湿地中好氧甲烷氧化菌的数量高于东汶河人工湿地,但甲烷排放量高于东汶河人工湿地。这与东汶河人工湿地基质为沙土,孔隙结构大且通透性好,利于氧气的传输,而小湄河湿地基质是紧致的土壤不利于氧气传输有关。(3)湿地基质在厌氧环境中,仍然存在具有活性的好氧甲烷氧化菌。这表明在湿地基质的缺氧环境中,好氧甲烷氧化菌仍然存在并能起到氧化甲烷的作用。这些甲烷氧化菌属于Alphaproteobacteria和Gammaproteobacteria。进一步通过反应器富集培养实验,研究了在缺氧条件下CH4能利用N2O作为电子受体发生反应。且参与CH4与N2O反应的主要为Ⅰ型好氧甲烷氧化菌。其中Methylomonas极有可能为主要菌属。研究湿地氮转化及甲烷释放能力可为湿地在工程应用中起到参考作用,同时发现湿地基质类型与外部环境均能影响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及甲烷排放,该研究可为以后人工湿地的搭建及选址提供依据。同时,探究湿地基质缺氧环境中好氧甲烷氧化菌的存在及作用,并验证了CH4与N2O共同消减,为今后湿地系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11-20)
娄宏伟,邱兵,陈元彩,邵思城,雷鑫[7](2018)在《缺氧-好氧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深度处理尾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种A/O BAF两级组合工艺对模拟的城镇污水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对比了此2种两级A/O BAF组合工艺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此2种组合工艺在水力停留时间0.57 h和不排泥的运行条件下,均可去除85.7%以上的COD和接近100%的氨氮,对有机物和氨氮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对磷的去除能力有待改善。前置反硝化与后置反硝化的组合工艺的硝化作用完成快速且充分,但试验对比发现前置反硝化的组合工艺对TN的去除效果比后置反硝化的组合工艺更好,前者的TN去除率可达53%,明显高于后者40.8%的TN去除率,可见,前置反硝化的两级A/O BAF组合工艺能够改善微生物反硝化缺乏碳源的不足,从而提高了脱氮效率。最后,经过前置反硝化的两级A/O BAF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后的尾水能够满足反渗透处理的进水要求。(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李冬,郭跃洲,劳会妹,曹美忠,张杰[8](2019)在《进水碳氮比对缺氧/好氧SBR亚硝化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进水碳氮比对缺氧/好氧SBR亚硝化系统的影响,在室温下(18~20℃),调节进水的碳氮比为0,2/3,1,4/3,2,3,6,对反应器的运行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COD和氨氮负荷分别为0. 2,0. 3 kg/(m~3·d)时,仅历经24 d就成功获得了亚硝化絮状污泥,比进水无COD的污泥系统能较快启动亚硝化工艺.在碳氮比小于6时,污泥系统均能保持良好的亚硝化性能,亚硝化率大于90%;碳氮比为6时,亚硝化率下降至70%.进水碳氮比为4/3时,异养菌充分利用进水COD进行脱氮,总氮的去除率达到49. 8%,且COD的去除率保持在80%以上;进水碳氮比小于4/3时,污泥系统缺乏碳源,总氮去除率随着碳氮比的增加而增加;当碳氮比为4/3~2时,COD和总氮去除率几乎没有变化;当碳氮比为2~6时,由于进水氨氮负荷的降低,COD和总氮的去除率呈下降趋势,运行末期(154 d),COD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64. 8%,18%.由COD的增加而引起碳氮比的增加时,蛋白质(PN)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多糖(PS)几乎不变,而由氨氮的减少引起碳氮比的增加,PN和PS均下降,但PN与PS比呈上升趋势.(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冬,郭跃洲,劳会妹,曹美忠,张杰[9](2019)在《缺氧-好氧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启动及稳定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温下(17~19℃),通过接种成熟的亚硝化颗粒污泥于缺氧-好氧连续流反应器中,研究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启动及稳定运行.结果表明,在启动阶段,颗粒污泥系统的亚硝态氮积累率(NAR)平均超过95%,成功启动了缺氧-好氧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系统.将好氧区溶解氧(DO)由(3±0.2) mg·L~(-1)提高到(4.5±0.2) mg·L~(-1),探究DO对于该连续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高DO下,缺氧-好氧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系统仍能保持良好的亚硝化性能,平均NAR大于95%.另外,通过改变进水的水力停留时间(HRT),探究HRT对于该连续流系统的影响.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8.4 h)会加快污泥颗粒在系统中的循环,使破碎的颗粒污泥不能及时重组,致使污泥颗粒沉淀性变差,造成污泥颗粒的流失.HRT增加到12.2h时,颗粒污泥系统得到了恢复,并且可以稳定运行.在运行末(166 d),氨氮去除率和NAR分别为86.7%和96.2%.