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论文_董晓平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论文_董晓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现实主义,心理,小说,伯恩,奥地利,门罗,身份。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董晓平[1](2019)在《张爱玲小说与心理现实主义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关注到张爱玲的现代性、个人主义、与五四的关系、女性主义、虚无等,她的小说作品既有情爱的世俗,又兼有对人生理性思考的色彩,骨子里作者通过人物的精神世界反应人性和现实世界,这种心理现实主义创作倾向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张爱玲是经过“五四”文学革命洗礼的,处于四十年代抗战时期沦陷的上海这一特定环境中,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段历史,文化思想、深层心理的研究有待加强。传统文化本质与西方文学蕴含的精神在张爱玲的创作中完美结合。她塑造的人物,多数是生活在时代的夹缝中的人。关于张爱玲研究要有更高更广的视角。她既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某些部分的否定和怀疑,又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宝贵的东西表现出继承和怀恋,保有传统文化的神韵和审美情趣,又对人物的知觉、内心世界、无意识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开掘。无意识、非理性的活动等研究欠缺,特别是精神分析的角度更是稀缺。运用现代西方的文艺理论解读张爱玲是一种有效途径。心理现实主义在西方占有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合体发展来的,内在心理与外在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心理现实主义在西方是有相当影响力的文艺流派,有很多大师级的文学巨匠之功。基于对张爱玲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的分析,还有张爱玲文本及创作自身的本质特征,本文尝试对张爱玲写作风格进行分析,根据心理现实主义的涵义和特征:小说中必须含有大量的心理内容,心理和现实之间必须是相辅相成的,心理是对象化的心理,也就是必须是对现实的反应,现实必须是心灵化的现实等,本文初步提出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应归属心理现实主义范畴。并从成因、特征和表现、与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性的关系、价值和局限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张爱玲心理现实主义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上海地域的特殊性、个人成长和情感经历、对内心真实的执着追求……她的小说,通过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的形象,符合心理现实主义的艺术规律,把描写的对象放在人物的内心世界,截取一个个稍纵即逝的心理横断面,运用艺术手段和丰富的想象将其串联,使其动起来,将人物最难以传达、最隐蔽的内心动态用文字表现出来,宣之于众,开掘人们思想心理的最深、最细密处,展露人物内心的动态变化,挖掘人物丰富、多元、变化莫测的心理和思想,通过临摹人们内心世界的欲望与纠结理性看待现实世界和饮食男女。在创作中,作者使客观的现实世界和主观的精神世界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在小说中,作者将自己原生心理元素和特征带入作品,成为小说中的现实;心理结构与情节结构并行发展;承载着丰富的心理内容的独特的环境描写等,体现出心理现实化。另一方面,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都与生存现实血肉相连;无处不在的男女之爱;音乐、美术等元素的运用等,体现出现实心灵化。在主客观的融合过程中,作者表现出超尘脱俗的艺术气质和特点,形成了特有的内心临摹——静水深流的两性心理、万境归空的苍凉心理。张爱玲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要有:细节刻画,外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真实心理,情节结构与心理结构并行,多元化手法表现人物心理(内心分析、白描、全能视角的叙述、联想与回忆、象征、白日梦、微表情、微反应等)。张爱玲的心理现实主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对传统现实主义有所扬弃,主要表现在:避开宏大主题、重视个性、避开英雄悲壮的人物、表现普通人的安稳人生等。对现代主义也起到了推动和发展的作用,突出表现在考察人与自我的关系、新形式、新题材等。纵观张爱玲的创作,其心理现实主义创作的价值主要有:生动极简的叙事策略、强烈的女性意识、对生命本真的思索、独特苍凉的美学、永恒的人文关怀等。其小说创作也存在局限,比如:极其浓厚的个人生活色彩、虚无主义的倾向等。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成名较早的作家,而且,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一直颇有争议,正如柯灵所说的那样,无法归属任何一个流派。然而,在四十年代的上海乃至中国文坛,张爱玲的确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是有目共睹的。张爱玲的作品在读者中的地位牢不可破,但是在评论家和学术界那里,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批评的声音高于赞美和认可。苍凉是张爱玲独有的开创性的写作风格,具有不可低估的美学价值。苍凉表现在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作品的结局,表现在人物的命运,表现在字里行间,苍凉如同洪涛大浪,从作者的心底涌出,源源不断的渗入到她的作品中,哪怕一个句子,都如同掬一抔饮,满浸着苍凉的味道。这是心理现实化的集中表现。是用真实的人性和心理对现实真诚的回应。在其创作上,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内容,都让人看到了一个和心理现实主义相对应、有着紧密联系的张爱玲。将张爱玲归属心理现实主义范畴,不但对张爱玲自身的写作倾向和风格有了清晰的定位,而且对于上个世纪中国文坛的创作倾向都有着比较现实的意义,心理现实主义是小说现代化的标志,张爱玲在小说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许艳霞[2](2018)在《从心理现实主义角度解读欧茨小说《他们》》一文中研究指出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美国当代作家中称得上一位多产的作家了,纽约时报曾在1989年评论说"她的名字就是多产的同义词",此外欧茨作品涉及题材、文学类型之多,美国文坛无人能出其右,但其中最有影响力还是小说。近半个世纪,在美国欧茨多次获得许多重要文学奖项,足见其文学造诣之深厚。因此,研究欧茨的小说对于我们更好地研究美国当代文学思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传统文学角度来看,欧茨属于"心理现实主义作家",但在文学批评中鲜见对"心理现实主义"则以概念的系统界定。因而,本文拟通过前人研究成果,从"心理现实主义"角度对欧茨小说《他们》进行深剖。(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18期)

