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成藏控制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征,油气藏,因素,砂砾,油藏,盆地,原油。
成藏控制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平,陈建军,倪云燕,范铭涛,廖凤蓉[1](2019)在《酒泉盆地酒西坳陷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与有利勘探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酒泉盆地酒西坳陷是典型的勘探程度非常高的含油气坳陷,其油气勘探潜力及有利的勘探区域是油气勘探决策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酒西坳陷原油类型与油源的精细对比,厘定了不同类型原油分布的层系与区域,总结归纳了原油分布规律,探讨了油气运移与聚集成藏的控制因素,重新评估了油气资源潜力并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酒西坳陷青南次凹中部地区存在低成熟、中等成熟和高成熟3类原油。低成熟原油仅分布在下白垩统下沟组上段和中沟组,中等成熟原油分布在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段及以上地层,高成熟原油主要分布在深层下沟组下段与赤金堡组。青西凹陷南部的窟窿山构造带和北部的柳北构造带仅分布高成熟原油;鸭儿峡—老君庙—石油沟构造带和石北次凹西部斜坡带的古近系中仅分布中等成熟原油。青南次凹内部的油气以近源运移成藏为主,不同层段有效烃源岩的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层位。窟窿山断裂和121断裂是控制凹陷内油气运移成藏的关键断裂,鸭509断裂是控制油气由青西凹陷向南部凸起运移的关键断裂。新近纪以来祁连山向北推覆挤压形成的背斜构造带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圈闭,青西凹陷不均衡沉降与抬升为油气由西向东高效运移创造了有利条件。酒西坳陷仍然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基础与勘探潜力。青南次凹中部的深层、南部窟窿山构造带东段和北部柳北构造带的中层—深层是寻找高成熟原油的有利区;鸭西及其以南地区是寻找中等成熟和高成熟原油的有利区;鸭南—庙南地区和鸭儿峡—石北次凹西部斜坡地区的古近系是寻找中等成熟原油的有利区;石北次凹中部—北部的深层是寻找赤金堡组自生自储成熟原油油藏的有利区。(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支东明,唐勇,郑孟林,徐洋,曹剑[2](2019)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藏地质特征与成藏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是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为了给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也为中国陆相页岩油成藏理论提供新积累,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录井、试油、岩心、烃源岩热解、铸体薄片等分析测试的结果,对风城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和成藏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风城组主要为一套沉积于碱湖环境,受机械、化学、生物、火山等沉积作用形成的混积岩,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岩性段,烃源岩全层段发育,富含藻类有机质,烃源岩最发育层段也是甜点发育层段,甜点层与烃源岩层呈互层或属于同层。风一段、风叁段发育粉砂岩类和云质岩类甜点,风二段发育云质岩类甜点,甜点夹于烃源岩和碱性矿物层中。富有机质烃源岩、沉积微相、岩性、构造裂缝等控制着页岩油聚集与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期刊2019年05期)
董燕,姜本勇,崔向旭[3](2019)在《蒙古国万利特凹陷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国万利特凹陷是东戈壁盆地内的一个次级凹陷,因未进行全面、有效勘探,资料留存较少,凹陷内部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不清,含油气远景不好。借鉴二连盆地的成功勘探经验,系统研究万利特凹陷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首次确定凹陷的生油主洼漕。研究表明,中央断裂带是研究区主要的油气聚集带,发育的油藏类型主要包括断块油藏、岩性上倾尖灭油藏、潜山油藏、地层不整合油藏等。纵向上,区内主要发育5套油藏生储盖组合,存在3种油气成藏模式,其中,洼陷带的背斜油藏和中央断裂带油藏成藏条件最为有利,为万利特凹陷的进一步勘探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夏云棚[4](2019)在《荣西陡坡带成藏控制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荣兴屯油田北部发育一个大型的断裂背斜构造,其西侧向二界沟洼陷过渡区发育荣西陡坡带。西陡坡荣108井区是二界沟洼陷油气向荣兴屯油田运移的必经之地,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本文通过精确落实荣西断层、区块内小断层,精细落实有利砂体,充分论证成藏控制因素,为东营组、沙一段油层的有利目标评价与部署研究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解强旺,王艳忠,操应长,王淑萍,李宇志[5](2019)在《东营凹陷陡坡带盐斜229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油藏成藏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东营凹陷盐斜229地区沙四上亚段埋深大于3 700 m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中发育大规模水层,与前期建立的"扇根封堵、扇中富集、扇缘疏导,中深层非油即干"的油气成藏理论矛盾。