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氯乙烯“九五”国家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建议

聚氯乙烯“九五”国家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建议

一、聚氯乙烯“九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詹满军[1](2019)在《超低密度阻燃纤维板工业化生产技术及阻燃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保超低密度人造板的开发及应用是适应市场发展新需求的重要举措,超低密度阻燃纤维板被用于替代一些高密度的木质面板作为非结构性家具和装饰板,将大量减少木材的使用量,对目前国内木材供需的矛盾起到缓解作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然而,超低密度纤维板由于密度小造成了力学强度低、潜在甲醛释放量高和易燃等问题,阻碍了其在人造板行业的发展及其在装饰等领域的应用。因此,轻质高强、阻燃、环保型超低密度纤维板产品已成为人造板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本研究以桉木纤维为主要原料,使用三聚氰胺改性的E1级胶黏剂、异氰酸酯(PMDI)和改性豆粕胶黏剂,结合现有纤维板连续生产线的工艺技术条件,在优化超低密度纤维板制造工艺、优选阻燃剂的基础上,分别对阻燃剂及其所对应的阻燃板进行热重分析,对板材燃烧过程的热量、烟量及CO、CO2的释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阻燃剂的分布及板材直观的燃烧情况。通过分析阻燃板物理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对阻燃超低密度纤维板在压制过程中各阶段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探讨了阻燃剂对超低密度纤维板的阻燃机理、密度对产品阻燃特性的影响规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超低密度纤维板生产工艺参数的优化。使用MUF胶黏剂生产,最佳生产工艺参数为:板坯含水率17%、热压时间390s、热压温度190℃、热压最高压力5.5 MPa、压机闭合时间40 s、施胶量13.1%;使用PMDI胶黏剂生产,经过分析优选工艺为:热压温度190℃、热压时间390s、施胶量4.0%。通过上述两种工艺生产的板材性能可以满足标准LY/T1718-2017《低密度和超低密度纤维板》中规定的要求。在使用MUF胶黏剂生产时,纤维含水率对其性能影响比较大。当含水率从11%增大至21%时,MOR和MOE均呈逐渐减小趋势,IB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2h TS和甲醛释放量影响不明显。(2)优选出性价比高的粉状阻燃剂。试验用磷氮硼复配阻燃剂、磷氮系阻燃剂和硼系阻燃剂都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制备成板材检测,其氧指数由25.5%提高至32.5%~33.5%。添加阻燃剂后,板材燃烧的热释放速率和热释放总量相对未施加阻燃剂的对照样明显降低,表明阻燃剂的阻燃性能优良。但与普通板的物理力学性能相比,添加阻燃剂后,板材的各项性能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均有下降的趋势。在3种阻燃剂中,硼系阻燃剂对板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影响最大,压制后板材的性能达不到标准要求。磷氮硼复配阻燃剂和磷氮系阻燃剂所压制的板材性能均能满足标准要求。综合分析,磷氮硼复配阻燃剂压制的阻燃板有成本优势,物理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也能达到预计的要求,故优选最佳阻燃剂为磷氮硼复配阻燃剂。(3)超低密度阻燃纤维板生产工艺优化。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胶粘剂对板材影响有一个共同点,当施胶量由低到高时,板材的各项性能指标都得到优化,但是氧指数却无明显变化。当MUF胶的施胶量为13.5%、PMDI为4.0%、豆粕胶为3.5%时,板材各项性能均能满足标准要求。随着热压温度升高、热压时间延长,前两者胶黏剂压制的板材IB、MOR及MOE均呈现上升趋势,24 h TS略有下降。最佳工艺参数为:热压温度190℃、热压时间20 s/mm。随着阻燃剂施加量的增加,3种胶黏剂压制的板材性能均下降。最佳工艺参数分别为:阻燃剂施加量≤6%、≤6%和≤7%。当阻燃剂施加量由2%增加至8%,与对照样相比,PMDI改性的豆粕胶所压制的板材甲醛释放量下降4.0%~28.0%,氧指数增加8.3%~30.8%,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量及CO2产率表现出逐渐降低后趋于平稳的趋势,总烟释放产量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趋于稳定。(4)超低密度阻燃纤维板的阻燃机理。通过热重分析和锥形量热仪等测试结果,并结合现有的阻燃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磷氮硼复配阻燃剂主要是通过催化木材成炭以及释放氨气、水蒸气等稀释气体来发挥阻燃效应。随着阻燃纤维板的密度由430 kg/m3增加至590 kg/m3,其氧指数由30.5%增加至34.3%,热释放速率和总热释放量表现为燃烧前期减小而燃烧后期保持平稳,产烟量和CO2产率逐渐增加,CO产量的变化首先降低然后趋于稳定。板材的密度大于520 kg/m3时,试样IB、MOR和24h TS均符合标准的要求。

叶章基[2](2018)在《新型船舶防污涂料研制及应用》文中认为海洋污损生物增加了船舶航行阻力,导致燃油消耗大幅增加,增加了“碳排放”。一旦船舶船底被污损,还需花费巨额费用用于清除污损生物。涂装防污涂料是目前最方便、经济且有效的方法。在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背景下,研制和应用具备节能减阻效果的防污涂料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与社会效益。在本论文中,我们制备了基于聚甲基丙烯酸锌和主链降解型聚丙烯酸硅烷酯的两种新型防污涂料,研究了树脂结构、配方组成等对防污涂层减阻和防污性能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浅海挂板试验、动态模拟试验、表面粗糙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防污涂层防污性能和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防污涂层基料树脂主链中引入甲基,以及采用粒径细且均匀的防污剂,可以降低涂层水解后的表面粗糙度,从而降低了涂层与水流间摩擦阻力。研制的丙烯酸锌减阻防污涂料与磨蚀型防污涂料839相比,阻力平均降低了4.2%。(2)采用新型主链降解聚丙烯酸硅烷酯树脂,采用防污剂复配筛选出防污效果较好的Cu2O/CPT复配防污剂,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测定了防污涂层防污剂渗出率和附着力随浸泡时间变化规律,研究并获得了颜料体积浓度(PVC),树脂/松香比例、R助剂用量等各因素的最佳值P2,,RR3,R1,获得了新型主链降解聚丙烯酸硅烷酯防污涂料配方。所研制的防污涂料与防锈涂料/连接涂料配套性能良好,可采用刷涂、辊涂和高压无气喷涂施工。具有良好的实船涂装性能。所研制的防污涂料不含有机锡、DDT等国际海事组织禁用的有害物质,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周正[3](2016)在《严寒地区地源热泵垂直式埋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舒适性的要求逐渐变的越来越高,同时节能、环保及可持续发展也变成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通过对空气源、水源、土壤源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优缺点的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严寒地区气候特点和地质状况,本文最终确定选取土壤源作为低品位能热源的热泵系统进行深层研究。本文首先建立了U型地下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模型,以所建立的传热模型为基础,利用流体模拟计算软件FLUENT对具有实际工程背景意义的U型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因素,逐一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从而掌握它们各自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实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模拟结果的准确性;选取大庆地区某办公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给出当地土壤热物性的模拟计算结果,并利用能耗计算软件DeST输出该地区的全年天气变化情况和建筑的负荷特征,为该办公楼的供暖/制冷设计出新的方案;然后通过该方案与其它一些常规的供暖制冷方案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对比,来对其节能性、经济性、环保效益等综合性能进行评估。