何雪凝[3](2018)在《心理世界的艺术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的中心是人,随着对人认识的深化,文学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扩大。文学“向内转”,将焦距调准到人幽微复杂的内在世界,探知曾经长久被压制、被漠视的心理疆域,成为时代赋予文学的必然要求,而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就是在这样的趋势下产生的。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产生于发生激烈变化的大转折时代,它既大力汲取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营养,又带着中国文化的因子扎根在本国文化土壤中成长,这就注定了其复杂多元性。本文认为,对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进行研究非常必要,因为其涉及到的内容关乎对中国现代文学本土经验的理解,也关涉到对文化转型时期文学的丰富性与多重性的解读。本文从新文学时期文学生态环境及社会历史环境的特点出发,力争以文学、心理学、哲学等多角度分析,探寻外来的、高度抽象的和极其混杂的术语(“心理现实主义”)如何在新文学不同作家和理论家手里获得生机,变得生动、鲜活。基于此,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安排如下:绪论部分归纳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相关概念,梳理自五四以来的相关学术史,明确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意义与对象。第一章主要是对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进行渊源探微。首先从新的人学观念的确立,柏格森生命哲学、心理时间以及威廉·詹姆斯关于意识流的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现代心理学以及西方文艺思潮在五四后的引进热潮等方面探寻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文化语境。其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探寻其为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提供的仿效模型,尤其以对世界公认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开拓者亨利·詹姆斯的译介和模仿为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探讨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中国化的整体情况。第二章探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围绕主观经验所形成的新小说观。心理现实主义小说重视个人经验的价值,以个性化的主观经验为核心,在表现对象、结构、环境这叁大小说范畴中,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形成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新小说观:“内心生活”成为其表现对象,而“内心生活”由于抽象性与主观性特征,就需要突破有机结构观,形成以主观情绪的流动为中心的散文化结构观,同时,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氛围”取代客观物质“环境”而成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另一个重要新观念。第叁章阐释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主题开拓。从主观经验出发,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实现了主题的转移与突破,时代的苦闷与颓废、生存的孤独与寂寞以及生命的荒诞与异化成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主题领域进行的新开拓。本章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展现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对生命意识、生存意义的思考以及对个人精神世界的追问与关怀。第四章分析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形式实验。新的表现对象需要新的表现形式,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对形式创新有着高度的自觉,本章从四个方面分析其形式上的实验:运用自由联想的意识流手法表现人倏忽变换的心理感受流程;以心理分析手法深入人的复杂意识层面;在心理时间的跳跃多变中对情节进行影像化处理;采用多样化的叙述视角观察体悟个体晦涩幽微的内在感知。在新的形式实验中,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构建起立体的经验结构和叙述结构,揭示出世界的多样化面貌。第五章论述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新的主题表达与新的形式实验,促使新的审美特征的产生,带来新的美学空间。一方面,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悖反传统典雅端庄的美学标准,而以“怪诞”为美学追求,呈现出肆意放纵、新奇怪异的现代审美特征。另一方面,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汲取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营养的基础上,形成了超越传统的诗性美追求,采用具有诗性精神的陌生化语言与象征意象构建起含蓄蕴藉、深邃悠远的意蕴空间。结语部分归纳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源发背景、小说观念、主题意蕴、艺术形式、审美风格以及其史学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6)

傅亚东[4](2017)在《从《他们》看奥茨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传统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欧洲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开展文学创作,奥茨受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通常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创作核心,充分吸收现代文化的创作理念和相关技巧,这种小说塑造方式使其成为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并采取相对独特的心理描述方法,准确揭示人物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阚晓华[5](2017)在《从《他们》看奥茨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奥茨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受到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其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通常会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创作核心,充分吸收现代文化的创作理念和相关技巧,该种小说塑造方式使其成为了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并采取相对独特的心理描述方法准确揭示人物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7年36期)

