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玻璃陶瓷论文_郭帅东,逯峙,王广欣,邓舜兰,毕连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玻璃陶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陶瓷,玻璃,溶胶,活性,多孔,凝胶。

生物玻璃陶瓷论文文献综述

郭帅东,逯峙,王广欣,邓舜兰,毕连杰[1](2019)在《氟金云母生物玻璃陶瓷的热压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液相法合成的氟金云母纳米前驱粉体、氟磷灰石纳米粉体为原料,借助粉末冶金热压工艺制备了氟金云母/氟磷灰石生物玻璃陶瓷。利用X射线衍射(XRD)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设备,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晶化行为、相组成、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设定的烧结工艺下,玻璃陶瓷的晶化度显着提高。随着氟磷灰石质量分数的增加,玻璃陶瓷的孔隙度显着降低,抗弯强度和显微硬度逐渐升高。氟磷灰石的特征结构对玻璃陶瓷性能的提升有较大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林荣才[2](2019)在《含铜生物玻璃陶瓷对骨软骨界面的修复和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含铜生物玻璃陶瓷对骨软骨界面修复的作用及诱导巨噬细胞的免疫应答。方法以生物玻璃陶瓷为基底材料,制备含铜生物玻璃陶瓷(Cu-BGC),配置不同浓度的浸提液分别培养软骨细胞和巨噬细胞,根据细胞在不同浓度下的增殖情况选择合适的浓度范围检测软骨细胞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巨噬细胞相关的炎性因子和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并用单独的铜离子溶液相应的浓度分别培养软骨细胞和巨噬细胞进一步验证。随后,通过动物实验验证铜离子在体内对软骨和软骨下骨界面的修复作用,并用组织化学染色评估其修复情况。结果本实验系统研究了Cu-BGC支架体外和体内对骨软骨生物活性的影响。本实验发现Cu-BGC释放的铜离子显着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并能诱导巨噬细胞向抗炎表型极化。组织切片染色表明,Cu-BGC支架显着促进软骨再生和骨软骨界面的修复。其潜在机制与Cu~(2+)密切相关,Cu~(2+)通过激活HIF信号通路触发软骨的免疫应答,并抑制骨软骨组织的炎症反应。结论Cu-BGC支架显着刺激软骨和骨软骨界面的再生,并抑制炎症反应,这为治疗骨关节炎引起的骨软骨缺损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陈立峰,杨贤燕,马锐,朱玲华[3](2017)在《力学增强型生物玻璃——陶瓷支架材料促进骨再生修复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一种低熔点含硼、锌生物玻璃(BG-ZnB)力学增强型生物玻璃一陶瓷的多孔支架材料,并探究BG-ZnB含量对支架的结构、力学性能和骨再生效率的影响。方法:将质量分数为0%、2%、4%的BG-ZnB复合45S5生物活性玻璃通过石蜡微球造孔成型,经900℃烧结分别形成45S5/ZB0、45S5/ZB2、45S5/ZB4叁种玻璃一陶瓷多孔支架;测定叁种玻璃一陶瓷多孔支架的物相组成、孔隙率和压缩性能。3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5S5/ZnB0组、45S5/ZnB2组和45S5/ZnB4组,将叁种多孔支架置入兔骨缺损模型中,分别在第6周和第16周通过X射线摄片、显微CT叁维结构重建和组织切片染色等方法检测大白兔骨缺损模型支架的骨再生效率;采用HE染色、Masson叁色染色和FnVision-二步法染色分析新生骨内生长情况。结果:力学增强型生物玻璃一陶瓷与45S5生物活性玻璃的物相基本一致,但烧结后的支架在外观上有细微变形。45S5/ZnB2组和45S5/ZnB4支架骨架表面晶粒烧结更为致密,抗压强度较45S5/ZnB0支架明显提高(均P<0.05)。支架植入后6周和16周时,45S5/ZnB2组和45S5/ZnB4组成骨率和骨小梁密度高于45S5/ZnBO组(均P<0.05),新生骨、Ⅰ型胶原蛋白和骨钙素表达量较45S5/ZnBO组增加。结论:低熔点高活性BG-ZnB助烧结工艺能构建出力学增强型生物玻璃一陶瓷多孔支架材料,可为研发骨损伤修复材料奠定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郑云佩,王彦平,强小虎,戴刚[4](2015)在《生物玻璃含量对β-TCP生物陶瓷结构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模压成型和高温烧结法制备了添加生物玻璃的β-磷酸叁钙(β-TCP)多孔生物陶瓷.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了所制备粉末的物相,研究了生物玻璃粉末加入量对β-TCP多孔生物陶瓷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固相烧结法可制得纯度较高的β-TCP和呈非晶态的生物玻璃粉末;生物玻璃的加入可明显提高β-TCP多孔生物陶瓷的抗压强度,当其含量为20%时,抗压强度可达29.2 MPa;β-TCP生物多孔陶瓷的抗压强度随致孔剂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生物玻璃含量为15%,致孔剂含量为33%时β-TCP生物多孔陶瓷具有适宜的强度和微观孔结构,适合用作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鞠银燕,徐明晗,李正茂,陈晓峰[5](2014)在《造孔剂法制备多孔生物玻璃陶瓷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造孔剂法,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生物玻璃58S和熔融法制备的生物玻璃45S5为原料,以NH4HCO3与淀粉的混合物为造孔剂制备生物玻璃陶瓷。利用XRD和SEM等材料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烧成温度、造孔剂添加量、成型压力及45S5的用量对多孔材料显微结构、表面形貌、抗折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型压力20 MPa,造孔剂含量60%,烧成温度800℃及45S5的加入量10%的工艺参数下,制备出抗折强度达到4.5 MPa,孔隙率达到68.74%的珊瑚状结构的多孔生物玻璃陶瓷材料。(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4年12期)

