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问题与解决措施

浅议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问题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问题;防治

前言:土建工程施工过程当中所涉及的环节以及内容非常的复杂,同时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施工质量来说有着很大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从施工企业方面以及施工单位去进行提升,下面文章将会通过土建施工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混凝土施工技术作为探索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有所借鉴作用。

1混凝土施工常见质量问题和原因分析

1.1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裂缝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第一,水泥水化热导致的裂缝。在开展混凝土浇筑工作时,水泥由于存在水化热,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会出现集中放热现象。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会出现集聚释放现象,此时,混凝土的内部温度会升高,但是混凝土的外表温度仍然较低,因此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会增大,导致混凝土表面的应拉力会增加并逐渐超过抗拉强度,此时就会出现表面裂缝现象。第二,外界温、湿度导致的裂缝。混凝土施工项目特别是体积较大的混凝土结构施工,很容易受到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产生裂缝现象。外界温度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浇筑温度,随着外界温度的急剧下降,混凝土表面会出现较大的温度应力,此时在温度应力的作用下就会使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此外,外界的湿度也会影响混凝土的表面应力,从而产生裂缝。随着环境湿度的降低,混凝土表面的水分快速蒸发,干缩速度增加,因此也会出现裂缝现象。第三,水、灰配比不合适引起的裂缝水灰比例不合理引发的混凝土裂缝现象主要出现在高强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高强混凝土水灰比若不在0.24-0.38之间时,就会出现裂缝现象。对同等级水泥而言,混凝土强度会被水灰比所影响,一般,混凝土当中的水含量只占整个水泥质量的25%左右。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时,为了确保混凝土自身的流动性,会增大水灰比,因此会出现多余的水分留在混凝土内,产生气孔或者水泡,在荷载的作用之下,空隙的周围会逐渐形成应力,从而产生裂缝现象。

1.2混凝土空洞、露筋

在土建工程混凝土的施工中,钢筋外露的问题也较为严重,施工中,混凝土不能完全的覆盖在钢筋上,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施工中对垫块的操作没有规范,或者是垫块的移动幅度过大,同时钢筋的布置有过于密集,导致有些大石块在施工时阻碍了钢筋的分布,使混凝土不能很好的充满钢筋附近,导致钢筋露出在建筑外面。混凝土和钢结合的建筑结构,是现代建筑中施工中主要的方法,它能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延长建筑物的使用时间,给建筑提供更多的保障,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钢筋露出的问题比较严重,如果问题不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很可能是建筑在使用中出现积水、漏水的现象,严重时,还会对整个建筑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威胁,就目前的混凝土问题来看,最主要体现在建筑缺浆,建筑表面不光滑,出现凹凸不平的小洞等,虽然说这类问题带来的直接影响并不是很大,只是会给建筑物的美观带来一定应的直接影响,但是如果长期的不处理,这种麻面的问题,在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后,表面的现象就会越演越严重,最后就会影响土建工程的防水性,给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带来影响。

2提高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措施

2.1混凝土施工前期准备阶段

施工前,要保证全体施工人员都清楚的了解到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施工人员还要事先准备好混凝土的防雨及防高温工作,准备好防护材料与设备,因为在土建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易受天气因素的影响,这样做可以保障施工质量。另外,施工人员应仔细检查分析材料的品种、质量、规格、外形、数量等,严格按照相应的验收规定进行验收,保证全部材料均为合格品后才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2.2材料控制

在建筑工程中,材料决定了混凝土施工技术发挥的好坏,只有确保混凝土材料的质量才能够确保混凝土施工效果。在大多数混凝土施工案例中,所存在的裂缝与温度差异以及收缩问题息息相关。混凝土在浇筑完成的七天内,自身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然而对于体积相对较大的混凝土结构其外表与内表的散热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这造成其表面与内部存在温度差异,外表出现拉应力,内部存在应压力现象。假如混凝土结构的表层拉应力比混凝土结构自身的抗拉强度大,就会造成裂缝产生。因而在选择混凝土原材料时应该重点考虑原材料的温度。选择骨料时应紧密结合实际的施工条件,满足建筑工程质量要求。细骨料选择粒径相对较大、泥含量相对较低的中等砂材料;粗骨料选择质量相对较高、粒径相对较大的石料;水泥则应该选用凝结时长相对较长、以最大化地降低水泥的使用量,从而缓解混凝土温度上升过快,以确保混凝土的稳定性。

2.3混凝土浇筑控制

在土建工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保持能够达到很好的均匀效果以及密实性,因此在浇筑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连续进行,如果有特殊情况再进行停歇,这个时间也要尽量缩短。在完成上一层混凝土凝结之前,下个层次的混凝土必要进行完成,如果完不成,那么就需要设置上施工缝。在混凝土浇筑中,一般都需要应用到分层浇筑的方式,通过对于振捣器的震动力以及长短来实现厚度的控制,独有混凝土的浇筑量也要同时进行考虑。浇筑混凝土中为了保证厚度,在钢筋设置中要避免发生踩踏情况,移动预埋件或者是预留洞。混凝土泵送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力,对侧方向上的模板产生一定的压力,因此浇筑过程中要保证模板的强度和稳定性,浇筑中注意遵循由远及近顺序,在各个系统均顺利运转之后,再以正常速度泵送。保证混凝土浇筑的整体性。

2.4做好后期的保养维护工作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还要注意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对浇筑后的混凝土进行精心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外部的很多环境因素都会对混凝土的凝固过程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主要的影响因素便是湿度和温度。首先要保证其湿度与环境保持适当,可以对其进行定时的淋水。对温度的控制主要是防止温差过大,温度过低时可以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成型的后期把握一下湿度的要求,基本可以保证其强度和质量达到预期的标准,从而保证土建工程的质量。

总结: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对建筑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要求质量管理人员重点把控混凝土施工技术等关键环节。随着混凝土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施工技术已为多数施工技术人员所掌握,但仍极易忽视其施工环节中的重点把控内容,从而导致经济损失产生,甚至事故发生。因而在后续的建筑工程作业中应该重点把控混凝土施工技术内容,以持续提升建筑工程质量,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姜明君.浅议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4):199.

[2]刘靓.浅谈土建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314.

[3]田彦宏.浅谈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3):281.

标签:;  ;  ;  

浅议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问题与解决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