(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刘盼,王玉兰,苏馈足[10](2018)在《Fe~(3+)除磷对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工艺运行性能及生物除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膜生物反应器(MBR)较长的污泥龄导致磷的处理效果差的问题,采用铁盐强化除磷,向反应器中投加n(Fe)/n(P)=2.0的Fe Cl3·6H2O,系统考察膜生物反应器对氮、有机物及磷的去除效果,重点考察膜生物反应器投加铁盐前后运行性能、活性污泥菌群及膜污染速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氮、有机物去除方面,投加前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去除率始终保持在90%左右.在磷去除方面,投加前磷的平均去除率为52%,投加后去除率提高了近40%,去除效果显着提升.实验进一步研究了加入叁价铁盐前后对活性污泥优势菌群和生物除磷的影响.铁盐的投加降低了活性污泥菌群多样性及部分已知聚磷菌的相对丰度,对生物除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膜污染方面,通过跨膜压差(TMP)记录分析此浓度的铁盐并没有导致膜生物反应器膜组件膜污染的加剧.本研究表明,该浓度(n(Fe)/n(P)=2.0)的铁盐进入膜生物反应器会对体系内活性污泥聚磷菌的相对丰度及生物除磷效率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降低,但对膜污染没有明显影响,可以使出水各项指标尤其是磷的尾水排放浓度达标.(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好氧缺氧好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学校中水站实际生活污水进行研究,采用多级缺氧(静置)-好氧交替的方式运行SBR反应系统,旨在对SBR处理生活污水时的运行模式及条件等进行深入研究,探寻脱氮除磷的最佳处理模式。试验研究考察了六种不同运行模式(R1~R6)的脱氮除磷性能,逐级优化最终筛选出R6为最佳运行模式,其工况条件为缺氧(1.0h)-静置(0.5h)-好氧(3.0h)-缺氧(2.0h)-好氧(0.5h)-缺氧(2.0h)-好氧(0.5h)-闲置排水(1.0h)-缺氧(1.5h)。运行模式为四级缺氧(静置)-好氧交替运行,并设置了不同于传统生物处理方式的静置段;选择了周期末先排水再缺氧的搅拌的方式。在R6运行模式下,COD、氨氮、总氮、总磷的进水平均值分别为395mg/L、78mg/L、118mg/L、9.9mg/L,出水平均值分别为30mg/L、0.2mg/L、39mg/L、0.5mg/L,去除效果平均值分别为92.4%、99.7%、67%、84.8%。(1)其中设置的静置段磷酸盐释放量最高达21.0mg/L,去除率为84.8%,出水为0.5mg/L,磷酸盐出现了继续释放的现象,在缺氧段之后仍然出现了“类似厌氧段”的现象,除磷率平均可提高20%;磷酸盐出水值降低与优先排水有直接的关系,在周期末先闲置排水再缺氧搅拌,排出的上清液中含有大量的磷酸盐和硝酸盐,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2)R6脱氮效果达67%,出水TN值为39mg/L,出水硝酸盐浓度平均为0.2~0.8mg/L,亚硝酸盐积累量为6.0mg/L以上;随着缺氧(静置)-好氧频繁的交替运行,有效降低了出水硝酸盐和TN的含量,其脱氮方式包含:有前置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内源反硝化。(3)出水中硝酸盐和总氮的数值差距还是较大的,推测原水中的惰性有机氮成分要高一些。(4)去除TP的方式主要为传统除磷形式,也极有可能发生了DPAOs的反硝化除磷现象。(5)脱氮理论估算值与试验结果差距较大,分析原因主要是多级交替的运行模式不同与SBR的典型运行模式,其微生物的生长状况与机制不同,造成脱氮除磷的机理也有所不同,且试验采用实际生活污水,水质会有所波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好氧缺氧好氧论文参考文献
[1].吕心涛,蒋勇,孟春霖,张树军,谷鹏超.好氧和缺氧条件下游离亚硝酸对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选择性抑制[J].微生物学通报.2019
[2].温雪梅.SBR法缺氧(静置)/好氧多级交替模式下处理生活污水性能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9
[3].薛欢婷,袁林江,刘小博,孙恒锐.连续流系统中好氧段及沉淀段对污泥及其缺氧段脱氮能力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9
[4].欧阳炬,钱利红,张必华,郭钰.缺氧/好氧硝化工艺曝气方式试验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19
[5].彭仡然.缺氧好氧塘+水解酸化塘+臭氧氧化+A/O工艺处理养猪废水的工程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8
[6].沈炫旭.人工湿地缺氧条件下氮转化及好氧甲烷氧化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8
[7].娄宏伟,邱兵,陈元彩,邵思城,雷鑫.缺氧-好氧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深度处理尾水[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
[8].李冬,郭跃洲,劳会妹,曹美忠,张杰.进水碳氮比对缺氧/好氧SBR亚硝化系统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
[9].李冬,郭跃洲,劳会妹,曹美忠,张杰.缺氧-好氧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启动及稳定运行[J].环境科学.2019
[10].刘盼,王玉兰,苏馈足.Fe~(3+)除磷对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工艺运行性能及生物除磷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