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表明:采用地源热泵系统的方案在这四种方案中不但初期投资和年运行费用最低,而且一次能源的利用率PER最高,初期投资与其它方案相比节约了6%27%,年运行费用与其它方案相比节约了13%57%,PER约为其它方案的1.26.4倍,充分的表明该系统在节能、环保和经济上完全可行,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宋倩倩[4](2015)在《中国炼油厂碳产业链及低碳炼油厂的构建》文中认为因二氧化碳(CO2)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CO2排放国,值此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时期,排放总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增长。气候变化的泛政治化,使中国一度成为“气候威胁”的焦点,处于国际争辩的最前沿。尽管当前中国并不承担减排承诺的义务,但政府在国际社会已明确减排承诺,提出了到2020年和2030年的减排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政府必然将减排任务强制性分配给企业,作为高排放企业之一的炼油厂,势必承担强制性的减排指标。除了国际公认的源头消减、碳捕集与封存(CCS)等减排措施外,CO2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C1资源,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提高其经济附加值,对炼油厂而言更具吸引力。基于此,以碳减排贯穿全文,从碳资源化利用角度,探讨炼油厂减排路径,全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炼油厂CO2回收技术的确定与评价。筛选出较为适合的三种回收技术,即单乙醇胺(MEA)法、膜吸收法、变压吸附(PSA)法,对其经济评价结果显示,三种回收技术均具有经济可行性;敏感性分析表明回收技术对CO2售价最敏感,其临界价格分别为378.2 RMB/tCO2、375.7 RMB/tCO2、10.2 RMB/tCO2;对MEA法和膜吸收法而言,单纯靠出售CO2产品,企业经常处于亏损状态,然而,CO2作为企业一种重要的碳资产,利用好当前的碳交易市场,企业便可扭亏为盈。在经济评价基础上,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PSA法最优,其次分别是MEA法、膜吸收法。综合研究后,炼油厂应优先发展PSA法;对回收低浓度CO2而言,MEA法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然而,如果克服了膜孔浸润,膜吸收法将是一种非常有潜力替代化学吸收法的分离技术。(2)CO2–EOR产业链的构建。利用物质和能量平衡原理,系统地阐述了整条产业链的CO2排放情形。然后,建立了包括运输费用、EOR费用及增产原油补偿费用的产业链经济评价模型。最后,以某地区特低渗油藏为例,详细阐明了CO2–EOR产业链不仅能有效减少炼油厂的碳排放,而且能给炼油厂和油田带来显着经济效益,实现双赢。(3)CO2–DMC–PC产业链的构建。基于生命周期的原理,建立了包括物料衡算排放、直接能耗排放、间接能耗排放的一般化学产业链CO2排放估算框架。根据排放估算框架,对整条产业链CO2排放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方法,生产1 mol DMC和1 mol DPC CO2分别减少0.70551.236 mol、1.1152.211 mol。系统研究充分显示,该产业链不仅在经济、技术上具有巨大的优势,CO2减排效果也非常明显。(4)CO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的构建。对产业链的CO2排放分析可知,基准情景下,整个产业链的CO2净排放量1025.964 kgCO2/t生物柴油,减排率9.09%;影响因素分析中,营养物对产业链减排率的影响最大,依次是CO2吸收效率、脱水工艺能耗;在营养物和脱水能耗均减少50%、CO2吸收效率提高50%条件下,产业链减排率可达到50.09%,较基准情景下提高了4.51倍。开放系统的经济性明显优于封闭系统,微藻生物质成本决定了整条产业链的经济可行性。因此,随着生物及下游炼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旦产业链成功实现商业化运转,将是未来减排的重要方向,拓展了炼油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碳产业链的综合评价。以“减排效果”指标替代一般“环境保护”指标,构建了中国炼油厂碳产业链评价的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可拓展到其他实施减排措施的评价中。基于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综合评价结果为:物理产业链最优,其次是化学产业链,最次是生物产业链。模糊、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定量化分析后,充分说明本文构建的碳产业链不仅能达到减排的目的,增加中国炼油厂的竞争力,而且能够为中国炼油厂实施低碳发展策略提供重要参考。(6)低碳炼油厂的构建。利用碳梯级管理(CMH)、碳夹点技术,炼油厂最终可实现低排放或近零/零排放的目标。案例结果显示,实施13级碳管理,炼油厂年减排量约126.85万吨,CO2排放量减少了46.5%,可实现低排放的目标;实施4级碳梯级管理后,可实现近零/零排放目标。最后,结合全文的研究结果,从碳资源化利用角度,提出中国炼油厂实施低碳发展策略的相关建议。

刘泓泉[5](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研究指明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李鑫[6](2012)在《陕西煤化工产业链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化工产业在陕西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煤化工是加工链条长、增值空间大、关联度高的重化工产业,是我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行业。同时,我省煤化工产业也存在着产品结构不合理、效益较低、产业链延伸路径趋同等问题。本文以陕西煤化工产业链的发展路径为研究对象,第一步,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详实的考察调研与资料收集,在对陕西省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有了详细了解的基础上,指出煤化工产业链和技术链的结构和耦合机理。第二步,主要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在指出影响陕西省煤化工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影响陕西煤化工产业链发展的双因素模型,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得出煤化工技术链是影响陕西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的结论。第三步,借鉴物理学中的电磁耦合机理,通过模型化的方法,构建陕西煤化工产业链和技术链的耦合模型,测算陕西煤化工产业链和技术链的耦合系数,并在对陕西煤化工8个子产业链的技术环境分析和经济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陕西煤化工产业链发展路径,构建陕西煤化工产业新的发展规划、发展模式。

吴瑶[7](2012)在《五孔支撑膜的特性研究及其在MBR中处理印染废水的应用》文中提出本课题组自行研发的五孔膜由于膜中间的支撑结构而具备了高强度,耐冲击的特点,延长了膜的使用寿命,但其独特的五孔结构特性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效果尚不清楚。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五孔膜的结构特性,展开五孔膜MBR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试验分成膜丝的特性研究和膜组件的应用研究两个阶段。对比单孔膜分析了五孔膜的基本膜性能特征;运行中的跨膜压差(TMP)、比膜通量的衰减特征、膜阻力的构成及其变化特征;连续稳定运行的出水水质;分别测定了EDTA二钠法提取的胞外聚合物(EPS)的溶液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并对EPS组分与膜污染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扫描电镜(SEM)、光谱扫描等手段对污染物质进行了分析和测定。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测得五孔膜的平均膜通量、牛血清蛋白截留率、断裂拉伸强度、孔隙率分别为468L/(m2·h)、64.7%、8.97MPa和84.59%。五孔膜支撑层孔隙疏松、外表层致密的自支撑五孔结构,是膜既能有较大膜通量又能有较大截留率的关键所在。(2)测得制成组件后的五孔膜清水Js为9.83L/(m2.h.kPa)、自身膜阻力Rm为3.64×1011(m-1),膜自身阻力与膜通量成反比关系。