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动力学论文_付尹宣,贾斐文,鄢海蓝,林敏,石金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甲烷,模型,性能,负极,果壳,热力学。

热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付尹宣,贾斐文,鄢海蓝,林敏,石金明[1](2019)在《黑液热转化技术及其热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随意排放会污染环境。传统的资源化处理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备受关注的黑液处理法为热转化法。黑液的热转化技术主要分为热裂解、气化技术、水热转化技术。通过3种热分析的动力学模型,从多个角度了解黑液的整个热力学反应过程。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黑液热转化技术及其动力学的研究成果,为黑液的热处理提供借鉴依据。(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管理》期刊2019年04期)

涂云飞[2](2019)在《低取代羟丙纤维素吸附茶黄素的热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作为吸附层析介质在水溶液中富集吸附茶黄素的热动力学。方法:将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与茶黄素溶液按一定的固液比置于不同温度下,一定时间后检测溶液中茶黄素浓度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茶黄素在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中的吸附热动力学参数,并以Langmuir与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来描述其吸附行为,根据方程计算了热力学参数自由能(△G~θ)、焓(△H~θ)及熵(△S~θ)。结果与结论:Langmuir吸附模型能够较好地摸拟实验数据,吸附动力学参数揭示了其吸附茶黄素的过程主要为物理过程,且不同单体间随焓熵的变化呈现出酯型强于非酯型简单茶黄素。(本文来源于《浙江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覃方红,万婷,王素素,邱江源,肖碧源[3](2019)在《g-C_3N_4@Ag的光催化性能及原位热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硼氢化钠作还原剂将吸附于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表面的硝酸银还原成纳米银(Ag)颗粒,通过调控在氮化碳上原位沉积时硝酸银的用量,制备了不同Ag负载量的g-C_3N_4@Ag复合催化剂.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观察、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BET)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等方法对制备的材料进行了表征.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和光微量热-荧光光谱联用分析研究了复合催化剂对罗丹明B降解的原位热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当Ag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为4%时其降解罗丹明B的反应速率常数为1.55×10-2min-1,其催化性能是未修饰g-C_3N_4的1.9倍;在光密度为10、20、32 W/m2条件下,反应均在120 s左右达到表观吸热最大值,随后放热,最终恒定放热速率依次为7.293×10-8、1.316×10-7和1.162×10-7m J/s.文中的研究结果对研究光催化原位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及光谱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罗立群,周鹏飞,涂序[4](2019)在《湖泊底泥燃烧特性及其热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底泥为沉积于湖泊水体底部的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因其含有较高的SiO_2、Al_2O_3等成陶成分和一定的CaO、MgO、K_2O、Na_2O等助熔成分以及部分有机物,可作为焙烧陶粒或其他烧结制品原料进行资源化利用。本文选用湖北黄石某湖泊底泥,测定其烧失量和有机质含量,采用XRF、ICP-OES和XRD研究其物化特性,并用同步热分析-质谱联用仪(TG-DSC-MS)进行热分析,对结果进行热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湖泊底泥的主要成分为石英、方解石、镁方解石、云母等矿物质;其中,SiO_2含量为52.3%,Al_2O_3含量为14.41%,Fe_2O_3含量为6.89%,S含量为0.39%,P含量为0.13%,以及极少量的重金属,烧失量为14.19%,有机物含量为10.86%。湖泊底泥燃烧过程中气体释放主要发生在120~750℃阶段,主要气体有CO_2、H_2O、NO、NO_2等,不同升温速率对湖泊底泥燃烧过程无明显影响;湖泊底泥的燃烧失重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利用Coats-Redfern法的一级反应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湖泊底泥的燃烧过程,在第一阶段湖泊底泥活化能约为22.00kJ/mol,可为湖泊底泥烧结制品控制反应历程和研究固化机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9年06期)

