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美雄(江苏省昆山市千灯人民医院江苏昆山215341)
【摘要】目的:探讨症状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给药护理、饮食护理、日常注意事项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针对患者的症状、心理和情绪变化情况予以症状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治疗后康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运用症状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显效7人,治疗后康复总有效率为92.8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后康复效果,观察组运用症状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患者及家人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及家人的护理满意度,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症状护理运用于急诊护理中,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治疗后康复情况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症状护理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233-01
近些年来,由于受到环境、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发生各种疾病和灾难的机率也有很大的增加,医院急诊科也担负了越来越多救死扶伤的责任和任务。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对自身利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机构为了满足广大患者的要求、减轻患者病痛、提高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在治疗时对患者的护理也十分重要。急诊护理的目标是医生用最少数据、最短时间、最佳技术对患者进行抢救[1],本文将对我院自2010年11月1日至2012年11月30日前来就诊的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从而探讨症状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正确护理方法,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自2010年11月1日至2012年11月30日急诊科收治的的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50-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2.5岁。将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研究,观察组心肌梗死患者1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为63.5±2.5岁;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为64.5±1.5岁。参照《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防治指南》的标准[2]对患者进行诊断。两组患者就诊时情绪、血气分析、年龄、性别以及用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在护理技术上无明显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给药护理、饮食护理、日常注意事项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针对患者的症状、心理和情绪变化情况予以症状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治疗后康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2.1症状护理方法急性心肌梗死病临床通常表现为患者出现剧烈的持久性胸骨疼痛、心力衰竭、发热、心肌急性坏死或急性损伤、心律失常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使患者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猜疑等不良情绪当中。患者由于时常担心病情不能痊愈、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往往存在很大的心理负担,不能静心调养[3],给治疗造成困难。
①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与患者保持良好地沟通,耐心细致的为患者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病症方面的讲解,并不断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给予患者关怀,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改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的效果,辅助患者病情的缓解;②环境护理:为患者营造安静、整洁、温馨的住院环境,使患者处于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中,保证患者的情绪平稳;③疼痛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病常出现剧烈的持久性胸骨疼痛、心力衰竭、发热、心肌急性坏死或急性损伤、心律失常等症状,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症状给予患者低流量吸氧、消炎、合适体位、以及舒适护理、服用止痛药的方法缓解患者病痛。
1.2.2评价方法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治疗后康复满意度进行评分。1.康复评分主要用于评量患者对于治疗后的康复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2.护理满意度评分是患者对本次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效果、服务态度、护理内容满意度等进行评价,分为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
1.3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康复情况见表一:
表一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康复率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1054192.85
对照组833271.43
P值<0.05<0.05<0.05<0.05
由表一可知,观察组运用症状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显效7人,治疗后康复总有效率为92.8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后康复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见表二:
表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组别例数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
观察组10550100.00
对照组843178.57
P值<0.05<0.05<0.05<0.05
由表二可知,观察组运用症状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患者及家人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及家人的护理满意度,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作为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每日从事的工作具有高风险、高强度、技术水平高要求的特点,医护人员能够快速、有效的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是急诊护理的重点,因此对护理人员护理知识和护理技术的要求较高。症状护理需要护理人员掌握较高的症状识别能力,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改变,并在实施护理时给予患者良好的沟通,温暖的关怀以及舒适的治疗环境。本文中分别对症状护理和常规护理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将症状护理运用于急诊护理中,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治疗后康复情况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亚卓,韩悦容,冯洋,等.我国急诊护理发展的现状和与展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52—53.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3]徐海燕,邓妙玲.人性化护理在围手术期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5):16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