采用通量阶梯递增法测得五孔膜的临界通量为21 L/(m2·h)。(3)通过对HRT、曝气量、MLSS等影响因素的调节,得出水解酸化-MBR最佳工艺参数:水解酸化池HRT为28h,MBR的HRT为20h、曝气量为0.2m3/h, MLSS为5000mg/L。其中五孔膜组件和单孔膜组件CODcr、浊度、UV254和色度的去除值分别为92.5%、0.36NTU、0.58和82.5%;89.8%、0.58NTU、0.70和81.7%。(4)在次临界通量下运行,膜污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五孔膜的第Ⅰ阶段持续时间比单孔膜要长,为46d,ΔP/Δt为0.016 kPa/h。膜阻分析得出五孔膜的Rg、Rm、Rp和Re比率分别为:2%、14%、33%和51%。膜的自身膜阻Rm在总膜阻中占10%以上,滤饼层阻力和浓差极化阻力占膜面阻力的70%以上,为主要膜阻力,且滤饼层阻力要大于浓差极化阻力,膜面阻力的构成比率基本与膜结构无关。(5)在MBR系统中,SMP和结合态的EPS的含量保持增长态势;在SMP和结合态EPS组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多糖。对比五孔膜和单孔膜可以发现,五孔膜的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均始终小于单孔膜的含量。(6)通过对水解酸化-MBR进出水及各沿程的光谱扫描发现,水解酸化池能够对着色物质的去除具有很好的效果。通过膜表而及断面的SEM分析,发现在膜丝表面,有一层覆盖膜层,并观察到有颗粒污染物质附着在膜丝表面,在膜丝断面,看不到有任何的污染物质存在,这也说明了膜污染主要由膜表面的滤饼层贡献。

温伟标[8](2009)在《水泥路面病害维修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作为一种高级路面结构形式,以其强度高、稳定性和耐久性好、耐高温、耐磨耗以及养护费用少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水泥混凝土路面里程的不断增长,各时期修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诸多原因,都或多或少地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维修就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发展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论文通过对广东省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维修技术状况调查,分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产生原因,总结典型病害的养护维修方法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水泥路面接缝的维修技术、裂缝的维修技术、板块快速修补技术,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所有这些,对于合理提高广东省高等级水泥路面病害维修的工程质量,具有应用和参考价值。

张忠厚[9](2009)在《热塑性聚合物(PVC, PP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聚氯乙烯(PVC)产量占通用塑料的30%以上,PVC的阻燃、抑烟为国家强制性标准,但现有的阻燃抑烟添加剂很难达到要求。特种工程塑料之首的聚苯硫醚(PPS)是目前唯一可以熔融纺丝的高性能纤维,但其紫外光(UV)稳定性很差,在室外使用时纤维、薄膜等制品的外观和使用性能显着下降,但目前尚无合适的抗UV添加剂。PVC、PPS等热塑性聚合物分子结构上存在的弱键,导致在高温或UV作用下发生降解,严重影响了材料的加工和使用性能。本文通过热塑性聚合物(PVC、PP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改进PVC材料的阻燃、抑烟性能和PPS材料的UV稳定性。首次采用层状纳米水滑石(HT)和纳米氧化锌(ZnO)作为复合添加剂(HT-ZnO),制备了PVC纳米复合阻燃抑烟材料。通过TEM、TGA和裂解-气-质色谱(Py-GC-MS)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纳米HT-ZnO复合添加剂的组成、含量对PVC材料阻燃、抑烟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以纳米氧化铈(CeO2)、氧化钛(TiO2)为紫外光稳定剂制备了PPS纳米复合材料,通过SEM、FTIR、DSC、DMA等方法研究了纯PPS及其纳米复合材料UV老化过程中分子结构、结晶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探讨了纳米CeO2、TiO2对PPS UV老化和结晶动力学的影响。PVC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抑烟研究结果表明:当HT/ZnO为3:2时,复合添加剂在阻燃和抑烟性能上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当HT/ZnO为3:2、HT-ZnO加入量为5%时,其在PVC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软质PVC和建筑硬质PVC纳米复合材料均具有优异的阻燃、抑烟综合性能,极限氧指数比对照样提高了28-49%,烟密度等级比对照样下降了27-29%。软质PVC纳米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达到32.5%,烟密度等级达到70.1,这两项指标均达到GB8624-1997热塑性塑料难燃级材料(B1)的要求;建筑硬质PVC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始发烟时间比对照样推近了15秒,最大烟密度下降了16%,极限氧指数达到64.0%,烟密度等级达到63.2,两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国标。纳米HT-ZnO复合添加剂的抑烟机理为能量移除和可燃物减少两方面的协同效果。在能量移除方面包括两部分:一是纳米HT结构自身脱去层间水吸收的能量和羟基、碳酸根分解生成大量的水和二氧化碳吸收的能量;二是纳米HT受热分解后生成的金属氧化物参与PVC分解过程中的反应,吸收体系中的能量。在可燃物减少方面主要是ZnO加速了PVC脱去HCl的反应,并控制形成反式多烯结构,进而发生交联反应形成焦炭层,从而阻止苯等芳香族化合物的生成,降低可燃物的释放。能量移除和可燃物减少两方面的协同作用,使纳米HT-ZnO复合组分具有显着的阻燃抑烟效果。本阻燃抑烟机理对阻燃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PS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UV老化研究表明:PPS薄膜经过200小时光照后,薄膜表面的分子链明显降解,但交联反应不明显,薄膜的相对结晶度下降;纳米CeO2对PPS的UV降解具有长效的抑制作用,在8%含量范围内抑制作用与纳米CeO2含量成正比;纳米CeO2也明显阻止了PPS因UV老化引起的结晶结构的变化。纳米TiO2在200h的光照时间内可以很好地阻止PPS分子链的紫外光降解,但随着UV老化时间的增加,其作用明显下降。通过PPS材料UV老化过程中IR吸收峰与老化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确定了老化过程中新的吸收峰1418cm-1是PPS光老化降解生成的低聚物的特征吸收峰。随着UV光照时间的延长,PPS及其纳米复合材料薄膜的储能模量均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纳米CeO2、TiO2对PPS材料UV老化后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研究结果为PPS抗紫外添加剂的开发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PPS/纳米(CeO2、TiO2)复合材料的等温和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PPS纳米复合材料在不同结晶温度的结晶过程均为异相成核,纳米CeO2、TiO2起到了明显的异相成核作用;PPS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活化能均小于纯PPS,随着纳米CeO2、TiO2含量的增加,结晶活化能降低。莫志深方程较好地描述了PPS纳米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过程,纳米CeO2、TiO2的加入粒子改变了PPS的结晶方式,加速了PPS的结晶速度,使PPS达到相同的相对结晶度所需的冷却速率较小。研究结果对制备PPS工程塑料和高性能纤维加工过程中的结构和性能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陈渠玲[10](2008)在《辣椒素鼠类驱避剂的研制及其在农村储粮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对湖南农村鼠害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以天然植物辣椒提取物辣椒素作为有效成分的绿色、环保鼠类驱避剂的研制与应用研究,重点开展了辣椒素的使用浓度、最适溶剂,在编织袋和PVC袋储粮防鼠应用方式比较等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湖南农村鼠害调查通过对望城县农村500户居民为期一年的鼠害调查表明:我省农村鼠密度高,对储粮危害严重,但尚无很好的防治措施。