王培兴[5](2019)在《TeO_2-V_2O_5玻璃热动力学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eO_2-V_2O_5玻璃体系因其具有开放的网络结构、无晶界,高电子电导和可脱嵌锂离子的能力而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本文主要研究了TeO_2-V_2O_5玻璃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热动力学及电化学性能,并结合在充放电过程中其微观结构的变化提出了无序/有序工程概念,研究了无序/有序工程对电化学性能提高的微观机理,充放电析晶机理以及Li_2O对TeO_2-V_2O_5玻璃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论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通过熔融-冷却法制备了一系列二元(100-x)TeO_2-xV_2O_5玻璃,通过XRD,FT-IR以及物理性质计算研究化学组分对TeO_2-V_2O_5玻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影响,EPR对V~(4+)含量的精确测定,结合UV-vis确定了化学组分对TeO_2-V_2O_5玻璃带隙宽度的影响。利用DSC研究了化学组分对TeO_2-V_2O_5玻璃热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化学组分对TeO_2-V_2O_5玻璃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主要通过循环充放电和EIS进行研究,70TeO_2-30V_2O_5(VT30)样品表现出最高的可逆容量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通过化学组分对(100-x)TeO_2-xV_2O_5玻璃的物理性质,结构,热动力学和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可以进行合理的组分设计来获得TeO_2-V_2O_5玻璃负极的电化学性能最优化的组成。(2)以40TeO_2-60V_2O_5(VT60)玻璃作为研究对象,利用XRD,HRTEM,DSC和EIS等分析测试方法从结构,形貌,热动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等角度对VT60玻璃负极充放电过程诱导的无序/有序转变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圈充放电循环会诱导无序/有序转变的发生,纳米有序区域出现并随机分布在玻璃基质中。随着充放电圈数的增加,纳米有序区域的数量和尺寸也相应增大。纳米有序区域和无序基质对促进离子、电子运输和对抗充放电循环保持结构稳定产生协同效应,大大提高VT60玻璃负极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3)以40TeO_2-60V_2O_5(VT60)玻璃作为研究对象,从相转变,还原反应和结构异质性来探究VT玻璃负极电化学性能提高的物理机理和结构根源。通过对VT60玻璃的焓弛豫行为研究发现,其具有较高的结构异质度;另外,通过Hruby参数确定VT60玻璃的热稳定性较低,容易析晶。在充放电过程中,Li~+进入网络结构,一些Li~+与更高势能域的结构单元相反应,进行结构重排形成纳米晶以降低势能。VT60玻璃负极在1000 mA g~(-1)的电流密度充放电下,经过5000圈循环后,析出的晶体确定为γ-Li_3VO_4纳米晶。由于γ-Li_3VO_4纳米晶的亚稳态本质,玻璃负极的电化学活性和离子电导均较高。同时,纳米晶相的玻璃相协同作用增强了玻璃负极的循环稳定性,主要源于玻璃基质可以缓冲纳米晶相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体积变化。(4)研究Li_2O对35TeO_2-65V_2O_5玻璃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主要从Li_2O-TeO_2-V_2O_5玻璃负极的结构、物理性质、热动力学性能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确定Li_2O掺杂对TeO_2-V_2O_5玻璃负极电化学性性能提高的影响。与基相二元35TeO_2-65V_2O_5玻璃负极相比,掺杂Li_2O后电化学性能提升显着。主要原因在于:Li_2O作为玻璃网络修饰体使得网络结构更加松散,有利于锂离子传输;Li_2O进入玻璃网络,引入大量Li~+,增大了锂离子浓度,增强了电极材料的离子电导,从而提高了玻璃负极的电化学性能。我们用熔融-冷却法制备了二元TeO_2-V_2O_5玻璃,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从结构和热动力学角度研究出发,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概念:无序/有序工程;并阐明了VT60玻璃负极中充放电诱导纳米晶形成的结构根源和电化学性能提高的机理,该研究开辟了研究高循环稳定性电极材料的新路径。(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4)