江莉梅[6](2014)在《CaO-P_2O_5-Na_2O系生物玻璃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aO-P2O5-SiO2-Na2O体系生物玻璃陶瓷,并研究硼、氟对该体系的影响。通过TG-DSC分析确定各组分结晶温度;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确定叁种生物玻璃陶瓷的晶相为Na6Ca3Si6O18(JCPDS77-2189);通过力学测试分析各组分的机械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体外生物活性实验分析玻璃陶瓷的生物活性及显微结构。结果表明: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的CPNS、CPNSB及CPNSBF组分生物玻璃陶瓷,结晶温度较熔融法低,CPNSBF的机械性能最好。CPNS组分在SBF溶液中浸泡14d后开始出现Ca10(PO4)3(CO3)3(OH)2和Ca10(PO4)6(OH)2;CPNSB组分浸泡2d后开始出现Ca10(PO4)3(CO3)3(OH)2和Ca10(PO4)6(OH)2;CPNSBF组分浸泡2d后开始出现Ca10(PO4)3(CO3)3(OH)2,7d后开始出现Ca10(PO4)6(OH)2。(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4-12-01)

鞠银燕,陈晓峰[7](2014)在《多孔生物玻璃陶瓷制备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生物玻璃58S及77S为主要原料,采用有机泡沫浸渍法及发泡剂法两种工艺制备多孔生物玻璃陶瓷。利用XRD、SEM、排水法等材料分析测试手段对两种工艺下制备的多孔陶瓷的显微结构形貌、晶相组成、显气孔率及抗折强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两种工艺制备的多孔生物玻璃陶瓷均具有高的孔隙率(孔隙率达90%以上),孔隙结构为连通的珊瑚状结构及一定的力学强度(抗折强度达(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4-11-19)