危害我省农村储粮的主要鼠类有小家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黑线姬鼠,其中小家鼠为优势种。一般每年11月和4月为农村鼠害发生高峰,7月为低谷。三种鼠密度调查方法中,鼠迹法和粉迹法差异不显着(p>0.05),笼夜法与另两种方法差异显着(p<0.05)。2、辣椒素鼠类驱避剂有效成分浓度筛选以0.1%、0.2%和0.4%为梯度浓度,以小白鼠、小家鼠、褐家鼠和黄胸鼠为驱避对象,开展了辣椒素使用浓度筛选研究,并结合嗅觉可接受性评价结果和产品应用成本,初步选定辣椒素的使用浓度为0.2%。3、辣椒素鼠类驱避剂无公害溶剂筛选经过对溶剂安全性、可接受性、使用成本以及辣椒素在溶剂中溶解度、稳定性的考察,确定乙酸乙酯作为辣椒素鼠类驱避剂的溶剂。4、辣椒素鼠类驱避剂应用于PVC袋储粮防鼠研究通过从使用成本、可接受性、防鼠效果三个方面对PVC袋仓上使用辣椒素鼠类驱避剂的三种常用方法:直接添加、喷雾法和涂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种处理方式都能明显提高PVC袋仓的防鼠性能,其中以直接添加法最佳。5、辣椒素鼠类驱避剂应用于编织袋储粮防鼠研究通过从使用成本、可接受性、防鼠效果三个方面对编织袋使用辣椒素鼠类驱避剂的三种常用方法:浸泡法、喷雾法和涂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种处理方式都能明显提高编织袋的防鼠性能,其中以涂抹法为最优。

二、聚氯乙烯“九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氯乙烯“九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超低密度阻燃纤维板工业化生产技术及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低密度纤维板生产技术
        1.2.2 阻燃纤维板生产技术
        1.2.3 无醛胶黏剂纤维板生产技术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
        1.3.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超低密度纤维板生产工艺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MUF超低密度纤维板
        2.3.2 PMDI超低密度纤维板
        2.3.3 豆粕胶黏剂制备超低密度纤维板工艺
    2.4 小结
第三章 超低密度纤维板用阻燃剂的优选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阻燃剂的热分解特性
        3.3.2 阻燃剂对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阻燃剂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3.3.4 阻燃剂对胶黏剂热稳定性的影响
        3.3.5 阻燃剂对胶黏剂流变行为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磷氮硼复配阻燃剂对胶黏剂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MUF超低密度阻燃纤维板
        4.3.2 PMDI超低密度阻燃纤维板
        4.3.3 PMDI改性豆粕胶黏剂超低密度阻燃纤维板
        4.3.4 磷氮硼阻燃剂对豆粕胶黏剂热稳定性的影响
        4.3.5 磷氮硼阻燃剂对豆粕胶黏剂流变行为的影响
        4.3.6 PMDI对豆粕胶黏剂流变行为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超低密度阻燃纤维板工艺优化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MUF超低密度阻燃纤维板生产工艺
        5.3.2 PMDI超低密度阻燃纤维板生产工艺
        5.3.3 PMDI/豆粕胶黏剂超低密度阻燃纤维板生产工艺
    5.4 小结
第六章 超低密度阻燃纤维板阻燃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设备
        6.2.3 试验方法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分析
        6.3.2 阻燃纤维板密度对性能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超低密度阻燃板工业化生产技术及经济分析
    7.1 引言
    7.2 超低密度阻燃纤维板工业化生产技术分析
    7.3 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7.4 超低密度阻燃板市场应用分析
    7.5 超低密度阻燃纤维板经济效应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2)新型船舶防污涂料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
        1.1.1 概况
        1.1.2 污损生物对船舶的危害
        1.1.3 污损生物对工业设施的危害
        1.1.4 污损生物对渔业养殖设施的危害
    1.2 海洋防污技术
        1.2.1 概况
        1.2.2 海洋防污材料发展历史
    1.3 海洋防污涂料的发展现状
        1.3.1 自抛光防污涂层材料发展现状
        1.3.2 仿生防污材料发展现状
        1.3.3 表面减阻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总体研究方案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1 总体研究方案
        1.6.2 关键技术
第二章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2.1 引言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防污涂料防污性能试验方法
        2.3.2 防污涂料制备及涂装工艺试验方法
        2.3.3 防污涂料常规性能及涂层体系性能试验方法
        2.3.4 防污涂料专用树脂性能表征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防污涂料开发
    3.1 引言
    3.2 原材料的选择
        3.2.1 树脂的选择
        3.2.2 防污剂的选择及复配
        3.2.3 其它原材料的选择
        3.2.4 试验用主要原材料
    3.3 新型丙烯酸锌自抛光防污涂料研制
        3.3.1 涂膜水解后表面粗糙度影响因素
        3.3.2 新型防污涂料性能试验研究
        3.3.3 新型防污涂料减阻性能验证研究
        3.3.4 小结
    3.4 新型主链降解丙烯酸硅烷酯自抛光防污涂料研制
        3.4.1 树脂复配筛选研究
        3.4.2 防污涂料配方优化设计
        3.4.3 防污涂料配方设计因素的确定
        3.4.4 助剂的选择及涂料触变性研究
        3.4.5 防污涂料基本配方
        3.4.6 防污涂料性能验证
        3.4.7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污涂料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新型防污涂料生产工艺研究
        4.2.1 产品规格
        4.2.2 主要原材料规格
        4.2.3 防污涂料生产工艺流程图
        4.2.4 防污涂料工艺过程简述
        4.2.5 防污涂料出厂检验指标结果
    4.3 防污涂料的涂装工艺研究
        4.3.1 涂装方法及涂装工艺参数
        4.3.2 涂料干燥性能及复涂间隔
        4.3.3 防污涂料修补工艺研究
    4.4 新型防污涂料实船涂装试验研究
        4.4.1 新型丙烯酸锌自抛光防污涂料实船涂装试验研究
        4.4.2 新型丙烯酸硅烷酯自抛光防污涂料实船涂装试验研究
    4.5 防污涂料应用研究
    4.6 本章小结
    4.7 下一步工作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3)严寒地区地源热泵垂直式埋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地源热泵的基本介绍
        1.2.1 地源热泵的定义
        1.2.2 地源热泵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3 地源热泵的分类与特点
        1.3.1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特点
        1.3.2 地下耦合热泵系统的特点
        1.3.3 地表水热泵系统的特点
    1.4 国内外地源热泵的研究发展概况
        1.4.1 国外地源热泵研究发展概况