王智香,任宜霞,王飞燕,朱少锋,邵辰辉[6](2019)在《开心果壳活性炭对含Cr(Ⅵ)废水吸附性能及其吸附热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开心果壳制备的生物质活性炭吸附剂,采用ZnCl_2活化,研究其对Cr(Ⅵ)吸附效果。通过批次实验,研究了活性炭对废水中Cr(Ⅵ)吸附的影响因素,如溶液pH、吸附剂用量、接触时间和溶液的初始浓度、吸附热动力学等。结果表明:开心果壳活性炭的BET的比表面积达1677.61 m~2·g~(-1),孔径约为29.73 nm的介孔结构,活化能约为4.39 kJ·mol~(-1);室温下,开心果壳活性炭投入量为1.25 g·L~(-1)、吸附90 min、模拟含Cr(Ⅵ)溶液初始浓度0.8 mmol·L~(-1)、pH值=2时,吸附效果最佳,Cr(Ⅵ)去除率在80%以上。采用微量热法研究了在最佳吸附条件下,开心果壳活性炭吸附Cr(Ⅵ)离子的热动力学性质,得到了该过程活化能为Ea=4.39 kJomol~(-1),吸附温度308.15K时,速率常数k=3.269×10~(-3)/s。(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杨光昌,白冰[7](2019)在《基于颗粒物质热动力学理论的非饱和土热水力耦合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颗粒物质热动力学理论和混合物理论,结合改进的土水特征曲线(SWCC)模型,考虑温度和饱和度变化引发的颗粒层次能量耗散,提出了一个非饱和土的热水力耦合模型。该模型引入颗粒熵和颗粒温度的概念,通过构建热力学恒等式得出非饱和土非弹性变形的本构关系,并通过迁移系数和能量函数模型将非饱和土体的耗散机制与宏观的物理力学行为建立联系。基于该理论模型,研究了非饱和土的热水力耦合问题,通过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具有描述非饱和土在不同温度和吸力下的固结和剪切特性以及非等温条件下的热体应变特性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符世龙[8](2019)在《生物质气化及合成气甲烷化热动力学模拟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推动清洁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生物质能源作为唯一可被转化为固、液、气叁种不同形式传统能源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生物天然气具有处理工艺简单,产品附加值较高,末端应用市场成熟,运输管路等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引起了广泛关注。传统的生化转化发酵制备沼气的转化效率低,而热化学转化的产物气体净化脱焦除尘等流程复杂,成本高,这些缺点都限制了生物质天然气的推广使用。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生物质气化及合成气耦合甲烷化工艺路线,并通过热动力学模拟和实验开展了相关研究,旨在提高生物质转化效率,降低工艺成本,为实现生物质气体全组分转化为甲烷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首先,通过Aspen Plus软件对瑞典中部大学生物质双床流化床水蒸气气化工艺进行了模拟研究。选用产率反应器和吉布斯反应器对生物质水蒸气气化过程进行建模。研究发现,生物质合成气的产量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的氢气含量随着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在850℃时达到最大值为42%。随着反应体系中水蒸气和生物质比例的升高,焦油和水蒸气发生重整反应,导致生物炭和焦油的产量降低,氢气含量随着水蒸气和生物质比例的升高而增加。生物质原料的含水量增加对生物质合成气组分的变化趋势与提高水蒸气比例的结果相似。随着反应停留时间的增加,生物质气化的产物分解得相对更彻底,焦油分解为小分子气体,从而导致气体产量上升,焦油产量降低。其次,通过Aspen Plus软件对生物质合成气催化甲烷化和生化甲烷化耦合制备生物天然气的工艺进行了模拟研究。该模拟选用化学计量反应器对生物质合成气耦合甲烷化过程进行了技术可行性的分析。该模拟简化了催化甲烷化和生化甲烷化的模拟过程,通过相关的实验研究数据定义气体的转化率和优先级。催化甲烷化过程中一氧化碳甲烷化基本完全转化;二氧化碳部分转化为生物天然气,含量由12%降低至9.4%,甲烷的含量由9.2%增长至87.4%,气体产物的品质得到极大的提高。生化甲烷化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不受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影响,因此二氧化碳生化甲烷化的过程无反应平衡的限制,反应物中的二氧化碳完全转化为甲烷,甲烷的含量由87.4%进一步提升至97%。通过生化甲烷化过程,产物气体的品质进一步提高,气体成分已基本完全转化为单一组分的甲烷,提高了后续使用的便利性。最后,采用浸渍法分别制备了Ni-Al_2O_3,Ni-ZSM-5和Ni-MCM-41叁种催化剂,活性金属镍的负载量均为7%,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对叁种催化剂应用于二氧化碳甲烷化的催化特性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下,不同催化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150-500℃,反应空速为6000ml·g~(-1)·h~(-1)的条件下,叁种催化剂的二氧化碳转化率和甲烷选择性和产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现出先迅速增加后轻微降低的趋势,其中催化剂Ni-MCM-41的整体催化性能略优于催化剂Ni-ZSM-5,在反应温度为450℃时催化性能达到最佳,催化剂Ni-MCM-41的二氧化碳转化率达73%,选择性为97%。而催化剂Ni-Al_2O_3的整体催化性能较差,二氧化碳转化率和甲烷的选择性和产率都较低。叁种催化剂应用于二氧化碳甲烷化的催化性能排序为Ni-MCM-41>Ni-ZSM-5>Ni-Al_2O_3。通过氮气吸附脱附表征发现催化剂Ni-MCM-41的比表面积最大,为孔径分布较为集中的单一的介孔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催化剂活性金属的分散程度,从而提高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朱保宇,唐景春,左承基[9](2019)在《分置式斯特林发动机热动力学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建立了耦合电磁力的分置式斯特林发动机动力学模型。以膨胀活塞与压缩活塞的瞬时位移量作为Matlab/Simulink数值计算模型的反馈输入量,由于工质流体的总质量不变,利用气体状态方程计算了瞬时循环压力,利用回热器中的流动损失计算了压缩腔和膨胀腔之间的压力向量差,利用动生电动势平衡方程计算了发电线圈的瞬时电流值,并将膨胀活塞和压缩活塞的位移波形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根据振动系统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分置式斯特林发动机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玉兵,王慷,彭浩然,张旭,陈豫增[10](2019)在《金属材料非平衡相变的热/动力学协同》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热加工通过相变决定材料最终组织和性能。随非平衡技术快速发展,热加工工艺趋于极端化和多样化,控制相变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机制从简单近平衡条件下的相对独立转变为复杂远平衡条件下的高度关联。基于热/动力学独立处理的传统理论已无法应对上述相变涉及的机理描述、组织预测和过程控制。这已然成为高端制造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给金属材料非平衡相变研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针对纯Fe沿Bain路径的马氏体切变、低合金钢组织调控中的马氏体相变、晶界迁移及晶粒长大热稳定性,整理出热力学驱动力和动力学能垒的定量关联,进而演绎并提出热/动力学相关性。旨在探讨相变热力学和动力学间的固有规律,以指导典型工业用合金的微观组织设计。(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热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考察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作为吸附层析介质在水溶液中富集吸附茶黄素的热动力学。方法:将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与茶黄素溶液按一定的固液比置于不同温度下,一定时间后检测溶液中茶黄素浓度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茶黄素在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中的吸附热动力学参数,并以Langmuir与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来描述其吸附行为,根据方程计算了热力学参数自由能(△G~θ)、焓(△H~θ)及熵(△S~θ)。结果与结论:Langmuir吸附模型能够较好地摸拟实验数据,吸附动力学参数揭示了其吸附茶黄素的过程主要为物理过程,且不同单体间随焓熵的变化呈现出酯型强于非酯型简单茶黄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付尹宣,贾斐文,鄢海蓝,林敏,石金明.黑液热转化技术及其热动力学模型[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9