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地震剖面以及油藏剖面解释,综合运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及荧光薄片观察等技术方法,对砂砾岩体的坡度、油水层展布、储集空间、成岩作用特征及差异性开展系统研究,总结砂砾岩油藏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以原生孔隙为主;碳酸盐胶结作用是主要的成岩事件。油层、水层和干层的储层特征存在差异,油层原生孔隙发育,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少,以白云石胶结为主;水层及干层孔隙不发育,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以铁白云石胶结为主。砂砾岩体的坡度控制早期石油充注的范围,早期石油充注抑制压实作用和晚期碳酸盐胶结作用,早期石油充注范围及运移路径决定晚期石油优先聚集区域。未发生早期石油充注的近泥岩部位碳酸盐胶结壳阻止晚期油充注,导致深层扇中发育大量水层。(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魏恒飞,陈践发,陈晓东[6](2019)在《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凝析气藏成藏特征及分布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际勘探证实西湖凹陷油气藏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油气资源分布表现为南多北少。通过西湖凹陷凝析油和凝析气地球化学参数的分析,认为西湖凹陷的凝析油和凝析气具有相同的成因类型和成熟度,均为平湖组煤系源岩生成的油气。根据西部斜坡带和中央反转带油气藏类型、油气成藏期次及圈闭形成时间研究成果,认为:西部斜坡带油气首先充注在平湖组中,后期由于断层开启调整至花港组中,因压力降低油气分离和天然气散失而在花港组中形成凝析油藏;在中央反转带,由于圈闭定型时间晚,油气主要经历一期成藏再通过断层运移至花港组,花港组上部压力低,使油气分离、天然气散失而形成纯凝析油藏。通过对油气成藏和分布特征的研究,认为生烃中心的分布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断层分布和断穿层位控制着油气藏丰度,超压控制着西部斜坡带凝析油和凝析气藏的分布界面。(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建新,上官静雯,袁义东,王振泽,陈少平[7](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2油藏成藏控制因素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2油藏是盆地中生界的一套主力含油层,前人学者对长2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其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之处:一是未结合上下层系综合研究长2油藏成藏控制因素;二是对于经历了长距离侧向运移的长2油藏成藏原因研究不清楚,缺乏对断层的研究。综合前人研究认为,盖层及遮挡条件是油气成藏的一个主控因素,但是很难去定义某个地层是否为有效的盖层或遮挡条件;应考虑延长组内部可能发育小的断层,而不是许多学者所说的盆地内部断层不发育。(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陈世加,雷俊杰,刘春,姚泾利,李勇[8](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吴起地区叁迭系延长组6段成藏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吴起地区叁迭系延长组6段紧邻长7段优质烃源岩,但油藏分布不均匀、油水分布复杂。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和裂缝统计,结合储集层物性、压汞数据、测井资料以及地球化学参数等综合分析,通过东西部含油区和中部出水区砂体发育规模、储集层物性、源储间泥质纹层和裂缝发育对比分析,明确研究区东、中和西部不同区块成藏差异,总结双物源沉积背景下的油气运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姬塬—吴起地区东、西部区块原油姥植比和甾烷存在差异,油气主要以垂向运移为主。优质的烃源岩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为研究区油藏大面积发育奠定了基础。垂向上,砂体发育规模与储集层物性差异控制了延长组6段不同亚段的油气富集程度;平面上,油气富集程度主要受砂体连通性、源储间泥质纹层、储集层物性以及裂缝等因素的控制。东、西部富含油区单砂体厚度大、泥质含量低、储集层物性好、非均质性弱、泥质纹层少且裂缝发育,有利于油气垂向运聚与成藏。中部物源沉积交汇区单砂体薄而多,岩性、物性变化快,储集层非均质性强,砂体连续性差,源储间泥质纹层发育,裂缝不发育,阻碍了油气垂向运移,导致油气富集程度低。对于陆相多物源复杂致密储集层而言,不应只考虑优质烃源岩和储集层,更应重点考虑源储接触关系以及裂缝对油气运移富集的影响。该认识对研究区以及类似地区油气富集带及甜点预测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9年02期)