        1.4.2 国内地源热泵的研究发展概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U型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建立
    2.1 土壤的热物性分析
        2.1.1 土壤的组成
        2.1.2 土壤的导热系数
        2.1.3 土壤的温度状况分析
    2.2 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模型
        2.2.1 解析解模型
        2.2.2 数值解模型
    2.3 本文所用方法
        2.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2.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数值模拟研究
        3.1.1 基本参数的设置
        3.1.2 传热模型的建立
        3.1.3 传热模型网格的划分
    3.2 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分析
        3.2.1 进口流量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3.2.2 进口温度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3.2.3 埋深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3.2.4 管材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3.2.5 U型管支管的间距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3.2.6 回填材料的导热系数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3.3 传热模型及数值模拟结果的验证
        3.3.1 实验系统介绍
        3.3.2 热泵机组及实验数据采集系统
        3.3.3 土壤物性参数的测定
        3.3.4 地源热泵运行参数的测定
        3.3.5 验证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设计及技术经济性的评估
    4.1 室外空调计算温度的确定
    4.2 建筑内冷、热负荷的估算
    4.3 热泵机组的选型
    4.4 地下换热器的设计
        4.4.1 地下传热量的计算
        4.4.2 地下埋管方式的确定
        4.4.3 管材管径的确定
        4.4.4 钻孔埋管总长的确定
        4.4.5 钻孔数量及钻孔间距的确定
        4.4.6 地下埋管换热器最高出口温度和最低出口温度的确定
        4.4.7 循环泵的选型
        4.4.8 管材承压能力的校核
    4.5 系统热性能的分析
        4.5.1 地源热泵系统的性能系数
        4.5.2 一次能源利用率PER
    4.6 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4.6.1 各方案特点的分析
        4.6.2 各方案主要设备的选型
        4.6.3 各方案的初期投资
        4.6.4 各方案的年运行能耗及运行费用
        4.6.5 各方案的一次能源利用率
    4.7 系统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4.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4)中国炼油厂碳产业链及低碳炼油厂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环境
        1.1.2 行业环境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路线
第2章 CO_2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概况
    2.1 利用概况
        2.1.1 国外概况
        2.1.2 国内概况
        2.1.3 我国CO_2应用的发展方向
    2.2 物理利用
    2.3 化学利用
        2.3.1 DMC合成工艺概况
        2.3.2 DMC合成PC概况
    2.4 生物利用
        2.4.1 微藻固碳
        2.4.2 微藻生物柴油
        2.4.3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2.4.4 发展趋势及展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炼油厂CO_2回收技术的确定与评价
    3.1 炼油厂CO_2排放概况
        3.1.1 排放源分类及其分布
        3.1.2 炼油厂烟道气特点
    3.2 CO_2回收方案的确定
        3.2.1 回收技术筛选
        3.2.2 回收方案工艺设计
        3.2.3 原料及产品
    3.3 CO_2回收方案的经济评价
        3.3.1 基本假设
        3.3.2 总投资估算
        3.3.3 生产成本估算
        3.3.4 现金流量估算
        3.3.5 敏感性分析
    3.4 CO_2回收方案的综合评价
        3.4.1 综合指标体系的建立
        3.4.2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4.3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O_2-EOR产业链的构建
    4.1 CO_2–EOR产业链可行性分析
        4.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4.1.2 经济可行性分析
        4.1.3 CO_2–EOR潜力分析
    4.2 CO_2–EOR产业链构建
        4.2.1 工艺过程概述
        4.2.2 产业链CO_2分析
        4.2.3 产业链经济评价
    4.3 案例分析
        4.3.1 基本概况与假设
        4.3.2 过程分析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CO_2–DMC–PC产业链的构建
    5.1 CO_2–DMC–PC产业链市场分析
        5.1.1 DMC市场分析
        5.1.2 PC市场分析
    5.2 CO_2–DMC–PC产业链工艺分析
        5.2.1 工艺路线确定
        5.2.2 工艺路线概述
    5.3 CO_2–DMC–PC产业链CO_2排放估算
        5.3.1 排放估算框架
        5.3.2 产业链CO_2排放估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CO_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的构建
    6.1 CO_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工艺分析
        6.1.1 工艺路线确定
        6.1.2 工艺路线概述
    6.2 CO_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CO_2排放分析
        6.2.1 过程CO_2排放分析
        6.2.2 结果与讨论
    6.3 CO_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经济分析
        6.3.1 微藻生物质生成过程
        6.3.2 生物柴油加工过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碳产业链的综合评价
    7.1 碳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7.1.2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7.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2 碳产业链的模糊综合评价
        7.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7.2.2 模糊综合评价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低碳炼油厂的构建
    8.1 低碳炼油厂构建的目标与思路
        8.1.1 目标
        8.1.2 思路
    8.2 低碳炼油厂构建的方法
        8.2.1 夹点技术
        8.2.2 碳夹点技术
    8.3 案例分析
        8.3.1 炼油厂基本概况
        8.3.2 低碳炼油厂的构建
        8.3.3 结果与讨论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9.2.1 CO_2回收技术发展建议
        9.2.2 CO_2–EOR产业链发展建议
        9.2.3 CO_2–DMC–PC产业链发展建议