[2].涂云飞.低取代羟丙纤维素吸附茶黄素的热动力学研究[J].浙江化工.2019

[3].覃方红,万婷,王素素,邱江源,肖碧源.g-C_3N_4@Ag的光催化性能及原位热动力学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罗立群,周鹏飞,涂序.湖泊底泥燃烧特性及其热动力学分析[J].中国矿业.2019

[5].王培兴.TeO_2-V_2O_5玻璃热动力学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9

[6].王智香,任宜霞,王飞燕,朱少锋,邵辰辉.开心果壳活性炭对含Cr(Ⅵ)废水吸附性能及其吸附热动力学研究[J].山东化工.2019

[7].杨光昌,白冰.基于颗粒物质热动力学理论的非饱和土热水力耦合模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8].符世龙.生物质气化及合成气甲烷化热动力学模拟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9].朱保宇,唐景春,左承基.分置式斯特林发动机热动力学建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张玉兵,王慷,彭浩然,张旭,陈豫增.金属材料非平衡相变的热/动力学协同[J].中国材料进展.2019

论文知识图

多层膜中不同叁叉点迁移...与CB[7]相互作用的客体分子结构图间接驱动中入射激光能量沉积示意图,...模拟的相变材料热导率为(a)0.4...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分布一15/LcEcAn(n二2,4,)6各固化体系的...

标签:;  ;  ;  ;  ;  ;  ;  

热动力学论文_付尹宣,贾斐文,鄢海蓝,林敏,石金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