李燕怡[8](2014)在《多孔生物玻璃陶瓷的生物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制备模拟体液来模拟人体环境对制备的多孔生物活性陶瓷进行生物相容性测试,将模拟体系温度、pH分别控制在36.5±1.5℃、7.3±1.5。将制备的多孔生物陶瓷浸泡在1.0倍与1.5倍的模拟体液中,分别培养2,4,6 d。通过SEM观察培养之后多孔陶瓷材料的表面发现:培养生物玻璃多孔材料生长的羟基磷灰石状况良好,随着在模拟体液中生长时间的增加,生物玻璃矿化产生羟基磷灰石含量剧增以及磷灰石形貌发生变化。培养2 d磷灰石在材料表面以及多孔内部延伸,羟基磷灰石生长尺寸可达到20μm,随时间延长玻璃表面生长出尺寸为10-100μm的树枝状结构磷灰石,培养6 d有形状规则的片状磷灰石生成,尺寸达到100μm以上。(本文来源于《商洛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黄凯,蔡舒,任萌果,王雪欣,张睿悦[9](2014)在《镁合金表面介孔45S5生物玻璃陶瓷涂层的制备及体外降解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在AZ31镁合金表面制备了介孔45S5生物玻璃陶瓷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比表面积测试等方法表征了涂层的表面形貌和介孔结构,探讨了F127在介孔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机理以及介孔对涂层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浸泡实验研究了镁合金及其涂层在模拟体液(SBF)中的降解行为。结果表明:制得的涂层表面均匀、无裂纹,与基体形成良好的界面结合。在模拟体液中,该涂层能够显着地降低镁合金基体的腐蚀速率和诱导羟基磷灰石的沉积,有效地改善镁合金的耐蚀性和生物活性。(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刘涛[10](2014)在《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陶瓷骨修复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老龄化造成的骨质疏松症以及外伤、肿瘤切除、先天畸形和疾病手术、交通事故等引起的骨组织缺损一直是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的一项难题。临床上对骨缺损的治疗主要以金属材料、自体骨或异体骨移植进行骨修复,虽有一定效果,但疗效有限。因此,寻找新型的、可促进骨组织修复再生的人工骨材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设计为生物矿化和骨再生修复材料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方向和目标。基于此,本文分别以纺织材料中的天然蛋白质——丝素蛋白和新型介孔生物玻璃陶瓷为模拟骨材料的有机和无机部分,利用静电纺丝来制备新型有机/无机复合骨修复用纤维材料,系统地研究了介孔生物玻璃陶瓷及该复合纤维材料的制备、理化性能、成骨机制,具体内容如下:(1)新型介孔生物玻璃陶瓷的制备及理化性能研究鉴于自然骨中无机成分主要为羟基磷灰石,首先对介孔生物玻璃(mesoporousbioactiveglass,MG)的无定形形态进行结晶改性,采用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法和原位碳化法,提出双模板(P123和碳球)法制备含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HA)纳米晶的介孔生物玻璃陶瓷(MGHA),以期更好地模拟自然骨中的矿物质成分。并通过改变碳球含量、碳化温度来调控MGHA的理化性能及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添加碳球量较少的MGHA0.5样品,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较大孔容,体外诱导沉积磷灰石能力较强;且随着碳球含量的增加和碳化温度的升高均有利于HA生成,但生成的HA纳米晶使MGHA介孔结构受到影响,导致其相关介孔结构参数的下降。上述双模板法实验周期长、碳球需求量大,为进一步改进制备工艺及优化生物活性玻璃介孔结构,直接引入葡萄糖为介导,一步法水热合成了蠕虫状MGHA,并对其形成机理及其生物活性展开了探讨。葡萄糖经水热法脱水后形成表面带亲水基团的碳球,旨在与玻璃前驱液中的钙离子、磷酸根离子发生反应。与介孔生物玻璃相比,该材料为玻璃相—纳米晶两相结构,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生物活性较高。(2)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优化静电纺丝参数成功制备了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陶瓷(SF/MGHA)复合纤维膜材料,经乙醇处理后,其复合纤维直径变粗(1.1–1.3μm)、孔径较大(2–3μm)、孔隙率较高,纤维间网络结构良好。适量MGHA能在复合纤维材料中均匀分散,使基材力学性能得到优化,但当添加量超过临界值时,因无机粉末团聚,导致复合纤维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与纯丝素蛋白膜材料相比,随着MGHA含量的增加,释放的Si离子浓度提高,使SF/MGHA复合膜材料在SBF中形成磷灰石的能力逐渐提高,且明显高于纯SF纤维,同时Si离子的释放导致了有机/无机复合纤维材料呈现出较快的体外生物降解性。(3)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陶瓷复合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将成骨细胞系MG-63和原代分离培养的人源骨髓间质干细胞(hMSCs)分别接种至该复合纤维材料上,研究发现:这类新型复合纤维材料可作为细胞生长的外基质环境,有利于MG-63细胞及hMSCs的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与纯丝素相比,MGHA粉末的加入,使SF/MGHA复合纤维材料表面粗糙度提高、亲水性能得到改善,使细胞与材料间作用力加强,且MGHA粉体所溶出的硅、钙离子能显着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反映出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表明该材料应用于生物医用领域具有较好的潜力。(4)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陶瓷复合材料的体内成骨性能研究在前期体外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将纯丝素蛋白和SF/MGHA5复合材料植入大鼠颅骨缺损处(直径为5mm),研究其体内成骨性能。μCT形态学检测结果显示,术后4周,该复合膜材料在缺损边缘有新生骨组织形成;术后8周,缺损边沿和中心新生骨组织逐渐增多,且新生骨体积均高于纯丝素蛋白组中的骨体积。组织学结果显示,SF/MGHA5复合材料的样本中生成的新骨较多,骨修复效果较佳。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术后8周,SF/MGHA5复合材料新生骨有大量的I型胶原蛋白和骨钙素表达,且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复合材料可更好地实现引导骨再生作用,加快骨修复进程,有效改善骨修复质量。上述实验结果可知,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降解性和细胞相容性,植入大鼠的颅骨缺损模型可以有效促进骨缺损的修复,该材料有望作为一种骨组织修复材料用于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4-07-01)