莫焕然[6](2016)在《创伤与疗伤,解构与重构:欧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表姐妹》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创伤理论,通过剖析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表姐妹》的创伤书写,试图对心理创伤与疗伤和身份解构与重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抽丝剥茧,借此展现解读该小说的全新理论和视角,进一步引领读者在感受创伤小说独特魅力的同时,以叙事言说创伤,以关爱烛照心灵。(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黄发有[7](2016)在《心理现实主义的探索——朱辉小说读札》一文中研究指出1998年年底,正在撰写博士论文的我忙得焦头烂额。因为以20世纪90年代小说为论题,所以我成天被小说所围困,在半年多时间里阅读了四五千万字的小说作品。在审美感觉逐渐变得迟钝和麻木的状态中,我邂逅了朱辉的小说。记得在离复旦不远的五角场的科技书城,我买到了朱辉的第一本小说集《红口白牙》。读完后觉得与张旻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朱辉的小说在心理描写上走得更远。以小说为媒介,朱辉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外表温文尔雅、内(本文来源于《南方文坛》期刊2016年06期)

张丽娜[8](2016)在《伯恩哈德自传体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现实主义(Psychologischer Realismus)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思潮,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碰撞和交融的产物。心理现实主义的产生,深受20世纪初以弗洛伊德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它将"心理"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既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来反映外在客观现实,又在创作中追求人物内在主观世界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协调统一。心理现实主义虽然以心理刻(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6年08期)

肖娜娜[9](2016)在《欧茨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论文从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入手,借用了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批评、叙事学等理论方法,分析了欧茨的小说《我带你去那儿》和《中年——浪漫之旅》,并参考了欧茨早期获得“国图奖”的小说《他们》、以及《我的妹妹我的爱》,本文认为,欧茨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书写与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表现、主题揭示和叙述手法都息息相关。本篇论文一共分为四部分,论文的第一章从欧茨对心理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展开分析,探讨欧茨在人物心理的描写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她一方面继承了前辈们的心理表现手法,运用内心独白、意识流、回忆、象征等手法表现人物心理;同时又有所创新,欧茨用人物“想象与真实”之间的对比来突显心理,用人物的“梦境”与“潜意识”来暗示心理,她始终将小说的重心放在表现人物内心意识上。论文的第二章立足于探究欧茨小说中心理描写对社会现实的表现,欧茨通过心理真实展现了小说的现实性,包括真实的环境、人物、情节和主题,心理现实主义手法已经成为欧茨小说创作的一种叙述元素。论文的第叁章探究了欧茨小说的创作特色,作者在创作中非常注重个体心理典型性塑造,并将个人对成长主题、女性主义、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都融入了人物的心理描写中,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困惑,触及到了美国当前的社会问题和价值取向。论文的第四章从创作论和叙述学的角度出发,探究了欧茨对小说创作的贡献,欧茨抛弃了单一的叙述模式,采取多种叙述手法和叙述视角进行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特别是“潜叙述”、“潜结构”的方式,极大的丰富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模式。目前学术界对欧茨的研究已拉开帷幕,笔者希望通过对欧茨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研究,为欧茨小说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贡献。(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2)

罗美娇[10](2015)在《实践与重建——论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因其出色的短篇小说创作而蜚声国际,她的作品关注现实生活,洞察人物心理,这是门罗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继承与发展。选取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通过对作品心理结构与情节结构的并行发展、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以及多种后现代叙事技巧的运用叁个方面的解析,来揭示门罗对心理现实主义理论的实践与重建。(本文来源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美国当代作家中称得上一位多产的作家了,纽约时报曾在1989年评论说"她的名字就是多产的同义词",此外欧茨作品涉及题材、文学类型之多,美国文坛无人能出其右,但其中最有影响力还是小说。近半个世纪,在美国欧茨多次获得许多重要文学奖项,足见其文学造诣之深厚。因此,研究欧茨的小说对于我们更好地研究美国当代文学思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传统文学角度来看,欧茨属于"心理现实主义作家",但在文学批评中鲜见对"心理现实主义"则以概念的系统界定。因而,本文拟通过前人研究成果,从"心理现实主义"角度对欧茨小说《他们》进行深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董晓平.张爱玲小说与心理现实主义写作[D].吉林大学.2019

[2].许艳霞.从心理现实主义角度解读欧茨小说《他们》[J].长江丛刊.2018

[3].何雪凝.心理世界的艺术呈现[D].山东师范大学.2018

[4].傅亚东.从《他们》看奥茨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J].黑河学院学报.2017

[5].阚晓华.从《他们》看奥茨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7

[6].莫焕然.创伤与疗伤,解构与重构:欧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表姐妹》解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7].黄发有.心理现实主义的探索——朱辉小说读札[J].南方文坛.2016

[8].张丽娜.伯恩哈德自传体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J].唐山文学.2016

[9].肖娜娜.欧茨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书写[D].浙江师范大学.2016

[10].罗美娇.实践与重建——论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论文_董晓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