孙雨,刘如昊,于利民,闫百泉,文慧俭[9](2019)在《源下致密砂岩油成藏特征、控制因素和运聚模式——以松辽盆地大安地区白垩系泉头组扶余油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加深对致密砂岩油的成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以松辽盆地大安地区白垩系泉头组扶余油层为例,通过物性测试、薄片显微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和地层水矿化度分析等手段,总结了致密砂岩储集层特征、源储组合方式、石油成藏时间、油水分异程度、石油富集特征等成藏特征,分析了源储组合方式、剩余压差、致密砂岩储集层的分布及其内部非均质性对致密砂岩油形成的控制作用,认为不同类型源储组合条件下石油发生差异性运聚,控制了致密砂岩油的分布特征和富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储集层呈"平面多支、垂向多层"的分布特征;扶余油层上部与上覆青山口组烃源岩直接接触,形成了紧邻型源储组合,扶余油层中下部与青山口组烃源岩不能直接接触,形成了分离型源储组合;砂岩储集层致密化时间为姚家组沉积时期,早于石油充注时间,属于"先致密后成藏型"致密砂岩油藏;石油二次运移距离较短,油水分异程度差,整体呈准连续型分布,但富集程度差异大.源储组合方式、剩余压差、致密砂岩储集层分布及其内部非均质性是源下致密砂岩油的成藏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源储紧邻型致密砂岩油以短距离"面式运移"方式,通过源储界面附近的微裂缝和储集层中的孔隙直接向储集层中幕式充注,在致密砂岩储集层中运移距离可达40~300 m,受微裂缝发育特征和储集层非均质性影响,石油在储集层中发生差异性运聚,富集于优势运移通道附近;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油呈"点或线状横向推进式运移"方式在致密砂岩储集层中运移,横向运移距离可达30~850 m,储集层内部"甜点"为主要通道和富集部位.(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储华[10](2018)在《高邮凹陷垛一段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控制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邮凹陷垛一段是区内主要含油气层系之一,具备充足的油源、良好的油气输导及合适的储盖组合条件,有利于油气成藏。油气藏主要分布在高邮凹陷深凹带,具有储量规模差异大、分布地区广泛、成藏层系相对集中及油气藏类型多样等特征。通过对构造背景、输导条件、储盖组合、砂地比及遮挡断层封闭性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E_2s_1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为E_2s_1油气藏勘探的挖潜和拓展提供了依据,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8年04期)
成藏控制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是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为了给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也为中国陆相页岩油成藏理论提供新积累,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录井、试油、岩心、烃源岩热解、铸体薄片等分析测试的结果,对风城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和成藏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风城组主要为一套沉积于碱湖环境,受机械、化学、生物、火山等沉积作用形成的混积岩,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岩性段,烃源岩全层段发育,富含藻类有机质,烃源岩最发育层段也是甜点发育层段,甜点层与烃源岩层呈互层或属于同层。风一段、风叁段发育粉砂岩类和云质岩类甜点,风二段发育云质岩类甜点,甜点夹于烃源岩和碱性矿物层中。富有机质烃源岩、沉积微相、岩性、构造裂缝等控制着页岩油聚集与分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藏控制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陈建平,陈建军,倪云燕,范铭涛,廖凤蓉.酒泉盆地酒西坳陷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与有利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19
[2].支东明,唐勇,郑孟林,徐洋,曹剑.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藏地质特征与成藏控制因素[J].中国石油勘探.2019
[3].董燕,姜本勇,崔向旭.蒙古国万利特凹陷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9
[4].夏云棚.荣西陡坡带成藏控制因素分析[J].当代化工研究.2019
[5].解强旺,王艳忠,操应长,王淑萍,李宇志.东营凹陷陡坡带盐斜229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油藏成藏控制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魏恒飞,陈践发,陈晓东.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凝析气藏成藏特征及分布控制因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9
[7].李建新,上官静雯,袁义东,王振泽,陈少平.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2油藏成藏控制因素综述[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9
[8].陈世加,雷俊杰,刘春,姚泾利,李勇.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吴起地区叁迭系延长组6段成藏控制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9
[9].孙雨,刘如昊,于利民,闫百泉,文慧俭.源下致密砂岩油成藏特征、控制因素和运聚模式——以松辽盆地大安地区白垩系泉头组扶余油层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
[10].李储华.高邮凹陷垛一段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控制因素分析[J].复杂油气藏.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