生物玻璃陶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含铜生物玻璃陶瓷对骨软骨界面修复的作用及诱导巨噬细胞的免疫应答。方法以生物玻璃陶瓷为基底材料,制备含铜生物玻璃陶瓷(Cu-BGC),配置不同浓度的浸提液分别培养软骨细胞和巨噬细胞,根据细胞在不同浓度下的增殖情况选择合适的浓度范围检测软骨细胞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巨噬细胞相关的炎性因子和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并用单独的铜离子溶液相应的浓度分别培养软骨细胞和巨噬细胞进一步验证。随后,通过动物实验验证铜离子在体内对软骨和软骨下骨界面的修复作用,并用组织化学染色评估其修复情况。结果本实验系统研究了Cu-BGC支架体外和体内对骨软骨生物活性的影响。本实验发现Cu-BGC释放的铜离子显着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并能诱导巨噬细胞向抗炎表型极化。组织切片染色表明,Cu-BGC支架显着促进软骨再生和骨软骨界面的修复。其潜在机制与Cu~(2+)密切相关,Cu~(2+)通过激活HIF信号通路触发软骨的免疫应答,并抑制骨软骨组织的炎症反应。结论Cu-BGC支架显着刺激软骨和骨软骨界面的再生,并抑制炎症反应,这为治疗骨关节炎引起的骨软骨缺损提供了新的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玻璃陶瓷论文参考文献

[1].郭帅东,逯峙,王广欣,邓舜兰,毕连杰.氟金云母生物玻璃陶瓷的热压制备及性能[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林荣才.含铜生物玻璃陶瓷对骨软骨界面的修复和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

[3].陈立峰,杨贤燕,马锐,朱玲华.力学增强型生物玻璃——陶瓷支架材料促进骨再生修复性能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

[4].郑云佩,王彦平,强小虎,戴刚.生物玻璃含量对β-TCP生物陶瓷结构性能的影响[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

[5].鞠银燕,徐明晗,李正茂,陈晓峰.造孔剂法制备多孔生物玻璃陶瓷的工艺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4

[6].江莉梅.CaO-P_2O_5-Na_2O系生物玻璃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

[7].鞠银燕,陈晓峰.多孔生物玻璃陶瓷制备工艺的研究[C].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2014

[8].李燕怡.多孔生物玻璃陶瓷的生物相容性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4

[9].黄凯,蔡舒,任萌果,王雪欣,张睿悦.镁合金表面介孔45S5生物玻璃陶瓷涂层的制备及体外降解性能[J].硅酸盐学报.2014

[10].刘涛.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陶瓷骨修复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生物玻璃陶瓷浸渍在PBS缓冲液...生物玻璃陶瓷在SBF中的反应示意...较优工艺下制备的纳米生物玻璃陶2 生物玻璃陶瓷粉的 XRD 图谱较优工艺下制备的纳米生物玻璃陶

标签:;  ;  ;  ;  ;  ;  ;  

生物玻璃陶瓷论文_郭帅东,逯峙,王广欣,邓舜兰,毕连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