        9.2.4 CO_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发展建议
        9.2.5 打造绿色低碳炼油厂工业示范区
        9.2.6 中国炼油厂低碳发展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渔村的关注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一、特点
        二、经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后记

(6)陕西煤化工产业链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产业链研究现状
        1.3.2 国内产业链研究现状
        1.3.3 煤化工产业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煤化工产业链和技术链的耦合机理分析
    2.1 煤化工产业链和技术链耦合的内涵
    2.2 煤化工产业链的结构和发展机理分析
        2.2.1 煤化工产业链的结构
        2.2.2 煤化工产业链的发展机理分析
    2.3 煤化工技术链的结构
    2.4 基于系统分析的产业链和技术链耦合机理
        2.4.1 煤化工产业链瓶颈环节与技术链薄弱环节的耦合
        2.4.2 煤化工产业链断点与技术链缺失节点的耦合
        2.4.3 煤化工产业链延伸路径与技术链需求的耦合
        2.4.4 煤化工核心产业链与核心技术链的耦合
第三章 陕西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3.1 陕西煤化工产业主要影响因素调研
        3.1.1 主要因素分析
        3.1.2 基于主要素分析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3.2 陕西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3.2.1 陕西新型煤化工项目汇总
        3.2.2 陕西省煤炭资源及新型煤化工项目分布图
        3.2.3 榆林地区煤化工发展现状
        3.2.4 宝鸡地区煤化工发展现状
        3.2.5 陕西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总结
第四章 煤化工技术链和产业链耦合度测算和分析
    4.1 煤化工产业链和技术链耦合度计量模型构建
        4.1.1 模型初步探讨
        4.1.2 模型优化
        4.1.3 变量的确定
    4.2 陕西煤化工产业链和技术链耦合度测算
    4.3 基于耦合度分析的陕西煤化工产业链和技术链诊断
第五章 陕西煤化工产业链延伸路径研究
    5.1 陕西煤化工产业链子产业分析
        5.1.1 陕西省煤焦化电石产业分析
        5.1.2 陕西省煤气化合成氨产业分析
        5.1.3 陕西省煤制甲醇产业分析
        5.1.4 陕西省煤制二甲醚产业分析
        5.1.5 陕西省煤制油产业分析
        5.1.6 陕西省煤制烯烃产业分析
        5.1.7 陕西省煤制乙二醇产业分析
        5.1.8 陕西省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分析
    5.2 陕西省煤化工各产业的经济性分析
    5.3 耦合度分析下的陕西煤化工产业链延伸路径
    5.4 陕西煤化工产业链延伸路径下的技术需求
第六章 陕西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及新模式研究
    6.1 “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下的陕西煤化工产业发展定位
        6.1.1 国家层面下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规划
        6.1.2 煤化工产业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6.1.3 陕西“十二五”规划中的陕西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定位
    6.2 陕西煤化工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
        6.2.1 关中——天水经济区层面下的陕西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6.2.2 陕北煤化工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6.3 陕西煤化工产业新发展模式研究
第七章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结论
    7.4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陕西煤化工产业链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详细摘要

(7)五孔支撑膜的特性研究及其在MBR中处理印染废水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资源及印染废水行业现状
    1.2 膜、膜分类及中空纤维膜
        1.2.1 膜的分类
        1.2.2 中空纤维膜
        1.2.3 中空纤维膜的应用现状
        1.2.4 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原理与方法
        1.2.5 国内外膜技术的市场现状与预测
    1.3 膜生物反应器
        1.3.1 膜生物反应器的基本原理
        1.3.2 膜生物反应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1.3.3 MBR的分类
        1.3.4 膜生物反应器的优点
        1.3.5 膜生物反应器存在的问题
    1.4 中空纤维膜在MBR中的运行特性研究
        1.4.1 装填密度对MBR中空纤维膜运行的影响
        1.4.2 曝气量对MBR中空纤维膜运行的影响
        1.4.3 临界通量和跨膜压差(TMP)在MBR中对中空纤维膜运行的影响
        1.4.4 MLSS对MBR中空纤维膜运行的影响
        1.4.5 污泥停留时间和水力停留时间对MBR中空纤维膜运行的影响
        1.4.6 中空纤维膜结构与膜污染的关系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5.3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4 课题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五孔膜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及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中空纤维膜的制备
    2.4 膜性能测定方法
        2.4.1 水通量(Jw)的测定
        2.4.2 截留率(Re)的测定
        2.4.3 拉伸力学实验
        2.4.4 膜孔隙率(ε)的测定
        2.4.5 膜形态结构的观察
    2.5 膜性能评价和表征
        2.5.1 扫描电镜分析
        2.5.2 膜通量
        2.5.3 膜的截留率
        2.5.4 膜的孔隙率
        2.5.5 膜的断裂拉伸强度
    2.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条件优化探索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3.3.1 实验装置
        3.3.2 实验进水水质
        3.3.3 实验参数设定
        3.3.4 实验指标监测方法及分析项目
    3.4 水解酸化-膜生物反应器的启动
        3.4.1 填料挂膜阶段
        3.4.2 微生物驯化阶段
    3.5 膜通量的比较
        3.5.1 清水比通量的比较
        3.5.2 膜的临界通量的比较
    3.6 不同的HRT对运行效果的影响
        3.6.1 不同HRT对COD_(cr)的影响
        3.6.2 不同HRT对出水色度的影响
    3.7 不同曝气量对运行效果的影响
        3.7.1 不同曝气量对COD_(cr)的影响
        3.7.2 不同曝气量对出水色度的影响
        3.7.3 不同曝气量对五孔膜截留率影响
        3.7.4 不同曝气量对污泥粒径的影响
    3.8 不同污泥浓度对运行效果的影响
        3.8.1 MLSS浓度变化
        3.8.2 不同MLSS对MBR池出水CODcr的影响
    3.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五孔膜膜污染分析
    4.1 前言
    4.2 比膜通量的衰减分析
    4.3 EPS对膜污染的影响
    4.4 膜组件的TMP分析
    4.5 膜阻力分析
    4.6 膜污染电镜分析
    4.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五孔膜在MBR中的处理效果分析
    5.1 引言
    5.2 对CODCR的去除
        5.2.1 出水CODcr
        5.2.2 出水CODcr去除率
    5.3 浊度、SS的去除
    5.4 UV_(254)的去除
    5.5 色度的去除
    5.6 光谱扫描分析
    5.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全文结论
    6.2 建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水泥路面病害维修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水泥路面病害维修的重要性
    1.3 水泥路面养护维修技术发展概况
        1.3.1 水泥路面混凝土路面维修技术的规范化
        1.3.2 水泥路面混凝土路面修补材料的发展
        1.3.3 水泥路面维修工艺的发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等级水泥路面养护技术状况调查与分析
    2.1 广东省高等级水泥路面养护技术状况调查
        2.1.1 深汕高速公路东段水泥路面养护维修情况调查
        2.1.2 粤赣高速公路水泥路面养护维修情况调查
        2.1.3 茂湛高速公路水泥路面养护维修情况调查
        2.1.4 梅河高速公路水泥路面养护维修情况调查
        2.1.5 G206 线与 S236 线水泥路面病害调查与成因分析
    2.2 广东省高等级水泥路面技术状况调查总结
        2.2.1 我省高等级水泥路面典型病害及成因
        2.2.2 我省常用的典型病害养护维修方法
        2.2.3 水泥路面养护维修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水泥路面接缝维修技术
    3.1 接缝病害产生的原因
    3.2 接缝维修材料
        3.2.1 接缝板
        3.2.2 填缝料
    3.3 接缝的维修方法
        3.3.1 适用条件
        3.3.2 操作程序
        3.3.3 接缝维修机具性能要求
        3.3.4 接缝养护维修注意事项
    3.4 小结
第四章 水泥路面裂缝修补技术
    4.1 水泥路面裂缝修补的原则
        4.1.1 裂缝的分类及常用修补方法
        4.1.2 现行养护规范存在的问题
        4.1.3 水泥路面裂缝修补的一般原则
    4.2 广东省水泥路面裂缝产生的原因
    4.3 水泥路面裂缝修补材料
        4.3.1 水泥路面裂缝修补材料应具有的性能
        4.3.2 广东省高等级水泥路面裂缝快速修补材料的选择
    4.4 水泥路面裂缝修补方法与施工工艺
        4.4.1 修补方法的选择
        4.4.2 修补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施工工艺
    4.5 小结
第五章 水泥路面板块快速修补技术
    5.1 水泥路面板块快速修补材料研究
        5.1.1 板块修补材料的一般要求
        5.1.2 传统的板块修补材料
        5.1.3 目前常见的水泥路面板块快速修补材料
        5.1.4 水泥路面快速修补材料应用效果分析
        5.1.5 水泥路面板块快速修补材料的选择和推荐
    5.2 水泥路面板块快速修补施工工艺
        5.2.1 板块快速修补机具技术性能要求
        5.2.2 水泥路面板边角及裂缝条带罩面修复设备和工艺
        5.2.3 水泥路面面板更换快速修复设备和工艺
        5.2.4 “五合一”原位治理技术及应用效果
    5.3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9)热塑性聚合物(PVC, PP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氯乙烯(PVC)阻燃抑烟研究进展
        1.2.1 无机阻燃抑烟剂
        1.2.2 有机阻燃抑烟剂
        1.2.3 复合阻燃抑烟剂
        1.2.4 纳米阻燃抑烟剂
    1.3 聚苯硫醚(PPS)及其紫外光稳定性研究进展
        1.3.1 PPS概述
        1.3.2 PPS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3.3 PPS紫外光稳定性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1.4.1 问题的提出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聚氯乙烯(PV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仪器
        2.2.2 PVC/HT-ZnO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HT-ZnO对PVC抑烟阻燃性能的影响
        2.3.2 纳米HT-ZnO对PVC力学性能的影响
        2.3.3 纳米HT-ZnO对PVC热稳定性的影响
        2.3.4 纳米HT-ZnO对PVC裂解行为的影响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软质聚氯乙烯(PV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仪器
        3.2.2 软质PV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HT-ZnO对软质PVC阻燃抑烟性能的影响
        3.3.2 纳米HT-ZnO对软质PVC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纳米HT-ZnO对软质PVC热稳定性的影响
        3.3.4 纳米HT-ZnO对软质PVC裂解过程的影响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建筑硬质聚氯乙烯(PV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仪器
        4.2.2 建筑硬质PV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纳米HT-ZnO对建筑硬质PVC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纳米HT-ZnO对建筑硬质PVC材料抑烟阻燃性能的影响
        4.3.3 纳米HT-ZnO对建筑硬质PVC热稳定性的影响
        4.3.4 纳米HT-ZnO对建筑硬质PVC热裂解行为的影响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聚氯乙烯(PVC)纳米复合材料阻燃抑烟机理探讨
    5.1 PVC裂解机理概述
        5.1.1 PVC分子链脱HCl反应
        5.1.2 顺式多烯的环化反应
        5.1.3 反式多烯分子间的交联反应
    5.2 PVC抑烟机理概述
        5.2.1 Lewis酸机理
        5.2.2 过渡金属还原偶联机理
    5.3 PVC纳米复合材料抑烟机理探讨
        5.3.1 纳米ZnO的抑烟机理
        5.3.2 纳米HT的抑烟机理
        5.3.3 纳米HT-ZnO的抑烟机理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聚苯硫醚(PPS)/纳米二氧化铈(Ce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及仪器
        6.2.2 PPS/nano-Ce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6.2.3 测试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PPS/nano-CeO_2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
        6.3.2 UV老化对PPS/nano-CeO_2复合材料分子结构的影响
        6.3.3 UV老化对PPS/nano-CeO_2复合材料结晶性能的影响
        6.3.4 UV老化对PPS/nano-CeO_2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6.3.5 纳米CeO_2对PPS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6.3.6 纳米CeO_2对PPS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聚苯硫醚(PPS)/纳米二氧化钛(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原料及仪器
        7.2.2 PPS/nano-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7.2.3 测试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PPS/nano-TiO_2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
        7.3.2 UV老化对PPS/nano-TiO_2复合材料分子结构的影响
        7.3.3 UV老化对PPS/nano-TiO_2复合材料结晶性能的影响
        7.3.4 UV老化对PPS/nano-TiO_2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7.3.5 纳米TiO_2对PPS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7.3.6 纳米TiO_2对PPS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全文结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辣椒素鼠类驱避剂的研制及其在农村储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辣椒素及其研究进展
        1.1 辣椒素的化学结构
        1.2 辣椒素的物理性质
        1.3 辣椒素稳定性
        1.4 辣椒素的应用研究进展
        1.4.1 医药领域
        1.4.2 有害生物防治领域
        1.4.3 食品添加剂领域
        1.4.4 涂料领域
        1.4.5 其他领域
    2 农村储粮害鼠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2.1 危害我国农村储粮的主要害鼠
        2.2 农村储粮害鼠的主要危害
        2.2.1 对农村储粮的危害
        2.2.2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2.2.3 其他方面的危害
        2.3 农村储粮害鼠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2.3.1 装具防鼠
        2.3.2 物理防治
        2.3.3 化学防治
        2.3.4 生物防治
        2.4 统一灭鼠
    3 辣椒素防治鼠类研究进展
        3.1 辣椒素防鼠机理研究
        3.2 辣椒素防治鼠类应用研究
        3.2.1 应用于电缆防鼠
        3.2.2 应用于光缆防鼠
        3.2.3 应用于塑料防鼠
        3.2.4 应用于储粮防鼠
        3.2.5 防鼠罩布
        3.2.6 杀鼠剂
        3.3 辣椒素驱避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4 本研究的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4.1 立题意义
        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望城农村储粮鼠类危害状况调查
    1 自然概况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点的选取
        2.2 鼠密度调查
        2.2.1 粉迹法
        2.2.2 笼夜法
        2.2.3 鼠迹法(直观法)
        2.3 鼠种类
        2.4 鼠性别
        2.5 鼠害损失和防鼠措施调查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望城县农村鼠种调查
        3.2 望城县农村室内鼠类种群分布
        3.3 望城县农村储粮鼠类性别比
        3.4 鼠密度
        3.4.1 笼夜法
        3.4.2 粉迹法
        3.4.3 鼠迹法
        3.4.4 三种方法的比较
        3.5 鼠害损失
        3.6 目前农户鼠害防治措施
    4 结论
第三章 辣椒素鼠类驱避剂有效成分浓度的筛选研究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辣椒素-乙醇溶液制备
        1.2.2 室内防鼠试验方法
        1.2.3 室内防鼠评价方法
        1.2.4 可接受性评价试验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浓度辣椒素对小白鼠的室内防效试验
        2.2 不同浓度辣椒素对小家鼠的室内防效试验
        2.3 不同浓度辣椒素对褐家鼠的室内防效试验
        2.4 不同浓度辣椒素对黄胸鼠的室内防效试验
        2.5 嗅觉可接受性评价试验
        2.6 实仓防鼠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辣椒素鼠类驱避剂溶剂的筛选
    1 溶剂初选
        1.1 绿色、环保否决指标
        1.2 溶解性否决指标
    2 对初选溶剂的定量考察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主要试剂
        2.1.2 试验主要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辣椒素在溶剂中稳定性
        2.2.2 可接受性评价
        2.2.3 使用成本评价
        2.2.4 综合评价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2.3.1 辣椒素在不同溶剂中稳定性
        2.3.2 辣椒素在不同溶剂中可接受性
        2.3.3 不同溶剂的使用成本
        2.3.4 不同溶剂的综合评价
    3 结论
第五章 PVC涂膜塑革气密储粮同应用辣椒素鼠类驱避剂防鼠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PVC袋仓的防鼠处理方式
        1.2.2 室内防鼠试验
        1.2.3 可接受性评价
        1.2.4 老化试验
        1.2.5 实仓防鼠试验
        1.2.6 衰减试验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PVC涂膜塑革气密储粮囤的仓体结构
        2.2 室内防鼠试验
        2.3 可接受性评价
        2.4 老化试验
        2.5 实仓防鼠试验
        2.6 衰减试验
        2.7 成本分析
        2.7.1 直接添加处理
        2.7.2 喷雾处理
        2.7.3 涂抹处理
    3 结论
第六章 辣椒素鼠类驱避剂应用于编织袋储粮防鼠的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编织袋的防鼠处理方式
        1.2.2 室内防鼠试验
        1.2.3 室内防鼠评价方法
        1.2.4 老化试验
        1.2.5 实仓防鼠试验
        1.2.6 衰减试验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防鼠试验效果
        2.2 老化试验
        2.3 可接受性评价
        2.4 衰减试验
        2.5 实仓防鼠效果
        2.6 成本分析
        2.6.1 浸泡处理
        2.6.2 喷雾处理
        2.6.3 涂抹处理
    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附录

四、聚氯乙烯“九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低密度阻燃纤维板工业化生产技术及阻燃性能研究[D]. 詹满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2]新型船舶防污涂料研制及应用[D]. 叶章基. 华南理工大学, 2018
  • [3]严寒地区地源热泵垂直式埋管系统研究[D]. 周正.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4]中国炼油厂碳产业链及低碳炼油厂的构建[D]. 宋倩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5(02)
  • [5]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6]陕西煤化工产业链发展路径研究[D]. 李鑫.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6)
  • [7]五孔支撑膜的特性研究及其在MBR中处理印染废水的应用[D]. 吴瑶. 东华大学, 2012(07)
  • [8]水泥路面病害维修关键技术研究[D]. 温伟标.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2)
  • [9]热塑性聚合物(PVC, PP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张忠厚. 东华大学, 2009(09)
  • [10]辣椒素鼠类驱避剂的研制及其在农村储粮中的应用[D]. 陈渠玲. 湖南农业大学, 2008(S1)

标签:;  ;  ;  ;  

聚氯乙烯“九五”国家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